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415  2021-09-10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年重庆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体系及其解答思路
你的阅读有哪些问题?文章内容不清楚?文章中心不理解?不知阅读考查点?无明确的解答思路?等。

阅读分析一般思想

1、理清文章内容(事件),明确散文、小说之文体;

2、分析内容(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之中心;

3、审明题意,根据要求,结合前后文,联系中心,具体分析试题。

文章特点之图形分析

记叙文图示              散文图示               小说图示

1、记叙文:叙述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变化,常常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2、散文:形散神聚,围绕一个话题,运用多则材料加以表述,旨在表情达意。

3、小说:情节发展承前启后,理解中心需要“抓主角”“分角度”“贴生活”。文本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现象为核心。

阅读解答之原则

1、原则一:“熟知文体,应答对路”。熟知各类文体知识和相关术语,辨明文体,应答“对路”。另外,熟知文体对了解文章主题的倾向性有很大帮助。

2、原则二:“宁慢三分,不抢一秒”。不要急于答题,必须用3—5分钟读懂文章。整体感知,圈点勾画,知晓文章的内容、文脉(结构)、主旨(目的)。

3、原则三:“针锋相对,有问必答”。弄清题目有几问,明确答题指向,可以圈题干(避免答非所问),找准答题区间(瞻前顾后,灵活把握)。

4、原则四:“拿来主义,扣住关键”。除主观表述题外,多数题答案就在原文中!注意除了“请用原文词句回答”的题外,不要机械摘录原文句子,而要准确筛选、重组信息;切忌弃文中重要的词句不用,完全“自编自话,自言自语,自圆其说”。

5、原则五:“联系语境,活跃主题”。解答阅读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同时,解答站在文章主题的高度作答,考题往往既考一点,又考全篇!另外,理解文章要学会联系生活和社会现象。

6、原则六:“探究随行,总结常伴”。阅读中要注意中考新题型,学会联系学过解题思路,并做好题型以及解题思路的总结,学会举一反三。

※  文章主题点与面

1、匠人性情:善良暖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技艺高超等。

2、人情人性:诚实守信、信仰虔诚、温暖他人、冷漠自私、无知堕落等。

3、社会话题:环境保护、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敬重生命、农村教育等。

4、生活感悟:顽强不屈、热爱生活、豁达乐观、追求梦想、感恩与人等。

5、亲情挚爱:父母之爱、父母形象、父母教育(教子有方)等。

6、地域特点:地域特点、民俗文化、人文精神等。

※  文章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一)表达方式

1、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2、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从角度方面而言,人物描写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描写方法

1、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那么,人物描写有哪些方式(角度而言)?

(1)正面描写:指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尤其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语言。

(2)侧面描写:指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用侧面描写了XX,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特点或事物特点,并显得真实可信,也增强了作者对此的XX情感。

2、描写人物可以直接描绘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和外貌,给读者留下深刻影响,对分析人物形象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外貌描写: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并以此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如“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如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如一个人 “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如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 

(2)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进而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如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如一个人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

(3)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进而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如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

(4)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还可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

(5)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这句话反映了人物的矛盾心理。

3、环境描写常分为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


展开全文阅读
(1)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环境中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常用“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XXX的环境,渲染了XXX的气氛,烘托了人物XXX的心理或情感,为下文XXX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的思路。

(2)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有很大帮助。

(三)修辞手法

1、比喻: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表达了作者对XX的XX之情。

2、拟人:将XX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表达了作者对XX的XX之情。

3、夸张:突出XX的XX,表达作者对XX的XX之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富有节奏,突出了XX的XX,着重表达了作者对XX的XX之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加强了语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XX的XX之情。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说服力。

10、互文:两个部分,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11、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嘲弄的意思。

12、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

(四)表现手法  

1、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运用象征表达了作者对XX的XX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运用对比,把XX与XX相比较,突出XX的XX,表达了作者对XX的XX之情,更好表现文章主题。

3、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运用衬托能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运用欲扬先抑能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色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运用借景抒情能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借物喻人: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这样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记叙人称。

1、采用第一人称(我),一是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二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突出文章的中心;三是以“我”为文章的线索。另外,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但在小说中,“我”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塑造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

2、采用第二人称(你),一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增强了作者的情感。

3、在文中用第三人称(他)来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

(六)文章线索

文章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另外,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

※  文学文本类阅读的考查内容以及解答思路

考点 题型 解题思路

词语 含义 本义+文中义(第一步在文中找到该词,第二步判断该词形容的对象或者指代内容,第三步在本义引导下理解该词的文中义。)

表达效果 有表达方法 修辞、人物描写、情感色彩、拟声词、强调词、叠音词。

无表达方法 本义+文中义+突出作用。

品析含义/理解效果 先明确词语有无用手法,若无则是“本义+文中义+作用”

句子 含义 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前后文,联系中心,一般是依序解说。

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和语言风格。

概括 事件 以“六要素”为导向,以具体内容确定概括要点。(注意限制条件)

情节 简答 人事果(注意格式要求)。(“高潮”这一情节突出中心)

填空 根据要求,依据条件在文中找或者精准概括。(注意格式要求)

人物 人物形象 一在文中找形容人物特点的词语,二是分析与人物有关的事件。

人物心理 结合前后文,分析人物描写 分析心理活动:采用第三人称加以叙述。(原因+心理)

描写心理活动:采用第一人称加以叙述。

标题 含义 表义(第一次出现之处和内容)+深义(文章中心)。



作用 无手法 (奠定了情感基调),点明中心/暗含中心,XX,引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有手法 如:运用双关,新颖巧妙,不仅指XX,还指XX;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句段 文首 点明中心,XX,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倒叙,突出文章中心,XX;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情节曲折。

文中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XX,启示下文,XX,使文章结构严谨。

插叙,叙述了XX,突出中心,丰富人物;使情节跌宕起伏。

文尾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XX;首尾呼应、标题照应,结构完整。

结局出人意料,引人深思,XX;增强文章艺术效果

补叙,补充了XX,交代XX,前后呼应,突出中心,XX,结构完整。

中心 衔接材料 材料中心和文章中心。

结合实际 文章中心+具体事例+事例感受(文章中心)

理解内容之原因 理清具体问题,结合前后文加以概括,联系文章中心加以分析。

句段能否删除/是否多余/是否偏离主旨 先表态,再是概述内容,接着分析该句段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根据句段来源写上“增强文章的文学效果/趣味”。

第二部分  重庆中考真题(散文和小说)讲练

一、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本,按要求回答各题。

拾  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展开余文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9322;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們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9323;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9324;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3.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第9323;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4分)

15.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

可一看到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掲开一个用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16.小说第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9324;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17.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5分)

二、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本,按要求回答各题。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酸涩而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人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左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子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仍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⑩常听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3.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4分)

14.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2)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15.第⑤段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16.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5分)

17.文末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三、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本,按要求回答各题。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⑴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⑵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⑶“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⑷“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⑸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⑹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⑺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⑻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⑼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⑽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⑾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⑿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⒀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⒁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⒂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⒃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⒄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3.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3分)


展开余文
母亲寻找钥匙一一(              )——(              )一一陪母亲回老宅——(              )

14.阅读第⑼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4分)

15.理解文中第⑷段画线语句的含义。(4分)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16.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5分)

17.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本,按要求回答各题。

草根募捐晚会

胡玲

①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

②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

③老街,城之一隅,多是出租房,租住者皆为外来务工者,平素大家多有交集。老李五十来岁,在老街的外来工子弟校教体育,他热心善良,喜爱游泳,水性尤佳。老街边上是东江河。在老李的召集下,组建了水上义务救援队。平日里,救援队轮流在江边巡逻,劝导玩水者,救援了数十名溺水者,深受老街人敬佩。

④老李家境普通,不堪承受巨额手术费,加上病痛难忍,他决定放弃治疗。老街人自发组织捐款,无奈大多数人收入不高,只筹得五万多元,仍旧是杯水车薪。

⑤晚上,老街古榕树下,一群人围坐着,又说起了老李。翻看手机新闻的出租车司机小陈突然抬头,说:“要不,咱们也像新闻里一样,搞个募捐晚会,为老李筹集医药钱。”

⑥“主意倒是好,可搞晚会要有舞台、音响设备,还要排练文艺节目,我们这些土包子,怎么弄得了?”卖豆腐的老王一声叹息。“无论怎样,咱们一定要想办法救老李。”清洁工陈老太说。

⑦三天后,老街人又在榕树下聚集。我昨天去文化馆收破烂,把老李的情况跟他们说了说,他们愿意无偿借给我们音响设备,收破烂的老陈说;舞台设计可以交给我孙子,他学设计的,设计舞台背景应该没多大问题,卖菜的丁妈奶说;我表演一个街舞,念书时我可是校街舞团成员,酒店服务生小胡说……

⑧大家都热切地建言献策,只有卖包子的方姨沉默着不插嘴,半晌,她深吸一口气,有点犹豫地说:“我唱首歌吧!”

⑨方姨,你会唱歌?平时没见你出过声儿啊?”大家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方姨凝神想了片刻,小声说:“我……我还是唱吧,我也要为晚会出份力,草根晚会嘛,观众不会在意我唱得好坏的。我最后唱,估计那会儿观众走得差不多了,影响不了晚会的。”

⑩一周后,“救助好人,传递爱心”草根募捐晚会在文化广场拉开了帷幕。老街人把老李也搀扶到了晚会现场。老李虚弱地坐在观众席中,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下一把骨架,看着就让人心疼。舞台简陋,节目也不是很专业,但依然引来观众无数,人们通过晚会了解到老李的爱心事迹,纷纷慷慨解囊。

9322;晚会临近尾声,观众渐渐散去,这时只见方姨身穿洁白演出礼服,神采奕奕地走上舞台。音乐响起,方姨亮嗓,蓦地,观众们呆了。她的声音清亮高亢,饱含深情,宛如天籁。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

9323;“天啊,这完全是专业歌手的水平,方姨真是深藏不露啊!”老街人连连惊叹。

9324;哎,这声音听着好耳熟啊!很像当年文工团的歌手安妮。对,她是安妮,我想起来了。20年前,安妮可是小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销声匿迹了……台下有不少人高声议论着。

9325;方姨唱毕,台下掌声雷动,她眼神闪光,娓娓道来:“大家说得没错,我就是曾经的歌手安妮,当年文工团改制后,我下岗了,我去酒吧唱歌,去农村跑商演,做婚庆歌手。后来,有人说我老了,唱法过时了,生活一落千丈,那时,我又生了一场大病,身材变形。为了生存,我只能改行,隐姓埋名,来到老街,开了间包子铺。老街人不知道我是谁,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老李,救起了我落水的儿子,他是个好人,希望好人有好报。”

9326;方姨接着说:“其实,我已经20多年没唱歌了,为了这次登台,我偷偷练声……我说这些,只想告诉台下的老李,我都能重新站上舞台,重新唱歌,你也可以从病床上站起来。”好!好!台下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9327;草根募捐晚会结束了,余热未了,引发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引起全城人的关注。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4月8日,有删改)

13.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老李患病,牵动人心→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          →媒体报道,引起关注

14.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方姨的形象。

15.请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词句。

(1)老李突患重病 消息在老街炸开了。(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16.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极为巧妙,试结合⑧—9326;段进行分析。

17.有人给文章添加了一个结尾:“半月后,老李的手术在中心医院进行……”与选文相比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五、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本,按要求回答各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 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 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9322;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13.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

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                                                               

片断三:                                                               

14.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15.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16.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17.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

A.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六、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本,按要求回答各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3.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                    →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        

→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14.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15.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16.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17.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侯晓旭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年重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中考作文模拟写作:“小我融入大我”导写
下一篇:2022年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如何把握好“记人”和“状物”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