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31  2021-09-1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作者用典的意义;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勾连有序的行文结构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理解鲁迅的悲愤之情,以及为理想坚韧斗争的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向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五烈士致敬;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解读白莽、柔石的性格特征,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妙句鉴赏,深挖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个典故点石成金的作用;理解鲁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认同作者主张坚韧斗争的理想追逐方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有的放矢话背景

1.导入课题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 “横眉冷对千夫指”,目光凌厉,高冷逼人;其实鲁迅先生是 “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蔼温暖,心有阳光。我们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字像一把匕首毫不留情地插入敌人的心脏;其实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阳光如雨露似春风鼓舞了每一位向上向善的中国人。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让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真挚的情怀。

2.写作背景

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联合组成的进步文艺社团,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同时,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针对这些,悲愤无畏的鲁迅当即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予以反击,指出国民党刽子手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又继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柔石小传》等。1933年2月在柔石等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作者于7至8日再写此记念文,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3.五人简介

五位同学分别介绍:

柔石:1902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原名赵平福、平复、少雄。几代读书,传至父亲,家景不支,为小商。柔石至10岁入学,后入省立第一师范,受“五四”影响,走上文学之路。曾为北京大学旁听,听鲁迅所授中国小说史等,与鲁迅创立朝花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负责左联刊物《萌芽》。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短篇小说《二月》中篇小说《三姊妹》等。

殷夫:1909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黑浪》。

冯铿:1907生于广东潮州,又名岭梅。五卅时期在潮州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新女性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真正的妇女是洗掉她们唇上的胭脂,作为一个铿铿锵锵,推进时代进展的整个集团的一份子。烈火中的斗士,来寻找它们真正的出路!”或是其名由来。有短篇小说集《铁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说《重新起来》。

李伟森: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胡也频: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二、不蔓不枝理结构

(课前布置预习:阅读全文,标出重要字词,给课文五个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

1.字词检测

(1)注音

竦身(sǒng) 罗曼谛克(dì) 拓荒(tuò) 尽量(jǐnliàng, jìnliàng)

偈子(jì) 涅槃(niè pán)解往(jiè) 提纲挈领(qiè)

大王( dài) 刊载(zǎi)惴惴(zhuì)什物(shí) 

着落(zhuó)  吮吸(shǔn) 信札(zhá)  赎罪(shú)

 (2)释义

明珠投暗: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同“明珠暗投”。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急于事功:事:事业;工:功绩。 指做事急于求成。    

累及:指使受牵连;连累到。    

挈妇将雏:带着妻子,领着儿女(挈、将:带领;雏:幼小的鸟,喻指儿女)。  

人心惟危:惟:是;危:险恶。 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   

延口残喘:指一种勉强留着一口气的样子。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释义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      


展开全文阅读
眷眷:指反顾的样子,依依不舍;一心一意。        

拳拳:诚恳、深切的样子;弯曲的样子。

不屑:不值得。

隐约其辞:说话或写文章故意含糊躲闪。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少饰。多形容人的性格或作品的风格。

隔膜:情意不通,彼此不了解。  

积习:长期养成的习惯。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2.课文五个部分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小标题示例:纪念白莽;纪念柔石;再忆白莽;又念柔石;无法忘却。

三、操翰成章析缘由

1.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作答。

2.指名朗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3.为什么要“忘却”?“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

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小结: “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总之,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四、笔酣墨饱品形象

1.品柔石

(1)第二、四部分用哪些材料表现柔石的什么性格特点?

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写信、眷恋母亲等。

(2)这些材料表现了柔石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

硬气-----坚定 、正直 、耿介不阿

迂----率真而不通世情 ,拘泥而不会变通

“无论从旧道德, 从新道德, 只要是 损己利的, 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总之:单纯、善良、正直 书呆子。

(3)第二部分末尾,作者提到三个“疑心”,都有什么含义,从中我们有能看出作者的什么品质呢?

单凭柔石与冯铿有交往和自己对冯铿的主观印象来推断柔石近来要做大部头小说,这一“疑”是没有根据的。

凭自己一时的主观印象,从而断定冯铿的“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两个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使作者对自己原先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目的在于批判自己,疑心自己“偷懒的主张”,这个“疑心”是对上面两个“疑心”的否定。

从中我们有能看出作者的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2.品白莽

文章第一、第三部分主要写了白莽哪些事?反映出白莽是怎样的人?

初见----因书结缘----淳朴、率真

又见----以文会友----敏感、爱憎分明

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

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一首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

总结:一个纯朴、率真、爱憎分明的人,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

3.品典故

 找出文中三处用典,并理解其作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第一处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第二处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第三处是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年青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从写法上看,三则典故都属于类比。

第一个类比:

方孝孺与柔石同乡,精神上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都面对着残无人道的暴力。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迂——书生气,缺乏经验。

通过类比让人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

第二个类比:《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是为躲避来追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两件事情有相似点。

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两件事情也有不同之处: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第三个类比:

鲁迅以自己写此文与向子期写《思旧赋》类比,两件事有相似点:

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

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

两件事也有不同之处:

向子期:不敢写。

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通过类比揭露社会的黑暗。

五、敛后疏前明主旨

1.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黑暗统治      妻许广平、子海婴

据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并许媪移居花园庄,可见此联为写实。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形形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展开余文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作者与烈士之母  军阀 混战的局面  

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连年的军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革命者被迫害,所以,此联也是写实。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小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怎忍  柔石等人  敌人残暴 作者处境险恶

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面对战友被害的愤怒,并具有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写完此文    无处发表

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首句写长夜,末句写月光,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小结:鲁迅在这首诗中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之情,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2.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文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

3.以第四部分为例说说为了表达这一主题,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第四部分中的记叙、议论和抒情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部分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官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接着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鲁迅对烈士们由被捕到遇害的情况的了解并不多,确凿的只有狱中传出的两封信(一封还没有抄下)和有关他们遇害的“一个可靠的消息”。但这一段读起来却十分生动感人,这与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大有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对战友牺牲噩耗进行叙述的同时,对反动派的滔天罪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议论,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尤其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六、字字珠玑赏精彩

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摄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是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采取超然立场,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做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属于反动报刊的态度。“隐约其辞”是“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 ……”中“此”指代什么?

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遇难者的人数——表明这是集体屠杀,确切的死难日及地点——表明这是未经“审判”的秘密屠戮,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虐杀。“原来如此”的“此”便包含了以上三点所要叙说的内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不仅是对死难者的哀痛,而且还有对反动派的揭露,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所表达的感情由无尽怀念转到无尽悲愤。

3.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人利己 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

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4.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5.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 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6.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七、拨云睹日谈感想

1.文章中说:“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请谈谈你对鲁迅这种选择的看法。

示例一: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一向“韧”的战斗精神。

示例二:从一定程度上说,鲁迅先生在这里表现出了逃避主义。革命就要流血,革命就会有牺牲;直面现实,正视敌人,勇于反抗,不怕牺牲,更是令人景仰。

2.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前者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后者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即都蕴含着“悲”和“愤”两种情感。

●在表达这两种感情时,两篇文章都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

不同之处:

●《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宇”(许广平《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字里行间表达蕴含了鲁迅先生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感情深挚沉痛。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记叙刘和珍的有关事迹表现对烈士的敬仰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

●两篇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比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为了忘却的记念》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比如三个典故的使用,比如用“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表达深挚沉痛的情感,并且诗歌内容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

●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以沉痛的语气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3.结束语:面对丰富而特立的鲁迅,我们仰止如高山。鲁迅的精神不像任何一位作家那样显而易见。他和胡适诸人点燃的启蒙之火,透过时空的阻隔,依然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作品,哪怕是一笔极细小的刻画,也划下了人性的痕迹。读他的作品,我们便读到了他的痛苦、悲悯和孤独。他睁大眼睛所见的国民性,无处不在他的作品里。他那不曾迷失在五四烟云里的悲怆的呐喊、虔诚的布道、压抑的喘息以及清峻的走笔,穿越历史,呈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带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一起背诵他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结束本课的学习。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为了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苦难与抗争革命传统文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下一篇:《记念刘和珍君》特级教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