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949  2021-09-2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学习目标】

      1.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2.学习课文勾连有序的行文结构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理解鲁迅的悲愤之情,以及为理想坚韧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1.解读白莽、柔石的性格特征,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理解鲁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认同作者主张坚韧斗争的理想追逐方式。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文章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是“记念”为何还要“忘却”?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文章议论和抒情文字也非常精辟、感人,阅读时要注意感受其表达效果。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为了忘却的纪念》和《记念刘和珍君》两篇文章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但本文抒情用到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感情深挚沉痛。在了解作品特点、表现手法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学习活动

      (一)简介背景

      1.左联及五烈士死难: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联合组成的进步文艺社团,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为组织成员。

      五烈士死难,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蒋介石政变,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捣毁进步文艺团体,查禁进步书店书刊,用残忍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至秘密处死。 1931年1月17日,“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同时,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悲愤无畏的鲁迅当即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予以反击,指出国民党刽子手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又继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柔石小传》等。1933年2月在柔石等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作者于7至8日再写此记念文。

      2..五人简介:

      (1)柔石1902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原名赵平福、平复、少雄。几代读书,传至父亲,家景不支,为小商。柔石至10岁入学。后入省立第一师范(设杭),受“五四”影响,走上文学之路。曾为北京大学旁听,听鲁迅所授中国小说史等,与鲁迅创立朝花社。回乡,任镇海中学教员。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负责左联刊物《萌芽》。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短篇小说《二月》中篇小说《三姊妹》等。

      (2)殷夫1909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黑浪》。

      (3)冯铿1907生于广东潮州,又名岭梅。五卅时期在潮州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新女性》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真正的妇女是洗掉她们唇上的胭脂,作为一个铿铿锵锵,推进时代进展的整个集团的一份子。烈火中的斗士,来寻找它们真正的出路!”或是其名由来。有短篇小说集《铁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说《重新起来》。

      (4)李伟森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0年到黄陂北乡当小学教师。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5)胡也频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二)整体把握


展开全文阅读
      1.阅读课文,概括出文章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目的,解题。写五人被害后的社会反应,写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柔石的硬气和迂,写柔石的革命工作,写柔石对人的态度,简介冯铿

      第三部分:交代白莽、柔石被捕。

      第四部分:记柔石被捕 ,写柔石的狱中来信  ,写七律《悼柔石》,记给《北斗》送木刻,简介李伟森、胡也频

      第五部分:写作者的遭遇和悲愤之情,控诉敌人的罪行,给人民以启示

      明确:在这五部分中,着重介绍的两位烈士是白莽和柔石

      2.分析概括:课文中描写了白莽和柔石两位烈士的那些事迹,展现了怎样的性格?

      白莽:初见----因书结缘----淳朴、率真

      又见----以文会友----敏感、爱憎分明

      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

      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殷夫

      一首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

      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

      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

      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

      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总结:一个纯朴、率真、爱憎分明的人, 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 

      柔石:“硬气”,而且颇有点“迂”。

      无论从旧道德, 从新道德, 只要是 损己利人的, 他就挑选上, 自己背起来” 。

      硬气-----坚定 、正直 、耿介不阿 

      迂----率真而不通世情 ,拘泥而不会变通 

      总之:单纯、善良、正直 书呆子

      3.作者详记自己与柔石等进步作家的交往,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详记与他们的交往,写出了他们的为人处世和革命工作情况,实际上是从侧面说明他们都是很好的青年,而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正是这样的好青年、好作家。这就更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恶残暴。

      同时,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之下,鲁迅只有这样写才能对付国民党政府的书报检查,文章才能发表。

      4.文章中写到柔石的时候提到方孝孺是什么用意,类似的写法文章里还有吗?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用典也是类比的写法。

      一是用方孝孺的典故与柔石类比

      方孝孺与柔石同乡,精神上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都面对着惨无人道的暴力。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书生气,缺乏经验

      通过类比让人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

      另外这种写法,文中还有两处

      第二处:《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是为躲避来追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两件事情有相似点。

      岳飞  柔石   :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  国民党反动派    :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  作者    :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两件事情也有不同之处: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第三处:

      鲁迅以自己写此文与向子期写《思旧赋》类比,两件事有相似点:

      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

      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

      两件事也有不同之处:

      向子期:不敢写

      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通过类比揭露社会的黑暗。

      (三)思考探究

      1.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形形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小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忍看”是强忍仇恨的意思。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展开余文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明确主题:全诗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这首诗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

      2.鲁迅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木刻的用意是什么?

      柔石生前是珂勒惠支夫人版画的热心介绍者

      柔石之母的遭遇与该版画的内容相似

      作者无法明确地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好用含蓄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感情。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3.文中插入彼得斐诗有什么作用?

      作者借此来概括烈士献身革命的意义及崇高品质,并表达作者对柔石等人的崇敬。这四句诗是白莽平时最爱吟诵的,他还希望他的友人也爱这几句诗。由于鲁迅的引用,该诗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四)深入解析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分析: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人利己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分析: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

      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3.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分析: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残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

      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内容。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4.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分析: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5.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分析:“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6.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分析: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四、反馈评价

      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否矛盾呢?作者要忘却的是什么?要记念的又是什么?

      “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1)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2)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3)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五、课堂小结

      面对丰富而特立的鲁迅,我们仰止如高山。

      鲁迅的精神不像任何一位作家那样显而易见。他的作品,哪怕是一笔极细小的刻画,也划下了人性的痕迹。

      鲁迅先生忘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纪念,他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今欣逢盛世,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所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爱国者。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六、课后作业

      可在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

      1、依据文中记叙柔石和白莽的内容,写一段文字为其中一人画像或写一个人物小传。

      2、读书心得。学习本文后,从文中选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读后感。 

      自由的召唤

      ——我读白莽译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诵读着这首诗,我似乎看到了荒冢上走过来一群衣衫褴褛的囚犯,在茫茫夜色中坚定地走向刑场,镣铐的叮当声,合着震天撼地的口号声,回荡在空旷的大地上。 

      他们是祖国的骄傲,是人民的光荣,他们是为自由而抗争的战士,是革命的先驱。我们无法忘记虽屡次被捕而百折不挠的殷夫,我们无法忘记“圆睁了眼睛”纯真而颇有些“迂”的柔石,我们无法忘记“柔弱而又平凡”但又不屈的冯铿。我们更忘不掉“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铮铮誓言。 

      诗是战斗的诗,人是战斗的人。 

      每当我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当我聆听《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奏鸣,每当我凝视鲜红的朝阳喷薄而出,我总会想起那铿锵有力的豪壮诗句:“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样红。”这光辉的诗篇曾使反动派闻声丧胆,曾使人民觉醒奋进,表现了革命烈士的壮志豪情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烈士们的鲜血抛洒在祖国大地上,浇灌着人间自由花。在花儿盛开的今天,这些光辉的诗篇依然鼓舞着人们的斗志,振奋着人们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前进。我们青年一代要学习这些光耀日月的诗篇,更要缅怀这些永垂不朽的英灵。 

      烈士们的生命换来了人们今天的幸福。在安宁和平的今天,我们虽然不用像烈士那样为祖国而流血牺牲,但我们要像烈士那样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民族的希望,中华的腾飞要靠我们去实现。让我们高举先烈的旗帜,跟踏着先烈的足迹去实现他们的遗愿,去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对得起历史的前人。 

      让我们高颂烈士的诗句:“啊!我!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啊!我!努力冲锋,我?” 

      这哪里是诗,这是匕首,这是炮弹,这是愤怒的呐喊,这是战斗的誓言! 

      鲁迅先生曾说过:“夜正长,路也正长,但总又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烈士离开人们已半个多世纪了,而这期间祖国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我们不是正深情地记起他们了吗? 

      七、板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写作目的  回忆白莽

      (二)回忆柔石  顺代冯铿

      (三)白莽、柔石等被捕  

      (四)五位作家被害,作者境遇心情

      (五)抒发悲愤  坚定信念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为了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吃饭与教养(教师随笔)
下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