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89  2021-09-23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名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了解报告文学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特点。

      3.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知识积累】

      (一)走进作者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二)报告文学

      (1)札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及见闻的单篇文章。汇集多篇成文(书),乃称"札记"。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3)新闻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另外,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也要求报告文学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4)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在忠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文学性是报告文学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的突出特点。

      (三)字词积累

      1.  夏衍(yǎn)水门汀(tīng)  弄堂(lòng)   褴褛(lán lǚ)  游说(shuì) 

      契据(qì)铁锭(dìng)     骷髅(kū ló u)  船舷(xián)    荤腥(hūn)

      皮辊(gǔn)   执拗(niù)       惺忪(xīng)

      2.词义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见机:看情况(办事),文中是“知趣”的意思。 

      施与:以财物周济人。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 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全听凭命运的安排。一,全;听,听凭,听任。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故事中有的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7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包身工——被称为人间地狱。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包身工

      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思考1:速度文本,找出表示时间的句子。

      明确:

      ①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

      ②四点半之后,当晨光初显的时候,

      ③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

      ④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

      思考2:根据时间顺序,给文本划分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11)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12——22)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23——47)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48——50)总结全文。

      三、研读文本

      思考1:作者是怎样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提 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总结: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钦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

      思考2:精读描写包身工生活的段落。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包身工的生活的?

      明确: 

      “穿 ——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 ——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这样猪狗不如的生活,所谓“供给住食”倒不如用“饲养” 一词更符合实际。

      思考3: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中“芦柴棒”的?

      明确:点面结合、细节描写。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予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于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绝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是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总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还有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思考4: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文中穿插了不少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概括这些材料的作用。

      明确:

      交代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

      (8——11段)揭示包身工制度的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包身工的来历和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  

      (15——22段)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总结: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思考4:这篇报告文学,时隔久远,但至今重读,仍震撼人心,你认为是因为这篇文章报道的事实还是因为作者对事实的出色报道?

      明确: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完美体现。

      新闻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

      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这个特点蕴含在“报告”二字之中,它意味着报告文学不同于小

      说创作,即它必须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此增强

      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包身工》中作者对包身工“芦柴棒”称呼的使用,以及对这个人物的集中描写,都体现了文学化的写人记事的笔法;再如《包身工》在叙述的关节处,常常直抒胸臆,将强烈的爱憎之情抒发出来,这也是一般的新闻报道中所没有的。

      四、品味语言

      (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明确:

      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却令人震撼。首先它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为什么是“生物”?从后文可以得知,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既然如此,她们就只能像蜂房里的蜜蜂那样“蠕动”了。

      (2)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展开余文      明确: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像……”的句式,从手脚之瘦、身体之单薄变形、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读来字字是泪,句句是血。

      (3)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明确: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义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不那么血腥而已。

      (4)“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明确:

      “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5)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明确: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课堂小结】《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像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1-202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优质课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