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62  2021-09-2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 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在《包身工》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阅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夏衍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报告文学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征。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发现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研读文本,体察文章主题。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对包身工的同情心,感悟夏衍的社会责任感。

      三、整体感知

      (一)《包身工》的艺术特色

      1.作者是怎样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明确:“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提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通过起床、早餐和上工三个场景,我们了解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恶劣的饮食食条件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

      2.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文中穿插了不少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概括这些材料的作用。

      明确:

      (1)8-11段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 

      (2)15-22段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发展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原因

      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东洋纱厂飞跃庞大的原因

      明确:

      说明: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通过1902年与1932年数据对比,来看日本纱厂的发展,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绽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绽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议论: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绽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夏衍在行文中融入了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4)文章中,场面与场面之间是怎样衔接的?

      明确:根据需要,用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内容衔接,构成了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格局。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4.时至今日,重读这篇报告文学仍震撼人心,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这是因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融合得十分完美。

      新闻性是指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这个特点蕴含在“报告”二字之中,它意味着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创作,即它必须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文学性是指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包身工》中作者对包身工“芦柴棒”称呼的使用,以及对这个人物的集中描写,都体现了文学化的写人记事的笔法;再如《包身工》在叙述的关节处,常常直抒胸臆,将强烈的爱憎之情抒发出来,这也是一般的新闻报道中所没有的。

      四、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小组讨论:分析文章32-33段。 

      明确:32-33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夏衍在第33段中,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对比。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前者往往是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连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还不及男工的1/3。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的衣服,“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作者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的滔天罪行。

      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立。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他们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更好的工种。通过这种对比,真是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2)比喻。“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鸦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鸦,整齐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鸦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对包身工的剥削,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除了明喻之外,用的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等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老板娘和打杂儿等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另外作者还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夸张。“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等,描写了包身工的悲惨,表现出夏衍对她们的同情,对资本家的讽刺和愤怒。

      (4)褒词贬用。“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这句话中的“慈祥”,褒词贬用。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身是多义词,指美味可口的、精美的菜肴,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之,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吃粥菜之难得及粥菜质量之粗劣,暗含了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倒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这句话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话中的“文明”“合理”, 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和“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五、品读技巧

      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明确: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却令人震撼。首先它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为什么是“生物”?从后文可以得知,夏衍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的悲惨出警。

      2.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明确: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像……”的句式,用“芦柴棒”比喻手脚之瘦、用“弓”比喻身体之单薄变形、用“死人”比喻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读来字字是泪,句句是血。

      3.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明确: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义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不那么血腥而已。


展开余文
      4.“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中“饲养”一词是否用错了?

      明确:“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六、课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迭迭的名册, 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

      B.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

      C.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D.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

      【答案】A

      2.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B.她十五六岁, 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C.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D.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答案】A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头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洁-点很多穿着旗袍、黄色或者淡蓝的橡皮鞋子。

      B.瞧!还不是假病!好好地会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C.一个有殖民地经验的“温情主义者”,在一本著作的序文上说:“在这次斗争中,警察没有任何权威,在民众的结合力前面,什么权力都不中用了!”

      D.在这千万的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答案】C

      4.说说“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的保藏,自由地使用,绝对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的含义。

      【答案】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不会与外界接融的机会,更不会受外界革命思潮的影响起来反抗资本家,资本家可以安全、放心地使用。

      5.“篷头、赤脚,一边扣着细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这句话的特点是什么?说她的表达效果,“冲” 字用得好,说说它的好处。

      【答案】这句话的语法特点是状语前置,表达效果是突出强调她们疲惫不堪的形象状态,“冲”写出了她们匆忙的动作,害怕挨打的恐惧心理。揭露批判带工老板的凶残。表达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慨。

      6.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七、课堂总结

      文章以包身工的种种惨状综合在一天的生活过程为线索,从早写到晚,反映包身工非人的生活,以记叙为主;副线以议论、说明为主,材料翔实,条分缕析,对包身工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抨击;主线是感性的,副线是理性的,两条线索先交织,后交汇,虚实相生,一气呵成;而又纵横开合,有广度,有深度,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

      本文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的描写,概括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生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并指出了黑暗必将过去,光明必将来临的历史趋势。

      八、作业布置

      1.学习本文后,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你艺术地表达你的看法或体会(可以写成散文句式)。  

      2.反复品读课文,摘录词句,并谈谈打动你的地方。

      3.练笔

      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同窗嬉笑玩闹,过着与课文中“包身工”完全不同的生活。学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请简要谈一谈。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包身工》参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