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202 2021-10-08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3、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集注》等。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题目解读
“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一个数“书”字是人名的最后一个字,“谢中书”是陶弘景的好友,也叫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第二个“书”字,指的是“书信”的意思。 综上所述,题目大致意思为“回复谢中书的信”,“答”字意指“回复”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课文断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字词翻译
(1)共谈:( )
(2)交辉:( )
(3)四时:( )
(4)歇:( )
(5)颓:( )
(6)与:( )
句子翻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时:古义 ( ) 今义( ) (2)晓雾将歇 歇:古义( ) 今义( )
(3)夕日欲颓
颓:古义( ) 今义( ) (4)沉鳞竞跃 鳞:古义( ) 今义( )
(5)答谢中书书 答:古义( ) 今义( )
书:古义( ) 今义( )
展开全文阅读
2.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 颓:( )
五色交辉 辉:( )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表判断)
(2)省略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 (省略主语,应为:此实是欲界之仙都)
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4)写了哪些景物?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6)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61557;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61557; 抒情绘景,语言精练
61557; 以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创造了幽美的意境。
61557; 以精心布排的总领、具叙、总括的结构体现出缜密的特点。
61557; 语言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凝练丰富。
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i 高峰入云 ii 晓雾将歇 iii 五色交辉 iv 实是欲界之仙都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ii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B.《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第二个“书”指书信。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对世人面对秀美山水却无动于衷的惋惜。
(4)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其中写到了“猿鸣”,而本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也写到了“猿鸣”。两处“猿鸣”各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蟑,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答谢中中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 夏水襄陵 ii 属引凄异 iii 晓雾将歇 iv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翻译下列句子。
i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ii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余秋雨先生在《三峡》里写道:“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在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他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挨不上……”这和甲文中哪句话印证?请具体分析。
展开余文
(4)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甲文重在突出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给人以迥乎不同的阅读感受:夏天的动人心魄、春天和冬天的沉静优美,秋天的肃杀,凄婉。
B.乙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既表现了对奇景无人能欣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
C.同为写猿鸣甲文用“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乙文用“猿鸟乱鸣”突出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甲、乙两文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岀美景的。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 沉鳞竞跃
古义: 今义:
(2) 四时俱备
古义: 今义:
(3) 盖竹柏影也
古义: 今义: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 阙:同“缺”,空隙、缺口
B.素湍绿潭 湍:湍急
C.夕日欲颓 颓:坠落,落下
D.与其奇者 与:参与、欣赏
(2) 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 问之于丁氏
B.不以疾也 公亦以此为矜
C.山川之美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屠自后断其股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A.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乱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沉静的水面波光粼粼。实在想要去到那仙境啊。
B.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沉静的水面波光粼粼。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C.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叫着,夕阳快要颓废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D.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有写山川,甲文先写夏天,再写春东,最后描写秋天,乙文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
B.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中,特别注重景物的选取,两文都提到的猿鸣,都是为了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
C.甲文用概貌性描写和正侧结合突出山的连绵高俊的特点,而乙文则从仰视的角度突出了山高的特点。
D.甲、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对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乙文还表现了作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8195;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答案
字词翻译
(1)共谈:(共同谈论)
(2)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颓:(坠落)
(6)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句子翻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时:古义 (季节) 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 (4)沉鳞竞跃 鳞:古义(代指鱼) 今义(鱼鳞)
(5)答谢中书书 答:古义(回复) 今义(回答)
书:古义(信) 今义(书本)
2.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 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表判断)
(2)省略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 (省略主语,应为:此实是欲界之仙都)
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展开余文
答:山川之美的“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答: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答: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答:不是。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
①山水相映之美,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②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③晨昏变化之美,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 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④动静相衬之美,高峰的静,流水的动;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61557;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61557; 抒情绘景,语言精练
61557; 以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创造了幽美的意境。
61557; 以精心布排的总领、具叙、总括的结构体现出缜密的特点。
61557; 语言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凝练丰富。
训练答案
1. 【答案】
(1) i 耸入
ii 消散
iii 交相
iv 指人间
(2) i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
ii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 C
(4) 本文写“猿鸣”是为了渲染山林清晨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流露出作者对山川之美的欣赏与热爱之情。而《三峡》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氖,突出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表现三峡秋季的凄婉美(肃杀凄清)。
【解析】
(1) i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句意为: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入:耸入。
ii 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iii 句意为: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交相。
iv 句意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欲界:指人间。
(2) i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字词有:四时,四季;俱,都。句意为: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
ii 句中重点字词有:颓,坠落;竞跃,竞相跳跃。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 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C.有误,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应是“仰视→俯视→平视”。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三峡》一文内容可知,三峡的秋天的特点是凄凉,描写猿鸣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结合本选文内容可知,主要表现山川之自然美,文中写猿啼也是为了表现作者心情的愉悦,表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课内文言文阅读、文章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文言文内容理解、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
2. 【答案】
(1) i 上,漫上
ii 延长
iii 消散
iv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答谢中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王绩《野望》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