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54  2021-10-24
标签:备课资料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的指导思想及实施策略
主讲者:黄华伟

      学习阶段:学习—研习—研讨

      从学习向研习,总体而言目标从己知向未知,发现创新;答案从明确向难确,开放多样;表达从形象向逻辑,思辦深刻

      阅读与鉴赏:从理解向研读,从明确向难确,开放多样

      表达与交流:从写作向创作,从描述向论述,思辨深刻

      梳理与探究:从积累向建构,从旧知向新知,发现创造

      一、内容更加 “厚重”——以“整本书阅读” 为例

      伟大的复兴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一)

      1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百家争鸡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一)

      14 《论语》十二章

      多样的文化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一)

      7大卫 8226;科波菲尔(节选)

      逻賴的力量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

      「逻辑的力量

      选必中

      理论的价值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

      1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苦难与新生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二)16记念刘和珍君

      历历史的现场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三)19屈原列传

      丰富的心灵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二)

      12玩偶之家

      选必下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三) 1氓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15阿Q正传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四)9陈情表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二)

      13 自然选择的证明/达尔文

      追问“整本书” 高中语文学习意义——

      能 “补新”:拼齐学生素养短缺

      能“补强”:提升学生学业成绩

      1. “整本书”不同“单篇短文” 的特点

      内容丰富壮阔,结构宏大严密,语言表现复杂多样,相比“单篇短文”决非只是篇幅放大。

      能整体地发展地呈现一个艺术天地,

      能全面地透彻地阐述一种思想世界。

      “整本书”和“单篇短文”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两条 “并重”路径。

      但是,由于“整本书”很难纳入教材体系,所以一直以来,它多以课外阅读、兴趣阅读的状态存在。

      2017年版课标、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呼应时代、语文发展,做出突破,具有重要的语文学习意义、价值。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1)

      拓展阅读视野”

      当代高中生,基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其阅读视野还欠开阔;欠在哪里?

      ---很可能就在长期缺失、软弱的内容即 “整本书阅读”。

      (2)

      “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从另一角度证明了 “拓展阅读视野”的必要性,在语文课程内,学生几乎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经验。

      (3)

      “促进对三文化’的学习和思考”

      决定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方向、内容;也是该任务群的 “课程目标”,甚至就是用“整本书”来强调 “教育目标。

      (4)

      “整本书” 是个“长任务”

      课标中如上段落后还有一句话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教学提示”后还有一句话

      “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

      这两句话合起来有两点教学指导意义:


展开全文阅读
      其一是课程安排,相对“弹性”“宽松”,给一线教学留出了 “战略空间”

      。

      其二是学习方式,进一步明确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只能主要靠学生自学,

      选修阶段的“必修” 整本书也只能靠自学,或者,放弃。

      综上,一者指出了当代高中生在语文素养上应该补齐 “整本书” 方面的核心素养。二者说明了可以用“整本书”做“补充课程”。

      (二)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1. 自主学习就是 “学会学习”

      上世纪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有 《学会生存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的报告:

      “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

      “在这一领域内,教育活动便让位于学习活动,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必须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8943;

      “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

      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8943;大家一致同意:

      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尽管我们要留心,不要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德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委托500多位专家预测未来教育的变化提出的报告认为:

      〝普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以及社会心理能力、外语能力、把握媒体的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认为对学生末来具有重要意义的五个方面是:

      “跨学科性、联系实际目标的学习方式、自我控制的学习形式、借助媒体学习和协作学习。

      尤其是网络学习,带来了学习方式上的一场革命,彻底动摇了工业社会(现代社会)时代的学习方式。

      “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成为学习型社会中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即之所以必须要改变学习方式,

      一是因为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技术上提供了可能。

      “整本书”铺设了另一重要语文学习路径——自主阅读一个陌生的复杂的艰难的 “知识体系”。

      这就是信息时代学习的核心素养——

      学会学习,学会获得新知识,学会创造知识。

      语文学习中经常有 “知识积累”的说法。

      时代的发展,使之也要与时俱进,走向“知识建构”,走向 “生产知识”。

      “梳理与探充”就是生产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重点,记牢了——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方式既不是阅读与鉴赏,也不是表达与交流,而是梳理与探究。

      (三)高考有哪些“整本书” 内容?

      “新高考卷”的结构

      就两块内容—-阅读+写作,准确地说是 “两阅读”+“两写作”

      “两阅读”——阅读”+“鉴赏”,即现代文阅读:

      (一)包括非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鉴赏

      (二)古代诗文阅读包括古文阅读、古诗鉴赏(暂且忽略“默写”内容,——其“情境化”形式,有点像“语言文宇运用”了)

      “两写作”——表达”+“交流”,即(三)语言文字运用+(四)写作。

      结合“时代要求” “语文发展”,充分发挥“整本书” 课程建设作用的或可是:

      《乡士》《红楼》

      +《古文观止》

      +《鲁迅作品选》《中华传统文化》

      ——为什么是它们?

      (1)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方面的学习意义

      古文是难点、重点、“长点”

      古文能帮助学生补强语文 “高端”

      ”素养

      (2)《鲁迅作品选》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方面的学习意义

      鲁迅作品是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价值结合最好的阅读内容。

      同时,补强《红楼》之“不足”——现代白话文、文学形式多样、更富当代意义

      (3)《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是一本大书

      三句话:

      1.此书之大,在它能铸民族魂魄之大根本。

      何为中国人?

      一曰刚健奋发之精神特质。二曰中华民族之聚集力。

      2.此书之大,在它能建安身立命之大事业。

      一代有一代之青年。

      一曰“我在哪里”。我在中华,我在中华历史,我在中华文化。

      二曰“我该干吗”。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3.此书之大,在它能做立德修身之大学问。

      语文学习之“道” “术”。

      一曰道德文章千古盛事。二曰勇猛精进学无止境:

      武装学生 “中华文化”思想,为思考、写作所用。

      (四)“整本书”的高考会怎么样?

      1. 从北京试题 “窺探”

      2019年,22.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展开余文      《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

      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宇左右。

      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

      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現。

      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宇左右。

      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宇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能选择,较开放,确实也不是“单篇短文”所能做到的;对教学的启发是你要去读整本书,井对其基本内容有所了解。

      2021年

      22. 微写作 (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 文学名著中常有一些让人心生還谜又给人启迪的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他(或她)为何令你感到遗憾,又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要求:

      写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有理。不超过 150字。

      (2)为庆祝史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班级要开展“缅怀革命先輩,点燃青春激情”的主题活动。如果让你参与策划,你会在活动中设计一个

      怎样的核心环节?请说说理由。要求:简要说明核心环节的内容,重点陈述理由。不超过 150字。

      也可以不选作“整本书”

      选作“整本书” 也可以不选《红》;都是文学作品,没有《乡土》。

      二、研习更讲 “道理”:以“逻辑的力量”为例

      从“语感”向“语理”

      从“积累”向“建构”

      从“梳理”向“探究”

      (一)“逻辑的力量”课标及学情分析

      1.向上对接课标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

      该任务群旨在 “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8943;

      其中 “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应获得更多重视。

      对应的 “课程目标”指向:

      (1)发展逻辑思维。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也能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2)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特别值得留心的是:语用中 “逻辑的力量”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实践中 “习得”的过程。

      2.向下顺应学情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指向外部,发挥与他人、世界交流的作用,“思维工具” 偏向于内,起着发现、探索、建构新知识的作用。在高中习得“思维工具” 显得迫切而重要。

      要帮助学生认识到逻辑无处不在、并不神秘、十分有用的特点、语文学习意义。

      破除逻辑神秘且艰难的误会,帮助学生平常、正确地认识逻辑是学习的起点:

      (1)逻辑无处不在。

      有语言的地方,就要讲逻辑;但它需要我们仔细理会。

      (2)逻辑井不神秘。

      讲情理的时候,就在讲逻辑;只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二)学习目标及说明

      1. 目标拟定

      (1)讨论、分析相关语句、语病类型、典型试题,发现各种“不合

      理”,理解“逻辑”作用,进而归纳逻辑谬误类型,

      (2)清楚表达语句之所以不合理的 “过程”,结合“老娘舅”说服表演、论述类文章写作思路,理解“推理”,进而梳理推理形式。

      (3) 学习在表达中排除各种“不合理” 因素,通过“奇葩说”综艺、辩论等方式进行 “论证〞 实践,积累语用逻辑经验。

      2 目标说明

      三个学习目标,分别对应教材三个学习任务: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归纳谬误类型、“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梳理推理形式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实践

      从对语句的 “不合理”的“直感”入手,

      通过分析,发现其逻辑误,明确推理形式,实践论证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提供材料、结合试题、参与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自行归纳逻辑谬误类型,梳理推理形式,积累语用经验,体验“逻辑的力量”

      。

      1. 发现各种“不合理”,这就是逻辑

      (1)提供语料,让学生去发现逻辑谬误

      让学生阅读教材语句,指出其谬误。

      例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孔 己》 是鲁迅的作品,所以,

      《孔 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其谬误“一眼便知”

      。

      例2:庄子日:

      “请循其本。子日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学生已学过的。

      语病”材料,让学生发现其豂误,认识逻辑“现实” 效用:

      (2020年全国一卷)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

      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近年来,①我国的电子书网读率发生了快速增长,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④2000年国内网上的國读率仅为3.9%,

      ⑤2012年上升到41.7%,⑥电子书的阅读人数更是达到了2.95亿。⑦截

      止目前,

      ⑧我国己经有接近20%的网民养成了通过互联网阅读时事新问的习惯 ⑨16%的人群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①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开

      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书上。无论 “发生增长”“发生增长”,还是“根据…显示”,还是“截止目前”还是 “16%的人群”,

      哪一处不是“不合理”造成的呢?

      哪一处不是因为“不合逻辑”造成的呢?

      2.讲清为何 “不合理”,这就是推理

      (1)让学生明白 “推理”需要“提炼”逻辑

      让学生阅读教材P84,结合相对复杂的故事,“提炼”推理过程。

      如:

      假设县官以土换金,运送到他那里的必是真金;

      如果运送到他那里的是真金,总重量会有六百斤;

      如果总重量达到六百斤,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过来。

      也就是说:如果县官以土换金,

      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送金子到他那里。

      但事实上,运“金”的只有两个人,用的是竹扁担。

      所以县官收到的不是黄金,不可能以土换金。

      (2)让学生运用逻辑讲清楚写清楚

      “道理”

      让学生把看起来有道理但末必能说得清楚说得有力量的“道理”说得清楚而有力。

      让学生集中吐槽家长会后的各种现象,梳理常见内容,比如:


展开余文
      家长总是认为业余爱好会妨碍学习。

      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家长的贬低式教育。

      一种补习叫家长觉得你要补。

      在“身心健康”和“力争上游”里左右纠结的家长。

      让学生选择其一,把“逻辑推理〞 过程写清楚。

      在写好的 “逻辑推理” 稿的基础上,说服“父亲"

      (4)如果我没有办法参加合唱团,

      我会觉得一整个星期的疲意和压抑都没有发泄的出口,

      使我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5)针对你对我参加合唱团这件事的疑虑,

      我给出消除疑虑的方案:

      我一定会为了这节合唱的课,

      努力提高学习和作业的效率,尽量把时间挤出来。

      这个内容并不新鲜,但让学生进入“角色”

      努力从多角度写出“说服方案”,并尝试去说服家长时,

      对比只是一味的表达自己的“愿望”

      或许就能体会得到 “逻辑的力量”了。

      这里所谓的 “推理形式”

      8226;

      它事实上关键上就是“维护”一个严谨的“因果链条”,井不一定非要引入陌生的各种名词。

      ——引入论述文写作中的 “逻辑的力量”说明论述文的写作就是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类似于 “说服父亲”的“把话说清楚”“把理由摆出来”的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这篇说服的文稿,因为逻辑的参与,就是一篇论述文;因为逻辑的清晰、有力,就是一篇不错的论述文。

      黄执中:

      猫很脆弱,他会发出呼喊和哀嚎…

      但猫不是最弱的,那幅画才是最弱的8943;

      无声的画比会呼号的猫更弱,

      按照谁弱救谁的思路,所以要救画。

      (深入)提出“救猫”还是“救画”

      本质上体现的是一个人对世界认识的高低8943;

      猫的叫声触及心灵8226;8226;

      至于这幅画,他没感觉,他听不到遥远的哭声。

      认识层次的高低决定了 “救画”还是“救猫”。

      李诞:艺术最大的价值,就是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而生命最大的价值,是活着。

      艺术品的精神价值大于其物质价值。

      救猫成就了名画的精神价值,既成全生命也成全艺术。

      猫救或不救,关乎灵魂安宁8226;8226;

      救了这只猫,这个世界上不光多了一只猫,还多了一个好人。

      个体生命价值高于其他价值。

      画的哭声并非远方的哭声,而是你想象中的哭声

      你为了一个想象中的哭声,把一个活生生的人酒牲掉了。

      维系这个世界的,靠的是我这样 “自私” 的人。

      而正是这些所谓的为了一些宏伟的事业

      为了一些远大目标去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

      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2)让学生对李诞的发言进行反驳之反驳

      比如:名画的价值在艺术,烧了更能使艺术价值长存,据此,世上的名画就没有保存的意义了,但事实恰恰相反。

      “想象中的哭声”只是主观认识,不能否认名画的客观价值、“真实的哭声”

      猫的 “现世价值” 与“世界运转”没有因果关系。

      “维系这个世界的是我这样‘自私’的人”

      “为了宏伟的事业8943;8226;频频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只是抒情,而非论证。

      简言之,“逻辑的力量” 就在于它能使我们思维更严密,语言更精确

      (一)发现各种“不合理”,这就是逻辑

      (二)讲清为何 “不合理”,这就是推理

      (三)排除各种“不合理”,这就是论证

      三、评价更 “实用”:以“学习质量水平”为例,“实用”是语文课程 “实践性” 特点体现:

      语文是有用的,语文是要拿来用的,语文是在用中提升水平的。

      从“学习”向“研习”就是从 “学考”向“高考”。

      (一)从“考试说明”向“学业质量”

      考试说明

      [学业质量、语言文字运用4-1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能正确、熟练

      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自觉整

      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

      1. 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验;在梳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探究,

      2.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和正确书写

      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并能用自

      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4.词语(包括熟 己的语言加以解释:

      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

      5.病句的能将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辨析和修改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能敏捷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

      明、不合逻辑。

      6.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

      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

      7.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8.常见修

      辞方法的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9.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者的区别分析:

      1“说明”内容很细致,

      在“掌握知识”〝能运用”两个方向的“动词”下,

      按“语文”内容分出9项内容,分别为字音、字形、标点、词语使用、语病6类、语句扩压、句式3类、修辞方法9种、表达要求6点。

      “质量”把“语言建构与运用”都“落实”到学习者个体,用“能”为评价“标准”

      全部用 “行为动词” 进行评价,内容有三方面:

      能不断扩展自己的8226;8943;能用自己的8943;;能8943;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

      践8226;8226;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8943;8943;8226;分享自己的8226;8943;…吸收他人8226;

      3结论:

      《考试说明》 偏重于 “语文”,内容明晰:

      它要评价的是,这些 “语文知识” 学生掌握了吗?能运用吗?学习质量”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运用评价的是能 “运用” 语文解决学习、生活问题吗?

      想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就是以“语文”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先把“语文学习内容”“分解”为若干“部分”,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它们、运用它们,再评价学生把它们掌握得怎样了。

      给我们的启发可能有:

      1. 语文知识、技能不是不重要,更不是“不要”而是“地位” 由处于学习“终端”的“中心词”变成了“用以运用”的“介宾结构状语”

      。

      2. 不直接考查知识、技能,而以能否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为评价标准。

      3. 平时教学还是要紧紧把握“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四方面。

      那么,什么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呢?它们或者就是“必用知识”,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是不是至少在“纸面评价” 上,实现了了不起的,从“教语文” 向“用语文培育人”的“发展”。

      从“学习”向“研习”——例谈选必阶段学习特点

      内容更加 “厚重”:以“整本书阅读”为例

      学习更讲 “道理”:以“逻辑的力量”为例

      三、评价更重 “实用”:以“学业质量水平”为例,个人思考,请多批评。谢谢老师们!
标签:备课资料 统编版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木心名言金句语录精选100句(作文素材)
下一篇: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第3课时教学设计: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