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90  2021-11-1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过秦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辨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掌握有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领会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齐读: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伦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问民生却是问鬼神之事。)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二、走进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政论文集)。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上、中、下三篇 。其中《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辞赋《吊屈原赋》,亦有《鹏鸟赋》等作品。文帝七年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后因梁怀王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终,卒年仅三十三岁。   

      三、解题: 

      过秦:指出秦的过失。  论:表明文体是一篇议论文。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   

      四、读准下列字音,试着将原句说出来。 

      合从缔交 (zòng )    赢粮而景 (yǐng )  从(cóng )   藩(fān)篱

      因利乘便 (chéng )  万乘之势( shèng )  陈轸(zhěn ) 宁越 (nìng )

      乐毅(yuè ) 翟景(zhái )墨翟 (dí) 召滑 (shào ) 蒙 恬(tián )

      逡 巡(qūn xún )   鉏耰棘矜(yōu qín)  铦铩(xiān shā) 度长絜大(duó )

      鞭 笞(chī )  七庙隳(huī)膏腴(yú)  镞(zú)  将(jiàng)数百之众

      崤(xiáo)函 瓮牖(yǒu ) 钩戟(jǐ)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孝公既没(mò)劲弩(nǔ) 镝(dí) 谪(zhé)戍 

      五、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赋体的句式特点,领会本文铺张扬厉的文风。  诸如: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③……,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④……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⑤追亡逐北,浮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⑥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六、梳理文本,完成知识清单

      任务单一

      段落 实词 虚词 句式 主要内容

      第

      一

      段 秦国的崛起

      明确: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形→名,险固的地方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牢固的 

      席卷下天,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名→状,用席子,用包袱,用布袋子 

      内立法度  名→状,对内;法律制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名→状,对外;使动,使……争斗 


展开全文阅读
      思考1: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 

      明确:

      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崤山、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秦国安全生存且能够发展经济、军事的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外因)。 

      秦孝公的深谋远虑与雄才大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此时秦国国力尚不足以与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天下诸侯相抗衡,力量还不足够强大。所以,只能偷“窥”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天下,但他已经开始觊觎王室,说明它有野心,可谓一字千斤(内因)。 商鞅变法从四个方面对秦国进行改革:  内立法度:政治上——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  务耕织: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夯实基础;  修守战之具:军事上——积极备战,走强兵之路;  外连横而斗诸侯:外交上——采取连横策略,让诸侯互相猜忌,发动战争,消耗实力。  所以,商鞅在秦国全方位实行变法,对外采取消耗诸侯实力的战略,秦国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在诸侯之中均占优势,扩大地盘,壮大力量。  结果: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以看出,秦国从一开始,就使用诈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务清单二

      段落 实词 虚词 句式 主要内容

      第

      二

      段

       秦国的发展

      孝公既没:  通“殁”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因,沿袭。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  名→状,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会盟而谋弱秦  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爱,吝惜;致,招纳  

      合从缔交  盟约  之属……之徒……之伦……  类,辈  

      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统领,统率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疲惫不堪

      追亡逐北  败逃者

      流血漂橹  使动;使……漂 

      因利乘便  趁着 

      享国:帝王在位的时间 

      思考2: 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明确:  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分成2大层。第一层是秦的慢慢强盛,第二层九国联合,但为秦所败。

      任务清单三

      段落 实词 虚词 句式 主要内容

      第

      三

      段 秦国统一天下

      奋六世之余烈  功业  

      振长策而御宇内  举起  

      履至尊而制六合  踩,动化,登上  

      威振四海  通“震”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名→状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著作;愚,使……愚昧,愚弄  

      以弱天下之民  使…衰弱,削弱  

      因河为池  凭借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名化,坚固的屏障  

      聚之咸阳  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  诚信、可靠 

      思考3:本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天下,总写了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明确:

      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

      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第二课时

      一、检查1-3段的文言知识

      二、完成知识清单,梳理文本。

      任务清单四

      段落 实词 虚词 句式 主要内容

      第

      四

      段

       陈涉起义

      余威震于殊俗  边远的地方  

      瓮牖绳枢  瓮、绳,名→动,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带领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兵,兵器;揭,举  

      天下云集响应  名→状,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  背着;通“影”,像影子一样  


展开余文
      山东豪俊  崤山以东  

      思考4: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

      任务清单五

      段落 实词 虚词 句式 主要内容

      第

      五

      段

       结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动,缩小、削弱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比  

      非及向时之士也  原来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量,比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相提并论   

      然秦以区区之地  及其狭小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朝:使动,使……朝拜 

      特殊句式。  

      非尊于……之君也  状语后置  

      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思考5: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是什么?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三、画出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

      第三课时

      一、检查1-5段的文言知识

      翻译下列几个句子。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合作探究  

      思考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思考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小结:

      文章第一部分叙秦之兴亡,第二部分议秦亡的原因,第一部分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事实胜于雄辩,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因事见意,理寓事中,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秦之过错——仁义不施——鉴  

      思考3:本文重点叙写了秦始皇的功业,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明确:

      (1)统一天下之前  ①政治上 ②军事上 

      (2)统一天下之后:①文化上   ②刑法上   ③地理防务上   

      思考4: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

      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

      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 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 起义的情景,强烈的对比。虽“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敝,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  

      三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末尾议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之君也”,一比地位。“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这第三层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

      思考5: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明确: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

      美点赏析——铺陈之美

      朗读第四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为“陈涉起义,天下响应”铺陈的呢? 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

      五个方面:①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②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③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④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作用:(1)从各个不同的方位、角度、方面进行描写,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横向性、全面性;(2)增强语势,加强了论证力量,使整个文章如同惊涛飞瀑,一倾而出,不可阻挡;(3)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探究:作者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明确: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三、素材积累

      (1)创业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先人经过艰辛的努力,慢慢地打下了基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始皇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局面,得力于先祖打下的坚实根基。任何时代的创业都是如此,都是经历过漫长的跋涉、探索甚至倒退而最终达到成功的顶点的。

      相关链接

      ①成立之难如登天,覆败之易如燎毛。——李绿园

      ②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李鸿章

      (2)失去了“人和”,最强大的力量也不堪一击。

      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究其根本,缺乏统一的指挥,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无论国家或集体,都必须上下团结一心,唯有人和,才能产生真正坚不可摧的力量。

      相关链接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②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淮南子》

      ③人聚则强,人散则弱。——魏源《默觚治篇》

      ④同心合意,庶几有成。——《汉书匡衡传》


展开余文
      ⑤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国语周语》

      (3)治国也需要能臣。

      “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秦孝公能取得改革的胜利是因为他拥有一位奇才——商鞅。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奋招叠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能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富强的保证。

      相关链接

      ①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孙中山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③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④人才难得又难知,就要爱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周扬

      ⑤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邓小平

      (4)施行仁政方能赢得民心。

      作为统治者,应该心怀天下,心忧苍生,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而秦始皇骄奢淫逸,一味地膨胀自我欲望,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天下士民,导致失去民心,进而失去了天下。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1-202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下一篇: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过秦论》预习导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