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07  2021-11-1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过秦论》名师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1、知识与技能:

      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了解铺张渲染、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知识积累】

      (一)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崤函(xiáo)   既没(mò)   膏腴(yú)   逡巡(qūn)  镞(zú)

      系颈(jì)   黔首(qián)   瓮牖(yǒu)  氓隶(ménɡ) 腴(yú)  

      隳名城(huī) 鞭笞(chī)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ɡ)   牖(yǒu)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连横”指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诸侯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②合从缔交:“从”通“纵”,“ 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要他们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的策略。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敝:“弊”通“敝”,困顿,失败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大声喝问。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兴起,此指发动起义。

      ⑥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⑦百有余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余数之间,表整数后还有余数。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用来招纳

      今义:连词,表结果

      (3)国家无事

      古义: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今义:①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②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4)以为桂林象郡


展开全文阅读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6)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平常的人

      今义:①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②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7)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词类活用):

      ①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险固地势                      

      ②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③ 内立法度:名作状,在国内   

      ④ 外连衡而斗诸侯:名作状,在国外

      ⑤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作状,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⑥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弱小   

      ⑦追亡逐北:动作名,逃走的人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⑨履至尊而制六合:名作动,登上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11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                        

      ○1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小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瓮作,用绳系

      ○1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声音、影子一样

      ○15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                      

      ○17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招致;朝,使动用法,使……朝拜

      4、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答: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

      (2)席卷天下

      答: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囊括、并吞、席卷,近义宇内、四海、八荒、天下,近义)

      (3)南取汉中

      答:西举巴、蜀(举、取,近义)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答: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

      (5)宰割天下

      答: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义)

      (6)蒙故业

      答:因遗策(因、蒙,近义)

      (7)率疲弊之卒

      答:将数百之兵(将、率,近义)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答: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人、徒、子,近义)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译: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是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译: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

      译:一个戍卒发难天子七庙就被毁掉了。

      ④为天下笑者(被动句)

      译:(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文本探究】

      1、秦王朝的强大始于秦孝公,第1段写秦孝公时秦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从段落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①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政通——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文章第2段叙述六国攻秦、赂秦、服秦这一过程,有何作用?

      明确: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3、文章第3段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是什么?这一层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1)愚民、弱民、以民为敌。(2)“不失仁义”,为结论张本。

      4、第5段涉及了四种力量的对比,找出四种力量的对比各是什么?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展开余文
      明确:这四种力量分别是陈涉、九国、秦国、秦朝。①“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时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②“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③“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心。

      5.《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6、结合汉初的社会现实,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谈谈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

      明确: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这篇史论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的借鉴,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启示:①形势变化,政策也应随着改变②统治者要“施仁政,行仁政”。③失民心者失天下

      7.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a.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b.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c.全篇对比论证到底。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过秦论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过秦论》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下一篇: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过秦论》优秀教学设计(共三课时)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