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4362  2021-11-28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年高考作文素材:王亚平出舱,太空中的她力量
 北京时间11月8日1时16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点评】

      人物小传

      恭喜!航天员翟志刚和王亚平身穿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成功出舱,其中翟志刚在2008年9月27日下午4点58分成为了我国实现太空漫步的第一人,这次属于第二次征战太空;王亚平则成为我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据媒体透露,王亚平为此次出舱做了充分准备,也实现了她曾在2003年许下的愿望。

      王亚平出生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上的一个普通农村,家里除了父母长辈外,还有个妹妹。村子里以前因种植大量樱桃树而远近闻名,不过樱桃并未给村庄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包括王亚平家。

      王亚平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动手能力和运动天赋。自小学开始,王亚平就主动帮家里干农活,动作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别家小孩需要1天才熟练地工作,她只需几个小时,而且干得又快又漂亮。邻居直夸:真是个利索的丫头!

      完全小学是王亚平曾就读的母校,据当时的老师透露:那时的王亚平聪明、懂事,很讨老师、学生的喜欢,在整个小学阶段一直担任班长。这还不算完,王亚平潜藏的运动细胞也是在小学阶段彻底激活的:小学3年级代表班级、学校参加比赛,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在她擅长的800米、1000米项目上,成了学校派选运动员的必选项。

      和普通学生一样,年少的王亚平的理想也是做一名医生,或当一名科学家,从未想过当一名飞行员,更没想过成为一名航天员。

      王亚平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略有坎坷,而这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因为种种原因,父母更倾向于王亚平读中专,而非高中。倔强的王亚平始终怀揣着一个大学梦,于是瞒着父母报考了高中。进入高中后王亚平成了一名体育生,经过2年多的训练,不管是在身体素质,还是对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均得到了提升,而这为她日后当选航天员奠定了基础。

      17岁的王亚平迎来她的第二个人生转折。1997年,连续几年未曾招人的济飞破天荒地要招收几名女航天员,而这一消息王亚平竟然一无所知,而是几个关系不错的女同学纷纷跑来建议她试一试。

      似乎是命运的眷顾,但更多是实力的释放,王亚平先是经过学校初检,再到烟台二检,最后到济南的大面试,硬是从几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等文化成绩出来后,王亚平成功被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录取。要知道那一年,长春飞行学院录取在全国仅仅录取了37人,可预计当时的录取条件是多么苛刻、竞争是多么激烈!

      进入学院第一天,王亚平剪去长发,留了个“假小子”发型。在长春飞行学王亚平她每天都要进行体能训练和军事训练,拉练、游泳、跳伞等特殊的训练同样也不能落下。

      王亚平和同学们在长春飞行学院的学习时间仅仅2年左右,便转入了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然而这时的37名同学中只留下了30位,意味着有7名同学“惨遭淘汰”。2001年6月王亚平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成功被空军驻汉部队录取,成了一名飞行员。该部队素有“女飞行员摇篮”的美誉,刘晓莲、程晓健等全国一大批知名女飞行员均“诞生”于此。

      学校的学习毕竟是学习,距离真正驾驶飞机还有一段距离,王亚平和一同进部队的女战友们开启了疯狂的学习进程!除了繁重的理论知识外,更大的挑战是实操。

      王亚平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提到:和战友们第一次跳伞时,第一跳时大家连眼睛都不眨便纵身一跃,等第二跳时却个个心惊胆寒,也包括王亚平。等跳伞结束返回部队的路上,王亚平和战友们激动地唱起了《真心英雄》这首歌,个个泪眼婆娑!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这一场面深深震撼到了王亚平,有个念头瞬间出现在了她的脑海:什么时候,我国会有女航天员?她或许没想到的是,问题的答案需要由她回答。

      在部队的生活是充满挑战的,期间王亚平累计飞行时间达到了1600多小时,执行过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部队战备演习、汶川抗震救灾等任务,而这恰成了她的一个“资本”。

      2009年王亚平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三次转折。6月王亚平和刘洋等满足要求的女飞行员第一次到北京参加选拔,一大批优秀的女航天员淘汰出局。9月份进行了第二次选拔,这次是更为严苛的复选。2010年5月王亚平和刘洋进入第三次选拔,并从15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相比飞行员,航天员的要求更高。比如超重耐力训练中,王亚平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面部扭曲,连眼泪都甩了出来;呼吸困难,就像人要窒息了一般。在水下训练中,王亚平身着水下服,在10米深的水下,既要克服40千帕的服装压力,也要克服来自水的阻力,还需要不断调整身体姿态,完成操作、攀爬等各项任务,水下工作持续5、6个小时,与男航天员没有任何区别。

      王亚平随后的事情,则被广大民众所熟知。2013年6月,王亚平和聂海胜、张晓光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并当着全国6000万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

      2021年,王亚平和翟志刚、叶光富搭乘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运送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天空,而后才有了我国首位穿航天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


展开全文阅读
      太空中的“她力量”令人欣喜赞叹

      北京时间11月8日1时16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高度,也是中国妇女事业的新成就。太空中的“她力量”再谱新篇,令人欣喜赞叹。

      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作为“半边天”的女性角色不可或缺。中国首飞航天员、现已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的杨利伟曾说,相对于男性强大的体力优势,尤其是长期在太空狭小空间环境生活,“女性特有的亲和力、强韧性以及低冲突性是很好的优势”。世界航天史上,已有数十位女性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如今, 首次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也为人类航天事业带来了她独有的细腻、聪慧、坚韧与勇毅,为苍茫宇宙增添了又一抹温暖明亮的色彩。

      然而,正如人类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的感慨:“宇宙对我们女性既不多情,也不宽厚。”太空严酷的环境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而改变,也不会专为女性而降低门槛。 女性航天员要以与男性航天员同样甚至加倍的付出,才能赢得太空“入场券”。王亚平此前曾坦言,相比于男航天员臂力、体型和臂展的先天优势,对加压后舱外航天服的操控,她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

      面对挑战,王亚平“就是一个字,练”!日复一日大过载、重负荷、高强度的训练,不仅是“男航天员坚持多久,她同样坚持多久”,更是每次都在规定课时外自己加练1小时。如今,这场完美的太空行走,让人们清晰地看到—— 当一位女性用最大的诚意与卓越的付出,向宇宙递交“名片”时,宇宙,也向这朵来自地球的铿锵玫瑰,敞开了大门。

      人们还注意到,当王亚平幽默地说出“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时,地面那句柔美而沉着的回答“曙光明白”,同样来自女性—— 在通往太空的道路上,不仅有着女性航天员,更有着千千万万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倩影。从累倒在岗位上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电磁兼容工作负责人潘仁瑾,到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到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一 代代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前沿担重任、挑大梁,勇于创新创造,敢于追求梦想。拼搏的科技战线上,她们的分量举足轻重,她们的智慧与担当,是最高级别的美丽。

      “当你看向窗外,看到浩瀚星辰,看到地球,别忘了,数十亿女性也借着你的目光看向窗外,包括我。”此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前女宇航员凯蒂科尔曼曾向即将成为中国首位出舱活动女航天员的王亚平,送上诗意的寄语。

      如今,圆满完成出舱任务的王亚平,已向科尔曼,也向全球亿万追逐梦想、向往美好的女性,传递出了最积极的能量。相信在未来,浩瀚的宇宙中,壮美的生活中,“她力量”还将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她们”还将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中国“太空之家”首迎女航天员,“她力量”从何而来?

      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中国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未来6个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生活并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和在轨任务。

      此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首次迎来女航天员,也是时隔8年太空再度出现中国女航天员的身影。从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到此次入驻空间站的王亚平,女航天员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探究中国航天的“她力量”力从何来。

      “她力量”得益于航天的高水平发展。

      长时间生活在失重环境中,还需要完成多项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十分严格,男女航天员的选拔训练标准基本一致。优秀女航天员历经拼搏脱颖而出,是中国载人航天在遵循科学训练方式基础上择优而取的结果。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女航天员将会迎来更多机遇。

      “她力量”根植于杰出的女航天人群体。

      以王亚平为代表的女航天员只是中国广大女性航天人的一部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设计出中国首部航天员训练顶层方案,被誉为“航天员女教头”;作为文昌航天发射场首位女指挥,“95后”姑娘周承钰成为嫦娥五号探月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被网友夸赞“大姐不大,本事不小”……随着越来越多女性在航天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女航天员在“太空之家”大展身手,亦属水到渠成。

      “她力量”离不开航天科学的人文关怀。

      基于女性生理特点和生活需要,本次神舟十三号任务进行了特殊准备:根据女性身材特制的飞船座椅,带来更为舒适的飞行体验;定制舱内航天服,方便女航天员日常工作;配置巧克力、补血用品、卫生用品和少量无毒化妆品等,关注女航天员的生理需求和生活状态。这些准备凸显载人航天的人性化考量。只有为女性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才能让巾帼聚力,让“她力量”成长。

      放眼全球,“她力量”助力人类逐梦太空。从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到完成首次女性太空行走的苏联航天员萨维茨卡娅;从美国航天飞机首位女指令长柯林斯,到国际空间站第一任女指令长惠特森;从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到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中外女航天员在人类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她”印迹。

      她们不仅具备执行太空任务的能力,而且在某些方面感觉更敏锐、心思更细腻、考虑问题更全面,具有更好的沟通能力,能为飞行乘组带来更多活力。另一方面,从女性视角认识地球、观察宇宙、思考生命,开展以女性为主的航天医学和空间科学生命研究,也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无人航天到载人航天,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运行,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世界各地的女性航天人正广泛参与太空探索进程。随着中国空间站迎来首位女航天员,人类探究宇宙奥秘的脚步再度向前迈进。未来可期,“她力量”将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这浩瀚星河带来更多惊喜。

      【拓展点评】

      王亚平历史性首步与人类未来的常步

      11月7日,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再次出舱;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太空行走第一步既开创了历史,也预示着人类在太空未来的常步。探索太空是人类的理想,王亚平的第一步是中国女性的第一步,也是承前启后的一步。从历史上看,1963年6月16日苏联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成为世界上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1984年7月28日,苏联女宇航员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走出空间站,在太空进行了新型万能手工工具试验,该工具专门用于宇航员在飞船或空间站外完成复杂的工艺操作。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厅统计表明,世界上有超过560人到过太空,但其中不到70人是女性。在已经进行的225次太空行走中,只有15次是由女性进行的。而且,数十年来,全球航空航天行业的女性人数一直徘徊在20%左右。到目前为止,只有11%的宇航员是女性。


展开余文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亚平此次的太空第一步不仅增加了女性在太空的行走和存在,也会进一步证明如果人类要把在太空的生存发展到常态。翟志刚的两次太空行走和现在三位中国航天员的行动更预示了未来人类在太空生存可能的常态化。翟志刚说:“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王亚平称:“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叶光富说:“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感觉良好是正常生存的第一步,此后还会在感觉良好下工作和科研,如果都感觉良好,就证明太空也是人类可以生存的空间。

      不过,人类是否能在太空和其他星球,如月球、火星上长期生存,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来提供依据。曾有研究表明,太空的辐射和零重力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未来把人类进入太空,或到月球或火星之前,需要更好地了解人们如何受到辐射、太空中相对缺乏重力等问题的影响,从而提前或在后期找到补救的措施,以便人们能够在进入太空之前、期间和之后保护人类健康,让人类与太空环境相适宜。

      另一方面,王亚平们的进入太空和在太空行走,也为研究两性在太空的差异提供了线索和研究方向,这对于向往移民于其他星球的人类是必要的。线粒体DNA只通过女性遗传,因此可以对女宇航员研究,以观察她们的线粒体变化是否会传递给后代,以及是否只影响女性后代,这对于人类未来移民其他星球是有益的。

      如果把视野拉长,地球之于宇宙犹如空间站之于地球。地球也是一艘太空飞船,也在太空飞行,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才想到了移民其他星球。但是,如果珍惜地球,就能让地球容纳和栖息更多的人。即便未来要移民太空,人类应同样以公平和公正的方式分享其他星球的资源。因此,从开启太空时代伊始,联合国就认识到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新领域。

      现在,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代表中国女性迈出了太空第一步,而且她和其他两名男航天员将在太空生活6个月,王亚平也将持平于在太空存在时间最长的美国宇航员香农卢西德(在太空时间是188天4小时14秒),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将为人们未来进入太空提供新的经验和科学依据。

      “她担当”聚合“她力量”,“她贡献”绽放“她风采”

      “妇女能顶半边天”,每位女性都是一朵娇艳的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上说过:“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千千万万中国女性就向“疫”而行,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危急时刻,她们用“她行动”绽放了“她时代”的美好风采。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点赞“她担当”、珍视“她力量”、感谢“她贡献”。

      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点赞“她担当”。疫情面前,中华儿女“不爱红装爱武装”。73岁李兰娟院士,深夜驰援重疫区ICU。武汉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医生甘如意,骑行4天3夜300公里返岗。救死扶伤的女医护人员、帮扶济困的女志愿者、守护平安的女公安干警、奔走采访的女新闻工作者……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但在疫情面前却都成为了“女汉子”。疫情面前的“她担当”,为我们扛起了战“疫”的信心和希望。

      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珍视“她力量”。疫情发生后,“女少将”陈薇院士率领团队集中力量开展应急攻关,在疫苗研制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护士长夏莹,带领团队48小时新建重症病房。包括女性疾控工作人员、女性社区工作人员在内,她们顽强拼搏,在与“疫魔”搏斗中展示出强大“她力量”。她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中国女性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动人故事,值得我们给予最高礼敬。

      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感谢“她贡献”。“我们连命都豁出去了,还要什么头发!”“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是她们的坚守和奉献,为我们筑起了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90后”女孩在封城后的武汉坚守咖啡店,每天为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免费送上500杯咖啡。暖心的一幕幕,正在中华大地倾情上演。各条战线上的女性纷纷行动起来,为决胜“疫魔”贡献着力量,生动地展示着新时代每个人奋进的生命气息。

      草木蔓发,青山可望。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前战“疫”仍在进行,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依然需要她们的坚守与付出。在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向这次疫情中做出努力的每一位女性致敬!我们也将和她们肩并肩、手携手,共克时艰、共战“疫魔”,坚决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双胜利。

      致敬,“她力量”!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她力量”的推动。在共和国的前进征程上,有无数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女性身影。千千万万个她将辛勤的汗水、无双的智慧乃至宝贵的生命融进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书写着奋斗不屈的人生华章。

      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奉献,绽放别样芳华。“大国工匠”韩利萍潜心钻研技术,以一身精湛的数控操作加工技艺,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保驾护航;“乡村医生”谢爱娥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洪湖中心一条小船上给渔民看病,为渔民建起了“生命之舟”;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她们立足于各行各业,自强不息、开拓进取,释放出令人瞩目的巾帼力量。

      她们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之时,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当战“疫”的号角吹响,一个个她奔赴前线、搏击疫魔,撑起了疫情防控的“半边天”。日常生活里,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疫情面前,她们化身守卫一方的“战士”。为重症隔离病区患者进行人工肝治疗的医务人员中,有她;穿梭在隔离区,为病人打扫病房的保洁员中,有她;奔波在街头巷尾,运送支援物资的志愿者中,有她;企业复工复产后,忙碌在生产线的工人中,有她……在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她们冲锋在前、全力以赴,散发着温柔而坚韧的女性力量。

      向了不起的“她力量”致敬!为每一个她献上最好的礼遇!不只在节日这一天。全社会行动起来,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和呵护,进一步消除对她们的歧视和偏见,保障她们的合法权益,让每一个她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精神,激扬巾帼志、建功新时代。

      珍视文明成长的“她力量”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妈妈陶艳波辞去工作,16年陪读,从小学念到大学,与他同桌,作他的耳朵。这位“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的故事令世人动容,也让女性的光辉尽情绽放。

      生命旅程中,无数人都把母亲视为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无论伟人、名人还是普通人,谈起自己的母亲,都往往情动于衷而难自抑。

      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无数人、无数家庭的故事表明,母亲是家庭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源泉,更是心灵归依的温馨港湾。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守卫共有精神家园,家庭是重要的战场,女性则是家庭场域中的关键力量。今天,家庭早已不是禁锢女性自由的“内闱”,新时代的家庭建设反而为女性发挥独特魅力和优势提供了新的舞台。女性的细腻和感性,可以让家庭更具温馨气氛;女性的平易亲和,更易调和家庭关系、化解家庭矛盾;女性的勤俭操持,让家庭免于杂乱无章,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下德行的种子。正所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在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女性拥有独特优势,在家庭建设和家风家教的传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女性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是这句话最真实的注脚。女性的风采,又何止是展现在家庭。今天,置身“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平权时代,无论是治国理政的舞台、企业管理的秀场,还是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的前沿,“她风采”的闪耀,激荡出性别调和的“乘数效应”。

      家庭的操持,职场的奋斗,虽然环境不同、角色不同,却都代表着女性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时代品格。点燃广大女性昂扬奋斗的精神火炬,生活的每一时刻都会充满阳光,家庭的每一角落都能散发芬芳,我们的社会也会凝结起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不可否认,职场家庭一肩挑,对任何女性都是莫大的压力,其间的艰辛与付出、心血与汗水非亲历而难以摹状。正是有千千万万坚韧勇毅的慈母、孝女和贤妻,为小家也为整个国家支撑起一片朗日晴空。因此,当妈妈回到家,不仅需要儿女为妈妈洗洗脚之类的暖心之举,也需要丈夫分担家务的务实行动;当女性在外打拼,不仅需要社会的公平对待,以改善妇女福利、消除用工歧视,也需要更具人性化的制度来托底权利平等、捍卫公平待遇。如此,我们才能欣赏到更多赏心悦目的巾帼风景。

      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对孩子而言,慈母的护佑是上天最好的恩赐;对国家而言,女性风采的尽情绽放,是最为动人的春天。珍视家庭建设中的“她贡献”,激发文明风尚拔节的“她力量”,我们一定可以在小家大家的交相辉映中塑造时代新风。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在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9年拿下第十个世界冠军的传奇历史,让我们记住了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


展开余文
      对于女排精神,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曾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希望女排的经历能给国人带来正能量。”

      郎平还说:“不要因为我们打赢了一场球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请根据这段材料,选择恰当的角度,写一篇发言稿,用于欢迎高一新同学的交流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恰当立意,结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牢固基础——用实力说话

      各位同学:

      大家好!欢迎各位高一的新同学,很高兴跟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心得体会。我发言的主题是“迎战高考靠实力”。

      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夺冠,这是38年来中国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现,这一切都源于强劲的实力。

      何为实力?我想借用中国人大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的话做说明:“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GDP、硬件设施等,而文明、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在这里,实力的含义同样适用于女排精神,它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而凝聚成的一种精神。

      女排胜利源自强大的硬实力。

      这种实力自然指的是过硬的技术。中国女排的阵营里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主攻手,同时也拥有最好的一传、二传、接应和自由人。她们都拥有过硬的团体战术和个人技术,这是她们可以连克强敌的根本。倘若女排的姑娘们技术素质差,纵使再强大的意志也无法在强敌如林的系列赛中连续取胜。试问,中国男足不想为国争光吗?中国男篮不想在赛场夺冠吗?他们止步于想,没有过硬技术的实力加持,只能在赛场上一次次铩羽而归,屡战屡败。正如郎平所言:“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硬实力给了女排在赛场上克敌夺冠的强大保障,软实力则给了她们不竭的精神力量。

      这种软实力就是女排38年里的自信。这种自信是直面强敌的果敢,是失败时永不止步的拼搏,是胜利时善于自省的砥砺。那一次次扣球后的低吼,发球时坚毅的眼神,无不展现了女排的自信。这种软实力成就了她们在赛场上的高光时刻,也陪伴她们走过黯淡无光的艰难岁月。无论是鲜花掌声萦绕,亦或是质疑批评不断,因为有自信的精神,女排常青不败,女排精神赓续不息。

      没有了硬实力,在赛场上一打就垮;而没有了软实力,则会不打自垮。软硬相济,共铸精神。女排过硬的赛场实力来自于不懈的坚持与顽强拼搏的精神。若中国女排没有每天长达十个小时的坚持训练,就不会拥有过硬的技术。若没有过硬的赛场技术,中国女排在赛场上就不会有夺冠的机会。软硬相济,铸就女排辉煌。

      女排的成功源于实力,技术的强实力和心理的软实力铸就了中国女排。女排精神,用实力说话。

      那么作为高一的新同学,我们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呢?我想首要的是调整好心态,快速地融入到新的班级,适应高中的节奏,并结合各科特点摸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努力学习,广博积累,为未来的高考铺垫厚实的基础。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解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提取材料的中心内容,在明确题干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从所给材料看,“女排精神是核心话题,团结协作、顽虽拼搏,这是女排精神的内涵。使用提炼关键词句的方法提取出“竭尽全力”“意志坚定”“顽强不屈”“努力打拼”“不问结果,走好过程”“用实力说话”“技术过硬”。最佳立意的确定在于郎平最后说的话语“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任务指令和要求:请根据这段材料,选择恰当的角度,写一篇发言稿,用于欢迎高一新同学的交流活动,结合材料,恰当立意,结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写作时,立场要坚定,论据要充足,说理要充分。注意“欢迎高一新同学的交流活动”这个情境,开头结尾或者行文中要体现出来,还有形式上要符合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参考立意】

      (1)女排精神靠实力;

      (2)女排精神靠意志;

      (3)顽强精神+过硬的技术=成功。 

侯晓旭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作文素材:“双十一”,从流量为王迈向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2022年高考作文素材:王冰冰、李佳琦卖空阿富汗松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