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562  2021-11-29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高考议论文审题立意之辩证思维讲解
 【整体了解】

      一、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

      (1)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如《走出自我》:其主体部分有三大内容:一是“走出自我,给他人多一份关爱”;二是“走出自我,为社会奉献价值”;三是“走出自我,为自然增添一份绿意”,就是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三方面联系生发开的。

      (2)发展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有人看到“沉舟”、“病树”,可能会心生悲哀之叹,但刘禹锡却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就是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了事物的变化。

      (3)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品味时尚》中的一部分:时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大门。品味时尚,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然而,时尚并非十全十美,它如同一枝娇艳的玫瑰,美丽却有刺。

      这部分文字指出,时尚并非十全十美。既谈到优长,也谈到不足,显得客观辩证。这就是“一分为二”。

      ——————————————————————————

      二、辩证思维使正与反这对立的两方达成统一。既要看到问题的异中之同,也要认识到同中之异。

      【例】坚持与改变

      世人提及“坚持”,总习惯于将之理解为有恒心与毅力,十年如一日之“不变”;提及“改变”,则习惯于理解为推翻与变革。其实这样表面的理解导致人们把“坚持”与“改变”当成两个对立的概念去理解,但细究世间成功之人事,皆是坚持中有改变,变与不变之间,本就圆融一体。

      为什么坚持与改变本为一体呢?因为二者对象不同,所以并不矛盾。改变的,是方式,是外在表现;坚持的,是目的,是内在核心。改变,是灵活与变通,而坚持则为操守与坚守。

      这里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使看似对立的“坚持”与“改变”统一起来,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就打开了立意的空间:坚持本心,改变方法;坚持原则,改变态度;坚持理想,改变路径;坚持底线,改变社会。

      辩证思维中有几组关系需要我们掌握:

      1、整体与部分: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例】

      有一群鸟雀飞来了,捕鸟人布了一张大网在林中等待着,结果网到了不少鸟雀。有一个人在旁边仔细观看,发现每一只被网的鸟的头只钻进一个网眼。他心里想,捕鸟何必那么麻烦地把许多网眼结在一起呢?于是那个人便制做了一些单个网眼挂在各个树枝上,结果一只鸟也没有捕到。  

      一个一个的网眼,只有组合起来,形成“网”,才能发挥网眼的个体作用。网眼一旦离开了组合的网,就失去了自身的作用与意义。正如一滴水若从水流中分离出来,便很快会蒸发消失,若与无数的水滴汇聚起来,才能奔腾咆哮,汇入大海,便会掀起狂澜巨涛。

      国家与个人、时代与个人又何尝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每个人前进的脚步,叠加成国家的进步;每个人创造的价值,汇聚为复兴的力量。

      2、量变与质变: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

      【例】

      伏尔泰: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因为每片雪花都觉得自己很轻很轻,但它们忽略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一片雪花很轻,但可能成为引发雪崩的最后一片雪花;一个稻草很轻,但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3、内因与外因:

      哲学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例】

      有人说《近墨者黑》,也有人说《近墨者未必黑》。

      《近墨者黑》强调了客观外因对主观内因变化的重大条件作用。《近墨者未必黑》强调了主观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作用。

      4、现象与本质:

      哲学认为,看问题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更要透过这些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分析,要从表面现象入手,深入细致地分析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例】

      子贡赎人: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端木赐)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展开全文阅读
      子路受牛: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吕氏春秋》

      【分析】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一次,子贡重金赎回鲁国人质却拒绝赏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救了落水儿童并接受了对方的一头牛,孔子反而表扬了他。众人不解,孔子解释说,子贡富有,不在乎这些钱,可这却让那些也想赎人却又不富裕的人左右为难;子贡接受了牛,会使更多的人因此行善。孔子正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他那智慧的双眼穿透了心灵的迷雾,才能到达圣人之境界。 

      5、偶然与必然:

      必然与偶然是统一的,在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而必然性又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和实现,二者是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

      【例】

      二千多年前,埃及有位音乐家,名叫莫可里。在一个盛夏的早晨,他在尼罗河边悠闲地散步。偶然间,他的脚踢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发出一声铮然的好听的声音,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乌龟壳,壳内的空气受到激烈振动而共鸣,发出十分好听的声音。莫可里拿着乌龟壳兴冲冲地急忙回到家里,再三端详,反复思考,根据乌龟壳的启示,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

      【分析】

      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的诞生,似乎是偶然的;但是,其他人为什么对这块乌龟壳视而不见,对它发出的声音充耳不闻,不能由此发明小提琴呢?因此,在音乐家莫可里的“偶然”之中,还包含着“必然”的因素,那就是他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和创造的欲望。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综上所述,从宏观来讲,我们要运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从微观来说,要把握以下十种思辨原理:

      哲学范畴 思辨关系 相关原理

      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 现象与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主观与客观 发挥主观能动性

       感性与理性 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联系的角度看问题 原因与结果 因果互相关联

       整体与部分 要有全局观念

      从矛盾的角度看问题 个性与共性 个性服从共性

       主要与次要 善于抓住要害

      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内因与外因 要考虑条件分析

       量变与质变 要考虑变化发展

       偶然与必然 要考虑可能和确定

      【辩证思维范文参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想要走的更快,请独行;要想走的更远,请结伴而行。——非洲古谚  

      这句非洲古谚语,寓意深刻,一定引发你很多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同行与孤往,殊途而同归

      独自上路,意味着少了拘束,多了自由,奔跑时脚步无所顾忌,冲刺的速度难以企及;结伴而行,则代表着互相扶持,减少消耗,前途的障碍群起克之,前进的步伐绵延远方。

      而在我看来,同行与孤往,本都不是我们前行的目的。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终究是希望以我们生命的能量,以更快的速度走向更远的彼方,抵达我们念兹在兹的理想之地。因而我想最完满的方式,当是先与心念一致的伙伴携手同行,以群策群力披荆斩棘,而后在面对理想的分岔或目标的多样时,勇敢地以一己之力走上自己的道路,以无所畏惧的冲刺速度到达终点。其合其分,本质大抵相同。

      彼时欣赏印象派画家的杰作,常常感慨扼腕,想他们建立落选沙龙,一致对抗权威,在新风格的路上走了这样远,却终于大多分道扬镳。然而看得越多,越觉心下释然,无需伤感。他们联手远行,抵达消除了禁锢的广阔天地,而后坚持各自内心所想,飞速地各奔东西。同行时意义不同同行本身,而在同向一个目标集结努力,独行的姿态亦不是孤独,而是前往自己的梦想。莫奈微酡的睡莲绚丽的绽放,雷诺阿粗砺的铜像骄傲的矗立,梵高旋转的星空固然炫目,高更野性的人体亦有生命之力,最终那一场独行的冲刺,留下这许多独特而伟大的结晶。

      譬如水汇于江,切山开道,奔流茫茫,同行千万里,终于走出重重阻隔,此时骤然铺开,各向四面八方,成就广大的冲积扇,气象风物,阔大非常。

      独行的方式或许不同,最终却可能殊途同归。世纪之前的俄罗斯诗人,常让我感叹先聚后独的力量,曾经一同为诗歌的美丽与真实奋斗的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茨维塔耶娃,还有稍后的艾基,他们在书信与诗作中携彼此发现广袤大地上未发掘的美景,认识在时代中变迁的城市,在政治洪流中努力捍卫彼此,保护彼此。最终远行之后,他们独自走向不同的方向。有人投向“更人道的作品”,用小说记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有人呼唤昨日的太阳,用生命歌唱自由;有人用死亡捍卫美好;有人用田园勾勒民族。彼此分离,他们用短得惊人的时间创造了各自的精彩。而这精彩又静静归于一体,从不同的角度,述说着一个时代人们的挣扎和良知。

      仿佛水滴成云,因为聚合而不惧太阳烤炙蒸发,因为一体而运行万里,最终化为个体疾落,滋润不同的地方,而漫流之后,殊途同归。

      或如水汇于江河,或如云浮于原野,目标只是理想的远方。同行而后孤往,方能既远且疾。挽起身边的手,挥别旧时的人,没有犹豫没有嗟叹,前进的远方,一片光明。

      【点评】

      “独行”与“结伴而行”本来是对立的两方,作者却运用发展的眼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到两方的相同点,将对立的两方统一起来。

      三、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思维。

      辩证分析法就是我们在议论文中使用辩证思维的体现。简单地说,辩证分析就是承认对方观点中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进而解释我方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在评论中十分常见。

      【示例1】前面一讲已有论述,我们再看一遍。

      一位父亲醉心国学,便让儿子每天骑牛上幼儿园。针对此举,《钱江晚报》有文《幼儿骑牛问道,纯属哗众取宠》展开了批评。

      (1)知行合一固然重要,但当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时,拘泥于形式难免有点泥于古而异于今!当年老子骑青牛而问道,那是因为牛就是那个时候的交通工具。现在如这样,纯属哗众取宠。

      (2)就李里(父亲名字)而言,热爱国学是好事,一心教幼儿学国学更是让薪火有相传,但如此拘泥于形式则贻笑大方了,难免会陷入形式主义之中。学国学,最主要的还是领悟先贤的思想,学其精神而与时俱进,从而懂得做人的道理。体验一下骑青牛问道未尝不可,但每日骑牛上学则大可不必,因为剑走偏锋式的沉湎就是返祖的前奏!”


展开余文
      适当“退步”的表现,不仅不会削弱自己的论点,反而因思维缜密而更容易引发读者的认同。

      下面我们通过整篇作文来感受辩证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

      【示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 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会议,为下一步战役“划重点”。会议指出疫情的防控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认识和应对,疫情越是严峻复杂,越需要冷静的头脑、理性的思考,多看权威媒体的报道,多听医疗机构的建议,让理性声音战胜恐慌情绪。

      ②随着武汉疫情的蔓延,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谣言,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盐水漱口防病毒”,“童子尿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等,尽管专家已经明确表示暂时并无特效药,但不少人仍然对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偏方吹捧盲从。

      ③李兰娟院士领导的杭州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分离出了三株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意味着我国离拥有疫苗又近了一步,但制备疫苗要有个过程,从制备到检测、鉴定和验证,至少需要三个月。

      新冠肺炎疫情给这个春节蒙上了一层阴霾。针对疫情肆虐,某班级在网上进行了一场辩论。甲方观点是“战胜疫情更需要爱心与奉献”,假如你是乙方,请根据上述材料提炼观点,并为乙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辩论稿。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佳作欣赏】 

      爱心奉献诚可贵,理性科学价更高

      对方辩友,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越辩越明。”战胜疫情需要多力合一,对方辩友对“爱心与奉献”做了精彩的诠释,但忽视了辩题中一个重要的点,那就是战胜疫情“更需要什么”,我方观点认为,“战胜疫情更需要科学和理性”。

      固然,战胜疫情需要爱心与奉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白衣执甲,逆行而上,战胜疫情的确需要白衣天使们的无私奉献。“一抹志愿红,情暖一座城”,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一个个志愿者的壮举,汇聚成战胜疫情的浩荡洪流。还有那飘扬在社区,村头卡点的党旗,那佩戴党徽值班的身影,筑成了一道道抗疫前线的钢铁长城。华为、美的、格力等等一大批良心企业,捐钱捐物,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但是,科学防治,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回想疫情之初,正是钟南山院士及时做出“肯定人传人”的科学论断,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武汉封城的决定,才避免了疫情在全国大规模蔓延。否则,以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传统习俗,后果不堪设想。

      谣言止于智者,理性思想是谣言的天敌。

      随着疫情的蔓延,各种网络谣言“你方唱罢我登场”,先有“饮用高度白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又有“童子尿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尤其是“双黄连可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谣言,致使无知群众连夜排队抢购双黄连。而这些行为都是民众缺乏冷静头脑、理性思考的表现。排队抢购一方面增加了暴露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盲目迷信也可能会贻误治疗时机,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抗疫是一场全民的战斗,试想,如果不用理性的思想武装群众的头脑,任由群众不戴口罩随意聚集,那么,再多的爱心和奉献也难免会“双拳难敌四手”,爱心奉献的汇聚赶不上疫情肆虐的破坏速度。

      科学技术,是穿透疫情阴霾的阳光。人类最终战胜疫情更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手段。

      疫情后期,企业无法按时复工,需要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远程办公;学生不能复课,需要在线上课;社区的数字化无接触管理;居民的电商购物;国家的“日统计、日分析”制度、“湖北武汉返乡数据库”的建立等等,这些新需求,都需要科技互联网企业快速响应和满足。而药品的研发,疫苗的研制,更需要科学工作者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检测和鉴定。而这些绝对不是爱心和奉献能够解决的问题,却恰恰是科学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了这些科技手段的辅助,大大降低了无私奉献在战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提高了爱心人士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战胜疫情,爱心与奉献是雪中送炭,是锦上添花,但我们更需要用科学精神的武装,各级政府的科学防控,科技企业的强力助攻。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科学与理性,正是战胜疫情的根本,真正更做到釜底抽薪、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分析】

      固然,战胜疫情需要爱心与奉献。……

      但是,科学防治,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辩证分析中,既肯定了对方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强调了己方的观点,使己方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示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③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对于教师教育惩戒权,有专家指出,教师惩戒不是棍棒教育,不是让教师体罚学生;但有家长担心,教师有了教育惩戒权后可能会肆意体罚学生。

      作为学生,你对“教师教育惩戒权”有什么看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佳作欣赏】 

      惩守其度,戒达其效

      书案一张,戒尺一柄,曾是传统私塾教育的典型象征;“教不严,师之惰”,也是古今师者恪守的训诫之道。然而,近日发布的教育惩戒规则意见征求稿不禁引人深思:传统深远的教育惩戒,何必又通过法规以权利的形式再三强调?

      作为学生,虽是教育惩戒的管控对象,我却深知适当惩戒带给我的益处。每当回想从前的老师,他们对我的鼓励与赏识往往印象泛泛,独有的几次批评与训诫却总让我记忆犹新。或是作业完成不当时的一声斥责,或是课堂行为不范时的一次罚站,惩戒虽小,但总让我分外羞愧,深刻意识到了教训,并收获了心性的成长。诚然,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培养自信必不可少,但教育中的惩戒对学生纠正自身错误,树立规则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奖惩分明,教育才能塑人于心,立人于行。

      反观当今,教师手中“惩戒”这把尺变得有些迟疑和犹豫。受惩戒学生时常反应过激,维权心切的家长更是举报不断,诸多反面声音造成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敢管”“不想管”。“惩戒”这堵教育的约束之墙一旦拆除,免去的是一时的冲突,放纵的又何不是学生未来迈向歧途和深渊的脚步?由此可见,教育惩戒权的规定与落实尤为必要。通过确立法规,让教师有底气“管好人”,学生才能“走对路”。

      或有人言:教师惩戒赋权,易助长肆意体罚、“棍棒教育”之害。对此,必须清晰明确地规定惩戒的合理范围,使之既不失度,又成效高。

      教育之“惩”,须守其度。任何形式的惩罚,都不得超出学生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范围,侵害学生的人身权利。这需要法规制定者的周密考虑,更需要教师对于学生身心特点的充分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我更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年少时懵懂和青涩,照顾我犯错时的迷茫与不安,对我进行适当的警示、惩罚,使我更易接受和反省。

      教育之“戒”,须达其效。正如鲁迅散文中,他的启蒙教师寿镜吾先生有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惩戒的目的从来不是处罚本身,而是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一柄戒尺不应只落于掌中,更应悬于学生心中,成为其奉行不悖的人生准则。教师应善用惩戒,结合引导规劝,方能达到学生引以为戒之效;倘若毫无目的,滥用惩戒,则更加剧学生逆反,得不偿失。

      教育惩戒权,意义固重,制定须慎。《荀子》云:“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昔者,以师道而成一国法度,流传青史;今日,以法度而护一代师道,未尝不是一次有益开创。

      【点评】

      1、本文层层递进,思维清晰。文章开篇提出论题“传统深远的教育惩戒,何必又通过法规以权利的形式再三强调?”;而后紧扣学生身份,以自我感受谈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益处,突出教育惩戒对教育的重要性;之后谈教师教育惩戒迟疑和犹豫的现象,重点强调教育惩戒权的规定与落实尤为必要,进而回答了论题。然后从“教育之“惩”,须守其度”和“教育之“戒”,须达其效”两个方面,论证了教师教育惩戒权在实施时需要清晰明确地规定惩戒的合理范围,使之既不失度,又成效高。不但深入材料的具体内涵,且能概括提炼,层层递进,思维清晰。


展开余文
      2、文中“诚然,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培养自信必不可少,但教育中的惩戒对学生纠正自身错误,树立规则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惩戒”这堵教育的约束之墙一旦拆除,免去的是一时的冲突,放纵的又何不是学生未来迈向歧途和深渊的脚步?”“或有人言:教师惩戒赋权,易助长肆意体罚、“棍棒教育”之害。对此,必须清晰明确地规定惩戒的合理范围,使之既不失度,又成效高。”等语句都运用辩证思维分析法,说理深刻。

      【写在最后】

      辩证思维是“退一步”,是转换立场,以求得论证严密;而不是没有原则和底线地退让,以至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辩证思维可用于高考作文全程,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分析论证。运用辩证思维,提升立论的高度。观点思想有震撼力,见解独到,卓尔不群。

      【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范文参考】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高考议论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议论文审题立意之材料作文
下一篇:高考议论文标题命名方法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