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721  2021-12-05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年各省最新高考语文模拟卷作文解题指导与范文:食育人生+殷有三仁
 (05)诸暨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

      “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们从美食中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在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等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的饮食风俗,又有“孔融让梨”等做人应该懂得这懂得礼让的经典故事,还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饮食贵有节,做事贵有恒”的人生智慧……有人认为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解读】

      审读材料: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从内容来看,第一句阐述了“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句通过列举传统文化中涉及食育文化的例子,说明了我国食育文化的深厚底蕴;第三句则强调了食育和生活的关系,这一句是解读材料的核心。可通过思维导图准确解读材料含意。

      材料由“食”到食育文化再到食育与生活的关系,步步深入。意在引导考生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和教育人手,发掘“食”于人的教育价值,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核,思考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生活体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树立对待生活、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审读要求:题目要求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可以常规的议论文为主。写作时要注意紧扣关键词“食育”,通过“食”和“育”两个方面展开议论。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多个角度,并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展现“食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怡当解释“回归”之义。

      【立意指导】

      角度一:以“食”为引,探索文化。“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美食中寻觅文化的踪迹,感悟文化真正的内涵。

      角度二:羹食之大美喻人以大理。食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完善、创新,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这种文化的深层力量,提升自我精神境界。

      角度三:食育,既要在生活饮食中发掘“食”的教育意义,又要在“育”中感悟生活的本真。

      【满分作文】

      以食育人,以育归真

      当饮食遇上了教育,食物就从舌尖上的享受升格为“饮食贵有节,做事贵有恒”的人生信条,深刻隽永;当教育遇上了饮食,教育就从人生智慧具象化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人生清欢,返璞归真。“食育" ,既要以食有人,又要以育归真。

      以食有人,讲求的是教育中的“烟火味”。在这里没有高深的定理、没有难解的单词,只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富理于食;只有孔融让梨、陆绩怀橘的人间温情。爱圆斯坦曾说:“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无疑,回归生活的教育,是你于牙牙学语、耳濡目染中所得,它们不仅给你的味蕾带来了“再来一碗”的渴望,也将属于生活属于传统的文化基因永久地镌刻在了你的脑海里。或许这样的教育——刻骨铭心而又潜移默化的教育,才可称作真正的教育,比所谓“填鸭”式教育不知胜过几倍。

      以育归真,就是在教育中回归生活本真。我们的生活应当是怎样的?是不是嘴上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就有资格“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的自信从何而来?是来自于平时对虚拟世界的沉醉,对“异次元”的向往,还是“官二代”“富二代”那“与生俱来”的底气?但就如卡失卡说的“我们唯一能够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我们永远无法逃离真正的现实生活,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终究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

      而食育,或者说其中的“以育归真”,就是要打破人们对于虚拟美好图景、渴望逃避现实的最后一丝幻想。“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多么接地气!多么实在!它们教给我们的就是何为本真,如何归真:生活从来就不是王子公主们的舞会,脱下盛装,人人都在柴米油盐中苦行。

      当然,以食育人和以育归真并不是“食育”中独立的两部分,而是合二为一,组成“食育”这个有机整体。我们并不需要被刻意地灌注什么,也不用刻意地去体悟什么,“食”无处不在,“育”亦无处不在。饮食、教育、 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它们之间,这就是“食育”真正的普适性。以食育人,以育归真。我会在一俯一仰、一口菜、一杯酒里体会到诗里“金樽清酒斗十千”的豪气万丈、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诲里想起田间的麦穗、坐在树荫下乘凉的老人和蹒跚学步的自己。既是食,也是育;既是教育,亦是生活。以食育人,以育归真,才是不朽的教育,才是不朽的生活。

      【点评】

      ①内容上: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指出“食”与“育”两者间的关系,并从“以食育人”和“以育归真”两方面阐述食育文化,通过揭示“食”的教育意义以及“育”带给人对生活的反思、观照,体现了“文中有我”,表达了考生对食育的独到见解,内容充实,切合题意。②表达上:文章先将中心观点拆解为两部分,再解释两者间内在的辩证关系,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充分引用俗语和诗句,有较强的说服力;文中还利用连续问句引人思考,将文章引向更深处,全文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③特征上:文章观点新颖深刻,透过现象深人本质;论证时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思想性;引用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展开全文阅读
      人间有味,食育人生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汪曾祺的人生哲理,大都离不开“食”这一碗人间烟火。如其所言,我们的人生百态大都与“食”有关。百姓以食为天,食是生存之本;食客以食为好,食是休闲之道;文人以食为乐,觥筹交错间挥洒文墨,食又是艺术之源。人间有味,莫过于食。

      如我们所知,中华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又异彩纷呈。除却其众多的烹调技法,藏的文化密码更是耐人寻味。

      读“蓼茸蒿笋试春盘”“且将新火试新茶”,我们在食中获得了对诗词文化的初印象。尝鲈鱼脍、莼莱羹,又有谁不会在秋风乍起的日子里想起故国那些人间至味呢?我们从美食中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亲和,在美食中体味人生的百态。

      正因如此,寓“育”于“食”向来都是回归生活的优选。

      从街边大排档热闹喧器的嘈杂氛围到街角咖啡馆里一杯精致的拿铁,我们于其中看见人生万象。从茶楼上品茗慢咂,到酒席上的推杯换盏,我们于其间窥见人情冷暖之一斑,习得社交礼节之大概。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都与食事有关。我们在食中遇见生活,又在食中适应生活。于饮食中掌握生活的本质,便是“食育”的精华。

      古人看重食事,并非只重所食的莱品,礼节、神色,都各有讲究。于食中育人,是农耕文化古老智慧传承最朴拙而又最真实的形式。

      然而,反观工业时代的今日,外卖行业与速食食品的兴起,无疑正在对传统的食育文化造成极大冲击。属于食育的时间正在被工业文明快节奏的生活无限制地压缩,人情人性也正在被一盒盒流水化生产的方便面、罐头替代。但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文化是有温度的。冰冷的工业产品固然可以填饱饥饿,但它并不能填饱一个个饥饿的灵魂。食育文化在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作用——那种通过一碗碗温热的鲈鱼脍、莼菜羹所联结起来的文化,是不能被冰冷的速食产品所替代的。

      食育文化或许正在因社会的变革而式微,但其人文的温度,本质的热烈,却永远不会因此而降温。人间有味,食育文化就是这一碗人间烟火味,将我们与人文情怀、社会时代联结在一起,教会我们品味人生之道。

      人间有味,食育人生。以食为引,寻觅人生,方才不负灿烂文化,方才不负大好人间!

      【点评】

      ①内容上:全文论说了食育的重要性、“食”与“育”的关系、“食育”所面临的困境等内容.指出“寓食于育以体验生活”这-中心思想。内容充实,立意恰当。②表达上:考生以简洁名言直观点题:主体部分运用拆分法,将食育一分为二,由浅人深,层次分明, 思路连贯:最后反观当下,在辩证对比中升华主旨,论说有力。③特征上:全文过渡段、句、词运用得当,文气连通;间以诗词典故点级,文风健雅;多用排比并列等齐整句式,更显文势。

      (6)(A10联盟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

      《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殷商末年,微子见纣王无道,劝谏不听,遂离开纣王,后被周王朝封为宋国国君。箕子去劝谏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周王朝建立后远赴朝鲜,被当地百姓推举为国君,史称“箕子朝鲜”。比干认为,“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终因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微子、箕子和比干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

      材料中的微子、箕子、比干三人,都是以社稷为重,把个人私利抛在一边,虽然最终没能感化商纣王,但他们三个人都尽心了,所以孔子仍给予“仁者”的至高评价。仔细审读三个,不管是远离是非的微子、披发装疯的箕子,还是以死谏忠心的比干,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对“仁”的理解。

      审题时,要以微子、箕子和比干三人中的一个为主,不枝不蔓地进行论述,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这一个”对于青年、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不可偏废,要注意适当比较,理性辨析。写作时要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征,不可忽略写作对象和写作格式,语气语调也应该有所配合。

      【立意指导】

      (1)微子:远离是非,彰显智慧。微子面对无道的昏君,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选择了远离。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明君而依,微子选择了离开。后来获得周王朝信任,最终被封为宋国国君,成为一方诸侯。

      (2)箕子:忍辱负重,成就自我。纣王无道,箕子劝谏而不被采纳,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为保全自我而装疯卖傻,纵然被降为奴隶也在所不惜。后来远赴朝鲜,选择他乡施展才华,得以被推举为国君。

      (3)比干:忠贞刚烈,浩然正气。武死战,文死谏,比干深知自身的职责,在面对纣王的残暴,尽心竭力做到人臣的职责,虽然最终因强谏被杀,但他做为臣子,无惧纣王的淫威,舍生取义,得到后人尊重。

      【满分作文】

      为臣必忠 上谏必智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为臣者必忠,上谏者必智”。

      于一国焉。需群臣吏民上谏之,才能兴国安邦;于一臣者,需不畏生死而谏言之,才能尽职尽责。所谓“独木不成林,一人不为众”,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个体,都需要积极接受他人意见,才能谋得发展。

      正如商朝纣王,劝谏不听,而落得个灭国的下场。周武王广招贤才,最终取代商朝成就大业。如果说商纣王的灭亡是罪有应得,那么其忠臣比干之死,又是因为什么呢?依我之见,即为上谏不智也。

      为臣者必忠,上谏者需推己及人,使其感同身受。

      齐国之臣邹忌,在朝堂上谏时,他先从自身找不足。通过自己“妻之私我、妾之畏我、客之有求于我”的经验来推导出齐王身为一国之君,“其私者、畏者、有求于者,更甚也”来劝谏齐王。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晓之以理,让齐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因此,上谏者不能盲目上谏,只有找对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最终达到目的。

      为臣者必忠,上谏者需动之以情,用真情使其感化。

      蜀国之相诸葛亮于出师之际,做《出师表》一篇,用深切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向后主刘禅一一诉说先帝之大业、自身之期盼,以及后主之责任。用真情感化后主,使其听取忠臣的意见。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想要改变他人的想法,必须真心相待,才能使其感化。

      为臣者必忠,上谏者需有勇有谋,用行动证明自己。


展开余文
      民国时期,面对国民党的一再压迫、日本侵略者的不断进攻,当时的共产党领导者陈独秀同志,一再犯“左倾”倾错误,决定用避让的交枪的方式,来保全人民安全。毛泽东同志则坚决反对,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并带领共产党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使中国共产党走出当时的黑暗。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臣子,忠诚于国是必要的,但劝谏君主,则需要讲策略。比干的忠心,应当加上邹忌的晓之以理、诸葛亮的动之以情、毛泽东的有勇有谋,才能谋得成功。所谓忠诚之心需有之,谋事之智亦不可少。

      然而,不仅是君臣之间,更于当今的政治关系之中,也需要做到如此。我相信当中国以“智”向联合国劝诫,人大代表以“智”向人民代表大会劝谏,每个公民以“智”向社会劝谏之时,中国之盛世、世界之和平,则可计日而待矣!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结构匀称,观点鲜明,是本文显著的特色。作者围绕“忠”“智”两个角度,对臣子上谏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论述过程中,围绕“为臣者必忠”展开,从“推己及人”“动之以情”“有勇有谋”三个方面来分析,选用熟知的人物邹忌、诸葛亮、毛泽东来做例证,进行阐述和论证,文末结合现实,展望国家盛世、世界和平,一样需要“智”谏,读来气势磅礴,颇具现代感。

      成为一道光照亮世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发表我的看法,我发言的题目是“成为一道光照亮世界”。

      殷商三仁,勇于劝谏,纣王昏庸,无动于衷。微子选择了离开,比干因多次劝谏激怒纣王被杀,而箕子选择装疯卖傻,虽被降为奴隶,但被朝鲜民众推为国君。这三人中,箕子的一生,犹如是一道光,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鲁迅曾言:“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纣王不明白箕子对他的一片忠心,百姓生活水深火热,他却纸醉金迷、奢靡淫荡。箕子深感悲痛,却无力回天。他选择了隐忍,静待时机,期待着能够改变。他最终成了在黑暗中等待日出、在乌云之下等待天晴的那道光。

      这道光,改变了自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箕子是有谋略的,他曾是忠心耿耿的臣子。若纣王善于用人,他必定成为辅佐君王的一个得力的帮手。但可惜,他的才能却无法施展。生活于尘世,既然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他隐忍负重,静默等候。

      这道光,改变了别人。在周王朝建立之后,他远赴朝鲜,成为当地的国君,国定民安。他仿佛一道光,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洞中散射,照亮了一大片深处黑暗之中,“看不见”光明的人们,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何尝不是一种担当?

      这道光,照亮了我们。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有英雄登场。一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令多少人为之震撼。献身在扶贫一线的美丽干部黄文秀,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历尽千幸万苦的张玉滚……他们不安于现状,心中都有着一种信念――成为一道光,去照亮需要的人。

      有前浪的波涛汹涌,后浪定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掀起一阵阵精彩的浪花。更是有这道永恒的光,照亮我们,让我们有勇气,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亦或是志愿撒下教育的种子,遍及各地;亦或是投身扶贫工作,为百姓送去温暖;亦或是成为某个领域,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人才……

      总而言之,像箕子一样,成为一道光吧!不管是微弱还是明亮,至少照亮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点评】

      文章开头,作者通过简要概括三人的不同经历,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箕子是一道光,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在论述过程中,三处文段选用“这道光”开头,构成匀称的句式,从不同角度阐述论述观点。文末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号召广大青年,做一道光,去服务时代,照亮需要的人。

      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泱泱华夏,数千载春秋寒暑,经历过繁华璀璨、光芒万丈,也经历过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但是,中国仍屹立于东方,这背后少不了中华儿女的奋斗与牺牲。

      古有商朝丞相比干一生忠于国家,现有扎根大漠半世纪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又有为火箭铸心,为民族铸梦的高凤林。

      突破极限精度,将龙的轨迹划入太空,破解千载难题,让中国繁星照亮苍穹,他是对我国高级火箭技术者高凤林的概括。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科技仍有很大的差距。在火箭精度方面一直是困惑我们的难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很难达到我们的目标。

      作为一名火箭高级焊接技术者高凤林决定努力攻克这个难题。他每天沉浸于研究中,常常废寝忘食,同事们都称他是个与研究结婚,生活的人,在研究中,他也曾手受伤,两片小铁血流在了手中无法取出,正因为有这样的人,才使我们的国家的技术又前进了一步。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感动中国人物对樊锦诗的评价。

      樊锦诗从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黄沙遍地的敦煌,环境条件极其艰苦。但她服从了国家的安排,用无声的行动来守护着千年敦煌。这一呆就是半个世纪,她也曾表示他没有主动申请去敦煌。但国家让她去哪她就去哪,尽管你的行为无声,但掷地有声,响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她还表示,期望更多的青年学子可以用自己的才使来回报祖国,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纵观古今,历朝历代都有他们这样的仁人志士,正因为有他们,中华民族才得以延续千年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败。作为一名青少年学子,我们应该以他们为人生的导向,向他们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可以为祖国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愿我们坚守初心与信念,砥砺前行。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年各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各省最新高考语文模拟卷作文解题指导与范文:宣传与否+秋天情思
下一篇:2022年各省最新高考语文模拟卷作文解题指导与范文:智者诡辩+敬天惜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