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329  2021-12-23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高考一轮复习: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复习课
 【学习目标】

      一、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二、理解《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提高写作水平。

      【导入学习】

      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他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他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他把这种矛盾性称为道与德。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的超脱,不局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合作学习】

      二、课内重要文言挖空训练

      三十辐(                                          )共一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     )以(     )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     )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         ),自是(     )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                 ),自矜(      )者不长(      )。其(     )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           )或(     )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     ),其未兆(                            )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     )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常于(     )几(     )成而(     )败(        )之。慎(               )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     )圣人欲不欲,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展开全文阅读
      三、字词

      (一)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                 )

      2.其脆易泮(                   )

      3.起于累土(                   )

      (二)一词多义

      1.用

      (1)当其无,有车之用(                     )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2.立

      (1)企者不立(             )            

      (2)三十而立(              )               

      3. 伐

      (1)自伐者无功(         )             

      (2)齐师伐我(           )             

      4. 处

      (1)故有道者不处(        )            

      (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3)严加查处(         )       

      (4)藏身之处(          )               

      (5)只因未到伤心处(        )              

      (6)设身处地(               ) 

      

      【应用学习】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老子与庄子都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子夏、孟子、荀子均有传承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趋势。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子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吃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才出现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宫崇等人之手。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学讲无为、清静、合一,与道教的宗教修养有关,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与道教毕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展开余文
      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一项是(   )

      A.“道家”名称是汉代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

      B.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C.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称儒家,墨子等自称为墨家,老子、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

      D.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2.对原文有关老子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末年,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影响。

      B.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C.南北朝时,老子演变成“太上老君”,是受佛教大乘兴起的影响。

      D.《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东汉末年,汉中张鲁开始把它奉为道教典籍。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都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从人变成神的。

      B.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是因为其哲学思想为道教的宗教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C.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

      D.道家的出现,是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发展的结果。

      五、作文素材

      1.《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

      【第十一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第二十四章】

      指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害处,因而有道者不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会给国家、社会、民众带来深重的苦难。这里阐述的道理,不仅对一般人有用,更重要的是给当权者敲响警钟。

      【第三十三章】

      强调自我修养,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自胜”就是今天说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1.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

      2.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进;

      3.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

      4.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

      2.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示例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示例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参考答案

      二、课内重要文言挖空训练

      三十辐辐条,车轮上连接车毂与车辋的直条共一轂车轮的中心位置,周围与辐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有车之用功用、作用。埏埴和泥以之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同“现”,表现,显露者不明形作动,显明,自是正确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名作动,建立功勋,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如果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同“形”,物代词,指常人或有的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知足者富,强尽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腐朽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维持,持守,其未兆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预示易谋谋划,其脆易泮同“判”,分离,其微易散。为做,干之于在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从毫末细小的枝桠。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行事,做事,常于在几接近成而转折败使……败之。慎形作动,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因此圣人欲不欲,不贵稀罕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三、字词

      (一)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

      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

      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

      (二)一词多义

      1.用

      (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              

      2.立

      (1)企者不立(站立)            

      (2)三十而立(成就)               

      3. 伐

      (1)自伐者无功(夸耀)             

      (2)齐师伐我(攻打)             

      4. 处

      (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享有,具有)         

      (3)严加查处(处理,制裁)       

      (4)藏身之处(处所)               

      (5)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候)              


展开余文
      (6)设身处地(处在,处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答案】B

      【解析】B项是为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有“儒家”“墨家”之说,与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的说法无关。

      2.【答案】D 

      【解析】A项错在“仅限于汉中地区”“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的《太平经》,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说明中原地区也有,只是少而已。B项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的是巫术、符咒、炼丹、气功。C项文章是说道教与佛教一样,都经历了由一元神到多元神的变化,不是说“道教是受佛教的影响”。

      3.【答案】C  

      【解析】文章只叙述了黄巾起义等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没说“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高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备战2022年高考作文依法治国篇:不能以“自由”为名跌破人性底线之约束与自由
下一篇:2022高考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讲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