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888  2022-01-07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从年度网络用语感受时代发展脉搏、勿忘苦难,勇毅前行
 从“年度网络用语”感受时代发展脉搏(题目即观点,言简意赅。)

      ①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分别为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强国有我等。(12月7日《北京日报》)

      ②转眼间,我们已经行进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新鲜出炉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记录了国家的发展变化,展现了社会新气象。认真解读这些网络用语,我们能洞见中国的年度表情,感受时代发展脉搏。(开门见山,开篇点出“年度网络用语”,提出“通过网络用语能洞见中国年度表情,感受时代发展脉搏”的观点。)

      ③这一年,我们迎来了建党百年华诞,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此背景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应运而生,播出后广受好评,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该剧回溯了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和创立过程,讲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寻真理、引领中华民族觉醒的奋斗历程。“觉醒年代”领跑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既名副其实,也顺理成章,生动体现了民心和党心紧紧相连。(通过网络用语感受时代发展脉搏的具体体现一:“觉醒年代”生动体现了民心和党心紧紧相连。)

      ④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前,李大钊先生大声疾呼:“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百年后,建党百年天安门广场庆典上,青年学子对党和人民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重誓言,彰显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强国有我”入列年度十大网络用语,透射出中国蒸蒸日上的青春模样,意义重大而深远。(通过网络用语感受时代发展脉搏具体体现二:“强国有我”透射出中国蒸蒸日上的青春模样,意义重大而深远。)

      ⑤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这一年,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双减”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双减”入列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有力体现了广大网民对好政策的拥戴,生动彰显了民心所向。(通过网络用语感受时代发展脉搏具体体现三:“双减”有力体现了广大网民对好政策的拥戴,生动彰显了民心所向。)

      ⑥国家强则文化盛,国家强则语言强。近年来,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创新特色日趋明显,今年除觉醒年代、双减、强国有我外,其他7条均来自网络或由网络赋予了新的含义。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运动员奋勇拼搏,在射击、跳水、举重、乒乓球等多个项目上的突出表现,赢得全网“YYDS”的刷屏喝彩;对于综艺节目中自己喜欢的选手,粉丝们直呼“绝绝子”为其加油。其他如“破防”标记的是年轻人受到震撼与触动后的一种激动状态;“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调侃的是一种难堪的状态……这些网络用语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了人间冷暖,使语言世界变得更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通过网络用语感受时代发展脉搏具体体现四:这些网络用语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了人间冷暖,使语言世界变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⑦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将“文明素养得到新提高,青少年网民网络素养不断提升”列为工作目标。以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为切入点,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把握网络用语的发展规律,就能更加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营造清朗环境,促进青少年网络素养不断提升。(意义一:以年度网络用语为切入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可促进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升。)

      ⑧又到年根岁底,各级各部门都在进行工作总结,盘点过去一年,部署新的一年。网络用语也是观察社会动向与文化生态的一个“晴雨表”,从解读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入手,举一反三,广泛分析研判民意,深入了解公众诉求,必定能够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领悟到更多施政治理之道,使发展的方向更准确,让政策更暖心,为顺利推进新一年工作打好坚实基础。(意义二:从解读网络用语入手,可研判民意,了解公众诉求,为顺利推进新一年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时代警语】

      网络用语也是观察社会动向与文化生态的一个“晴雨表”,从解读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入手,举一反三,广泛分析研判民意,深入了解公众诉求,必定能够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领悟到更多施政治理之道,使发展的方向更准确,让政策更暖心,为顺利推进新一年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下列语段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最得当,与语段联系最紧密的一项是(    )转眼间,我们已经行进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新鲜出炉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记录了国家的发展变化,展现了社会新气象。这些网络用语,我们能感受中国的年度表情,洞见时代发展脉搏。A.这些网络用语,我们能洞见中国的年度表情,感受时代发展脉搏。B.这些网络用语,我们能感受时代发展脉搏,洞见中国的年度表情。C.认真解读这些网络用语,我们能感受中国的年度表情,洞见时代发展脉搏。D.认真解读这些网络用语,我们能洞见中国的年度表情,感受时代发展脉搏。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分别为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强国有我等。   

      十大网络用语中,你感慨最深的年度热词是什么呢?其中你认为哪两个网络用语最能描述2021年的中国呢?请谈一谈你的看法和观点,500字左右。


展开全文阅读
      【相关链接】

      十大网络用语公布,记录时代的横切面

      据商务印书馆公众号消息,2021年12月6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本次发布的十大网络用语依次为: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躺平;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强国有我。

      这些网络用语,相信都是今年以来人们耳熟能详的。这些词的来源也很广泛,有的来自于重大历史现场,有的来自国家政策,有的来自于影视剧,当然更多的还是来自网络上的习惯用语。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对2021年中国互联网的记录。

      每到年底,各类关键词、关键字的年度盘点层出不穷,毫无疑问,网络用语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类。所谓“书同文”,最强调经典性、广泛性的语言,却被网络“瓦解”了其原有特质。自从网络诞生,语言便开启了进化加速,过去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现在恐怕是“一年有一年之文学”。

      网络用语之所以层出不穷,不仅是因为技术建构的无远弗届,更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创造的路径改变了。语言之变,过去主要来自于知识阶层有意识的书写与提炼,当然这些在现在的网络语言中也有体现,不过更多则是自下而上的无意识创作。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网络用语很多却不知作者,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一下便刷新了文化景观。

      网络用语也在极大程度上构建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打破了不同场合的语言区隔。就像这个“YYDS”,曾经小众的、不属于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却在一夜之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网络平台,甚至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获得了使用层面的“合法性”。可以说,网络用语带来了一种“平等”,无关身份地位,人们进入了相同的文化场景之下。

      换个角度看,网络语言也是速朽的,我们能记得唐诗,但恐怕已经记不清五年前的网络用语。有的网络语言也不够精美,类似“绝绝子”这样的表达,不少人至今也无法接受。网络语言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在于,很多用语的文化意蕴比较单薄,它们被经典化的概率很低。

      不过,记录网络用语依然是有意义的。一些网络用语,或许缺乏历史纵深,但却如横切面一样,记录着一时一地的故事与情绪,它是在网络世界曾经“活过”的证据。将这些词语打捞出来,并加以特别的纪念,也就是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这或许也是一种“尊重”,人们习惯说的话,哪怕有些俚俗甚至无厘头,但也不是不重要的,如果它们曾经赋予许多人表达上的快意,那么就有资格被定格。

      孔子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献不足,让孔子苦于难以捕捉历史真实。今天我们记录下网络语言,或许也是在补充文献。千百年后的人,如果想知道我们当年的生活点滴、心曲衷肠,网络语言,或许是个极好的视角。

      编者按

      2021年12月13日是第8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4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进行了四十多天的血腥屠杀,30多万同胞惨遭枪杀、活埋、火烧……如果以秒计算,平均每12秒钟就有一条人命消失。岁月漫漫,1937.12.13永不能忘。那是一座古城的苦难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的伤心历史。祈愿和平,勿忘国耻,蹈厉奋发,朝乾夕惕。“光明每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中国人民砥砺复兴志,永葆进取心,才有了站起来的人民、强起来的中国。84年,沧海桑田。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以证明和平是何等珍贵。如今,中国早已成为有能力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伟大国家。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出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勿忘苦难  勇毅前行(题目即观点,简洁明了。)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古朴庄重的国家公祭鼎,静静安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上,160字铭文向人们诉说着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国家公祭,是民族苦难的沉痛追思,是国家记忆的深刻固化,是维护和平的庄严宣示。(开篇由安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的国家公祭鼎上的160字铭文引出国家公祭的话题。)

      ②历史,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在一次次记忆唤醒中显得愈发明亮。翻开1937年日历,卢沟桥畔的枪声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淞沪战场的炮火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迷梦。南京保卫战的硝烟里,守城将士唱响金陵悲歌,誓与南京共存亡,为保卫南京战至最后一刻。12月13日,南京沦陷,30万生命被践踏、被杀戮,永远倒在了持续6个多星期的南京大屠杀中。孩童的恐惧、妇女的泣血、老人的绝望……成为这段黑暗历史最令人心痛的一页。(指出举行国家公祭的原因:提醒国人勿忘苦难和民族的耻辱。)

      ③勿忘苦难,要加强历史记忆的传承传递。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现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在儿女的陪伴下向遇难同胞名单墙献花。98岁高龄的谢桂英老人忍不住哭诉84年前不堪回首的往事,曾经三次死里逃生,头上的伤疤依然清晰可见,惨遭日军侵害的经历深埋心底80多年后,才鼓起勇气揭露侵略者的暴行,那是不忍触碰的伤痛,还有对遇难亲人没有断过的思念。纪念馆里,遇难同胞名单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档案墙上一万多盒历史证人的档案,幸存者照片墙上1 213双警醒世人的目光,是对一切违反人类文明、践踏人类尊严、挑战人性底线的侵略暴行的正义谴责和深刻警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惨遭侵略者杀戮的英雄烈士和无辜同胞,在历史记忆代代相传中化作了城市的记忆、民族的记忆、国家的记忆。(勿忘苦难方法一:加强历史记忆的传承传递。)

      ④勿忘苦难,要感悟珍爱和平的深刻意义。“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 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饱受侵略战争的蹂躏。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此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铭记苦难历史,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屈辱史、血泪史中得出的深刻结论。亲历过战争的苦痛,更深知和平的宝贵,更要对任何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保持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勿忘苦难方法二:感悟珍爱和平的深刻意义。)

      ⑤勿忘苦难,要砥砺开创未来的奋发之志。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清醒,才有不忘国耻的自觉;教育后人,才能激发圆梦中华的担当。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今天的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今天的南京,正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走共富之路,向着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目标迈进。只有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让一切欺负、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妄想彻底破灭,让一切阻挡中国发展进步的图谋彻底失败,才是对抗战英烈和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勿忘苦难方法三:砥砺开创未来的奋发之志。)


展开余文
      ⑥大变局的世界和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汇聚起家国情怀的磅礴伟力。让我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强国有我”的昂扬姿态,勇毅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惜时、努力,再奋斗!(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

      【时代警语】

      大变局的世界和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汇聚起家国情怀的磅礴伟力。让我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强国有我”的昂扬姿态,勇毅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惜时、努力,再奋斗!

      【考点精练】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勿忘苦难,要感悟珍爱和平的深刻意义。“战争是一面镜子,(1)。”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 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2),中国人民饱受侵略战争的蹂躏。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3),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此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1)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2)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越来越少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3)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新时代领路人曾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2021年12月13日是第8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实际谈一谈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现实意义。不少于500字。

      【相关链接】

      历史绝不可以忘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面对侵略者的枪炮刺刀,六朝古都满目疮痍,中华大地硝烟弥漫,成为我们至今无法忘却的民族悲歌。

      84年过去了,时间的风雨洗刷着昨天的记忆,我们用鲜血铸就的和平格局是否坚实?现实中有一些对比引人深思:在德国纽伦堡,审判二战战犯的遗址,成为反省历史“看得见”的教材。而东京审判后关押战犯的巢鸭监狱,却在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当时亚洲最高的摩天大楼之一。时任德国总统高克表示“不承认奥斯维辛就枉为德国人”。而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时,日本政府却故作不解,右翼更是激烈“抗议”……

      从参拜靖国神社,到解禁集体自卫权,从修改历史教科书,到否认战争罪行,我们看到的不是真正的歉意,却是不时闪现出回避历史、不顾公义的狂妄和嚣张。正如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中愤然写道:日本作为一个国家仍然试图再度掩埋南京的受害者——不是像1937年那样把他们埋在地下,而是将这些受害者埋葬在被遗忘的历史角落。

      然而,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从什么角度书写历史、以什么样的历史观解读历史,决定着我们会塑造一个怎样的世界、走向一个怎样的未来。如果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收获经验,就难以书写正史、形成正见、走上正路。如若遗忘甚至曲解了历史,和平也不过是流沙上的大厦,承担战争的精神责任、保持对历史的敬畏,是走向战后和解的唯一道路。

      因此,中国的国家公祭日不仅是民族的纪念,也是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更是向世界的呼吁:独立、生存、发展,每一项权利的实现都离不开和平稳定的环境,和平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编者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语出屈原的《离骚》,诗人以诗言心、以诗明志:既然选择了忠于祖国,就要全力以赴,奋斗终生。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勇气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科技工作者凝心聚智,砥砺奋进,我们必能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题目运用古诗名句,彰显文化底蕴。)

      ①《求是》杂志2021年第6期发表新时代领路人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开篇点题。由新时代领路人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引出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讨论。)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典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离骚》,其大意为只要是我崇尚和追求的真善美,即使为之九死一生也不后悔。屈原,原名芈平,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著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千古传颂的经典名篇,李白曾给予“屈平辞赋悬日月”的高度评价。作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离骚》全诗篇幅宏伟、想象瑰奇、文辞华丽、韵律优美、情感真挚,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鲁迅盛赞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介绍名句的出处及释义。)

      ③《离骚》是屈原结合楚国政治现实和自己不公遭遇而作的政治抒情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深厚的家国情怀滋养世代子孙。屈原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曾任楚国三闾大夫等职,精通治国和外交之策,推崇“美政”,因楚国君王听信谗言而遭排挤,被流放汉北、沅湘流域。尽管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为理想“上下而求索”。屈原在诗中以“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为象征,呈现自己坚持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历程和理想破灭的残酷现实。当屈原无法实现理想也无人理解时,曾打算离开楚国远行,但这又与其爱国的初心相矛盾,最后他悲愤交加,“从彭咸之所居”,以投水自尽殉其“美政”理想。(《离骚》对后代的影响一: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深厚的家国情怀滋养世代子孙。)

      ④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古代不少仁人志士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和毕生追求,留下许多长传不衰的名言警句。如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前赴后继、接力奋斗。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重视“立大志”,还强调“持志”,即立志后坚定不移。古代士人把“持志”作为讲究气节的原则、为人处世的底线。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认为军队的将领可以更换,但一个人的志向不可改变,丧志则气节不保。为此,许多士人哪怕身处困境,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志向,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离骚》对后代的影响二: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⑤“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先进知识分子总能担当道义、述学立论,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汇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广大知识分子爱国奋斗、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8195;


展开余文
      ⑥以科技工作者为例,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黄旭华为祖国“深潜”一辈子,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他们的科技之路反复表明,知识分子的使命不仅体现在学术造诣上,更要表现在家国情怀上。只要胸怀大我、奋斗不息,就没有迈不过去的沟坎,没有攀登不上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淡泊名利、潜心钻研,把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党和国家的科技事业之中,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重要技术领域从全面落后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阶段,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积极抢占制高点。人才强则国家强,国运兴则人才兴。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得到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离骚》对后代的影响三: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8195;

      ⑦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时代领路人引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矢志不移自主创新”的新号召。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这不仅需要志向高远,更要意志坚定、愈挫弥坚。“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朝着“余心之所善”,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迎难而上、久久为功,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乘科技之骐骥,驷创新之玉虬,我们必能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总结全文,号召勉励。) 侯晓旭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2高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人民日报》时评8篇范文,语言犀利
下一篇: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命题示范、审题及范文:拒绝躺平,奋发有为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