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228 2022-01-10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语言鉴赏题解答模式
中考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个角度: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中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1、理解重要语句含意;2、品味语言艺术。
【答题模式】
模式一:赏析语句效果8658;①表层含意+②深层含意(情感意或主旨意)。
模式二:分析表达特色8658;①手法+②分析运用+表达效果。
模式三:分析语言风格8658;①语言特色+②具体内容分析+③表达效果。
突破一 理解重要语句含意
【答题角度】
一、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语境意义、言外之意)
1、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3、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转义的修辞手法,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二、手法+内容+结构+效果(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
【挖掘深层含义】——抓角度,析内涵
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2.抓句子的位置、关联内容。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子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突破二 赏析语言艺术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
一是指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
二是指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赏析语言风格型:即赏析小说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等风格,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赏析描写技巧型:即赏析语言的描写角度、遣词造句、修辞等技巧,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一、描写技巧:
(一)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白描、象征、对比、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等)
(二)效果: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突出强调。
二、遣词造句:
(一)词语使用
叠字叠词——生动形象,画面感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精炼准确,表现力强。文言词语,典雅庄重;白话,通俗易懂。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典雅庄重。
(二)句式运用
长句:表意严密;短句:简洁明快;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
整句:形式整齐,富有气势;散句:表意灵活,富于变化;整散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对偶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音乐美;
疑问句:引起阅读兴趣,发人深思;过渡作用
排比句: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抒情强烈。
感叹句:情感强烈;
反复句(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充实内容,突出主题;渲染气氛,加强情感。
展开全文阅读
三、语言风格:(作者叙述语言+作品人物语言)
(一)
分析语言的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平和冲淡,苍劲雄健;口语化(富有情趣),生活化(符合身份)。
幽默讽刺:夸张、反语、仿词、双关、对比、漫画勾勒、化用、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同一行为多次重复。
典雅庄重:语言平实沉稳,情感深沉厚实。采用典范书面语、古词语、成语、专用术语、长句复句。
含蓄蕴藉:语言含义深刻,含而不露,言在此而意在彼;情感深沉厚重。
清新明快:语言干净利落,直接了当,明白晓畅。
生动形象:描写具体逼真,修辞新鲜活泼;句式变换,使行文变化有致。
朴素自然: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情感真挚。
(二)
1、豪放与柔婉
(1)豪放。景象→境界开阔;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抒情→大多激越昂扬;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2)柔婉。对象→纤巧细致;情感→细腻缠绵;画面→色调柔和;修辞手法→少用排比、夸张、设问。
2、直露与含蓄
(1)直露。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2)含蓄.表达情意→不直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
3、质朴与华丽
(1)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 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2)华丽(典雅)。多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修辞手法→多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4、庄重与诙谐
(1)庄重。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2)诙谐。语气→轻松幽默;修辞→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5、简洁与细腻
(1)简洁。多用短句→语势流畅。
(2)细腻。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赏析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一)记叙(详细内容参考“小说情节”)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2、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二)描写——(详细内容参考“小说人物、小说环境”)
1、人物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环境描写。(1)从技巧角度看;(2)从修辞角度看;(3)从写景角度看。
二、【表现手法】
1、细节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2、白描:文字简练单纯,突出景物或人物特点,简洁准确、生动传神。
3、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1)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抒发思想感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
4、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不同的两个事物(人)或一个事物(人)的两个不同方面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作用:(1)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事物特点。(2)形象鲜明,深化主题。
5、衬托: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1)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强化思想、感情。(2)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6、渲染: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多方面描绘某一事物,用来突出所要表达的对象。
作用:(1)营造氛围,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2)为行文设置铺垫。
7、想象(联想):联想,就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联或相似的事物、观念。想象,是以生活为基础,以记忆中的表象为起点,对所想象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过程。
作用:(1)使文章内容丰富、形象丰满;(2)在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9、扬抑: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作用:(1)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2)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3)设置悬念,形成波澜。
10、类比: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说理方法)。
作用:(1)以浅寓深,更浅显形象地突出本体事物特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11、照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铺垫:先不把谜底揭开,通过叙事、写人、描景等,为下文张本(引出下文)。
作用:(1)烘托下文出现的主要人或事,使之更突出,主题得到深化。(2)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急切期待心理。
13、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
作用:(1)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2)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展开余文
14、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
作用: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15、正侧结合:
作用:(1)能够立体地塑造形象,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2)使故事情节发展张弛有度(正面描写使情节紧凑,侧面描写使情节舒缓);(3)使叙事过程详略得当,详写部分内容丰满,有血有肉。
16、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作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17、虚实结合:眼前为实,想象、回忆、虚构之事为虚。
作用:(1)更突出事物的特点;(2)更鲜明地刻画人物;(3)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18、点面结合:“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具体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描写(概括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作用:(1)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2)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19、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作用:(1)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2)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20、开门见山:
作用:(1)叙事,直接从事件的的某个环节写起,引人入胜;
(2)议论,直接表明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21、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作用:(1)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2)使语言辛辣幽默。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反语、双关等
四、【结构方法】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承上启下、首尾照应、伏笔、铺垫等
【注意】
1.要坚持记牢概念。
先要熟记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的概念,能够根据文本内容做出判断;然后就是注意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准确选择答题的方向。
2.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布局谋篇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时,一定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分析,不能就技巧谈技巧,要立足文本。
3.要坚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
在作品中,艺术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艺术技巧时,也要与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结合在一起。
4.要坚持答题时的两个原则。
答题的基本原则就是“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这样可以防止漏写,也可以使条理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侯晓旭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年中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时新素材:建设美丽中国——读懂新时代
下一篇:
2022年四川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病句专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