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228  2022-01-11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外文言文复习策略
 考点解读

      一、初中文言文学习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

      能力层次:b(理解与分析)

      2.理解重要句子的意思。

      能力层次:b(理解与分析)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

      能力层次:b(理解与分析)、c(运用与评价)

      二、中考文言文考点要求:

      1.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次:b(理解与分析)

      2.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次:b(理解与分析)

      3.给文言文断句与划分朗读节奏。  

      能力层次:b(理解与分析)

      4.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能力层次:b(理解与分析)

      5.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次:b(理解与分析)

      6.对浅易文言文的内容(思想与情感)进行评价,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能力层次:c(运用与评价)

      考情分析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取材分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各地中考试题都有考查。抽样统计显示,近三年来各地中考语文卷,

      写人小品文比重较大,几乎占半壁江山;叙事小品文、寓言、游记亦不少见,书信、说理文也偶有涉及。

      选文的长度有比较大的差异:有点地区重视课外文言文考查,其选文长度不低于350字,有的地区中考卷课外文言文为降低阅读难度,选取篇幅较短易读易懂的小品文,突出文言文“浅易”特点。

      这些作品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人物类的文章多取自史书,比如《后汉书》《资治通鉴》《元史》等等,也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太平广记》《世说新语》等类文杂记。故事类的小品文多选自《聊斋》《郁离子》《梦溪笔谈》《西湖梦寻》这些名家名作。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内容简析

      与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样,所有试卷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均有考查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和内容理解。实词解释赋分在2-4分之间,多数试题都采用主观解释题形式,有部分市区采用选择题形式。句子翻译一般一道题,也有个别地区两道。内容理解题相对比较平稳,没有课内文言文那么多类型的探究题型;也有课内与课外的比较阅读,相对简单和浅易,多数题目都是从人物形象、文本寓意、关键句的理解等方面入题,紧扣文本,难度不大。

      对文言虚词考查的部分地区有涉及。课外文言文阅读对虚词的考查有四个特点:一是继续采用选择题形式;二是基本与课内文言文虚词考查间隔出现,不重复考;三是于、以、其、之、而等虚词依然是考查重点和热点;四是题干部分与课内文言文语句中的虚词比较考查。

      对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也有涉及。还有对文言句式的考查,比如省略句、被动句等语法现象。

      复习策略

      一、文言文断句和朗读节奏

      正确掌握文言文断句和朗读节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检测的内容之一。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求领会全文。断句前把文章通读几遍,感知全文内容,把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语境(上下文),作出相应调整。切忌边看边点,避免误读、曲解。平时学习,还应该加强诵读训练,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增强语感。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还需要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

      (一)文言文断句方法指津:

      1. 读通文段,疏通文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几遍,有时自然悟通其意。

      例1.盖初生时 / 光怪满室 / 父惧 / 将沉于了溪。(张岱《西湖梦寻钱王祠》)

      2.利用对话、引文中“曰”“云”“言”等标志性词语确定断句。

      例2.公曰 /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曹刿论战》

      3. 利用文言特殊句式断句,如判断句,倒装句等。

      例3.城北徐公 / 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4.甚矣 /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展开全文阅读
      例5.鱼 / 我所欲也 / 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4. 利用“何……只有,不亦……乎,何……之为”等固定句式的词语断句。

      例6.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论语》

      5. 通过虚词进行前后断句,如“也、矣、乎、哉”等句末语气词;“苟、虽是、至若、故、是”等关联词,“夫、惟、盖、凡、请、敬”等开头的发语词、副词。

      例7.夫大国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6. 对有总分、分总、并列等结构形式的句群进行断句。

      例8.吾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 /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7.找名(代)词,定主宾。名词、代词一般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句中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

      例9.红日将颓 / 余思粥 / 担者即为买米煮之 / 果腹而归。《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二)朗读节奏划分指要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1.而 / 不知 / 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例2.若夫 / 淫雨霏霏                      《岳阳楼记》

      2.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3.池 / 非不深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4.以光 / 先帝遗德                      《出师表》

      3.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例5.先 / 天下之忧 / 而忧                  《岳阳楼记》

      例6.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例7.余闻之也 / 久                         《伤仲永》

      5. 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例8.有良田 / 美池 / 桑竹 / 之属           《桃花源记》

      6. 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例9.虞山 / 王毅叔远甫 / 刻                《核舟记》

      二、如何评价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

      写人记叙文(包括人物传记、人物故事)是课外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文体,比重几近半壁江山。评价人物形象又是这类文体的常考项目,所以特设此专题进行讨论。

      1.人物传记(包括人物故事)阅读材料的特点。

      (1)人物传记或人物故事往往以人物重要经历、事件为主,辅之以社会背景、官职变迁、家庭状况等内容。

      (2)文章内容有一定现实意义,一般是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 篇幅较短,3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疏通字词,有时也给阅读提供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2.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3.阅读人物传记的感知方法

      (1)通读。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科举考试等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在理解上易出差错。许多同学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习惯动手,不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不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在训练初期,一定要做得细一些,到位一些。


展开余文
      (3)跨“难”。中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即: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多为教材中见过的相同句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尽管如此,难免还会碰到一些感到困难的词语和句子,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因此,在整体感知时,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

      (4)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注释和试题中的信息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

      (四)切忌“贴标签”式的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在分析文言文里的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深入文本,有时还应联系相关的课外材料来印证自己的分析,以便获得较为准确的认知与评价,“贴标签”式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值得提倡

      比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一般都把他视作普通百姓形象的代表,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以此说明当时社会之黑暗;也有同学认为渔人的品行有问题。但如果我们深入文本,就会发现一个新的“桃源仙境”。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喜欢观赏风景的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段描写,暗示“渔人”不是一个没文化的普通渔夫,至少他不是一个为着生计而捕鱼的人。因为为生计的渔人很难具有审美的情怀,他不会为绚烂的桃花、鲜美的芳草而惊异,而沉醉,甚至忘记路途的远近。的确,山区的农民不以登山为乐,海边的渔民也缺少划船的雅兴。这个渔人不寻常。

      再进一步,针对“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描写,我们会有疑惑:在等级森严的东晋时代,这位“渔哥”居然可以很随便地拜访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他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奇闻异事?不仅如此,他的讲述还能够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视,乃至派人跟随他去重觅桃花源。由此推断,“渔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背景的隐士。

      如果与屈原的《渔夫》、柳宗元的《江雪》《渔翁》联系,不难发现,渔人实际是寄托着诗人情志的一个意象,甚至是作者的影子。

      由此可见,我们的文言学习务必要充分地占有材料,高瞻才能远瞩。唯有这样,你的人物形象分析才可能理解到位,把握准确,新意迭出。

      三、如何归纳寓言的寓意

      学习寓言,重点要通过“言”得出“意”,这个“意”就是我们从寓言所中要汲取的智慧营养。那么,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归纳寓言的寓意有没有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呢? 

      方法一:从题目中找。通过搞清题目的意思,弄清寓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归纳寓意的方法。如《南辕北辙》,首先理解题目意思车辕本来想向南,可车子的痕迹却是向北,从而得出这篇寓言的寓意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选择好正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你的条件越好,距离目标就越远。

      方法二:从人物的性格中找。如《守株待兔》那个在树桩旁等兔子的人不就是存在侥幸的心理才做出让我们觉傻乎乎的事吗?由此可以总结出寓意是:讽刺那些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经验而不知变通的人。

      方法三:从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找。分析事情的发展经过,找出存在于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引出寓意,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如2012年丽水金华卷《海鸥与巷燕》,家燕认为自己“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被人护爱有加;可是,有一天“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又被人赶走了。故事寄寓了“爱与恨、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的道理”。如果从海鸥的角度看,海鸥认为“见爱者其危哉”,被人怜爱是件多么危险的事情,联系巷燕的遭遇,就寄寓了要自主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的道理

      方法四:从重点语句中找。故事中的有些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只要反复推敲,就能得出寓言的寓意,如2012年义乌中考卷《择鹑》,抓住“至于用人,乃违其才,何也?”这句话,联系整篇寓言的对话情节,就可以推出其中的寓意是:选拔人才要像“择鹑”一样,要知人善任。或: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四、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今译:陈胜,是阳城人。

      2.……,……也。(主语后面不用“者”)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今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

      ②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今译:打仗,靠的是勇气。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者也。(谓语用“者也”)

      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今译:牡丹,是花中富贵的人;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

      4.用“乃”“皆”“悉”“则”“即”“为”“则”等帮助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今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③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今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文言文中也用“是”表示判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今译: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能使它名声远扬。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今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6.用“非”等表示否定判断。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今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①(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今译:渔人就离开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今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今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3.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①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5.省略量词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尺而已。(《口技》)

      今译: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三)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翻译时可将语序调整过来。倒装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谓语前置。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今译:你太不聪明了(直译:太厉害了,你的不聪明!)


展开余文
      2.宾语前置。翻译时宾语回到动词之后。

      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

      ①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今译:住在城里的人不能了解这种情况而已。

      ②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今译:我和谁一道呢?

      ③ 何以战?(《曹刿论战》)         今译:(大王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④ 宋何罪之有?(《公输》)           今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3.介宾短语后置。

      ①屠惧,投以骨。(《狼》)       (介宾短语“以骨”置于谓语“投”之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介宾短语“于长勺”置于谓语“战”之后)

      4.定语后置。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高”、“远”分别作“庙堂”、“江湖”的定语,为强调“高”、“远”而后置)

      ②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为……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如: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今译: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今译:(癞蛤蟆)舌头一吐这两只小虫都被吃掉了。

      ③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译: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

      2.没有被动词,借用其他词语表示被动。如:

      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动词“感”也可以表示被动者。    

      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五)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 

      1.表陈述语气

      ①“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 

      ②“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③“……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④“以为”“以……为”,译为“认为” “把……当作……”“用……做……” 。 

      ⑤“然则……”,译为“这样看来,那么……”。

      2.表判断语气。 

      ①“……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 “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② “不亦……乎 ”,译为“不是……吗 ”。 

      3.表委婉推测语气。 

      ① “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② “其……乎”,译为“大概……吧”。 

      ③ “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4.表疑问语气 

      ①“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 “怎么样” “怎么办”。 

      ②“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

      “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③ “何……为” “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 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④“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5.表反问语气 

      ① “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② “庸……乎” “其庸……乎”,译为“难道……吗” “哪里……呢”。 

      ③ “况……乎”,译为“何况……呢”。 

      ④“其……乎”,译为“难道……吗”。 

      ⑤ “何……哉”,译为“怎么……呢”。 

      6.表感叹语气 

      ①“何其” “一何” ,译为“多么”“何等”。 

      ②“亦……哉”,译为“也……啊”。 

      7.表选择语气 

      ①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8.表比较语气 

      ①“……孰与……” “……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  

侯晓旭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年中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概括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下一篇: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八年级古诗资料梳理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