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07  2022-02-16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蜀相》名师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知识与技能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并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难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

      请看下面两副对联:

      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

      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第二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

      第一幅对联写的是杜甫;第二幅对联写的是诸葛亮。

      注:杜甫:“三别”,《茅屋被秋风所破》,“杜甫草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负薪行》,杜甫的《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诗圣”杜甫。

      诸葛亮:收取东西二川,分别击败刘璋和张鲁,取得天府之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禳星一事,如果四十九盏明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又可增寿一纪。可惜司马懿偷营,魏延慌乱之中弄灭了灯火。可惜啊可惜。而一心只为酬三顾则是说诸葛亮做这么多事情,是为了报答刘皇叔的知遇之恩啊,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东和指结盟孙吴,北拒则是北拒曹魏;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负千里之外。而水面偏能用火攻则是说的赤壁之战。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课堂知识点拨】

      一.题解

      1.这首诗的题目叫《蜀相》,指的是谁?    

      他,躬耕陇亩,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顾;

      他,轻摇羽扇,运筹帷幄,辅佐蜀汉两朝。

      一篇《隆中对》,三分天下定;

      一篇《出师表》,一片忠心现。

      他神机妙算,草船巧借十万箭;

      他气定神闲,空城计退百万。

      ——诸葛亮 ,字孔明,人称卧龙,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题目《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2、诸葛亮的一些事迹。

      ——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五丈原,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3、作者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亮,大家想想这应该属于什么诗?

      ——怀古诗,借古抒怀。

      二.作者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歌“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三.写作背景


展开全文阅读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四.诗歌赏析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探究】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是标题是“蜀相”,而非“诸葛祠”,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答案】①不好。②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而不是诸葛祠。 ③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的丰功伟绩不在诸葛祠这个地方。所以本诗以标志诸葛亮的身份地位的“蜀相”来命名。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修辞:①设问修辞,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情感:①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②“柏森森”一词,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③“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与崇敬。

      3.“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①“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②“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③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

      【答案】①不能。②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③“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

      5.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答案】①诗眼分别是“自”和“空”字。②“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释字义)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绘景象)。③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点作用)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情感)。

      6.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①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手法。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黄鹂之声,本是婉转动听,却空荡荡无人欣赏。阶草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③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中兴的希望感到渺茫的忧伤之情。

      7.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①这句诗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②“三顾”,三次拜访,这里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20里)时,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的事。“天下计”写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③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就凝练的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济助后主。

      8.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最终却没有实现,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答案】①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以看出。②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为之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9.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展开余文
      【答案】①是指失败的英雄,壮志未酬的英雄。②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10.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答案】①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②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他是想做宰相的,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之情。定夺天下的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②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可惜出师伐魏取得胜利而病死于五丈原中,使历代英雄们一直对此涕泪满裳!③对国家对百姓的忧虑之情。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以及自身处境发出了英雄泪满衣襟的浩叹,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

      【小结】

      怀古抒情

       诸葛亮 杜甫

      志向抱负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境遇 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命运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

      【理解性默写】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的气氛。

      【答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无奈天不从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即在五丈原病逝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

      【答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蜀相》中,“      ,       ”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答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杜甫在《蜀相》中水到渠成的写下了千古名句:“      ,       。”

      【答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杜甫《蜀相》中的“      ,       ”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8.杜甫《蜀相》中“      ,       ”两句说诸葛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9.《蜀相》中,“      ,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0.《蜀相》中,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       。”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1.《蜀相》中,“      ,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答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2.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蜀相》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的句子是“      ,       。”

      【答案】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课外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①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②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③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②“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解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后困居瞿唐附近时所写。全诗以明月兴思情,首联“万里瞿唐月”表明作者与故乡有万里之遥,思念之情顿生,明月“开暗室”“满青天”寄寓作者的两地思念,思情绵长悠远。颈联写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静止不动。明月悬天正如泪脸高悬。尾联乌鹊停在江边,夜深时分依然不走,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凉之感。

      【赏析】

      《月·万里瞿塘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尾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展开余文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3.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②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4.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答案】①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②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赏析】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时间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蜀相》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蜀相》精品教案
下一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