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13  2022-02-2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品读亲情,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3、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本文,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难点: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比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沈从文的“窄而霉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二、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归有光生平足迹不广,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从身边琐事着笔。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写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选入教材时删去了“项脊生日”段议论。

      三、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今属上海),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

      归有光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诵经史,习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 

      中举人。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官至南京太仆寺丞,留任内阁制敕房,参与撰写《世宗实录》。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很受时人推崇。

      主要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有《震川先生集》传世。

      四、题目解说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项脊轩”是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室。归有光祖上在昆山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用“项脊轩”来作室名含有怀宗追远的意思。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先继续按的由衷喜爱。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六、全文分析

      1.修葺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的?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修葺前的项脊轩狭小、破败、昏暗。作者渲染其衰败、阴冷的气氛,欲扬先抑,为下文写项脊轩修葺后的幽美可爱做铺垫。

      2.修葺后的项脊轩有哪些变化?

      不再“上漏”,室内“洞然”,庭内“杂植兰桂竹木”,栏楯“增胜”,修葺后的项脊轩环境幽美,极富情致。

      3.谈谈结尾是如何借物抒情的。

      结尾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收束全篇,看似随意,却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到植树之人,想到妻子当年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犹如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①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


展开全文阅读
      ②在选材上,作煮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加以表述。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5.“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过渡句,请简要概括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和可悲的事。

      喜:①修葺南阁子;②祖母关心与鼓励“我”;③母亲慈爱;④夫妻情深。

      悲:①老屋破旧;②伯父、叔父们分家;③母亲去世;④作者功名未就;⑤妻子亡故;⑥项脊轩失火。

      6.作者笔下的小轩与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沉郁的内心伤痛直接说出来,而是用项脊轩这条明线将人、事、景都串联起来,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来表现作者的悲喜之情。这种表现方法就是托物寄情。

      第一,小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小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败。

      第三,修葺小轩,反映了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出他的不得志;小轩是他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轩,实际上处处在写作者的感情,小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作者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7.《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想一想,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与前文相比,最后一段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①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以及后来妻死室坏带给自己的伤痛,于是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苦闷之情,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之感。这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衬悲情”,用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等一组时间短语,更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②文末写亡妻手植的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句中“死之年”与“今”,形成令昔对比暗寓“令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发读者的共鸣。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之情。

      八、写作特点

      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本文有两部分,且不是写于同一时期,而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没有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脉络,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②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的时间与妻子去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两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③善用叠字,情景交融。

      本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也写出自己宁静的心情;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又流露出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反感和不满;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写出对母亲的思念;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用“珊珊”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出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寓有对亡妻悼念的深情。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抒情更为真挚,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九、补充资料

      唐宋派

      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但也并非俱是佳品,他们的集子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妇的道学文章和应酬捧场的文字。他们主张的“胸臆”、“心源”,指的是道学家的内心世界。茅坤说:“世之文章家当于六籍中求其重心者之至而深于其道,然后从而发之为文。”(《复陈五岳方伯书》)可见他们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着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站在道学立场是不能动摇复古派的根基的。前后七子跨越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取代台阁体主持文坛风气凡百年之久,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也指出了复古派的毛病,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即继承了它的传统。

      十、总结全文

      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物是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布置作业

      最后两段诗作者在多年之后补记的,有人认为可以删去,你觉得呢?请陈述理由。

      课后训练

      作业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______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展开余文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儒学把明道德之善作为知的基本方向和对自然万物之知主要限定在德性之知的范围内,视知为实现善的手段。

      B.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将根据客流变化情况,在部分热门线路适时增开临时旅客列车,以满足春运高峰期旅客出行。

      C.中国领导人不经意间提及的包含有重要信息的某个新词,而后会逐步被系统化并在更多场合反复出现,直至正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决策依据。

      D.珠三角地区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贵广、南广高铁的开通,将使贵州等西南地区更广泛融入“一带一路”之中。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项脊轩志》被誉为“明文第一”,开头只描写了项脊轩这座破阁子的__________,静谧得有点_________,荒凉的环境,烘托出作者_________、凄婉的心情。

      A.清幽     萧条     寂寞

      B.清静     萧疏     孤苦

      C.清爽     萧索     孤独

      D.清幽     萧瑟     孤寂

      4.下列各句中与“垣墙周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妪,先大母婢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其制稍异于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文段中第一句点明了“去年”,“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这就隐含有“我”在叙述时不在疗养院的意思,因而下面衔接的句子应该用远指代词“那儿”。选用②句,排除B、D项,接下来的句子围绕“景色美”而写,因为③句中的“钱塘江”与⑥句开头的“江面”呼应,故排除C项,答案为A。

      2.答案: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和”改为“把”,在“方向”后加上逗号。B项,成分残缺,在句子最后加“需求”。C项,语序不当,应为“而后会在更多场合反复出现并逐步被系统化”。

      3.答案:A

      解析:①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清静:(环境)安静,不嘈杂。清爽:清洁凉爽,轻松爽快。文章开头写了项脊轩的幽美和清静,此处应用“清幽”。 ②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萧疏:萧条荒凉;稀疏,稀稀落落。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萧瑟:作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作形容词,形容冷落,凄凉。由“静谧”“荒凉”的语境可知,此处应用 “萧条”。③寂寞:孤单冷清;清静,寂静。孤苦:孤单无靠,生活困苦。孤独:独自一个,孤单。孤寂: 孤独寂寞。形容心情,用“寂寞”更恰当一些。

      4.答案:A

      解析:A项与题干中句子均为省略句。B项为判断句。C、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2022学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优质课教案
下一篇: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参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