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54  2022-02-2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经典美文的能力。

      3、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相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篇课文的主旨寓意。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中鉴赏本文,体会本文的美,在美中学。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重要文言文知识。

      难点: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知识等相关知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四、题目解说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士们时常集会的地方。集,集结成集。序,一种文体。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描述了兰亭集宴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境。

      第二部分:(第3段)本段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的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悲痛之情。

      第三部分:(第4段)表明作者对死生的看法。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中写了兰亭周围怎样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先写山,高大险峻,且山上有竹,山则清幽素淡;再写水,清澈湍急,且绕亭四周,亭则灵动雅致。短短的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清幽雅致的景色写尽,衬托出作者不俗的情操。

      2.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①前来参加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聚会地点的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一句中,作者写了哪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

      一种是“静”者,在室内畅谈胸怀抱负,“悟言一室之内”;一种是“动”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这一感慨?

      从全文看,“兴尽悲来”的情感变化是主线。作者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和朋友们来到山水胜地,或游赏或畅饮,由衷地感到愉悦与兴奋,一种自由感、自足感油然而生。但是,享受了难得的欢聚与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到永恒的快乐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死生的自然规律,作者只是慨叹“死生亦大矣”。王羲之因为意识到幸福太短暂,生命难以长久延续而生发出“死生亦大矣”这一感慨。


展开全文阅读
      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联系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作者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的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6.文章第一部分抒乐,第二部分忽然抒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

      不突兀。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之离别,更令人悲从中来。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即是。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们的心灵。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

      7.有人认为王羲之的这篇序是为了批评魏晋名士虚无的思想而作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探究作答。

      东晋是名士云集的时代,大部分文人雅士崇尚佛老,谈玄之风盛行,务虚不务实,主张消极无为。有的逃离社会,寄情山水,呼啸山野;有的执着于生死,沉迷于炼丹服药,希求虚幻的长生;有的悲观绝望,终日饮酒,醉生梦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以此种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为时尚与潮流,凡此种人的形迹,常被称为“名士风度”。可见当时社会的整体意识是消极的王羲之在这篇序里,显然对这种风气进行了委婉的批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生老病死是自然造化使然,并非人力所能左右,所谓“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是从积极向上的态度出发,否定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在那样种时代氛围下,这样的声音,确实具有警世作用。从这一点讲,将此文看作批评魏晋名士虚无思想的作品,亦未尝不可。

      七、中心思想

      作者记录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于死生的感慨。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八、写作特点

      (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短短十六个字就写出了兰亭周围山水之清幽。这种朴素自然的风格与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所以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3)手法多样,逸趣无穷本文虽然短小,但表现手法多样,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意趣无穷

      ①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爽心。

      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用形容语,却将宴会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

      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的人们的普遍感受: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引起了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

      ④议论。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了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的作风。作者能与时风相悖,对老庄这种思想进行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

      九、补充资料

      序

      序,即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古文体的一种,同“跋”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字”,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等,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赠序,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

      十、总结全文

      作者记录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于死生的感慨。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布置作业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同时蕴含着深深的“悲情”,作者的悲是从何处来的呢?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对本课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禊事,古代风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祷消灾。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B.“序”也作“叙”,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后也用作赠序体文章的名称,如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还有一类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C.“乙巳岁十一月也”,使用了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D.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会采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展开余文
      2.下列对《兰亭集序》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死生亦大矣

      B.仰观宇宙之大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既自以心为形役

      D.遂见用于小邑  乐夫天命复奚疑

      4.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C.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D.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项把天干和地支的内容说反了。

      2.答案:B

      解析: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过于绝对。

      3.答案:A

      解析:A项,状语后置句/判断句;B项均为定语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被动句;D项,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4.答案:A

      解析:“悟”同“晤”,面对。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优质课教案
下一篇:《兰亭集序》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