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03  2022-03-27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主要是以议论为主,阐述作者观点,说道明理的文体样式。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认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1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表达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2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4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1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比照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2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构造,是否有总结。

  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防止产生误解。

  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构造

  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2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驳论文的阅读

  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进展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3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考点

  一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提醒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效劳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二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提醒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表达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局部。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展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三议论文的构造、层次考点

  构造有:并列式构造、对照式构造、层进式构造、总分式构造。

  此考点的根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展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承受。

  4.比照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展鲜明比照,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比照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清楚,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承受。

  答题思路:

  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比照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清楚,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承受。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展开全文阅读
  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2.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表达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3.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

  ① 概念使用准确;

  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清楚,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表达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那么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表达,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1确定、答复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说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说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六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根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察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八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效劳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一样,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一、读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文本摘录】①不管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②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作楷书、正书开场出现并逐渐定形。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构造是一致的。④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⑤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⑥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选自202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第2题A项: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第3题A项: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这个句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①④句都是因果关系句,虽然第①句没有关联词语,但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和“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的因果关系显明。第④句是一个前果后因的判断句。由此可以判断第3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而第①句和第②句又构成因果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第2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因果关系读明白,选项正误就容易判断。

  二、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本中有一些概念这样说是为了方便,其所指范围有时较宽,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需要我们借助语言辨明。

  【文本摘录】1“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2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3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作“书法〞。

  上述三处都是节录自202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它们都是在介绍概念,或讲其内涵,或讲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第1处“书〞实质上是“文字符号〞、“造字方法〞和“书法艺术〞等三个概念共有的语言形式。第2处的“草书〞是个核心概念,借助此处语言,我们可以知道“草书〞的外延,知道它与“真书〞“行书〞的关系,也知道它与“真书〞“章草〞的关系,还知道它与“汉隶〞“章草〞的不同。通过第3处,我们知道了“书法〞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与“法书〞之间的演变关系。

  【选项】1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那么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选项】2B.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选项】2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那么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这三个选项也节录自202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它们分别与上述第123处对应,着意考察考生对文中概念的把握。有了正确的把握,不难判断1A是正确的;2B是错误的,因为“用汉隶笔法写章草〞错,应为“用真书笔法写章草〞;2D也是正确的。

  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常说到的概念;而我们本文所说的“概念〞比较广泛,如上述第2处的“写得萦连〞,我们也称其为“概念〞,这个特殊的“概念〞在这个语境中和“写得快一点〞这一概念意义一样。这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特别搞清楚的。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察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文本摘录】“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管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构造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选项】1C.在甲骨文中,不管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构造章法都已经很好,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这个选项根本是对原文的抄录,只是在摘抄时,将“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变成“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其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判断“书的要求〞和“艺术的要求〞之间的同义关系。

  三、读被扩展与扩展的关系

  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以下语流片段。

  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土、离别、重逢、游历和参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土的依恋和思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选项】2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土的依恋和思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选项】3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上述文段节录自202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意即当代流行歌曲所写的题材和抒发的情感,唐诗都已经写过了是被扩展句,其后是举例扩展,关系明晰。扩展局部,既是对被扩展局部的例证,也是对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扩展局部的意义大于被扩展局部,假设概括,可以这样概括,即“当代流行歌曲写唐诗写过的题材和情感,并不比唐诗逊色〞。这样理解,就不难做出2D错误而2C正确的判断。

  四、读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

  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如上述“对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句中的“之〞指代的应是“商品经济趋于兴旺、文化教育开展迅速〞。但有时其指代的,我们虽知道是指代前文,但是具体明示之尚需慎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选自202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这个句段中有个代词性词组,即“这个意义〞。它到底指代什么呢?要说明就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上文,仔细推敲概括,应为“再好的流行也是有时限的〞。倘假设阅读,对此能随机确认,那么见到由它导引出的选项2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就很容易判断选项错误,其错误原因可以认定为对“这个意义〞的曲解误以为是“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

  当然,这些要素的阅读,更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展。这在前后的例话中已经得到印证,不再赘述。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下一篇: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情节题考点总结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