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205  2022-04-13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高考二轮复习课:文言文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内容概括分析题

      题型:位于12题,根据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1)选项陈述与原文信息比对。

      迅速找出文段中与相对应的原句并画线,仔细对照字句

      (2)关注硬伤

      a人物和事迹 (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       

      b因果错位不当

      c原则性的翻译错误

      d时间顺序前后颠倒

      (3)关注软伤

      d篡改文意

      e人物评价不当

      常见的设题八大陷井:

      1.曲解词义: 干扰项对某些文言词语含义曲解,导致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例:

      C.傅瑋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解析]“他仍坚持离职” 比对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不听”的意思是“不被准许”。曲解了“不听”的意思。

      2.张冠李戴: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干扰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错位搭配,“移花接木”。

      例: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解析]“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比对原文“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公亮只是推荐赵滋,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 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3.时序倒置:倒置传主所做几件事情的时序,造成叙述混乱。 

      例、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原文: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

      [解析]时间错误。高进之之父为救友妻杀人,亡命江湖是在高进之十三岁前。 

      4.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杂糅混编。

      例: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学徒,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后汉书鲁恭传》)

      解析:“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是他在公爵职位上事。原文最后一-段“(鲁)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表明这一-点。此题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两件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从而迷惑考生。

      5.无中生有: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传主身上。

      例: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解析]比对原文“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英宗很生气”属于无中生有。 

      6.言过其实: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做出错误解说,不立足于文本合理评价,以今律古。

      例:B.宋太初才德兼备,深受器重。  他做盐铁副使,不居功自傲。  他才能出众,多次出任转运使,负责往前线运;送军粮,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解析]原文第二段中“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玼系狱”。可知“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表述错误。宋太初任陕西转运使时,其副使卢之翰运送的军粮被敌人抢掠而去。( 言过其实)

      7.强加联系: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

      例:如浙江卷19题D项: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此项表述中,“恃才傲物,言行偏激”的评价与文意不符,作者是站在赞赏的角度来写胡叟的,并未否定他。 另外,胡叟仕途受阻与得罪韦祖思这两者在文中并没有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所以选项D给出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属于强加因果,以误导考生。

      8.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 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展开全文阅读
      如四川卷第10题B项: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此项中,

      原文是说"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这就是明显的以全概偏。

      三、把握解题思路

      1.整体解读文章,知人、明事、辨理。

      2.“倒吃甘蔗”,做古文时,首先看12题,先做12题。层层划读,把分析概括题的选项作为导引,解读文章内容。

      3.要注意回到原文,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探究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迅速突破

      1.看题干要求,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2.锁定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

      3.把选项内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照,找出细节差异。

      此类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C。 

      【方法归纳】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意。知人、明事、辨理。

      第二步:锁定答题区域。在原文中找到与各选项相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研读理解定位区域的内容。关注前后语境,确认细节,吃透原文的相关内容。

      第四步:把原文内容与选项对照,找出差异,确定答案。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 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 “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


展开余文
      二、断句题做题技巧

      客观断句题有着自身独特的地方,是有“机”可乘的!

      1.不主观去断句,直接看选项的区别,先把ABCD断相同的地方先在原文里断开,再根据上下文语境和语法来仔细斟酌断不同的地方。

      2.不同人物的动作要断开(除非某人作为前者的宾语)

      3.同一个人物的不同动作要断开(连动除外),关注动词;

      4.关注固定搭配,固定搭配不断开。

      例1:

      (节选自《宋史陈升之传》)

      (前文大意)(京官)王瓘遇(节度使)郭承祐于道,节度使怒其不下马(参拜自己),执送王瓘到自己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

      A.升之言京官/不宜为节度使/下马因劾承祐骄恣/解其任/凡任言责五年/所上数十百事/然持论不坚/以故不尽施用/  

      B.升之言/京官不宜为节度使下马/因劾承祐骄恣/解其任/凡任言责/五年所上数十百事/然持论不坚/以故不尽施用/

      C.升之言/京官不宜为节度使下马/因劾承祐骄恣/解其任/凡任言责五年/所上数十百事/然持论不坚/以故不尽施用

      D.升之言京官/不宜为节度使下马/因劾承祐骄恣/解其任/凡任言责/五年所上数十百事/然持论不坚以/故不尽施用

      《史记》凡百三十篇   凡+num

      【示例2】

      (节选自《宋史李继勋传》)

      (断句前文)显德初,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节度。岁余,(李继勋)改领曹州。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B.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C.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D.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3、(节选自《后汉书李固传》) 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前文语境)……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B.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C.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D.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三、文学常识题

      这一题本质上属于积累题,和技巧关系不是特别的大。但明确了文学常识题常考的易错点,便有助于学会判断。

      (一)、历届高考考题中的文学常识题。

      序号 卷别 出处 文化常识

      1 2021课高考Ⅰ卷 通鉴 甲子 宗室 海内 庶务

      2 2021全国甲卷 宋史 衅鼓 庙社 闰月 辎重

      3 2021全国乙卷 通鉴 犯颜 抵极刑 减膳 大理丞

      4 2020课标Ⅰ卷 宋史 主司  殿试  司农  当轴

      5 2020课标Ⅰ卷 宋史 方士  保任  禁中  四六之制

      6 2020课标Ⅰ卷 晋书 太守  立嗣  周公  居摄

      7 2019课标Ⅰ卷 史记 诸子百家  诏令  礼乐  就国

      8 2019课标Ⅱ卷 史记 缪公  汤武  变法  黥

      9 2019课标Ⅲ卷 史记 殷纣  武王  三晋  令尹

      10 2018课标Ⅰ卷 晋书 坟籍 阙 践阼 逊位

      11 2018课标Ⅱ卷 后汉书 豪右 顿首 茂才 京师

      12 2018课标Ⅲ卷 宋史 陵寝  株连 前尹  御名

      13 2017课标Ⅰ卷 宋书 以字行  姻亲 母忧 禄 

      14 2017课标Ⅱ卷 后汉书 下车 收考 车驾 京师

      15 2017课标Ⅲ卷 宋史 状元 上元 近侍 告老

      16 2016课标Ⅰ卷 宋史 首相  建储  有司  契丹

      17 2016课标Ⅱ卷 明史 中宫  陛下  吏部  移疾

      18 2016课标Ⅲ卷 明史 礼部  教坊司  致仕  两京

      19 2015课标Ⅰ卷 宋史 登进士第  兵部  庙号  太子

      20 2015课标Ⅱ卷 北史 名和字  谥号  嗣位  诣阙

      (二)、易错考点梳理

      1.官职职权范围混淆

      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或者部门职能相混淆,如把三公的职权混淆,误把丞相管行政说成官军事,太尉管军事说成管监察,误把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说成管行政。

      积累:三省六部

      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

      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如2019年全国卷Ⅲ,“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中“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错误,而三晋是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3.弄错官职任、免、辞

      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如2016年全国卷Ⅱ,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积累:官职名称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展开余文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

      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在一起。如2017年全国卷Ⅰ,“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如2019年全国卷Ⅱ,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中的“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是错误的,“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6.混淆相近事物、概念

      拿相近的事物或概念,代替本应提及的事件或概念,如将庙号、年号、谥号等互换,造成错误。

      积累:人称称谓

      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自号:陶潜五柳先生。李白青莲居士。苏轼东坡居士。陆游龟堂。辛弃疾稼轩居士。杜甫少陵野老,欧阳修“六一居士”。

      赠号: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

      谥号: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绰号:也称诨名、混号、诨号,它和别号、斋号,全部为他人所取。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陵号:帝王身后,一般要立三号:谥号、庙号、陵号。谥号并非君王独有,上了秩品的公卿及入品的夫人都有,但皇帝的谥号里一定有“皇帝”二字。庙号、陵号则为皇帝专有,这是皇家的祖先祭祀和葬仪。

      【年龄称谓】

      裡裡: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算: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7.混淆考试级别、名第

      名第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科举考试

      科别内容项目 院试

       乡试(秋围)会试(春围)殿试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

       京城贡院

      (礼部)皇宫(宫

      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

      两次 三年一次

      秋天

      乡试第二年三月,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8.打乱典籍对应搭配

      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传统节日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旦,今多 称春节。

      2、元夜:即上元之夜,农历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是赏灯节

      3、寒食:清明前一或前两天为寒食节。从这一天起禁火三日:寒食过后重新起火,叫新火,习俗有乞新火,踏青,插柳等。

      4、端午:为纪念屈原投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5、七夕:七月初七为女儿节,七夕节。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又有妇女“乞巧”的习俗。

      6、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皆逢九,故又叫重九,赏菊佳节。

      7、社日: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分春社,秋社,分别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8、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

      9、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是古人腊祭的日子,现俗称“腊八”。

      10、至日:是冬至和夏至的合称,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是节气的起点。如“淳熙丙申至日(此处指冬至)”。

      重要常识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暂、立、即、遽、亟;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未几、既而、已而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现在:“今、方、会”

      4.表示将来: “将、行将、欲、且”

      5.表示较长时间 :长、久、常、每、辄”

      6、表示时间终止:终、竟、迄、卒 

      7、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居无何,居三月”) 

      8、表示特定时间 :曙、质明 、朝、旦、晓、夙 、亭午、夜分 、旦日、翌日、他日、后日、朔、望、既望、晦、旬、期月、期年、岁、载、明年 

      强化训练(易错点训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侍郎,本为宫廷近侍,后来一般用来称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的正职。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太尉,始于秦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秦时和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B项, “所属各部的正职”有误,正职是尚书。C项,“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D项,“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是御史大夫.答案:A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江左,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D.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荆州。

      C项,“‘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错误,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君王坐北朝南,其左边是东,因此,江左是指长江以东一带。答案:C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侍郎,本为宫廷近侍,后来一般用来称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的正职。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太尉,始于秦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秦时和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迁’古代称平调官职”错,“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左迁”是降职,“右迁”是升职。答案:B

      4.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姓则是从氏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B.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C.帝崩,对古代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这种说法从周代开始。

      D.宗庙,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姓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答案:A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

      D.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英宗’属谥号”错,应为“庙号”。答案:C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B.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C.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D.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答案:B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根据原文“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句,“部曲”当指“祖逖招募的私人军队”,选项中“指部队的编制单位”的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是“私人军队”.答案:C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B.《易》指《易经》,它是“六经”之一,向来专门用作卜筮,对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C.“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合称,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D.《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易经》不仅是卜筮之书,也是哲学思想之书。答案:B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高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高考二轮复习课:散文划线句子赏析专练
下一篇:2022高考二轮复习课:小说因果题提分专练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