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239 2022-04-14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高考二轮复习课:小说主题专练
考点:
1. 冯至《昭关》与文学评论
2. 萧红《黄河》
3. 周海亮《孩子》与文学评论
4. BV劳森《痴迷》
5. 楸立《红孩子》
【考点研究】
一、常见提问方式:
第一类:整体分析
①请结合文本,分△析△蕴含在文中的家国情怀。
②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③该小说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④小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这一类提问,往往不是让考生直接概括主旨意蕴,而是给出主旨意蕴的某一方面、某一方向,要求作简要分析。审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要你分析的方向或内容。
第二类:局部切入
①画线句子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②小说画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分△析△。
③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中“疤”的内涵。
④小说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分△析△。
这一类提问,是从文本某一重要部位(如标题、结尾)或关键的词、句入手去分析主旨意蕴。“分析”“意蕴”“内涵”“寓意”是题干中常出现的关键词语。
综上所述,全国卷对小说主旨意蕴的考查,不像其他省市高考卷中题干明确有“探究”字样,而是“分析”,但这一“分析”更多时候与“探究”相近,难度很大。要求“分析”,基本上都要“结合文本”“结合全文”,这看似一句套话,实际上表明这种“分析”,一定要基于文本内部,且多联系全文。
要求“分析”,分析的角度或明确(如“家国情怀”),或笼统(多是“意蕴”“内涵”等词语)。
二、分析主旨意蕴,多角度、深挖掘
【考题对接】
一、冯至《昭关》与文学评论
文本一 昭关
冯至
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
他知道应该怎样隐蔽自己: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秋夜,有时沉静得像一湖清水,有时动荡得像一片大海。①身体疲乏,精神却是宁静的,宁静得有如地下的流水。他自己也觉得成了一个冬眠的生物,忘却了时间。他有时甚至起了奇想,我的生命就这样在黑夜里走下去吗?可是那有时静若平湖,有时动若大海的夜渐渐起了变化,里边出现了岛屿,他不能这样一直无碍地走下去了,他的夜行将要告一个结束。
昭关在他的面前了。楚国在这里屯集了一些兵,日夜警醒着怕有间谍出没:一个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
一天,他在晓色朦胧中走到昭关山下的一座树林里,雾气散开后,从树疏处望见一座雄壮的山峰,同时是一片号角的声音,刹那间他觉得这树林好像一张错综的网,他一条鱼似地投在里边,很难找得出一条生路。他在这里盘桓着,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
子胥逡巡在这里,前面是高高耸起的昭关山,林中看不清日影的移动,②除却从山谷里流出来的溪水外,整个的宇宙都好像随着他凝滞了。怎样沿着这蜿蜒的溪水走入山谷,穿过那被人把得死死的关口,是他一整天的心里积着的问题,但是怎么也得不到一个适当的回答。
夜又来了,远远有豺狼号叫的声音,树上的鸟儿们都静息了,只剩下鸱枭间或发出两三声啼叫。③使人的心境感到几分温柔的也只有那中间不曾停顿一刻的和谐的溪水。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
他远望夜里的山坡,不能前进,他只有想,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倒,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殊的运命。事事都平常而新鲜,正如这日夜不断的溪水——谁在这溪水声中不感到一种永恒的美呢?但这个永恒渐渐起了变化: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事物,三五年间竟不知不觉地改换成当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样子。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
他坐在草地上,仰望闪烁不定的星光。这时不远的山坡上忽然有一堆火熊熊地燃烧起来,火光渐渐从黑暗中照耀出几个诚挚的兵士的面庞,他们随着火势的高下齐声唱起凄凉的歌曲。那一堆火旁是几个兵士在追悼他们死在异乡的伙伴。按照故乡的仪式,其中有一个人充作巫师,呜呜咽咽地唱着招魂的歌曲。声音那样沉重,那样凄凉,传到子胥的耳里,他不知道他所居处的地方还是人间呢,还是已经变成鬼域。随后歌声转为悲壮,那巫师在火光中作出手势向四方呼唤,只有向着东方的时候,子胥字字听得清楚:
展开全文阅读
魂兮归来!
东方不可以托些!
长人千仞,
惟魂是索些!
子胥正要往东方去,听着这样的词句,觉得万事都像是僵固了一般,自己蜷伏在草丛中,多么大的远方的心也飞腾不起来了。他把他的身体交给这非人间的境界,再也不想明天,再也无心想昭关外一切的景象。——那团火渐渐微弱下去,招魂的巫师以最低而最清晰的声音唱出末尾的两句,整个的夜也随着喘了一口气:
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
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溪水的声音成为他惟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沉的深处。
第二天的阳光有如一条长绠把他从深处汲起。他一睁眼睛,对面站着几个朴实的兵士。他们对他说,要在山上建筑兵营,到关外去采伐木材,人力不足,不能不征用民夫,要他赶快随着他们到山腰的一个广坪上去集合。这时这条因为脱皮困难几乎要丧掉性命的蚕觉得旧皮忽然脱开了,—-而脱得又这样迅速!
子胥混在那些褴褛不堪的民夫的队伍中间,缓缓地,沉沉地,走出昭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
子胥在关外的树林里伐木时,④在一池死水中看见违离了许久的自己的面貌,长途的劳苦,一夜哀凉的招魂曲,在他的鬓角上染了浓厚的秋霜。头发在十多天内竟白了这么许多。
(选自《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有删改)
文本二 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出一个美丽的弧。在这中间有无数的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停留,每一刹那都有陨落……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选自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后记)
1.钱理群认为冯至的《伍子胥》“把一个古代的逃亡故事与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合而为一了”,也就是说作者借伍子胥逃亡的故事,写出了人们普遍拥有的人生体验。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伍子胥过昭关而一夜白头的传奇故事为素材,加以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这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
B.夜行中“出现了岛屿”,这一描写符合吴楚之地多湖泊水流的特点,说明伍子胥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
C.楚国战士追悼战友时的歌唱,突出了楚地好鬼信巫的风俗,侧面表现了伍子胥的内心,是其思想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
D.听了招魂曲后,伍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化合为一”,这一描写表现了伍子胥的失落、痛苦,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
3.文本一中多次写到“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处以流水比喻伍子胥夜行时的心境,疲乏与宁静之间的对照,说明伍子胥自我生命状态的自由和放空,甚至不去想复仇之事。
B.第②处以溪水的流动与宇宙的凝滞构成对比,宇宙的凝滞运用夸张手法,是伍子胥昭关遇阻时沉重心情的投射,溪水则代表未知的可能。
C.第③处和谐的溪水具有象征意味,它温柔、亲切、熟稔、永恒,引发了伍子胥对往日和故乡的回想,进一步坚定了他复仇的意志。
D.第④处一池死水与第①处流水相呼应,这一变化暗示了伍子胥内心思想和情感的转变,对复仇的坚定,意味着对自我人生的放弃。
4.对伍子胥而言,蚕的“脱皮”意味着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冯至《昭关》与文学评论【答案】
1.①作者的创作意图不止于讲述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现某种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②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在理想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③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人生遭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止于讲述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现某种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如忧心如焚的战争局势和剧烈变化的现实处境等,还表现了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的受难,充满了一个遭难国家的艰苦,“反映出一些现代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人的痛苦”,是作者关于现实人生和国家民族的深切思考。
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构成小说基本原素的是其浓郁的诗性和哲理的完美融合,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倒,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殊的运命。……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表现了在理想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
“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伍子胥想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溪水的声音成为他惟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沉的深处”,写出了伍子胥逃亡的艰难,潜意识里似乎祈求者死亡和结束;“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伍子胥渴望新生。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人生遭际。
展开余文
2.B【解析】B.“说明伍子胥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说法不当,原文为“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可知并不“平坦易行”。
3.C【解析】C.“进一步坚定了他复仇的意志”于文无据,原文为“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主要引发了伍子胥对往日和故乡的回想。“进一步坚定了他复仇的意志”属于过度解读。
4.①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②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词语的理解能力。
由“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昭关在他的面前了。……一个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可知“脱皮”指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
由“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可知“脱皮”指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
由“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可知“脱皮”指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
二、萧红《黄河》
黄河
萧红
悲壮的黄土层茫茫地顺着黄河的北岸延展下去,河水在辽远的转弯的地方完全是银白色,而在近处,它们则扭绞着旋卷着和鱼鳞一样。帆船,那么奇怪的帆船!这些帆船一只排着一只,它们的行走特别迟缓。载客的船也从这边陆续出发,大的,小的,还有载着货物的,载着马匹的。还有些响着铃子的,呼叫着的,乱翻着绳索的。等两只船在河心相遇的时候,水手们用着过高的喉咙,他们是用着最响亮的声音,这不是为了必要,好像对于黄河他们在实行一种约束,或者对于河水起着不能控制的心情,而过高地提拔着自己。
黄河的唯一的特征,就是它是黄土的流,而不是水的流。照在河面上的阳光反射得也不强烈。船是四方形的,如同在泥上滑行,所以运行的迟滞是有理由的。
阎胡子的船,正上满了肥硕的袋子,预备开船了。可是他又犯了他的老毛病,提着砂做的酒壶去打酒……
“这船上有坐闲船的,老阎,你没看见?”
“那得让他下去,多出一分力量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哪地方?他在哪地方?”
那灰色的兵士,他向着阳光微笑:“在这里,在这里……”他手中拿着撑船的长杆站在船头上。
阎胡子从舱里伸出一只手来:“去去去……快下去……快下去……你是官兵,是保卫国家的,这河上也不是没有兵船。”阎胡子是山东人,十多年以前因为黄河涨大水逃到关东又逃到山西的。所以山东人的火性还在他身上常常出现。
“我是八路的。我的老婆生病,她死啦……我是赶快过河去赶队伍的。”
……
于是撑起花色的帆来。
水流像绳子似的在撑杆之间扭绞着。在船板上来回跑着的水手们的汗珠被风扫成碎末而掠着河面。兵士看着黄河的滚滚浪涛,看着阎胡子雄伟的身材,想象着他曾经与黄河搏斗的壮阔场景和顽强意志。
“老乡!听你说话是山东口音。过来多少年啦?”
“没多少年,十几年……俺家那边就是游击队保卫着……都是八路的。”阎胡子红得近乎赭色的脸像是用泥土塑成的,又像是在窑里边被烧炼过,显着结实,坚硬。
船行到了河心,冰排从上边流下来的声音好像古琴在骚闹着似的。阎胡子留意的并不是这河上的买卖,而是“家”的回念……
“赵城,赵城俺住了八年啦!你说那地方要紧不要紧?俺那孩子太小,带他到这河上来吧,不能做什么……跟他娘在家吧……又怕日本兵来到杀了他。这过河逃难的整天有,俺这船就是载面粉过来,再载着难民回去……真是除了去当兵,干什么都没有心思!”
“我这回要赶的部队就是在赵城……”
“好!那么……”他站起来摇着舵柄,船快靠岸了。
他们走下船来。“我想让你带一个回信去……等到饭馆喝两盅……”风陵渡车站附近,层层转转的是一些板棚或席棚,里边冒着气,响着勺子,还有一种油香夹杂着一种咸味在那地方缭绕着。
一盘炒豆腐,一壶四两酒蹲在阎胡子的桌面上。
“你要吃什么,你只管吃……俺在这河上多少总比你们当兵的多赚两个。”阎胡子的话,和一串珠子似的咯啦咯啦地被玩弄着:
“黄河的大水一来到俺山东那地方,就像几十万大军已经到了……连小孩子夜晚吵着不睡的时候,你若说‘来大水啦’,他就安静了一刻。一个黑沉沉的夜里,大水可真的来啦,爹爹那天晚上就死啦,娘也许是第二天死的……”
兵士站起来,衣襟上涂着油渍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愉快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朗,温和而宽弛:“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
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带什么呢?
站在长城上会使人感到一种恐惧,那恐惧使人类历史的血流又鼓荡起来了!而站在黄河边上所起的并不是恐惧,而是对人类的一种默泣,对于病痛和荒凉永远的诅咒。
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我就要赶火车去……再会啦……”
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站住,……站住……”
他回头看时,那老头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好日子过啦?”
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儿,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
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
一九三八年八月六日 汉口
(选自1939年2月1日《文艺阵地》第2卷第8期,有删改)
1.结合文本,试从这篇小说不同人物的角度出发,探究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二、萧红《黄河》【答案】
1.(示例一)从阎胡子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抗战时期阎胡子用船载八路军兵士奔赴战场保家卫国的故事,揭示了人民百姓对抗战的大力支持,抒发了以阎胡子为代表的百姓对抗战胜利的强烈渴盼,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之情。
(示例二)从八路军兵士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抗战时期一名八路军兵士舍小家保国家,过黄河保卫百姓家乡并树立百姓代表阎胡子战胜日寇的信心,从而让老百姓把对和平的渴盼之情寄托在八路军的身上的故事,赞扬了八路军誓死保家卫国的精神和具有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示例三)从阎胡子、八路军兵士两个人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抗战时期阎胡子用船载八路军兵士奔赴战场保家卫国、八路军兵士激发阎胡子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的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胜利的期盼,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之情,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与信任,歌颂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解析】按照要求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必须在理解整个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情节、主题进行思考与归纳。
三、周海亮《孩子》与文学评论
文本一:
孩子
周海亮
孩子回家时候,妈正在烧饭。切好的火腿摆进盘子,盛开如一朵花。孩子嘴急,顺手抓一片,妈虚张声势,筷子敲过去,孩子往旁边一闪,火腿塞进嘴巴,笑着跑出去。小院阳光灿烂,残雪堆在墙角,柔软并且刺眼。孩子打一个趔趄,跌倒在地,妈在厨房里喊,别跑那么快!她追出来,将孩子往屋里拖,孩子任妈拽着,顺从地回到厨房。砂锅里炖着鸭,香气袅袅,孩子看着砂锅,又从盘子里抓起一片火腿。妈扬扬手里的锅铲,喊,先去洗手!
炕头很热。每到一年里这几天,土炕都能烙得熟烧饼。孩子赤脚在炕上走,因为烫,他走得一蹦一跳的。妈将饭菜端上来,孩子早已迫不及待。他被烫了一下,两手放到耳后,嘴巴“嘶嘶”有声。妈骂他,真是饿死鬼投胎!表情却笑着——孩子喜欢她烧的菜,这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砂锅端上来,汤仍然在沸腾,窗玻璃蒙上雾气,小院朦朦胧胧。雪花落下来了,纷纷扬扬,孩子将脸贴上窗户,蒙氲弥漫的玻璃上,便多出一个鼻子的轮廓。妈喊一声,赶紧吃饭!
展开余文
孩子吐吐舌头,见他面前的盘子里,妈夹过来的菜,已经堆成小山。
孩子走在村路上,踩着薄薄的积雪,听脚底发出“吱吱”的声音。他一直喜欢这种声音,几近迷恋。记得有一次,他拖着鼻涕,踩着雪,走出村子,走进田野,掉进一口枯井。他在枯井里嚎哭,他认为他必将冻死在漫长的冬夜。后来月亮升起来了,淡蓝色的光影里,他看见妈。妈将他从枯井里救出,然后,整整一个冬天,再不让他出门。有时候,妈会牵着他的手,在院子里走走,看灰色的麻雀从天空里掠过。那个冬天,他总想甩开妈的手,却总也甩不开。
孩子坐在滚烫的土炕上,看妈给他缝补袜子。磨出洞的袜子,他想扔掉,妈偏要把它补好。
妈手里的缝衣针在头发上蹭一下,妈的头发比缝衣针还要耀眼。妈找到一块布,袜子上量量,放下。妈对他说,颜色不太搭。妈又找出一块布,袜子上量量,然后一针一针,细细地补。他凑过来看,妈说,睡觉去!语气是命令式的,那是妈跟他讲话的固定口吻。他盖上被子,躺下,静静地看妈,妈在灯光里飞速地变老。
孩子被妈叫起了床。土炕仍然暖着,孩子知道,在夜里,妈起来两次,往灶坑里续了些柴。此时,透过窗玻璃上丛林般的冰花,妈正在小院里扫雪。孩子起来,厨房里的灶上,文火舔着砂锅,香气浓郁。这些天里,几乎每一顿饭都有砂锅。砂锅里炖着豆腐、蘑菇、白肉、青菜、鸡鸭……妈让每一顿的砂锅,都不一样。妈说,这么早就起来了?小院里已经堆出一个雪人。
孩子拖一把扫帚过去,插雪人上,雪人就有了生机。妈说,先洗脸!妈开始往脸盆里倒热水,再倒凉水,试试温,再倒热水。妈总是把水温调到恰好。
孩子要离开了。妈将他送出小院,送到村头。孩子提着妈为他烙的烧饼、腌的咸菜,妈跟在后面,不停地唠叨着,雪地上留下两排脚印。孩子打一个趔趄,妈伸手去扶,自己却摔倒了。妈爬起来,冲孩子喊,走路看着点!仍是责怪的口气,却低下头,看看手里的鸡蛋,有没有摔碎。
孩子也有孩子了。孩子的孩子也有了孩子。孩子今年五十岁,妈今年七十五岁。
妈在,哪怕孩子五十岁、七十岁、一百岁,也是个让人不放心的孩子。
(选自《小说月刊》)
文本二: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无条件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节选自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文本二对母爱作了哲理性的思考,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写“切好的火腿摆进盘子,盛开如一朵花”,既展现了妈为孩子准备饭菜时的精心细致,也烘托出孩子到家后的喜悦心情,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孩子曾经因为贪玩掉进野外的枯井中,差点冻死在漫长的冬夜里。一句“妈将他从枯井里救出”,虽然文字简短平淡,但却蕴含着孩子对妈的感激和眷念之情。
C.孩子总想甩开妈的手,却总也甩不开,而妈跟他讲话的固定口吻是命令式的,说明妈虽然在生活中十分疼爱孩子,但对孩子的教育却毫不放松,十分严苛。
D.“理想典型”的母爱是无条件的,而有条件的爱常常会使人心里感到不踏实,因为人们会担心:如果自己不再被对方需要的话,那么这种爱就可能会消失。
3.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孩子回家过年时的生活场景为主要内容,娓娓道来,平淡自然,但又真挚感人。
B.小说以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手法,将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琐事结构成篇,条理分明,散而不乱。
C.“……妈在灯光里飞速地变老”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使妈为孩子含辛茹苦,操劳一生的形象跃然纸上,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D.小说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妈的形象,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简练、干净,饱蘸真挚的情意。
4.文本一结尾点明“孩子今年五十岁,妈今年七十五岁”,这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4分)
三、周海亮《孩子》与文学评论【答案】
1.①母爱是无条件的。(1分)文本一中作者有意不对孩子的情况作具体介绍,正是表现了无论孩子贤或不肖,甚或已经年至五十,已有儿孙,妈都仍然会将他当作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2分)②母爱是无需靠努力换取的,无条件的母爱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1分)因此文本一中的孩子即使五十岁了,在妈面前仍然充满孩子气,仍然对妈有着无比的依恋。(2分)
2.C【解析】“对孩子的教育却毫不放松,十分严苛”错,应该是体现了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3.D【解析】没有对母亲的心理描写。
4.①孩子的称呼让人产生主人公年龄不大的错觉,而文中主人公迫不及待地偷尝火腿、在窗玻璃上印出鼻子轮廓等孩子气的行为更加重了这一错觉,因而结尾才让人出乎意料;②在妈面前,孩子无论多少岁都是孩子,这本身就是人之常情,而且文中多次写到孩子“打一个趔趄”,而妈想去扶,“自己却摔倒了”,都暗示了母子的真实年龄,为结尾突转埋下伏笔。
四、BV劳森《痴迷》
痴迷
【美】BV劳森
偏偏在今天,公共汽车晚点了,可能无法在五点半贝利琴行关门前赶到了,还是改为步行吧。踏在雨水浸泡的水泥地面上,每一步似乎都在对他进行嘲笑,如同一个缓慢摆动的大怀表——踢踏,嘀嗒;踢踏,嘀嗒;踢踏,嘀嗒。
他跌跌撞撞地走过每一个熟悉的路标——505,越南老妇人和她的花店;507,卡斯克夫人牵着失聪的贵宾犬托尼在溜达;508,亚伯拉罕和穆罕默德在咖啡馆边喝咖啡边争论政治;510,爵士三重奏在老弗里蒙特酒店地下室排练。最后在 515,终于赶到了,仿佛一个闪耀的灯塔,冲破了他心中焦虑的迷雾,冲破了贝利琴行的平板玻璃橱窗。
然而,它还在等着吗?万一有人捷足先登,像他一样爱上它怎么办?虽然几周前它就到了这里,但当他第一眼看见它那迷人的曲线,在灵魂深处,他知道他们注定要在一起。
他颤抖着跨过门槛,屏住呼吸、将视线投向他的珍室。令他惊恐的是,它不见了。之前它一直在那里,像个神念似的待在角落里、在函着蓝色和金色天使的彩色玻璃窗户下面,那是他的吉兆。当他走向柜台,询问是哪个该死的偷了他的宝贝,他一眼警见了它,神情凄凉地待在一个它不熟悉的地方,紧挨着男盥洗室。
他虔诚地走近它,用墨迹斑斑的双手抚摸着光滑的琴盖,当他的手指轻轻拂过琴键时,几乎变得颤抖起来,他坐在琴凳上,试了试踏板。
突然间,本顿贝利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他身旁。
"你把它挪了位置。"
"我们整理了一下库存、为一批新货腾出地方。您很喜欢这架琴,对吗?"
他的声音低下来,激动得有些硬咽; "贝利先生,我想,我决定买下它了。" 他仔细地数出一沓百元钞票 "这些够订金吗?"
贝利高兴得眉开眼笑 "这是很大一笔订金,我以为您太太——"
他知道她会是怎样的反应。愤怒的眼睛,每个毛孔都散发着不满,双手叉腰,长期的愤怒情绪使她的脸满是皱纹。
在回家的路上,他感觉像在跳舞,他知道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希望他拥有这架钢琴,任何人都不应违抗神的意图。
他 8岁的时候,想要一架钢琴,或者至少是一节钢琴课,但遭到了喜爱足球的父亲的拒绝。父亲说"音乐属于娘娘腔男人",并且强迫儿子踢足球,而他是那么讨厌足球。至今,他仍然可以体会到那脆弱的幼小心灵的怨恨,直到成年后,这些酸楚的回忆一直吞噬着他的自信。即便是现在,当他渴望感受指尖下象牙和乌木琴键的绝妙感觉时,仍想象父亲严厉的训斥从头顶上的云层倾泻而下.
当他爬上公寓的三段楼梯时,三个女魔头(妻子和两个女儿)正等在那里。怀着喜悦的心情,他跨进家门告诉她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付了买钢琴的订金。"
一阵沉默,周围的温度似乎下降了十度。
瑞秋先开了腔 "你在开玩笑,对吗?"
接下来是蕾妮 "哦,爸爸,你不可能是认真的,你根本不会弹钢琴。
"轮到他妻子发话了"我们已经谈过几百次了,我们负担不起。"
"我存了一些钱。"
"你是想告诉我,你把我们的积蓄浪费在一个微不足道的钢琴上?"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建立了一个钢琴基金,每年往里面存一些钱。钱不是很多,但够用了。其中,包括高中时期在卡尔杂货店打工的薪水,零零散散的圣诞节红包、以及一些零钱……"
她们突然一起打断了他的话。"我们把它放在哪儿?" (妻子)
"你知道,你最近有点老糊涂了、""(瑞秋)"你太老了,学不了钢琴。"(蕾妮)
"你太老了,学不了钢琴," 这是压在他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放下报纸,把身子挺得笔直,圣海伦火山似的一股力量从他的血管里喷发出来。
他没有大喊大叫,他的声音近乎耳语,但它传遍了房间里布满妹网的每个阴暗角落"五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听别人告诉我如何经营我的生活。我一直努力工作、供养你们三人。"
这只是他刚刚打开了话匣于,他的席部一张一绝、优如各保罗散冷的轨杆管风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要经历这样的时刻、他要与狼一起跑,与度一超飞翔。"他的妻子也许还会说得更难听、但他不在平,他停顿了一下,手指像指挥块似的廷地概向空中"钢琴就放在电视机的那个角落,如果有人不喜欢,可以离开、线付废扭,我提供企物,我不想听到争少。"
他重新坐到自己的椅子上,继续读报、身后一阵喃咕声,然后门轻轻地关上了。他的要子坐在沙发上。从篮子里拿出她正在织的毛衣,展内唯一的声音是毛线针的咔咯声。
他站起来,打开收音机、很高兴地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壳鸣曲,又是一个好兆失。胜利在他的生活中极为罕见,但他觉得琴行桐窗里的天使守护着他,钢琴放在那个角落会很合适仿佛肯塔基赛马会上一匹夺冠的黑色纯种马。
(物薇译,有删改)
1."—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哪些主题?请简要分析。(6 分)
2.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男主人公从8岁起就渴望得到一架钢琴,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直到年老时,顶着家人的压力,用平生的积蓄做代价,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
B.男主人公在赶到琴行的路上,走过每一个熟悉的路标时,精确到每分钟,既写出了他内心的焦虑与急切,也表现了他无数次探访琴行,对钢琴的痴迷。
C.男主人公对妻子得知他预付订金后一定会恼怒的想象,以及妻子在确认无法阻止丈夫而选择沉默的做法,表明了他妻子虽然暴躁,但也能善解人意。
D.小说结尾写男主人公打开收音机很高兴地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及想象钢琴摆放位置的情景,通过典型化的场景描写烘托了他胜利后的得意心态。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强横做法给男主人公心理上造成的伤害。
B. 通过回忆,突显了童年的心灵创伤会记忆很久,甚至终生难忘,使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
C. 运用插叙的手法,不仅交代了男主人公痴迷于钢琴的原因, 而且使小说的行文富于变化。
D. 写男主人公渴望抚摸钢琴的感受,为下文写他不惜与妻女决裂也要买钢琴的情节作铺垫。
4."钢琴"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四、BV劳森《痴迷》【答案】
1.①执着追求理想,理想才能实现:钢琴是他小时侯的梦想,为了追求这个梦想,他不断存钱,甚至不惜为了买钢琴与妻女决裂,最后取得胜利;
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父亲因为自己的喜好,反对他学钢琴,成了他一生的痛,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
③表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父亲为了自己的爱好强迫他踢足球,妻女为了自己的生活反对他买钢琴,他为了自己的喜好不惜与妻女断绝关系,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追求;
④人要活出自我:男主人公五十多年都在努力工作,听从别人生活着,失去自我,而买钢琴的胜利,使他找回人生的自信。
2.C【解析】不能表现出妻子“善解人意”的一面,而是一种无奈的表现。
3.C【解析】这里不是“插叙”,而是“他”当时的感受。
4.①“钢琴”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钢琴”写想买钢琴、给买钢琴订金、回想小时对钢琴的喜爱,以及为买钢琴与妻女的争吵等情节;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间写“他”交付钢琴订金时贝利说“这是很大一笔订金,我以为您太太——”,引出下文“他”与妻女争吵情节的叙写;
③突出人物性格。因为“他”对钢琴的痴迷,表现了“他”的执着性格;通过“钢琴”,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问题,丰富了文章的主旨。
五、楸立《红孩子》
红孩子
楸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1.从小说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6分)
五、楸立《红孩子》【答案】
1.①从以父母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地下工作者)的角度,讴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情怀;
②从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的角度,表现他们的艰辛,赞扬他们的坚韧顽强;
③从以“周伯伯”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角度,表现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
【解析】
本文通过“我”跟随地下革命者爸爸妈妈的切身经历,以及“我”妈妈被抓走却忍住眼泪等情节,本文表现了斗争中孩子的坚强以及对白色恐怖的痛恨;文章通过爸爸妈妈对革命的毅然决然的精神和结尾孩子齐呼妈妈,通过周伯伯等人的言行,表现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本文也突出了对革命先烈的礼赞。
侯晓旭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高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梳理记事散文、小说、论述文写作思路
下一篇:
2022高考二轮复习课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