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265 2022-04-24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三)宗法礼俗
【宗法】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血缘的法则以及家族祭祀、婚嫁、庆吊等一系列家法。
◆族、九族
族,是聚居而有血缘关系的人群的统称。九族,说法不一。①以自己为本位的九代同姓亲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②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三族 ①父族、母族、妻族。②父、子、孙。
◆三党 指父族,母族、妻族。
◆大宗、小宗
古代为了确立家族秩序,以始祖的嫡长子(嫡系长房)这一系为“大宗”,其余子弟的世系为“小宗”。
注释:周天子自称是上帝的长子,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这是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这是小宗。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世袭,在本国是大宗;余子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卿大夫在本族是大宗;余子为士,对卿大夫采说,是小宗。
◆世系
亦称世次、世统。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统,也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由男性子孙排队列而成。例如,《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五》:“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意思是:李多祚的祖先是靺鞨酋长,号称黄头都督,后来进入中原,世系太远已经湮没。
◆宗祠
也叫“祠堂”“家庙”“祖庙”。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建筑。《礼记礼器》: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一庙。明嘉靖以前,庶人无庙。
◆族长 掌管宗族事务的人,后世一般由长房长子或长孙充任。
◆七庙 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后泛指帝王的宗庙。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太庙 天子的祖庙。春秋周公庙也称太庙。后来各个朝代皇帝的始祖庙都称太庙。
◆寝庙
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礼记月令》:“寝庙毕备。”郑玄注:“凡庙,前曰庙,后曰寝。”
◆昭穆
古代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牌)或墓地的排列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按父子辈分排列,昭居左,穆居右,以此区分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单数世为昭,双数世为穆。
注释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正屋)。”
掌握成语:不祧(tiāo)之祖。祧,古代帝王的远祖的祠堂。不祧之祖指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
解释: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因为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把隔了几代的祖宗的神主牌位迁入远祖之庙,这种迁庙的行为也叫“祧”。
◆告庙
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称“告庙”。欧阳修《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意思是: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
◆三纲
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准则。即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班固《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①指旧时的五种伦常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②指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
③指仁、义、礼、智、信。
④指金、木、水、火、土五行。
◆三从四德
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亲属】
◆血亲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从自身往上数的亲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从自身往下数的亲生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均为直系血亲。兄弟姐妹、伯伯、叔叔、姨母和侄、甥等都是旁系血亲。
◆姻亲 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
例如:(2017年全国1卷)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全文阅读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嫡母 旧时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相对庶母而言。
◆嫡子 正妻所生之子。妾生之子为庶子。
◆世子 古代天子、诸侯的谪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
◆五服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舅姑
①称夫之父母。俗称公婆。唐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②称妻之父母,即岳父母。
◆王父
祖父。王世贞《余庆传》:“余征君,讳庆。王父希犹为南昌之定安人。”意思是:余征君,名庆。祖父王希犹是南昌定安人。
◆妻
男子的配偶。在宗法制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从等级上看,“妻”指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媵(yìng)
媵制在春秋诸侯贵族闯盛行。古时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杜牧《阿房宮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宮人。”
◆妾
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也称“妾”,这是自谦的称呼。《孔雀东南飞》:“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姬[jī]
原是古代的显姓,周的王族姓姬。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泛化以后,成为妇女的美称、婢妾的美称、美女的通称。《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从 堂房亲属。
(1)从租,是从祖祖父、从祖王父的简称,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若从祖年长于祖父则称为伯祖父,简称为伯祖;若从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父,简称为叔祖。
(2)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新唐书郑綑传》:“郑絪,字文明,余庆从父行也。”意思是:郑絪,字文明,是郑余庆的父辈。
(3)从弟,堂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从子,侄子。《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伯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古时常用于表字或对人的敬称。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注意:朝代的末年也叫“季”。清方苞《杜苍略先生墓志铭》:“先生姓杜氏,讳岕(jiè),字苍略,号望山。湖广黄冈人。明季为诸生。”
【礼仪】
五礼
中国古代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也指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
●政治礼仪
◆祭天
祭祀天神。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或“郊祀”。祭天的祭坛一般为圆形(称为圜丘),寓意天圆地方。
◆祭地 祭祀地神。祭地仪式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等。
◆郊社 祭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
◆雩(yú)、大雩、舞雩
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舞雩台,又称雩台,位于曲阜,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为周鲁国祭天的祭坛。《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予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封禅(shàn)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社稷 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禘祫(dì xiá)
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即天子诸侯丧事毕,于太庙中合祭远近祖先神主(牌位),以示追远孝敬之意。
◆三牲
三牲,用于祭祀的牛、羊、猪。牛、羊、猪,俗谓大三牲。猪、鱼、鸡,俗谓小三牲。
◆牺牲
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太牢、少牢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札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俎豆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宋史,曹彬列传》:“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
苏州天平山范公祠的纪念范仲淹的名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这里的“俎豆”是祭祀的意思。
展开余文
◆小相
傧(bīn)相的谦称。相,诸侯祭祀、盟会时的司仪宫。《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意思是: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己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会同
古代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论语先进》:“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意思是: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问的大事那又是什么呢?
《周礼春宫》:“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见,指诸侯不在规定期间朝见天子。殷见,指诸侯于一年四季分批朝见天子。
◆盟
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盟礼”。
◆誓
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绝不违背信约叫“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仪式仪式,不用杀牲、歃血。
注意:盟和誓的区别在于举行仪式时要不要杀牲、歃血。
◆歃(shà)血 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
◆衅鼓
上古时的一种祭礼。上古凡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后,一定要杀牛、羊、猪等,把他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
◆执牛耳
古代诸侯举行盟会,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儿牲血,主持盟会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并饮或以血涂抹在嘴唇,以示诚意,所以用“执牛耳”指做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方伯
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九宾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庭,臣乃敢上璧。”
◆朝贺
古代嘉礼之一,指岁首、新正、冬至等重要节日,群臣拜贺皇帝,或宫内太子、嫔妃、命妇等拜贺皇帝皇后的礼仪。
◆册封
也叫册立、册命等。古代帝王以封爵、名号授给皇贵妃、贵妃、亲王、亲王世子、藩国等。
◆九锡之礼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锡,通“赐”。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bēn,古指勇士、武士)、斧钺(yuè,古代兵器,用于斩刑)、弓矢、鬯(chàn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
《五代史梁书纪二》:“进封帝为魏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
◆休沐
休假。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被称为“休沐”。
《后汉书宋均传》:“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意思是: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这个地方的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正好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学之人学习经传。
◆传檄
传布檄文。《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夺取)地,传檄而千里定。”檄文,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移文
①行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泛指平行文书。
②动词,发文书。《后汉书廉范传》:“故事,虏人过五千,移文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厅意思是:按照旧例,敌人人数超过五千,就应该发文书给邻郡(求救)。部下打算传送紧急文书求救,廉范不采纳,亲自率领士卒抵挡。
◆宣谕
宣布命令;晓谕。《元史。列传七十一》):“王都中,字元俞,福之福宁州人。父积翁为国信使,宣谕日本,遇害于海上。”意思是:王都中字元俞,福建福宁州人。父名王积翁,任国信使,到日本去宣布谕令,在海上遇害。
◆晓谕 ①指敦劝的文告。②晓示,告知(旧指上级对下级)。
◆优诏 褒美嘉奖的诏书。
●军队礼仪
◆万乘
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入。
◆符节
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
◆舍 古代以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
◆伍 古代户籍编制单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也可指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卒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一百人为卒。
◆师旅
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六军
①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因以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②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自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虎贲 ①勇士。《战国策。秦策》:“虎贲之士百余万。”②皇宫卫队将领。
◆免冑(zhòu)
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时,战车上的左右卫士脱冑卷甲,以示对天子的尊敬。《国语周语中》:“左右皆免冑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
●生活礼仪
◆六礼
(1)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
(2)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3)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周礼-春官》:“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覲,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飨(xiǎng)礼 古代一种隆重的宴饮宾客之礼。
◆飨射 宴饮宾客并举行射箭之礼。
◆射(shè)礼
展开余文
分为四种。
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
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
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
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乡饮酒礼
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国家推荐贤者。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后演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忠告乃翁。”
◆胙(zuò)肉 祭祀时供神的肉。
◆立生祠
古代信仰民俗。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元史王都中传》:“以内忧去郡,民为立生祠。”
◆祖道
出行前祭祀路神并设宴饯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到。”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郊迎 古代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
◆诞生礼
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三朝”即出生三天。“周岁”行抓周礼,又叫试儿、试晬(zuì)、试周等。(参见【姓名称谓】部分)
注意:弄璋之喜:祝贺人家生男孩。弄瓦之喜:祝贺别人生女孩。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载,则、就。璋,古时上朝用的玉制物。瓦,古代纺线的纺锤。裼(tì),婴儿用的褓衣。意思是:若是宝贝公子生下来,让他睡到檀木雕的大床上,让他捡样地穿那漂亮衣裳,淘来精美的玉圭(guī)给他玩耍……若是千金女儿生下来,让她睡到宫殿屋脚地上边,给她小小的襁褓往身上穿,找来陶制的纺缍让她把玩。
◆冠礼
古代男子的成年礼,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兄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biàn)、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古代女子的成年礼,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结发加笄(簪子),也要取字。主持者是女性家长。结发是将头发梳称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的式样。
◆伉礼(kàng)
彼此以平等的礼节相待。也叫“抗礼”。《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意思是:大国的诸侯,小国的国君,见到先生历来都是平等相待,先生还免不了流露出傲慢的神情。
◆簪笔磬折(qìng shé)
古代插笔备礼,像磬一样弯着腰作揖,以示恭敬。《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言插笔备礼也。
◆刺 名片、名帖。《报支吐一丈书》:“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贽(zhì)
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见面礼。贽币(见面礼);贽敬(备礼物来拜见,以表示敬重)。执贽(带见面礼)。《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
注意:委质(委费)
①放下礼物。古代卑幼往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
②送上礼物,拜人为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③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引申为臣服、归附。
●婚礼礼仪
◆结发
①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
②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后用以指妻子、原配。结发夫妻(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wǎn)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个步骤和礼仪,即纳采(提亲)、问名(问生辰八字)、纳吉(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定婚期)、亲迎(迎娶)。
◆生辰八字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青庐
青布搭成的帐篷,是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一般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合卺(jǐn)
旧时结婚男女同杯饮酒之礼,后泛指结婚。剖一瓠(hù)为两瓢,叫“卺”,新婚夫妇各执一瓢,斟酒以饮。
◆归、归宁
古代女子出嫁叫“归”。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叫“归宁”。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适 女子出嫁叫“适”。《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
◆尚
匹配,指高攀婚姻。《三国志魏略》:“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意思是: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婚姻 ①男女结合为夫妻,嫁娶。②亲家。《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丧葬礼仪
◆居丧 守孝。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中。也叫“丁忧”。
《梁书王规传》:“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丁所生母忧,居丧有至性。”意思是: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王规八岁时,遭逢生母丧事,守丧期间至诚至孝。
成语:寝苫(shān)枕块:睡在草荐上,头枕着土块。为父母居丧守孝的礼节。所以居丧也叫“草土”。
◆丁忧
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丁父忧(父丧)、丁母忧(母丧)。丁,“遭逢”的意思。忧,居丧。
《旧唐书李暠(hào)传》:“李暠……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意思是:李暠因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因为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家人及关系密切的亲属从不曾看见他说笑。
◆丁外艰 古代丧制名,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长房长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
◆丁内艰 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承重(zhòng)孙
是丧礼中的称谓。旧时服制,子服父丧,为期三年,时间最长,性质最重,被称为“重孝”。孙服祖丧,为期一年,名称是“期服孙”,这里的“期(ji)”即一年之意。如果在丧事中,长子己故,则由长孙代为服丧三年,名称是“承重孙”,承受重任之意。其余孙辈仍称“期服孙”,服丧一年。所以“承重孙”指的是第三代中一个特殊人物,只用于丧礼。
注意:不要把“承重孙”和亲属称谓的“重孙”混为一谈。孙之子称“曾孙”,与“曾祖”相对,这是正式的书面称谓。通俗的叫法是“重孙”。
◆守制
守孝。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在此期间,不任官、应考、嫁娶等,叫做“守制”。
《明史章溢传》:“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意思是:恰逢母亲去世,请求回乡居丧守孝。太祖不答应。章溢第二次奏请回乡守丧。
◆终制(终丧)
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明史张瓒传》:“帝嘉其功。征拜户部左侍郎,辞归终制。”意思是:皇帝嘉奖他的战功,征召授予他户部左侍郎,辞官回家服丧。
◆三年丧
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出自《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行三年之丧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予父母之怀”,所以,父母死后,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
注意:丧期是三年,但并非三个周年,只要经过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的头一个月,就算服满三年之丧,所以实际上是二十五月而毕。也有一种意见认为,三年之丧应服二十七个月,唐代以后多从二十七月之说。
◆以日易月
古代礼制,帝王去世,太子继位得服丧三年(三十六月),后来,汉文帝改为三十六日即释服终丧,因称“以日易月”。唐后期至宋改为二十七日。
◆夺情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重返官场。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可以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谓之“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
◆除服、服除、服阕、禫(dàn)除、释服
(1)除服:脱去丧服。谓不再守孝。
《史记,刺客列传》:“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
也指祥祭之服。古代丧祭,父母死后周年的祭礼,称小祥:两周年后的祭礼,称大祥。
(2)服除:守丧期满。
《宋史,娄机传》:“娄机,字彦发,嘉兴人。乾道二年进士,授盐官尉。丁母忧,服除,调含山主簿。”意思是:娄机,字彦发,是浙江嘉兴人,乾道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盐官县尉。(不久)母亲去世,娄机为母亲守孝,服丧期满,被调任含山县主簿。
(3)服阕: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
《旧唐书。王丘传》:“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4)禫除:举行祭礼除丧服。《明史。毛伯温传》:“伯温引疾不出,至禫除始起视事。”意思是:毛伯温只好称病不出,一直到除丧服的祭祀过后才出来到职办公。
(5)释服:除去丧服。谓除丧。《史记。孝文帝本纪》:“其今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出临:吊唁。
注意:掌握这几个词的翻译方法:
◆服丧
在一定时期内带孝,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按照严格的亲疏远近来制定,从重到轻,分为五种,叫“五服”。
◆五服
五种丧服。以血缘关系远近分为五服:斩衰(cuī)、齐衰(zī cuī)、大功、小功、缌(sī)麻。
注意:
(1)斩衰最重,服丧三年(实际25个月)。依次而下,缌麻最轻,服丧三个月。
(2)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意思是: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缞绖(cuī dié)
缞,古代丧服,用麻布制成,披在胸前。绖,古代用麻做的丧带,系在腰或头上。缞绖,丧服,亦指服丧。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范仲淹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缞绖:丧服,此指穿着丧服。营理:筹办。
◆吊
①悼念死者。《战国策》:“周烈王崩,诸侯皆吊。”
②凭吊古人或感慨往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③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家属进行慰问。吊和唁是同义词,都是慰问的意思。《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意思是:王羲之来接替王述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
◆奔丧
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居他处闻丧归,并服丧。后指奔亲丧。《后汉书,乐恢传》:“后仕本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只有乐恢前往服丧。
◆属纩(zhǔ kuàng)
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病人临终之前,要用新的丝絮(纩)放在其口鼻上,试看是否还在气息。属,放置。因而“属纩”也用为“临终”的代称。
◆饭含
古丧仪之一。把珠,玉,谷物或钱放入死者口中的习俗。把谷、贝放入死者口里叫“饭”,把珠、玉放在死者口里叫“含”。所放之物根据死者地位不同而有不同。“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殓(liàn)、殡(bìn)、窆(biǎn)
(1)殓:把尸体装入棺材。(2)殡:停枢待葬。《札记王制》:“天子七日而殡,诸侯五日而殡,卿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3)窆:下葬。
韩愈《祭十二郎文》:“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意思是: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
◆执绋(fú) 丧葬时手执牵引灵柩的大绳以助行进。这是亲友送葬的仪式。
◆棺椁(guǒ)
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藏尸之器叫“棺”(内棺),围棺之器叫“椁”(外棺)。
◆庐墓(庐冢)
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褒之庐冢也。”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年十七,举乡试。连丁父母忧,庐墓六年,旌表(表彰。后多指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赐匾额,以示表彰。)孝行。”意思是:(孙奇逢)十七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接连遭受父母亲的丧事,在墓旁结庐守孝六年,朝廷表彰他的孝行。
◆槁(gǎo)葬
槁,通“稿”,亦作“藁”。谓草草埋葬。《后汉书马援传》:“援妻孥(子女)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坟地),裁(才)买城西数亩地一槁葬而已。”
◆殉葬
殉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同死者葬入墓穴。殷商盛行。秦汉以后用活人殉葬很少,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
◆赙(fù)仪
向办丧事的人家送的礼。赙金、赙赠。
《后汉书,鲁恭传》:“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
●相见礼
相互见面的礼节。包括趋、拜、拱手、作揖、唱喏、长跪等。
◆趋
臣见君时的礼节。指礼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也指卑者、贱者、后辈、地主,用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贵者、前辈、宾客表示恭敬。
◆作揖 两手抱拳高拱,身体略弯,向人行礼。
◆揖让 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等。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拱手)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掌握成语: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唱喏 古代男子所行的一种礼节。作揖时同时出声致敬。
◆万福
古代妇女行的敬礼,两手轻轻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口中称“万福”。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抬起,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跽
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
◆长跪
两膝看地,臀部离开足跟,直身而跪。也叫“跽”《战国策,魏策》:“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箕踞(jī jù)
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稽颡(qǐ sǎng)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两膝跪地,两手拱至地,头亦至地。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即“一曰稽(qǐ)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日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1)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2)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3)空首
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叫“拜手”。
(4)肃拜
古代女子的跪拜礼。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又叫“手拜”。也有人认为是军中之礼。
●座次尊卑
◆堂上尊卑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内尊卑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车座尊卑
古人乘车以左为尊。一车三人,御者居中,骖乘(陪乘者)在右,尊者在左。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1)虚左以待:请人担任某个职务的用语。
(2)骖乘:骖乘的任务是执戈御敌,车遇险时下车排除障碍和推车。通常是孔武有力的人。《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注意:如果车中尊者是国君或主帅,则居于当中,御者在左。
◆官位尊卑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1)无出其右:没有能超过他的。
(2)豪右:豪门大族。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张衡传》:“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3)阎左:居住于闾巷左侧的人,后因借指贫苦百姓、平民百姓。《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注意:在官职上,左右尊卑,各个朝代情况不一,要看具体情况。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唐宋,以左为尊。《新唐书志第三十六百官一》“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专项训练】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20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己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B.从子:古人的宗族观念很重,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一一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唐宋开始将亲兄弟之子也称作从子。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
C.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如《三国演义》中“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与“敕令”一样都是长官用于下行的文书。
(“敕令”往往与皇权联系在一起。)
D.乞守制:古代礼俗,“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优”。 服满再行补职。但是情势需要,不得离职,可以“夺情”。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系也叫世次、世统,指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统,屯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
B.击钟鼎食是指古代贵族列鼎而食,食时击钟以报时,钟是响器,鼎是食器。(“食时击钟以报时”错。击钟鼎食是指古代贵族列鼎而食,食时击钟奏乐,钟在这里是乐器。)
C.食实户指实际享有的封户数,因唐代封户有虚实之别,有的封户徒有其名。
D.宫闱指后妃所居住的地方,官闱令是官名,唐朝时掌侍奉宫闹,出入管钥。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祖,亲属关系的称谓词,是从祖祖父,从祖王父的简称,指的的祖父的亲兄弟。年长与祖父称为伯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
B.居母丧,为母亲守孝。居丧,又称为守孝、值丧或丁忧,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C.仪凤,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称号,另外还可以用来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D.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南蛮北狄)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宫为古代的宫职名。在不同的历史朝代,其权限、职责也有所不同。此处是“宦官”的意思。
B.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指古代官员辞职或被罢官归家,它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式退休)
C.终制指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张瓒在母丧期间被朝廷起用平定边乱,胜利后辞官归家继续服丧。
D.漕运指的是古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侯晓旭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超新星、恒星、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简介(作文素材)
下一篇: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特殊称谓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