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211 2022-04-24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五)建筑器皿、衣食出行
【建筑】
◆宫室
古代宫室一般向南。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
(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后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厢房和西厢房。)
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柱,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室和房各有户(门)和堂相通。
室的南墙上有户(门),偏东。南墙偏西位置有一个窗口,叫“牖(yǒu)”。室还有一个向北的窗口叫“向”。因为室的门在南靠东,所以坐西向东为尊。(参见“座次尊卑”部分)。室内的四个角落叫“隅”。
整幢房子建筑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所以堂前有阶。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东面的台阶叫“阼(zuò)阶”“东阶”,供主人行走;西面的台阶叫“宾阶”“西阶”,供宾客行走。
成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下陈
堂前两阶之间,陈放礼品、婢妾站立的地方。因为位于堂下,所以叫下陈。借指后宮中地位低下的姬侍(jī shì)。《战国策齐策四》:“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古人遇到喜庆节日,亲朋馈赠礼品,不是收起来,而是陈列在下陈,表示感谢。国君赏赐,也是摆在下陈,以示宠幸。
◆萧墙
古代宫室内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
成语:祸起萧墙,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宇
屋檐。泛指房屋。
《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意思是:孙权起身去上厕所,鲁肃在屋檐下追上了他。王充《论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廊庑(wǔ)
廊,屋外有顶的过道。庑,堂下周围的廊屋。
《后汉书梁鸿传》:“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意思是:后来到吴,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
◆台、榭、观、阙
台高而平。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只有楹柱没有墙壁。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所以叫阙。后来道教的庙宇也叫观。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版筑
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意思是: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傳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钩心斗角
心:宫室中心。角:檐角。钩心:指各种建筑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戎相斗。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华表
(1)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示道路的木柱。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
(2)古代设在桥梁、宮殿、城垣或陵墓等前作标志和装饰用的巨大柱子。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造。柱身往往雕有纹饰。上为云板和蹲兽。
北京天安门前后的两对,雕刻精美,是华表中杰出的代表作。
◆上林苑
“苑”是古代帝王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上林苑是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己无存。
《后汉书粱鸿传》:“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
◆金谷园
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梓泽是金谷园的别称。
王勃《滕王阁序》:“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城郭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泛指城池或城市。
《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隋书。薛世雄传》:“世雄为儿童时,与群辈游戏,辄画地为城郭,令诸儿为攻守之势。”意思是:薛世雄小的时候,和同辈孩子们玩耍,常常在地上画出城池,号令其他孩子们演练攻击和防守的阵势。
◆城堞(dié)、雉(zhì)堞
展开全文阅读
城上凹凸形的矮墙,泛指城墙。亦称“女墙”。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宋史列传第五十六》:“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军无城蝶,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用民力。”意思是:刘随字仲豫,是开封考城人。考中进土科,任为永康军判官。永康军原来没有城墙,以前常砍伐大树做栅栏,坏了就用别的木材换掉,很是耗费民力。
◆瓮城、月城
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
◆子城
指月城、翁城等这类附着于大城的小城。
【器皿】
●古代食器
(1)簋(guǐ):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2)簠(fǔ):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3)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4)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5)盂(yú):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6)匕:是长柄汤匙: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割着吃,
(7)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注意:俎、豆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宋史曹彬列传》:“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
苏州天平山范公祠的纪念范仲淹的名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这里的“俎豆”是祭祀的意思。
●古代炊具
(1)鼎:
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注意:
◆鼎革:建立新的。革除旧的。旧时特指改朝换代。
蒲松龄<秀才驱怪》:科长山徐远公,故明诸生也。鼎革后,弃儒访道,稍稍学敕勒之术,远近多耳其名。“敕勒之术,驱鬼术,道士画符咒制鬼必书敕令二字以约勒鬼神。
◆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也指在某方面取胜。
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见《左传宣公三年》)。
《旧唐书文苑李巨川传》:“巨川指陈利害,全忠方图问鼎,闻巨川所陈,心恶之。”
意思是:李巨川指明陈述利弊,而朱全忠正图谋夺取天下(取代唐王朝),听到巨川陈述的内容,內心憎恶他。
◆定鼎:定都、建都。建立王朝。
宋濂《阅江楼记》:“逮我皇帝,定鼎予兹,始足以当之。”意思是:直到当今皇上在这里建国定都,才完全可以跟这王气相称。
(2)镬(huò):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3)甑(zèng):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lì)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yǎn)。
鬲:古代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体积比鼎小。
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酒器
(1)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勿形象。
(2)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3)彝:商周时酒器,青铜制成,统称为“彝”。用作宗庙祭祀的礼器。
(4)卣(yǒu)、纍(léi)、缶(fǒ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5)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6)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7)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8)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9)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10)觞:酒杯。滥觞: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注意:大白、浮大白
白,酒杯。大白,大酒杯。浮大白,罚一大杯酒,泛指满饮一杯酒。
张潮《虞初新志》:“张梦晋独坐读刘伶传,命童子进酒,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展开余文
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举大白,听金缕。”
●古代家具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1)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2)床,既可是坐具,也可是卧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
(3)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4)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小的类似于现在的马扎。
(5)几:古代摆在座前的小桌子,用于凭靠休息、放置物件。
归有光《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意思是: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6)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
七、衣食出行
【衣饰】
◆头衣
包括一般贵族使用的冠、冕,平民使用的头巾,还有辅助的笄簪[jī zān]等。又叫元服。元就是头。
◆冠
古代男子戴在头顶罩住发髻的头衣。发髻用笄穿过冠圈绾住。冠圈两边系有两根丝带,叫“缨”。
注意:冠缨、簪缨
(1)冠缨:帽带。可代指仕宦。李白《古风第十九》:“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2)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世代作官的人家。
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冕
礼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冕由冠和綖(yán)组成。綖是一块狭长的板,两头微微上翘。綖的前后沿各用五彩缫(sāo)丝绳穿上玉珠,垂于綖的前后,叫“旒(liú)”。
注意:衣冠、冠冕、冠盖
(1)衣冠:可代指士大夫、官绅。《后汉书。郭太传》:“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
(2)冠冕:比喻首位。《三国志。庞统传》:“司马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代指官位。《三国志,王昶传》:“今汝先人,世有冠冕。”
(3)冠盖:官吏的冠服和车盖,代指官吏。
《后汉书王允传》:“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意思是:王允字子师,是太原郡祁县人。他家世世代代在州郡做官,是官宦之家。
◆弁(biàn)
比较尊贵的头衣,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几块拼接而成,缝制的形式类似后代的瓜皮帽,皮块相连接处缀以许多五彩玉石。爵弁又称雀弁(爵即雀,二字古字通),是红中带黑色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近而得名。(参见“生活礼仪挣部分“冠礼”)
◆乌纱
始于东晋,当时为宫官所戴。其后,无论贵贱均可戴。唐代成为官帽。清代被换成红婴帽。
◆介冑(zhòu)
介:铠甲。冑是古名,秦汉以后叫兜鍪[dōu móu],后代叫盔。
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占据)东南战未休。”这是说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大军,兜鍪指代战士。
◆巾帼
巾,头巾。帼,妇女盖发用的头巾。代指女子。
◆椎髻
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
魏学洢《核舟记》:“居右者椎髻仰面”。《汉书李陵传》:“两人皆胡服椎结。”
◆步摇
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
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荚蓉帐暖度春宵。”
◆搔头
古代指簪子。自居易《长恨歌》:“花铀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额黄
古代中国妇女的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花黄。《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貂蝉
貂尾和蝉羽,古代为侍中、常侍等贵近之臣的冠饰。借指达官贵人。
◆貂珰(dāng)
汉代中常侍帽子上的饰物。借指宦官。
◆体衣
就是现代说的“衣服”,除头、脚之外穿在身上的部分。
◆衣裳
古时上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
◆短褐
古代平民穿的粗布衣服。
《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草瓢屡空,晏如也。”代指地位卑下的人。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青衫
①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古时学子所穿之服,古代指书生。
②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自居易 《琵琶引》:“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借指失意的官员或官职卑微。
注:《旧唐书高宗纪》:“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所以“朱紫”代高官。自居易《秦中吟》:“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绅
古代服饰名。为古人用大带束腰后,垂下的带头部分。
《礼记》:“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注意:缙绅。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缙绅成为官员、士大夫的代称。
◆衮(gǔn)衣
亦称“衮服”。为古代天子及王公的礼服,因上有龙的图案得名。衮衣是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册拜、圣节和举行大典时所穿的礼服。中国传统的衮衣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料、黼[fǔ]、黻[fú]十二章纹为饰。周制,前六章绘于衣,后六章绣于裳,皂衣绛裳,衣裳相连,形制似袭。
◆皂衣
黑衣。秦汉时官员所着,后降为下级官吏的服装。
注意:皂吏。旧时衙门里的差役。袁宏道《虎丘记》:“甚矣,乌纱之横,皂吏之俗哉?”意思是:官吏的横暴,差役的庸俗,也太过分了啊!
◆裘(qiú)
皮衣。古人着裘,毛在外。接见宾客时,必须外披罩衣,叫裼(xī)衣。
成语:爱毛反裘。反裘:反穿皮衣,指皮毛朝里。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屐[jī]
用木头做鞋底有齿或无齿的鞋,泛指鞋。唐以前是旅游用的鞋,在宋代以后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
◆屣[xǐ]、屦[jù]履[lǚ]
屣,鞋子。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日鞋。用草编制的称草屦。
成语:弃若敝屣。像扔破鞋子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展开余文
屦贱踊[yǒng]贵。踊: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一说假脚。踊比一般的鞋贵,意即受过刖刑的人很多,买鞋的人少,买踊的人多,故而踊比鞋贵。形容刑罚重而滥。
不衫不履。衫:上衣:履:鞋子。 不穿长衫,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样子。
临深履薄。面临深渊,脚踩薄冰。比喻小心谨慎。
◆芒鞋
草鞋。又叫“不借”,因为人人穿得起,不需要借。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饮食】
◆飧饔[sūn yōng]
古人一日两食,早餐叫朝食,也叫“饔”,时间大约在上午九时左右。古人把辰时(上午七至九时)称为“食时”。第二顿饭叫哺食,又叫“飧”。时间大约在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因此古人又称申时为“哺时”,又写作“晡时”。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以及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的。(参见【历法】部分。)
汉代把午饭称为“饷”,《说文》:“饷,昼食也。”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三食制,但一般平民仍然每日两餐。陈直《汉书新证》:“汉代统治阶级日三食,一般人民日两食。”
掌握:
(1)飧饔:晚餐和早餐。引申为吃饭。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意思是:你们这些小百姓放弃吃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
(2)饔飧不继:指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
(3)灭此朝食:朝食,吃早饭。让我先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形容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稷
就是粟,今称“谷子”。脱壳后食用,无黏性,叫“小米”。
古人尊稷为五谷之长,为谷神,与土地神一起享受祭祀。土地神、谷神合称“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
◆黍
北方说的糜(méi)子,又叫“黄米”。在地里长着时,和粟相像。脱壳后色黄,有黏性。
注意:黍离之悲,国家灭亡的痛苦。
《诗经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意思是: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菽[shū]
豆类的总称。秦汉以后称“大豆”。
成语:不辨菽麦: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麻
古代专指大麻,其籽可食,为“五谷”之一。后来麻的品种增多,有亚麻、苘(qǐng)麻、苎(zhù)麻等,用于纺织和做绳索。
◆糗(qiǔ)
炒熟的米麦等干粮。《三元里抗英》:“备乃器械,持乃糗粮。” 糗粮,干粮。
◆糒(bèi)
干粮。《汉书。李广传》:“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bèi láo]遗广。” 醪,浊酒,酒。
◆藿[huò]
豆类植物的叶子,初夏时嫩叶可食。在古代,藿是粗劣食物,所以古代以“藿食者”指平民,“肉食者”指贵族。
◆五牲
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麏[jūn]、狼、兔;还有一种指麏、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
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
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脍炙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熟的肉。
成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脩(xiū)
干肉。掌握:束脩
①十条干肉,古代相馈赠的礼物。
②古代入学作为拜师的礼物。所以后来用“束脩”借指入学,或指教师的酬金。
《梦溪笔谈艺文二》“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修,自往诣之,学予闭门不接。”
◆脯
肉干。脯资:干肉和粮食。亦泛指食物。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xì]牵竭矣。”饩牵,指猪牛羊等牲畜。泛指粮、肉等食品。
【出行】
◆逆旅
客舍、旅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
◆传车
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
◆传舍
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指旅馆、旅舍、宾馆。《廉颇蔺相如列传》:“含相如广成传舍。”
◆驰传
驰传,驾驭驿站车马疾行。也指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
《隋书,于仲文传》:“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意思是: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tán]让。
◆乘传
①名词是驿车,动词是乘坐驿车。②指奉命出使。
《汉书龚遂传》:“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遗乘传。”意思是: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外加赏赐黄金给龚遂,还为他增派了驿车。
◆犊车
牛车。汉诸侯贫者乘之,后转为贵者乘用。
◆辇
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
注意:秦以前,卿大夫皆可乘辇,秦以后,只有天子可乘。所以:
辇毂:天子的车驾。后成为天子的代称。
荤下:指京城。
◆副车
皇帝的从车。《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辎车
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运载货物,也可寝卧。辎重,出行时带的行李、物资,后特指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栈车
古代用竹木制成的车,不张皮革,为士所乘。
◆槛车
用栅栏封闭的车。用于囚禁犯人或装载猛兽。
◆巾车
①以帷幕装饰车子。陶渊明《归去来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②指整车出行。
③古代官名。车官之长。
◆骈、骖[cān]、驷
两马并驾一车叫“骈”。驾三匹马叫“骖”。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叫“驷”。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中间的马叫“服”,左边的马叫“骖”,右边的马叫“騑[fēi]”。
◆骊(lí)
纯黑色的马。黑色的龙。骊歌:告别的歌。
成语:探骊得珠:在骊龙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
◆班马
离群的马。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八骏
①传说中周穆王驾车用的八匹骏马,名称说法不一。以马的毛色命名: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以速度命名:绝地、翻羽、奔宵、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扶翼。
②明成祖喜爱的八匹骏马,刻于明长陵,被后世誉为长陵八骏。后亦用以泛指骏马,也指皇帝的车驾。
◆十骥
唐太宗的十匹骏马。
《唐书》:“骨利干(部落名)遗使献良马十匹,唐太宗为之制名,号为十骥: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cōng)、三曰凝骢、四曰悬光骢,五曰洪波瑜、六曰飞霞骠(biāo)、七曰发电赤、八曰流星騧(guā),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
◆昭陵六骏
唐太宗平窦建德诸人及东郡时所乘六匹马。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李世民在贞观十年(636年)兴建昭陵时下诏,将“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六骏名为: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zhuī]、什伐赤。
◆的卢
《马政论》曰:“颡(sǎng,额头)上有白毛谓之的卢。”
辛弃疾《破阵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青骢(cōng)马
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孔雀东南飞》:“踯躅[zhí zhú]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乌孙、天马
《汉书。张骞传》:“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大宛国)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
◆骐骥
骏马。骐,有青黑色纹理的马。骥,好马。《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赤兔
赤兔马,本名“赤菟”(身体大红色,像老虎一样凶猛的神驹),为吕布之坐骑,吕布死后,赤兔马被曹操赠与关羽。
◆牡牝(mǔ pìn)
雄性和雌性。《史记大宛列传》:“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馀匹。”
◆舆
车厢叫“舆”,后来代车。《劝学》:“假輿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式
车厢前面供人凭依的扶手,也叫“轼”。《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古人在行车途中用扶式俯首的姿势表示敬礼,也叫“式”。
◆轮
古代车轮以坚木做成,轮中心贯轴处叫“毂(gǔ)”,轮外周叫“辋(wǎng)”,支在“毂”和“辋”之间的木条叫“辐”。
◆轨
两轮间的距离叫“轨”,轨有定制,古制八尺。
《说文解字》:“轨,车辙也。”因为车轮驶过留下的痕迹和轨距离相同。
◆盖
车盖。车厢上边可以立盖,用一根木头支撑,形如伞。
注意:(1)冠盖:官员的冠服和车盖。代指官员、使者。
杜甫《梦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2)成语:不分轩轾。古代大夫乘用车的顶前高后低称“轩”,前低后高称“轾(zhì)”。比譬高低、轻重、优劣。不分轩轾指不分高下、轻重。
◆辕
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注意: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
《论语》: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孔子说:人如果不真实、不真诚,不能成为人。就像大车没有车輗,小车没有车軏,怎么能启动呢?輓,大车车辕与横木连接的关销子。軏,小车车辕与横木连接的销子。
◆轫[rèn]
阻止车轮转动的木头,车开动时,则将其抽走。掌握:发轫。比喻开始、开端。
◆轿
①肩舆,轿子。汉代已有,叫“竹舆”。②山行用的小车。
◆楼船
战船。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艨艟[méng chōng]
古代一种战船。
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舴艋[zé měng]
小船。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舳舻[zhú lú]
船头和船尾的合称,泛指船。苏轼《前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侯晓旭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四)天文地理
下一篇:
2022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谦称、敬称、贱称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