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17  2022-04-25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山东新高考I卷古代诗歌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鉴赏评价类
 【学习目标】

一、把握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评价类”的要求和题型。

二、典题训练,提高学生完成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评价类题”的解题水平。

【导入学习】 

一、知识导图      

二、典题训练(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 D.“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

【答案】 D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3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自主学习】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题,易失分的原因有:审题不全面,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手法不准确,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分析原因不具体等。因此,在二轮复习时仍然要加强规范。

  突破一 细读题干思角度

在题干中,命题者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域,根据答题区域的信息去思考,是答准答全题目的前提。同时,细读题干,往往会抓准思考的方向。这就需要先了解高考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它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

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手法”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

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

[典题印证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和中斋韵①

文天祥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②。

【注】 ①此诗为和诗,作于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北去元大都时。中斋:邓刻的号。邓刻与文天祥师出同门,当时同文天祥一起被押解。②柳作樊:语出《诗经》“折柳樊圃,狂夫翟翟”,意为柳木原本柔脆,不能用作园圃的樊篱。

诗歌的三、四句连续用典以表达情思,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要求赏析三、四句连续用典以表达情思的写法,答题时注意找到典故“昭君出塞”“望帝啼血”,再分析典故的本意——远离故土、思念故国,结合注释中诗人的境况“兵败被俘,押解北去元大都”分析情感:不舍不甘之情、难以排解的亡国悲辛和企望南归的苦愿。然后分析效果“虚实相映相生,丰富了诗歌内容”。

【答案】 ①第三句化用“昭君出塞”的典故,借昭君出塞的含泪之态,写自己被押北上的现实处境和不舍不甘之情;②第四句化用“望帝啼血”的典故,用望帝对故国的思念之苦,写自己一路难以排解的亡国悲辛和企望南归的苦愿;③将实事实情与用典虚拟相结合,虚实相映相生,丰富了诗歌内容。

【合作学习】

 突破二 层层剖析定术语

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要从大处着眼,看整体上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二要从小处入手,如果是抒情,要看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如果是间接抒情,要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等;另外,不能想起什么术语就回答什么术语,而要根据诗歌内容加以分析,比如“动静”问题,就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等,虽然都涉及“动静”,但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回答这类题目时,要立足诗歌整体,学会语境分析。



展开全文阅读[典题印证2] (2019山东日照市校际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请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析颔联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从哪些角度来写,有何效果。

【答案】 ①虚实结合。上句实写诗人汉口所见的景色,下句想象洞庭湖畔的景色。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思念牵挂之情。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悠远浩渺的洞庭湖水寄寓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③动静结合。“江鸟斜飞”是动景,“秋水连天”是静景,动静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④用词生动。“斜”字写出了江鸟斜飞的姿态,生动形象;“连”字写出了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壮阔,意境邈远。

  突破三 全面具体析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是赏析句子的最后环节,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3个方面:写景、造情、达情。具体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同时联系全文。

1.全面分析

要有全面分析的意识,既要从内容角度,更要从情感角度考虑。具体说来,有以下4个小角度:

(1)内容、主旨角度。看它在塑造形象上是否具体、鲜明、生动,是否有利于主旨表达。

(2)思想感情角度。看它对思想表达是否突出、深刻、升华,对情感表达是否含蓄、强烈、丰富。

(3)技巧自身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4)位置角度。“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例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具体分析

所谓分析,就是把欣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典题印证3] (2019山东滨州市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①,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②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晩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②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是写景句,可从写景角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这句诗写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如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胭脂”来写棠梨落叶,用“白雪”来写荞麦花,“胭脂”“白雪”同时列举,红的更艳,白的更纯,色彩绚丽,突出了棠梨叶和荞麦花的艳丽颜色。颈联写近景,是看到的景象和嗅到的气味,所以还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棠梨叶红似胭脂,荞麦花盛开如雪。②视觉、嗅觉相结合,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阵阵清香扑鼻而来。③色彩对举,“胭脂”“白雪”同时列举,红的更艳,白的更纯,色彩绚丽,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④表达了诗人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的愉悦之情。

【应用学习】

一、(2019四川成都市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 适

不到嵩阳动①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②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①动:近。②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近10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诗歌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选项B,“景象凄凉残败”错,从诗歌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春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故选B。

【答案】 B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答案】 ①对比: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五六句描写二月柳色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惹动诗人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七八句化用《击壤歌》,描写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隐居生活,赞叹其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二、(2019吉林辽源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 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展开余文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3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3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而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

【答案】 B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指出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分析诗词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点出诗词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 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三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山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讲座第三讲:议论文论证方法
下一篇:2022年山东新高考I卷古代诗歌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把握思想情感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