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08  2022-05-06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二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指导:描写技巧与抒情技巧
 一、描写技巧

      描写手法——白描、细节描写、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对比、烘托、渲染、联想、想象、通感等

      描写角度——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描写方位——远近高低、上下左右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方位,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抒情技巧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即事咏怀、咏史怀古)。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

      (二)间接抒情

      1.咏物言志 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借助的对象。作者一般要描述所借助事物的突出特点,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可以说,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2.借景抒情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

      3.即事感怀  在赏析咏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贴。

      4.怀古咏史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

      修辞手法  修辞在诗歌中常见的是比喻、拟人、拟物、设问、借代、夸张、对比、衬托、双关、通感等,答题时重点是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四、结构安排——首尾照应、开门见山、过渡、抑扬、以景洁情、卒章显志、伏笔铺垫、以小见大、起兴等

      五、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主要有虚实结合、用典、衬托或烘托、对比、渲染、动静结合、象征、比兴、对写(悬想)、抑扬、借古讽今等

      【二轮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发夷陵【注】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诏从四川东归浙江,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

      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胆破的危险,好像走到了绝境之中。

      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

      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上而下,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答案】1.D

      2.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

      第一问:过尽险滩,诗人顺风顺水,视界开阔、心胸开朗之喜;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第二问:1.借景抒情: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视角,时空开合设计巧妙,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2.实写眼前之景却达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伟的境界,以此来展现人生抱负;3.以比喻的手法极写战鼓雷动、浪涛拍打江岸的声响,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从“百滩过尽失途穷”和“大鱼腾出欲凌空”,来表达难抑的喜悦之情。

      2.【解析】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此题主要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以及比喻的修辞的角度分析。


展开全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4分)

      1、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2、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第一问,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分析。

      第二问,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考查。

      三、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赠曹雪芹[清]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注】酕醄:máo táo,大醉的样子。

      1.首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首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虽然曹雪芹居所简陋,但所处环境极优雅:绿水青山,曲径通幽,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烟霞氤氲而生,宛如仙境。这两句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C. 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 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笑独眠”用拟人手法,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

      【答案】14. D 

      15. 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


展开余文
      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儿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 

      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贬官,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解析】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笑独眠”是写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像在嘲笑独眠之人。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回答首联的艺术手法,从“莺啼燕语报新年”看是“拟人”的手法,效果为“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莺啼燕语报新年”和“路几千”又是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相生,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杜甫早期作品。愁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绦镟:系鹰用的丝绳铜环。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首联用惊讶的口气,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B. 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正面描写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C.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D.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E. 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答案】15. B 

      1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首联“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风霜起”是诗人看画时的想象。

      (2)颔联“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由画面上鹰“耸身”的情态想象到鹰想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由画面上鹰“侧目”联想到鹰搏击前像发怒的猢狲的眼睛一样锐利。

      (3)尾联“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突出分析想象这样手法的运用。首先要理解想象手法的概念,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想象的内容不是此刻眼前真实发生的,而是在脑海里根据相关信息浮现出的印象。首联“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画上苍鹰是眼前实景,“风霜起”不是眼前所见,是诗人根据画鹰的凶猛之气想出来的,是诗人看画时的想象。颔联“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眼前所看实物是画鹰的“竦身”“侧目”特点,而“思”和“似”暗示“狡兔”“愁胡”是作者根据画鹰特点想出来的,不是眼前真实之景。尾联“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不是画上之鹰可以做出来的,“何当”是何时的意思,表明没有发生,期待发生,表明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是作者的想象。根据这个思路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4.A【A,并非要与桃李一起装点春天。】

      15.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每点2分)

      八、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

      B.诗的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虽表达了桑榆晚景的感伤,但都营造了磅礴之感。

      C.诗的前四句从不同角度写景,写诗人所感、所见,所听,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D.诗中“白发”代指诗人自己; “庭树”则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颜”。

      1、B 【解析】(“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之感,本诗的第一句“东流之外西日微”表达诗人悲伤苦闷之情,没有磅礴之感。)

      2、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分)

      (1)借眼前景物抒情,诗人望月思归,却只有孤舟伴我在外漂泊,借此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悲。(2)虚写归乡之事,借以抒情,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倚靠庭园旧树,体现了诗人对归乡的希望之情。 

      (3)但白发归乡,且故园不知是否在战火中被残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已经年迈的感慨,以及归乡希望最终落空的悲苦之情。(6分,每点2分)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二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指导:概括内容、分析形象
下一篇:《小石潭记》优质课教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