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11  2022-05-07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二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指导:对比鉴赏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度。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考场上要注意的几点:

      1、明确题干要求

      2、分析相关内容注意

      (1)在背景中理解文本,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2)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感的不同才水到渠成。

      (3)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

      3、精心组织答案

      (1)应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

      (2)应知晓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3)应掌握基本的表述格式。

      4、形成文字

      (1)只要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故应扣诗歌本身来阐述。

      (2)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4)认真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5)注意表述严密,条理清晰。 

      【对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答案】 C 【解析】 A项“际晓”意思是“黎明”,故“旭日东升”;“晴江一女浣”意思是“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众鸡鸣”意思是“众鸡鸣唱”。B项“水国舟中市”意思是“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桥树杪行”,因为视觉的原因,远处的山桥似乎就在近处的树梢之上,这是空间上的明显错位,平面的图画有了立体感,有了动感,看上去就像“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这里“井”是“村落”的意思。“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D项“馀春”意思是“暮春”。由“忆帝京”“稍解别离情”可以看出诗人是借“山水之趣宽解”“离愁别绪”。

      16、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猿鸣”。猿鸣极哀,诗人通过猿的叫声,渲染了巫峡的凄清,表达了内心的凄凉和悲苦。“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玉露”“枫树林”。诗人借此写出了秋天巫峡的凋零衰败之气,表达了内心的凄苦。《晓行巴峡》描写三峡,选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万井、二流等色调明丽、富有巴峡乡土气息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身处清丽的景物之中的闲适之情;从诗歌最后一句“稍解别离情”可知,诗人还有一点淡淡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展开全文阅读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答案 B 解析 “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16.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材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首诗运用典故,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田野风光和农民的劳动场面。

      【综合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15~16题。(9分)

      州桥①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桥④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咏为同一座桥。此诗是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5、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先写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地写出了金国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15、A解析 A项,“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错误,由上一句诗中的“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可知,此处的“旧呜咽”是指想象中家乡的溪水的声音。

      16、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6分)

      16、参考答案 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

      解析 王安石《州桥》这首诗是其晚年回忆往昔的作品,抒写了州桥夜景和自己的感受,表面上是消遣之作,其实抒发的是深沉、含蓄的爱国之情。范成大的《州桥》为诗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用朴素的语言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9分)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其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莽莽”“万重”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绵延和雄奇,突出了秦州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势。

      B.地面无风,但高空风动云移。虽未入夜,但边城已明月高悬。这里写出了秦州特有的景象。

      C.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气节。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的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

      D.秦州本不属边塞之地,而作者目光所及,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一片衰败萧索景象。

      15、C解析 C项,“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的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理解错误。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武帝封他为典属国。“属国”即“典属国”的省略,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

      16、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并分析原因。(6分)


展开余文
      16、参考答案 ①杜诗“楼兰斩未还”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②王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矢志不渝的英雄群像,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③原因: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国家实力强大,不惧强敌入侵,能够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故而诗情豪壮,感情激越;而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阶段,只能发出“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

      解析 分析原因时,注意时代因素。同样是用典,在盛唐时代,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语;而在杜甫生活的时代,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枝词(其二)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其九)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①。

      【注】①畲:指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15. 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色彩明朗,格调凄清,含蓄婉转,颇富情韵。

      B. 第一首诗中的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一个“拍”字写岀了水对山的依恋之情。

      C. 第二首诗的第二句写诗人遥望山顶,看到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炊烟,由此推断出山中有人家。

      D. 第二首诗每句一景,既相对独立成图,又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给渎者一种审美享受。

      15. A   A项,“色彩明朗,格调凄清”错。这首诗的色彩艳丽热烈,格调明朗、自然。故选A。

      16. 这两首诗应写到了“花”,它在诗中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分析。

      16. ①第一首诗以红花比兴。第一句以桃花相依山头起兴,引起下文所要表达的情思。第三句以“红花易衰”比喻爱情易老,表达女主人公的担忧。②第二首诗借描写桃李花展现出一派山间色彩绚烂的美景,同时花对人起到了衬托作用,表现了温馨和谐的农家生活情景,也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了赞美。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二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故都的秋》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指导:读诗方法——抓两头,泡中间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