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11  2022-05-08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二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论证分析
 【小文阅读】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在心灵的园田里修篱种菊。

      修篱种菊,可以得到身的悠然。浮躁与功利,在这个脚步匆匆的年代,开出了大朵大朵的罂粟花。2012年不幸离世的著名漫画家熊顿,自述工作非常勤苦,以致晨昏颠倒,三餐不定,更加以K歌必定刷夜,聚餐必喝大酒……因为节奏过快,身心疲惫,漫画界才出现如此遗憾。快,是快生活者的罂粟;慢,是慢生活者的氧吧。著作等身的金庸先生性子缓慢,做事徐徐缓缓,生活张弛有致,心灵的田园里,菊花盛放,近90高龄依然精神矍铄。老祖宗的血液里,曾高山流水着慢生活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里,则山重水复着快节奏的硝烟。是时代演变容不下修篱种菊的缓慢,还是心灵被生存压力、功利思想挤迫,以致找不到埋下一颗菊花种子的闲暇?

      修篱种菊,能得到心的悠然。有人说,现代社会就需要快节奏,快节奏是积极心态的表现。可是,一味的快节奏,你是不是感受到生活的匆忙?是不是因为匆忙而觉得生活的趣味已经丧失?是不是因为没有趣味而觉得自己像个不受自己控制的陀螺?周润发作客央视《艺术人生》时,谈到成功的秘诀时说:“与太阳保持一样的作息时间”。即昼起夜伏,过一种自然的慢生活。身处影视圈,却无名利喧。修篱又种菊,心慢自悠然。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可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修篱种菊去,带月荷锄归,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月白风清,鸟鸣三两声,浅卧,静心,读一本旧书。无喧嚣之乱耳,无匆忙之劳形,在心田里修篱种菊,不是人生美事吗?

      【知识解说】

      1、议论文三要素。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即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论据即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论证即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及方法。

      请看上文。“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在心灵的园田里修篱种菊”,这一句,是整篇文章的所持的观点句,是作者对于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所持的观点和主张,所以,此句即文章中心论点。主体段落中,使用了“熊顿”“金庸”“周润发”等人的事例,更有诸如“老祖宗的血液里,曾高山流水着慢生活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里,则山重水复着快节奏的硝烟。是时代演变容不下修篱种菊的缓慢,还是心灵被生存压力、功利思想挤迫,以致找不到埋下一颗菊花种子的闲暇?”等精警议论。这些人物事实,这些议论语句,都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

      上文,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及方法,即论证。

      2、论证方式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式,有以下几种:

      其一,并列式。即文章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呈现的是平行并列关系。如上文中,如果二三段的首句,都改成“修篱种菊,能得到身心的悠然”,那么,文章主体的这两段,内容上是平行的。如此,文章的主体部分即为并列式。

      其二,对比式。即文章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在内容上呈现对比关系。如上文中,如果二三段的首句,分别改成“修篱种菊,能得到身心的悠然”“步履匆匆,会失去生活的真趣”,  则这两段在内容上形成对比。如此,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证方式即为对比式。

      其三,递进式。即文章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在内容上形成递进关系——后者较前者,或者范围更大,或者程度更深,或者情况更甚。如上文二三段,内容分别是“修篱种菊,可以得到身的悠然”“修篱种菊,能得到心的悠然”,从“身”到“心”,呈现递进关系。如此,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证方式即为递进式。

      其四,三段式。即文章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在内容上呈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分结构,即为三段式论证方式。

      3、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

      如上文第二段中,“浮躁与功利,在这个脚步匆匆的年代,开出了大朵大朵的罂粟花”是比喻论证;“熊顿”的事例属于事实论证;“因为节奏过快,身心疲惫,漫画界才出现如此遗憾”是因果论证;“金庸”的事例,是事实论证;同时,熊顿的事实又与金庸的事实形成了对比,属于对比论证。

      文章的第三段中,分别使用了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方法。

      4、立论与驳论

      立论指的是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驳论是批驳错误的观点和主张。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是先“驳论”,再“立论”,也即“先破后立”。此方法,可以先将错误的认识“打倒”,然后正确的认识就容易有说服力。

      上面文章第三段中,提出本段分论点“修篱种菊,能得到心的悠然”之后,“有人说,现代社会就需要快节奏,快节奏是积极心态的表现。可是,一味的快节奏,你是不是感受到生活的匆忙?是不是因为匆忙而觉得生活的趣味已经丧失?是不是因为没有趣味而觉得自己像个不受自己控制的陀螺?”这些语句,就在批驳错误的认识,就属于驳论,即“破”的部分。接下来,周润发的事例及其后论述,即属于立论,即“立”的部分。如此,先破后立,说服力大大增强。

      【对点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展开全文阅读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答案】A

      【解析】A项,对论证方法的识别不当,原文并未详细列举“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所在,因此,不构成对比关系;此外,文章作者也并未有意识地“突出两者的差异”,更多的是强调两者的内在联系,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不当。B项,抓住“新子学”“品格”等词语进行定位,可从原文第二段中找到相应语句作为支撑。C项考查论证前提,用‘中西思想’进行定位,从“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C正确。D项,用“无法分离”定位到最后一段,从“从逻辑上说……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可知D正确。故选A。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答案】C。

      【解析】C项,用“综合甄选”定位到第二段后半部分。查找相关内容发现并未“举例说明”,C项错误。A项,结合标题和全文可知文章是围绕“乡村记忆的保护”展开的;文中涉及到“乡村记忆”的作用和保护途径分别对应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可看出文章是逐层递进的,A正确。B项,用“物质”“非物质”定位到原文第二段,结合相关语句可知B正确。D项,通过“情感”等进行定位,搜索到“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从而判断C正确。


展开余文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摘编自陆玄同《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

      材料二  在敦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

      材料三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与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之所以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因为敦煌文化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有非凡意义。

      C.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人手。

      D.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人挖掘和思考,才能让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1. C   A项,“敦煌文化能够成.....四大文化体系之一”错误;原文说的是“世界……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中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只是四个文化体系的汇聚点。B项,“之所以.....是因为.....”因果关系不当,从材料来看,“因为”后面的内容只是“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原因之一。D项,“只有.....才....”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讲好敦煌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B.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任重而道远,但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保护,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敦煌故事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一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和如何讲好故事,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

      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讲我们应如何传承敦煌文化,材料三则侧重从四个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2. C “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错误,概括不全面,材料二还重点论述了做好敦煌文化的“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问题。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3分) (   )

      A.编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

      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向游客讲述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

      C.建设“数字敦煌”项目,满足人们欣赏、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D.设立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护受损严重的壁画和雕塑。

      3. D  材料一强调的传承方式是“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删繁就简”,D项强调的是敦煌文化的专业性保护,不是“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4. 材料三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且富有文化内涵。

      5.三则材料均谈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6 分)

      5.删繁就简,用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讲好敦煌故事;保护好敦煌文物,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侯晓旭

标签:高考复习指导 高二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指导:文言文阅读简答题技巧
下一篇:2022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观点态度推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