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复习指导
阅读:183 2022-05-12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二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指导: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一、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还要区别相同虚词的不同用法。
【例如】:
1、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实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二、语法辨析法
语法辨析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句中所处位置)来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例如】:
1、如今人方为( )刀俎,我为( )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2、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3、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愚公移山》)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实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解释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景公禄晏子以( )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 )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 )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 )所以( )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翻译画线句:
三、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例如】:
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 [《归去来兮辞(并序)》]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采薇》)
【实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选自《说苑》)
展开全文阅读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2)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四、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
(赵)起之( )为( )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蛆者,起为( )吮之( )。
【实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然则曷以禄夫子?
(2)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五、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
【例如】:
1、“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2、“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和“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实用体验】读下面小故事,写出文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朝过夕改,君子与( )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 )古人孰智,庙堂与( )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 )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 )?吾等与( )君建言,又恐君自与( )吾复算耳。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yì咽喉)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节选自杨万里《李台州传》)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
2、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
3、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2、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3、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2、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展开余文
2022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一、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还要区别相同虚词的不同用法。
【例如】:
1、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实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现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便达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还是有益的。(之—助词“的”;若—如果;则—那么;庶其—差不多,大概)
[答案](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乃—却;不亦……乎—不也……吗)
【参考译文】
现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便达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还是有益的。如今君王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斑斓美丽的花纹的外观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百姓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危险了,而君王您也不平安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二、语法辨析法
语法辨析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句中所处位置)来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例如】:
1、如今人方为( )刀俎,我为( )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2、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3、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愚公移山》)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实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解释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 景公把平阴和藁邑给晏子作俸禄。晏子谢绝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已经疲困了;又喜欢游乐,爱好珍宝,用来打扮宫内的嫔妃,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民力疲困,使民财用尽,使民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统治者了!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之,主谓之间,不译;所以,……的原因;虽然,虽然这样;乎,助词,吗)
三、对称分析法
【例如】:
1、“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2、“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中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采薇》)
【实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1)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以,因为;为,因为)
(2)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钝却用于为公共利益的,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而,转折连词,却)
【参考译文】
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讲求信用,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钝却用于为公共利益的,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
四、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
之:主谓间; 脓液 为:动词,做;介词,替
【实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1)那我拿什么给先生当食禄呢?(以,介词,拿)
(2)君王放宽对渔、盐的税收,对集市只盘查而不收税;对耕地的百姓只征收十成收获中的一成;放宽刑罚,如当判死刑的改判徒刑,如当判徒刑的改判罚款,如该罚款的就赦免。(而,连词,却;若,例如)
【参考译文】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要先想到国君然后才考虑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
景公说:“那我拿什么给先生当食禄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税收,对集市只盘查而不收税;对耕地的百姓只征收十成收获中的一成;放宽刑罚,如当判死刑的改判徒刑,如当判徒刑的改判罚款,如该罚款的就赦免。如果同意这三条,就是我的俸禄、君王的利益了。”
五、词性界定法
1、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2、“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和“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实用体验】读下面小故事,写出文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朝过夕改,君子与( )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 )古人孰智,庙堂与( )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 )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 )?吾等与( )君建言,又恐君自与( )吾复算耳。
侯晓旭
标签:
高考复习指导
高二高考复习指导
2022年高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指导:文言文阅读之句子翻译
下一篇:
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指导: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