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57  2022-05-20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讲解: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一、掌握常见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的类型和知识。

      二、掌握答题模式,提高古诗鉴赏的解题能力和水平。

      三、回顾考点,构建思维导图,形成知识框架。

      【导入学习】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

      【自主学习】

      考点一  修辞手法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另外,古典诗歌常用的还有通感、互文、双关、顶真等。高考设题时,不会侧重诗歌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求考生从句子的角度进行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句子内容或句子所体现的情感加以分析。有些考题直接明确给出句子中使用的修辞,但让考生自己结合句子分析。

      [典例1](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满分指引】

      第一步:明确这三句使用的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分析两种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抓住“争先”“鏖战”“缴缠”分析比拟手法,从三句元曲整体上分析排比手法。

      第三步:指出两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比拟手法重在分析“生动形象”,排比手法重在分析对气氛的“渲染”。

      【参考答案】①比拟。“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②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思路规范]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对比、比喻、借代、对偶等,修辞不同,表现的手法也就不同,对此要全面了解。

      2.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形成——说明效果。如上述试题中,先要指出比拟和排比两种手法,再加以分析形成过程,最后指出表达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些诗歌本身蕴含着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作答时,要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加以点明。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概念及作用 例句 作用解说

      比喻

      (打比方)概念: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用一事物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使道理通俗易懂,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拟

      (变个脸)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做乙事物,包括把物当成人来写(拟人)、把人当成物来写(拟物)、把物当成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看梅花几眼;“和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达到了极点。

      借代

      (做代表)概念: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中用“绿”“红”两种颜色分别代表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夸张

      (说大话)概念: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仇似个长”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展开全文阅读
      对偶

      (对对子)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排比

      (排排列)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增强气势。

      反复 概念: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作用:1强调,强调重复的内容;强调表达情感。2音韵和谐,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朗朗上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既柔和幽静,又迷蒙冷寂。

      设问

      (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朔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叙述三国人物英雄业绩的内容。

      反问

      (答案在自身)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历史的必然性,引人深思。

      双关

      (一词多义)概念:有意使用某些词语,利用其语音和语义的关系,使之同时兼指两种事物,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构成双重意义。分为语音双关、语义双关。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如“莲子”谐“怜子”,“清如水”谐“情如水”。利用双关使情感表达更含蓄委婉。

      互文

      (上下互补)概念:把属于一个诗句的意思,分写到两个诗句中,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其特征是“文省而意存”。

      作用:能使语言简洁明快,能增强语句的对称性和韵律感,使意境更深,韵味更浓。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其中“见”和“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顶真

      (头尾相连)概念: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临近的句子头尾相连,上递下接。

      作用: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够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末句紧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一以贯之,顺势而下,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

      通感 概念:又叫“移觉”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车马喧嚣远,拾阶闻翠浓” 运用通感,“翠浓”本是看到诗句却用“闻”字,不仅眼里全是绿,似乎鼻子都能闻到绿的味道,更加展现了树木的苍翠欲滴,渲染了翠的浓度,极大增强了诗意。

      考点二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必考点,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和抒情常被高考光顾,经久不衰,近年来,叙述也在崛起。描写方面,对正侧描写、虚实描写、动静描写的考查是重点,对描写的感官角度和观察角度的考查是次重点;抒情方面,间接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该考点有时直接设题,有时结合思想感情间接设题,但后者在今后的高考中会是考查重点。

      一、记叙

      【考向分析】

      记叙,主要体现在叙事诗上,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全国卷中对叙事方式考察不多,只是浙江卷的宠儿。

      二、描写

      【考向分析】

      描写手法深受高考喜爱,小说、古诗中皆由涉略,可以出现在选择题中,也会出现在问答题中,可以和鉴赏、修辞、抒情等搭配考察,也会单独考察,甚至直接指出所用描写方法,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故,此敌不可小觑。

      [典例2](2015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满分指引】

      第一步:分析上片描写角度。上片第一句介绍乐曲演奏者,第二、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第四句写乐曲超出了最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

      第二步:分析下片描写角度。下片由“洗耳为渠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

      第三步:上片和下片进行对照,形成答案。

      【参考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展开余文
      [思路规范]

      1.明方式。就是首先要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是写景诗中的最主要表达方式,景物描写的角度主要有视角、感官、写实与想象、正面与侧面、白描与细描、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等。如上述试题中,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虽然都对琵琶演奏进行了描写,但所选的角度并不相同。作答时,要找出两者的差异。

      2.释运用。就是结合诗句阐释该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有些考题是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释的,这就需要对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3.析作用。还必须简要分析该表达方式的作用。对于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每一首诗歌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所以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去分析。

      【知识梳理】

      人物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    细节\白描

      侧面描写:对比\衬托,环境烘托,他人描述

      景物描写手法:六结合+三角度

      六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视听结合 

      三角度:①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  注意通感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平视

      ③写景顺序:远近、高低、内外

      此外:无论描写什么,有修辞要分析修辞

      三、抒情

      【考向分析】

      体会诗情是解读古诗的基础,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 术语 举例 分析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间接抒情 事 叙事抒情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叙了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景 借景抒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通过对寒蝉哀鸣和凄风冷雨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悲凉清冷的气氛,词人虽未直接抒情,但它让人感受到痛彻心肺的离别之苦。

       触景生情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

      00 寓情于景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假托江春不肯留客,委婉地说出了行客无法滞留,而从行人马蹄在草地上远去的形象,拟想春草也同自己一样送别友人,把别意表达得十分悠长曲折。

       情景交融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极目高远,尽见天地之间蓝天白云,秋离气爽。恰此时望见大雁天边而来,词人由此联想起远方疏亲密友,引起对远方亲友的怀恋是十分自然的事。在写景的基础上,融入情思,增添了词的内涵。

       乐衬哀、

      哀衬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物 托物言志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言牛虽功绩至伟,却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责问语气,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三四句以牛的口气作答,将牛人格化,揭示牛为百姓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格,托物言志,志在众生的老牛也是诗人自己。

       典 用典抒情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借古讽今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考点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古诗歌鉴赏题中的必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所用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表现手法主要指渲染、烘托、象征、映衬、对比、比兴、铺陈、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联想想象等。其实,在分析表现手法中一定要从大范围中分析,考虑主要的表现手法的同时要注意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

      [典例3](2015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满分指引】

      第一步:锁定诗句,找出表现手法。这首诗的颔联写新居周围“渠水”“秋色”“点山”之景,是远景,实写;颈联由在新居内栽种的松树、芍药,联想到了碧松朗月、红药开放之景,是近景,虚写。这两联作者由新居之外,到新居之内采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等手法铺陈写景,景中含情。

      第二步:结合诗句,对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抓住颔联和颈联中的关键信息,对表现手法的解说要言之有物。

      第三步:分点作答,指出表达效果。全诗表达了对美好景物的向往之情。

      【参考答案】 ①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诗人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描绘。②移步换景,富有层次。作者描绘时采用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顺序来写,使院内的近景层次分明;③虚实结合,寓情于景。这首诗的颔联实写,颈联虚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物的向往之情。

      [思路规范]

      1.写景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空间位置变化。答题时先要提取出诗歌中的重要景象点,再明确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如上述试题中考查写景艺术,考生要先提取出重要景象,如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然后明确表现手法,如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等;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如体现出层次分明的特点等。

      2.写人的表现手法。就这一点来说,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类,直接描写包括行动、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间接描写有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借景写人等。分析时,要注意联系人物的情感。

      3.写物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最主要的是托物言志、侧面烘托。由于某些物象寄托的人生志趣往往是固定的,考生需要记住一些重要物象的意义,但对于咏物诗,仍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4.识记答题要领。作答时,可按照如下答题程式:确认(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答题格式可概括为:揭示手法+分析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表达效果。

      [诗歌中主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特征

      象征 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抑扬结合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联想、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落笔对方 从对方着笔,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艺术技巧,也叫曲笔,即作者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展开余文
      考点四   结构技巧

      所谓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对此,高考中多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进行提问。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是考查重点。

      [典例4](2016高考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满分指引】

      第一步:通读这首诗,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这首诗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

      第二步:分析全诗内容,看前四句诗是如何进行“铺垫”的。第二句“画工如山貌不同”写众多画工画马,但均不成功,这是为后面作铺垫;第四句“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玉花骢的神韵,也是为画家善于捕捉此马的风采作铺垫。

      第三步:简要概括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组织完整答案。

      【参考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思路规范]

      1.要注意诗歌的体裁。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一字领起数句的情况;还要注意埋伏与照应、过渡与承接、开头结尾的方式等等。

      2.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或情感变化。考生要熟悉古代诗歌常见的行文思路,如由景到情、由事及人、写景顺序(时间、地点变化)、抒情顺序(由己及人)等。分析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行文顺序,再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

      3.分析诗歌某一句的作用时要从诗歌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常见的结构方面的作用有铺垫呼应、借景抒情、奠定基调、承上启下、总领全篇、卒章显志等。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内容变化分析诗歌思路的变化,以此判断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古诗词中常见的结构技巧]

      结构技巧 特征

      开门见山 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首尾照应 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照应 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卒章显志 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高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
下一篇:2022高考语文知识点讲解:小说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