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207  2022-06-15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作文(大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一、真题回放

      大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二、命题方向

      北京卷的作文分微写作和大作文,大作文依然是二选一,给考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性,一道写议论文,一道写记叙文,与前几年命题几乎无异,题目平和稳定,简洁大方,不故弄玄虚,不装腔作势,文体要求明显,既贴近考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又引导考生关注自身的成长。

      第一题写议论文,要求以“学习今说”为题写作。题目明确简洁,不在审题上弯弯绕,但内涵丰富深刻,引导性强。首先,它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学习。统编本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主题即为“学习之道”,其中就有一篇《劝学》,《劝学》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该单元的研习任务中有一道题,即要求学生写一篇“‘劝学’新说”,命题人正是在此基础上翻出新意,暗暗扣合教材的。其次本题的思辨性很强。命题人在提醒考生思考古人对学习的态度时,又注重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位置上,来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这对于思考传统文化新义、思考如何在现代意义上提升对学习的认识,十分有必要。第三,可能还考虑到题目的论说性,命题人还善意地在命题要求中,提醒学生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加以探讨,既帮助考生打开思路,也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第二题写记叙文,要求以“在线”为题,题目很简单,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十分大,只要是与“在线”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写。题目切中当下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不仅仅是学生的,也是当代大众生活的,既引导思考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也思考如何在特殊状态下,调整人生的方向。同时,“在线”这个题目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学生既可以描述在线学习和生活,也可以就此感发开来,写一写特殊的“在线”状态和意义。

      北京卷高考作文命题,一直以来,都追求明确的命题意识,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文体明确,一个议论思辨,一个联想感悟,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为难考生,而要求考生感悟生活,关注时代,深入思考,多维思辨,淬炼认知,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这个导向是十分良好的。我也很赞成北京卷的这种做法,写作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是考查考生的审题水平。

      三、命题特点

      (一)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写作上,激发考生结合个人的经历,思考当今社会的重要话题。

      大作文第(1)题为“学习今说”,考查考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学习”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在当代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意义。题目给出了“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的提示,引导考生多角度关注今人与古人对学习认识的异同,做到常谈常新。古人云,学而优则仕;今天,学习的立意更高远,学习的范围更广阔,学习的途径也更多样。新时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创新型社会中人才观发生变化,基础教育阶段“双减”政策落地等等,都对学习内容、方式、途径和评价标准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应该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和人民中来发展和成就自己;认识到除了“有字之书”外,还要深入社会,多读“无字之书”。“学习今说”引导考生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响应时代的呼唤,思考学习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同时,题目还高度呼应了新教材必修上册中“学习之道”单元的内容与相关训练,化用该“单元学习任务”中的练习内容,将“以《‘劝学’新说》为题”的写作要求转化为“学习今说”这一题目,既扩大了论题,也强调了当下的现实意义。题目入手容易深入难,平易中寓有广阔的思辨空间,既能考查学生将自身经验与时代精神、社会特征建立起联系的逻辑性,又能考查学生对当今社会认识的准确度与深刻性,引导学生“切问而近思”,体现了积极的育人导向。

      大作文第(2)题以“在线”为题,考查考生记叙文写作能力。导语中提到“网络时代”和“疫情期间”,提示学生要联系、思考时代特征和自身经验,引导考生以“经历与见闻”为素材依据,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具体生活经历与感受体验。这一届考生在高中阶段有很多“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在线”的生活有利有弊,五味杂陈,学生对个中滋味可以有个性化、思辨性的感悟。这个题目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话可说,还能够引导学生盘点、梳理自身经历,正确认识和理解疫情期间在线学习等特殊情况,鼓励他们发掘其中积极美好的方面,品味生活,思考社会和人生。

      2022年,是新教材与新高考结合的第一年,也是抗疫攻坚的一年,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的重要的一年。在这样的形势下,议论文和记叙文两个题目呼应现实生活,呼应新教材;同时又相互照应,共同强调了在新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坚持和改善我们的学习。


展开全文阅读
      (二)素养立意, 重视情境设计,强调综合、探究、开放

      开放则体现出在具体情境下,对多角度多层次的合理的个性认识的鼓励。大作文题目在限制中又给予考生开放的空间。从写作上看第一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题强调“在线”。试题通过设置社会生活情境,要求考生激活相关经验,考生由于生活积累、思考深度的差异,形成理解的多元开放性,也鲜明地反映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四、审题立意

      作文题目不是限制思想的圈子,而是面向广阔生活的窗口,是思维腾跃的踏板。生活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任何作文题目都在生活、运动的长河中,具有思辨价值。

      北京卷的作文题目第一题体现了对新课标和课本的关注。比如,语文必修课本中有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学习之道”,典范文章就是《劝学》;议论文“学习今说”对此是一个很好的呼应,这充分体现了写作来源于课堂学习和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考生的生活。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考生们从小到现在都在做的事情,学生有真切的体验,应该是人人都有话说。

      第二个作文题目是“在线”,也是很好地呼应了考生最真实的生活情境。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学生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道作文题也是非常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

      总体来讲,今年北京高考大作文总体难度不大,审准题意较为容易,比起全国卷的身体难度要小,从写作文体要求上,一个要求写议论文,一个要求写记叙文,跟往年保持一致,这也是中学阶段训练最多的两种文体。这种出题形式是北京的独特性,与众不同。

      2022年北京卷作文题目第一题《学习今说》,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题目的提示语从“学习”这一侧面,指出生活的发展变化。

      在出题形式上有较强的北京高考作文特点——通过隐形要求明确立意方向和成文角度。

      从写作构思上,学习今说,学习主体既要关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视学习的本质,又需要联系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特征,体现新时代学习的特色。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文章时,要做到贯通古今,从古今两个时间维度上既要谈出学习在历史传统中的价值,又要体现当代中国青年人群体对学习的崭新理解和新时代的做法。

      论据选择上,同样要做到贯通古今,既要选择古代优秀的案例,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要优选当代案例,体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的不断发展和革新,通过古今两个时间维度下的优秀案例进行对比,表明唯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充分体现了古今传承。

      写作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主题,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主次详略的处理,古为今用,今是主要的,做到详略分明。

      “学习的目的”可以理解为为何而学,学习的目标等“梦想核”。王丹宁说,“学习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学习的意义,及学习对个体和社会时代的作用,即“万能核”。——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王丹宁

      “学习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可根据古今所学主体对象的不同,分别对应“积累核”与“创新核”等。这道作文题还需要注意点一点就是,依然要体现出思辨性,古(旧)——今(新)的对比的思辨性,用哲理思辨类议论文方略是最适宜的。

      当然,考生也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中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写作。学习,是考生的本分,是其最熟悉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名言,以及古今关于学习的名人事例、自己身边学习的经历,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当然,当今青少年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应是建立在“家国情怀”“时代精神”“文化传承”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

      第二题记叙文《在线》,题目材料切中现实,同样是紧扣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脉搏,紧扣近几年来的特殊疫情期间的特殊感受与体验,紧扣网络时代等背景热点,紧贴考生生活,引导学生有话说,有事写。

      “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学习,是考生最重要的事。北京的考生,可能近两个月都“在线”学习。由课堂到“线上”,由教室黑板到网络屏幕,是生活的变化。

      “在线”二字,微言大义,既表明了考生在疫情期间真实的学习生活状态,又暗指抗疫时期广大国民及各个岗位上人员尽职尽责,时刻备战,坚守责任的担当精神。

      考生应该对此有丰富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写好这个题目,一靠“细节”(具体材料),二靠“感悟”。其中,尤以“感悟”为重,“细节”可使“感悟”更生动形象、熠熠生辉。

      五、参考立意

      1.当今的学习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而学。

      2.学习的内容丰富,不仅是有社会科学还有自然科学;不仅学习本国的,还要学习外国的。

      3.学习的方式,也不仅仅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还可以群学互动,可以网络媒体学习等等。

      六、写作提示

      第一题的文体要求是议论文,而议论文的基本常识必须有良好的储备,至少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要懂。论点分为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有事例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式有立论、驳论;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因果论证、总分论证等等。但学生最需要构建的是关于议论文的结构和版块的认知,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基本具备:引(引述材料)→议(议论)→联(联系现实)→结(结论)。要在考场上出彩,写作议论文,如果标题既定的情况下,需要注意的就是结构的严谨精致,布局的肥瘦丰瘠的得当,字迹卷面的美观等等。

      七、范文展示

      (一)名师范文

      学习今说

      疫情期间最发财的怕是游戏商家了,因为大中小学生大多开启了网课模式,也为网游开启了方便之门。沉迷游戏,厌弃学习,成为一代孩子的通病。为什么这么多正处学习黄金年龄的学子荒废学业,挥霍青春呢?我看其本质是缺乏学习的责任。

      什么是学习的责任?就是知道为谁学、为什么学;而且责任越大动力越足,因为动力源于责任。古人之“学不可以已”,“秉烛达旦”,就是今天讲的终身学习。甚至可以做到“头悬梁锥刺股”,动力何来?来于或“修身”或“齐家”或“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我认为学习有三重境界:为自己而学,为社会而学,为国家而学。


展开余文
      为自己而学,学以修身。为自己而学习,不必厚非,学习总是有益的,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接人待物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非常可贵的。这样的人多了,人人能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希望。他心里只要有了这份责任,就走上了自我修养的道路;但这条修养之路也很艰难。孔圣人为此修养学习了一辈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然,说孔子仅为个人而修养一生是不对的,但他一定做足了个人修养的功课。由此可见第一重学习境界的意义。

      为社会而学,学以济世。人生在世,受世惠良多,总该有所回报。这种回报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于是孜孜以求,勤勤以学。或学医学,治病救人;或学师范学,教书育人;或学厨艺,献人美食;或学缝纫,美人服饰……只要你诚心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都可以在自己擅长或喜欢的领域勤奋学习,终身不辍;因为你学习越多,本领就越大,社会贡献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丰厚。可见,为社会而学,是更高的一重境界,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担当,学习更自觉,动力更强劲。

      为国家而学,学以报国。为国家而学习,是更大的责任担当,是更高一重的学习境界。胸怀国家,立志报国是他的学习初心。有此心者,定会胸怀阔大,抱负高远,意志坚毅。在学习过程中,坎坷不能移其志,利益不能动其心。唯国家需要是求为其本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是学以报国的楷模。“氢弹之父”于敏响应国家要求,从自己喜欢且学有所成的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从头学起,他无怨无悔。京张铁路设计师詹天佑,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无数大家,誉满天下,都因为胸中有一颗滚烫的报国心。有了报国之心,个人的名利得失,求学路上的千难万险就都不在话下。

      今天那些天天为挂科找借口的大学生,那些天天让家长老师哄着学、逼着学习的中学生,他们还不明白学习的意义,肩上还没有学习的责任担当;没有责任担当哪来社会价值,何谈人生的意义?所以,为人生处世的个人幸福着想,须进入“修身”之学的第一重境界;为赢得社会尊敬的精彩人生着想,须进入“济世”之学的第二重境界;为成就国之大者之殊荣着想,须进入“报国”之学的第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在学习的态度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如果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能达此境界,则人生幸甚,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在  线

      窗外夜色清凉,新建朗清小镇高楼的人间灯火,各有情味。

      景文老师和儿子视频通话后,快八点。儿子在欧洲留学,现在防疫都躺平了,景文担心儿子,儿子说没事没事,别人躺平,我可不躺平。景文老师见说,赶紧上线给学生答疑。他心想:五一一过,没几天学生就要高考了,得抓紧时间和学生多交流,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他自己给自己规定:每晚八点线上守着学生,陪着学生走完这段备考时光。

      这时,手机振动了,一看是个陌生电话,景文怕影响答疑,就挂了;刚挂掉,又振动,又挂掉。过一会儿,手机再振动,景文一看,是母亲的号码,心中震动:年迈的母亲知道景文工作忙,一般不会主动给他打电话,这么晚打电话,是不是有事?

      景文起身接通电话,是邻居二叔的声音:景文,我打电话你也不接,只好用你妈的手机打。你妈身子发凉,说不了话,心跳只有30多。景文心里发慌,母亲八十岁生日就要到了,自己一直暗暗担心母亲会有什么意外。去年,母亲一个人在池塘边洗衣服,头晕还跌进过池塘里。景文在线上给同学们留言,说家里有点急事,同学们线上以语音或文字提交问题,自己稍后回答。

      二叔心善人好,答应景文连夜找车把母亲从乡下送到县城医院。好在妹妹就在县城,可以在医院门口等着。景文打电话找同学,想问问在医院心脏内科有没有熟悉的朋友。这时二叔的电话又响起:景文,车已经上路。你妈快不行了,真有好歹,你不能怪我。

      景文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哽咽着说:二叔,那哪能呢?感谢您还来不及。

      挂了电话,景文想到母亲被微风吹起的满头白发,细雨中佝偻的身影;想到母亲举着火把摸黑送自己上学的种种的情景,想到自己今晚可能将要失去母亲,想到疫情阻隔关河万里无法回到母亲身边,心中悲恸。

      县城的一个同学回电话,说他正在县城防疫卡口值守,打听到医院急诊科室主任大夫都在线值守,可以线上联系试试。

      谢天谢地,线上联系到一位吴姓主任,他得知情况,秒回复我说:我马上安排急诊科室准备抢救。

      十一点多,妹妹发来信息说,母亲已经到急救室,吴主任在救治,是心梗,要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景文老师稍微松一口气,坐在书桌前,电脑中班群里信号闪烁,很多同学都他,其中一条+22的留言说:老师,家里事要不要紧啊,别担心我们。

      景文老师静下心来,整理情绪,开始回复同学们的问题。

      到一点多钟,妹妹的手机发来一段语音,是母亲含混不清的乡音,母亲说:儿子,别担心我。

      儿子也发来一段语音,是法语:爸爸,别为我担心。

      夜色宁静,朗清小镇的灯火渐次熄灭,新的一天已如期而至。

      (二)其他范文

      学习今说

      古往今来,关于学习的格言警句数不胜数,仿若璀璨的群星,划亮了历史的夜空。其中,我非常欣赏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而这或许可以用一副常见的对联来解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在这里,我想对这副对联大声说不:学习未必一定意味着是一桩“苦差事”。以实用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学习无疑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苦差事”,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感官刺激下,不少人奋发苦读,只为将来不再为学习“吃苦”。由此,人们笃信付出总有回报,而当回报不尽如人意时,转而信奉“读书无用论”。这是一种多么深的误解啊——学,不可以功利心待之以已。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首先就体现在强壮我们的精神,培养我们独一无二的灵魂,而不是因为功利性学习束缚我们的手脚、禁锢我们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回报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学习过程本身。以一种更加宽广的视野去看待,学习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同时更是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只有超越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我们才能在枯燥的学习中享受到精神的愉悦。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自 2014 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第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专利”,而是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全民行动。在一个尊重知识、崇尚知识的社会里,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学,不可以年龄

      区分以已。

      漫漫人生路,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休止符。回首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我们取得了怎样骄人的成绩,而在于我们用学习的热情点亮了无悔的青春,由此所培养的情趣与能力,足以使我们获益终生。继续在学习中放飞灵魂吧,年轻的朋友们,离开朝夕相处的中学校园,迎接我们的是更加浩瀚的星辰大海。学无止境,不可以已。

      学习今说

      古人云,“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重视学习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外出旅行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孔子的雕像,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竞相参拜,为的是

      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心仪的学校。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对学习的看法也不同,比如我和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出生于 1950 年,打记事起,他就教导我要好好念书,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他经常与我分享他年轻时学习的故事。上世纪 60 年代,他响应号召去鄂东南的大山里开荒种地,但经常没有多少活干,无聊至极,他打发时间的办法就天天看《新华字典》,看了一遍又一遍,我问他怎么不看别的更有趣的书,他说:压根就没有。

      那时候,他只能与他的舍友们交换着书看。谁倘若有一本新书,尤其是小说,那绝对是抢手货,很多人愿意讨好他,跟他交朋友。书绝对是那个年代的稀缺品,读书与学习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没有文化,读书少,导致爷爷只能一辈子固守农村老家,做一辈子农民,至今。

      时至今日,古稀之年的爷爷很喜欢与村里的文化人打交道,喜欢与大学生交流,和他们下棋,讨论乡村振兴、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我当然清楚,没有机会学习、没有上大学是爷爷这辈子最大的心结。时过境迁,现在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与从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以我所在的城市广州为例,广州正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给广大市民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空间与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在学校上课外,我周末都去各种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我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资讯。不仅如此,我还从 iPad 上订阅了一些网络学习平台,我有空就上去看看。为了拓展我对热点话题的掌握与熟悉程度,提高我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我爸经常给我分享一些澎湃及中青评论,这对我积累素材、分析问题、提高写作水平都很有好处。


展开余文
      近十年来,我都利用暑假和寒假参加游学活动,我先后去了贵州、云南、四川、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地,所到之处,我都学到了很多在大城市学不到的知识与智慧,深切感受到了我国的文化多样性,这些宝贵的经历与体验开拓了我的视野与眼界,增进了我对乡村与民族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我也感觉时下学习氛围里也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一些孩子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目的只有一个——考高分;一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对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或剥夺孩子汲取其他知识与营养。

      对此,我不能苟同,我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全方面和全方位的,学习的内容不只是书本知识,还包括各种社会知识及实践知识;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是每个人的终生习惯,学习可以充实而丰盈我们的人生,增强我们认识、探索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习今说

      “学不可以已”是指学无止境,如同事物的运动,江河的奔流,总是持续不断的。学无止境既是个体的,又是全人类的。无数个体的学无止境,积累为人类的学无止境,进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一代又一代物质和文明的硕果,并提升文明的高度。

      学无止境首先始于个人,是在启蒙和打好基础的阶段开始周而复始地学习,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进行扎实的学习和充分的理解,以夯实基础,为未来的突破、创新和成就备好沃土。正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当然需要新的突破。作为个体来说,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和训练,既对于专业人员是必需的,也对于普通人是必要的。专业的坚守是,只有在一个专业不停地耕耘并持之以恒时,才会有水滴石穿的成果和灵感乍到的创新。

      专业坚守的学无止境在无论什么领域都是一样的。华人物理学家高琨从始至终一直研究通讯、机电和电缆,才提出了最初的光纤通讯设想,并在后来经过无数次试验获得成功,为当代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并将人类的文明提升到信息文明时代,他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获得 2009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人共同获奖)。

      即便是文科和社会科学,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有所提高和突破。以写作而言,一遍又一遍的写作就是学无止境的过程,也是逐步提高的历程。正因为如此,2013 年,加拿大女作家门罗在其 82 岁高龄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满头银发、满脸皱纹的门罗最终获奖意味着,心无旁骛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

      写作和学习,经历成功与失败的洗礼,才会最终走进成功之门。也因此,门罗在接受采访时说,她的写作意志从未动摇,没有其他东西能吸引她。这既是学无止境的最好解释,也是水滴石穿的必然结果。

      对于普通人而言,即便学习和实践并不能获得什么奖励和成果,但也能体现“学不可以已”的境界,因为这是生活的使然。即便是简单的生活知识也不只是需要理论上的重复学习,还需要实践的反复积累。学会做菜不只是要学习菜谱,还要自己反复操作和领悟,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提高,做出美味佳肴。而且一旦有新的需求,还可以反复学习,做出更多的菜品和花样。这既是生活的需求,也是生活的本义之一。学无止境当然不只是个人的积累和成就,放到历史的长河,既可以解释为何人类成为地球文明的主宰,也可以阐释人类正是通过学无止境的积累,才有今天更美好的生活和更为光明灿烂的未来。青霉素(盘尼西林)的发现就是如此。

      1928 年夏,英伦三岛的天气特别闷热,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赖特研究中心的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也到海边度假去了。9月初回来后,他发现有一个培养细菌的器皿中的培养液受到污染而发霉。按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它倒进垃圾。但是,经过长期学习和科学训练的弗莱明并没有这样做,他看到了反常现象,就要知道是哪一种霉菌在捣乱。在对培养皿仔细观察后,发现在霉菌的周边出现了空白,原来生长旺盛的金色细菌不见了。这意味着,霉菌可能会“吃”掉金色细菌。于是他推论,霉菌中存在杀菌物质,他称之为青霉素。

      但是,他的发现在最初没有人认可,而且限于条件,他不能提取出青霉菌(素)。同时弗莱明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弗莱明不懂生化技术,无法把青霉素提取出来。显然,学无止境在个体这里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从个体转向集体,再一步步传承和学习,直到获得结果。集体的传承和学无止境的结果是,10 年以后,德国化学家钱恩和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对弗莱明的发现接手研究,并通过生物化学的理论和药物研发的方式,才成功研制出青霉素制剂。直到今天,青霉素还在维护人们的健康,也是生命的守护神之一。

      青霉素的发现和使用既说明学无止境需要个人积累,也体现知识和成果更需要从个人到他人的传递,以及一代一代传承。唯其如此,人类也才能把知识、成果、文化、文明薪火相传。

      “学不可以已”既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生存原则的高度理论总结和概括。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学不可以已”,并且永远坚守下去,活到老学到老。如此,人类文明才可能薪火相传,代代弥新。

      八、备考启示

      1.贴近生活,而非简单套用生活。贴近生活不是现实生活简单的传声筒。高考作文不是政治图解,不是现实生活简单的传声简。高考写作是一场思维与表达之战,而非空洞的政治口号与对现实生活简单低劣的描摹。贴近生活是要写出生活的厚度,写出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2.备考是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备作文命题的具体内容。高考作文平常的备考是知识的储备,是思维的准备,是能力的准备。

      3.作文备考应从促进人、改变人做起,而非简单围着“分数”旋转。许多教师与考生,都希望备考时能够紧紧地围着“分数”战转,只要讲课话题离开直接的得分,他们便会一股脑儿认为“没用”。我想提醒部分教师与考生的是,写作,说到底与“人”的品质密切相关。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当珍惜每一次表达,每一次表达都要力求让文字出自生命的深处。教师在这方面更应积极地加以引导与启迪。

      从这次高考作文题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双减后的语文学习传递出两个信号。

      1.高中毕业生对生活要具备思考与运用的能力。

      作文不再简单地考你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而是引导你对生活要有所思考,不管你是看一篇文章,还是读一本小说,或者是经历一件事情,都要有所思考,并且还要把你所思考的结论运用到其它生活场景当中去。

      北京高考作文题都引导和暗示了这一点。从这一点上看,作文命题的老师是有良苦用心的,这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一条康庄大道。

      2.未来的作文考试无法押题了。押题必死,背范文必死。

      到现在为止还是有很多老师心存侥幸,考试前一定要押题,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高考,语文考试前一天晚上,语文老师疯狂押题,要学生背素材,学生和家长搞得疲惫不堪,结果这次考试一点都没用上。

      没用上还是好事,最可怕的是那些背了素材的孩子,到了考场上之后大脑一片空白,硬把素材往上堆,结果肯定不是跑题就是偏题,这种做法是赌徒思维,不是教育思维。

      真正优秀的老师不会去押题,而是会去找一些素材,比如某一部小说中的某一个细节,奥运会中的某一个画面,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等,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正在接触的人和事,找一些这样的素材,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思考,从中得出一些生活的启示,然后再把这些启示运用到生活的其它场景当中,你会发现,这些道理同样适用。

      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作文,目的不是为了押题,而是提高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和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从这次的高考作文题来看,未来的语文学习将会侧重考察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

      1.审题的能力。

      未来的考试对作文题目的准确理解要求会越来越高,没看明白题目就开写,一定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提炼观点的能力。

      理解题目的要求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来。这个观点最好还是生活中普遍存在且适用的观点。

      3.观点迁移表达能力,也叫联系生活实际推演印证的能力。

      提取出观点之后,要从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事实或依据加以分析和印证。

      很多考生最担心自己考试时写的文章偏题或立意不佳,但事实上,高考作文除命题作文外,多数都有材料,只要有材料,基本上立意不是学生思考出来的,而是题目里隐含的,或直接要求的。所以审题很重要。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2年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作文(微写作)审题立意及范文
下一篇:2022年新高考Ⅰ卷、全国甲卷、乙卷语文作文范文参考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