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399  2022-08-19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一作文素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文素材集锦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对诗歌语言特点的分析和把握,感受诗歌的力量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诗歌受欢迎原因探讨,能够立足情境客观评价诗歌;通过诗歌改写,能够从意象、形式等方面把握诗歌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情感的奔放性与宣泄性,感受狂飙突进的时代风貌。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结合时代背景,领略五四青年人积极进取的青春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诗歌在五四时期受欢迎的原因。通过对诗歌力量传递方式的分析,把握郭沫若此时期诗歌特点,理解诗歌时代意义。

      2.难点:通过对五四时期青年人的身份代入,结合情境,感受五四时期青年人的青春风貌,感受诗歌时代精神。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初读朗诵,直观感知

      Q.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感觉是什么样的人能发出这样的声音?并请学生带着问题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获得诗歌感受,说出诗歌带来的感觉和印象。

      预设答案:第一印象:粗犷、奔放

      场景:开阔壮观

      人:自信、豪迈、疯狂、巨人

      活动意图说明: 郭沫若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其散文化、过于口语化的语言也成为他诗歌在后来饱受争议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阅读与自由朗读,使学生获得诗歌的初步印象,此时学生或许会对诗歌产生困惑:这样的诗好在哪里?为何会给人这样的感觉?为后面引入时代情境和分析诗歌的力量来源做准备。

      环节二:设身处地,品味独特

      1. 介绍背景,情境引入

      (1)问题:大家看下这首诗创作在什么时候?这一时期有什么重要事件发生?五四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是一个处在新旧交替阶段的大变动时代,也可以说五四是一个觉醒的时代。个人的力量和意义受到重视,新的社会力量在生长和发展,群众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以青年学生为先锋,无产阶级为主要力量的五四运动更是表现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体现了狂飙突进式的呐喊与抗争精神,反叛成为一种潮流。

      (2)五四运动发生后,在日本留学的27岁的郭沫若正感受到了来自国内这场运动的冲击,毅然决定渡海回国。面对无边的大海,诗人写下了这首诗。大家觉得诗人又是什么心情?

      2.朗读

      如果你是五四青年,你会怎么读这首诗?

      学生:

      1. 了解背景,情境代入

      (1)探讨心中的五四,代入五四时期青年人的身份,揣摩青年人心理,认识到五四时期进步思想让青年人充满斗志。

      (2)预设:既然能够毅然地选择回国,证明五四运动的发生让诗人看到了希望,充满了斗志。

      2. 结合时代背景,以五四青年人身份大声朗读诗歌。

      活动意图说明:诗歌创作所处的时代距离今天学生比较远,虽然诗歌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但与学生存在历史隔膜。了解时代背景后代入五四时代的青年身份,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时代意义,从接受角度去感受诗歌所具有的时代魄力以及蕴含的时代精神。

      环节三:把握肌理,朗读感受

      1. 挖掘诗歌力量感的来源

      为什么这样的诗就会给人昂扬、奔放之感?它是怎样传达出诗歌的力量的?如果让它的感情收一些,你会改掉哪些地方?

      教师对回答问题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将要点依次列出:

      (1)感叹

      (2)修饰词

      (3)意象

      (4)动词

      (5)反复、排比的手法

      (6)句式

      2.删改前后对比分析

      教师将各组删改完成的诗歌进行投影,并结合各组删改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1)感叹:感叹词、感叹号与感叹句,都让诗歌的情感得到毫无节制的抒发,抒情大胆外放。而且以第一人称抒情的感觉也更加强烈。

      (2)修饰词:“无数的”“无限的”“全身的”“不断的”,都具有无限性,好像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也正是因为无穷无尽的力量,才可以去“不断的毁灭和创造”,力不仅巨大,而且绵延不绝。同时还有各种形态,能够看见、听见,能够唱出来、歌咏出来,这首诗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力的表达呢?也让我们感觉到,五四运动发生后,在日本毅然选择回国的郭沫若充满了力量,这力量不仅给诗人带来决心,也鼓舞着青年人们去毁灭、去创造。


展开全文阅读
      (3)意象:

      ①巨大:大海和太平洋差别在哪?大海到底有多大,没有办法形容,因为没有参照物,但北冰洋大小可感,参照物是地球。洪涛也是本身就具有巨大力量的意象。

      ②新奇:为何一定要用太平洋和北冰洋这样的专业词汇?诗人渡海回国,面对的就是汪洋的太平洋,所以提到太平洋也并不奇怪。不过这样的专有名词在当时的国内十分新奇,是新鲜的、与传统不同的,对于五四时期极具反叛精神的青年人来说,这样的词汇很具有抗争性和反叛性。不仅仅是一种新词汇、新文化,还是一种新力量。

      而诗人之所以能同时看到太平洋与北冰洋,是因为诗人的视角是站在地球边上的巨人,这样的视角也放大了抒情主人公的力量。我们既能够感受到诗人郭沫若的信心,作为读者也能够让自身的力量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是对自我力量的认知,对自我力量的肯定,青年人们喜爱这样的诗歌也可以体现五四时期人的觉醒意识。

      (4)动词:

      ①“涌”:云在什么天气会涌动?有很大的风,所以涌字能够传递力量感。为何不说乌云涌动?通过图片对比可知,乌云基调压抑,而白云使诗歌一开始基调就是积极的,从一开始就给人昂扬之感。所以郭沫若此番回国是要面对暴风雨还是想要开辟新世界呢?郭沫若对这种毁灭的力量是反对呢还是赞扬呢?从一开始就已经表明了诗人此番回国的态度。

      ②“提”:大洋提起全身力量可以联想什么场面?海啸,具有毁灭性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才能把地球推倒。地球真的会被海啸推倒吗?不会,但不可能发生的场面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5)手法的反复排比:朗读“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和“不断的毁坏、创造以及努力(哟)”,一个情感是不断递进、越发激昂的,一个气势稍收,且不适合加感叹词读出感叹语气。

      (6)句式:对比朗读,原诗长句和短句搭配,使诗句错落有致,朗读时停顿时间、语速等都富于变化,朗朗上口,更适合大胆直接地抒情,给人情感的宣泄感。

      3.总结

      感叹——奔放

      修饰——无限性

      意象——巨大新奇

      动词——力量感

      手法——反复排比

      句式——自由

      这些其实也就是《女神》时期郭沫若自由诗的特点,正是具备这样的特点,所以这样的诗歌读起来让人特别宣泄、充满力量,也因此备受五四青年的欢迎。写下这首诗歌的诗人郭沫若27岁,也正值青春年少,不仅开创了新诗体式,而且充分体现了当时青年人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自信。这首诗歌在青年人中的接受情况,也反映了五四青年追求昂扬进取的青春风貌。无论是从创作还是接受角度看,早期郭沫若的诗歌都足以代表五四时期追求进取的青年风采、时代精神。

      学生:

      1.小组合作,删改诗歌

      各小组通过合作探讨诗歌可删改的方面,从而探究诗歌表现力量的方法。

      各小组在教师列出的要点中任选一项,进行诗歌删改,并将删改后的诗歌写在卡片上。各小组领取删改任务先到先得,避免重复。

      2.删改前后对比分析

      结合删改部分,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将各组诗歌删改部分与原诗对比,感受诗歌力量感的传递方式,把握诗歌特点。

      (1)感叹:对比朗读,体会情感的收放。

      (2)修饰词:观察被删改掉的修饰词的共同特点,感受力的特点,以及对诗歌力量感的作用。

      (3)意象:对比删改后意象和原诗意象效果上的差别,分析原诗意象选取的特点及原因。

      (4)动词:对比删改前后动词表达效果的差异,体会动词传递的力量性。

      (5)(6)都通过对比朗诵,感受删改前后抒情上的变化,体会自由句式和反复排比带来的抒情自由感和语势的增强,从而体会力量性。

      活动意图说明:从创作角度入手,以小组探讨的方式寻找诗歌的力量感来源,从而把握诗歌的特点。并通过诗歌改写进一步对诗歌效果对比分析,认识到诗歌的力量性与诗歌本身特点密切相关,这也是郭沫若《女神》时期诗歌能够受到五四青年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诗歌具有力量性、能够宣泄情感。在诗歌特色中体会时代特色,领略昂扬的青春之美。  

侯晓旭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一作文素材 立在地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沁园春长沙》作文素材锦集
下一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语言特点题专练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