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92  2022-09-1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群文组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组合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作豪迈深沉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理解辛弃疾笔下的多处典故,体会其构造出的苍凉悲壮的词作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寻两位词人用典与写景语言的用墨比例,感受作者是如何将个人情感寄托于典故人物,感受词作之间细微的情感差异。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以及作者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教学重点:理解辛弃疾多处使用典故的原因在于“此时此地此我”的契合。

      教学难点:分析比较两首词用典的异同,两者使用典故均是为了刻画自我形象,寄托个人情感,不同的是在于典故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使用的集中与分散的异同。

      单元教学目标:

      这两首词选自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该单元精选了魏晋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均属于豪放派词作的经典作,两者都在词中使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在辛词中,使用的典故侧重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以及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及事与愿违有关的历史事件,在苏词中,则是通过回忆周瑜来反衬自己此时的年华已老、功业无成,由此可见怀古词典故的选择与作者的思想志向息息相关,进而通过比较两者用典的差异来感受词人不同的生命思考与精神境界,恰好呼应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总体而言基础较薄弱,如果直接进行两篇词作的比较教学,对其要求过高,可能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此学情,我对两篇词作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整,该课时的呈现是在学习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再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故该堂课以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主,最后再联系之前所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有助于学生反复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主动地从横向角度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教学策略运用:

      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阅读诗作作品,要借助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 那本节课我将以用典为切口,采用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反复朗诵等方法,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在课上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同时在反复朗读宋词的过程中体会其语言的魅力与意蕴。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的时代背景,结合课下注释,找出词中的五个典故。请分别概括其典故的内容,并且尝试分析作者使用该典故的用意。

      2.分析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定怀古》两者在用典方面的异同。(提示:可从典故内容、写景与典故人物的结合程度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

      作家梁衡说,“中国历史上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这首词,读懂辛弃疾,领悟一种人生。首先,请我们一起读这首词。

      1.初读词作,你们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豪迈

      作者提到了很多古人、古事,这就是怀古词的特点,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用典。

      过渡语:对于辛词中多用典故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辛弃疾好掉书袋”,“掉书袋”是讥讽引经据典、卖弄文学的人,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辛弃疾词中的典故多而无用;也有人认为“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那我们看看他在这首词中使用的典故,是否如这些评价所说呢?

      一、分析上阕典故

      1.上阕都提到了哪些典故呢?(词人登临古地,面对如此沧桑,衰败的北固亭想到了谁?)

      孙权、寄奴

      2.词人为何会想到他们?他们有何共同之处?

      都在京口建立过功业。

      3.抒发了词人对这两人怎样的情感?先找出具体语句,然后具体分析。

      从“英雄”“风流”,我想到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对孙权的敬佩和仰慕;“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刘裕当年的英雄豪气,能看出对刘裕的歌颂。(朗读)

      4.除了敬佩仰慕之情,还有其他感情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展开全文阅读
      遗憾、惋惜。“英雄”如今已无觅处了,“风流”也都被雨打风吹去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不过是想当年的事情了。

      5.同学们,辛弃疾由京口之地想到了曾在这里建立过政权的孙权和刘裕,表达

      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但更多的是悲叹“英雄无觅”之感(板书),那我们能不能再从别的角度思考,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两个典故呢?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曾经指出:“要善于把词作放在一定的时空坐标上进行观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种赏析诗词的方法,就是要更多关注文字的背景信息,要学会知人论世。大家可以再研究老师提供的背景链接,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ppt显示:典故链接一:

      孙权,字仲谋,公元200 年他19岁,执掌政权,成为一方诸侯。

      27 岁,第一次北伐曹操,以少制多,为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29 岁,第二次北伐曹操,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巩固了东吴政权

      刘裕,生于东晋哀帝公元363 年,父亲早逝,家境贫苦,幼年靠卖草鞋为生。他少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业。

      41岁,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卫晋抗楚。

      42岁,刘裕击败篡晋的楚帝桓玄。

      54岁,刘裕两次北伐,灭南燕,克长安,灭后秦,受封为宋王。

      59岁,刘裕终于取代东晋称帝。国号“宋”,定都建康。

      1140 年,辛弃疾出生于沦陷金人之手已13 年的济南。

      1161 年,21 岁,参加义军,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事业。

      1162 年,22岁,率2000 多人南归于宋。

      1165 年,25 岁,因力主抗金,遂被朝廷疏远。

      1181 年,41 岁,任隆兴知府。同年,主抗金,受弹劾,被罢官。此后20年,赋闲乡居。

      1203 年,被起用任绍兴知府。

      1205 年,韩侂胄要立伐金大功,起用66 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他对韩侂胄提出建议,不被采纳,同年又被罢官。

      68 岁,抑郁而终。

      明确: 辛弃疾来到京口,想到两位在这里建立政权的皇帝,孙权在自己的黄金岁月,即三十岁左右建立了自己的一番大业,刘裕虽然是在59岁那年正式了建立南朝刘宋政权,但也不枉早年征战沙场时所付出的努力;而反观自己,他也曾像他们一样,在20 多岁的时候,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率领义军投奔南宋。而40 多年过去了,刘裕在自己这个年龄已经统一南朝政权了,而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要么是闲职,要么是乡居,一直到66 岁的时候,也没有建立功业,内心的酸楚、愤懑可想而知。

      过渡语:下面我们把这种仰慕和惋惜的情感融入词中,齐读上阕,读的时候一定要坐直身子,抬起头来,这也是对词人的一种尊重。

      二、分析下阕典故

      1. 词人在上阕中连用两个典故,似乎还不尽兴,在下阕中继续用典。下面大家速读词的下阕,结合注释,找出下阕用了几个典故,先找出人名,标上序号。(三个,刘义隆、佛狸、廉颇。)

      2.下阕的三个典故讲述了什么故事呢?词人运用这三个典故用意何在?下面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按照下面的形式赏析下阕中的三个典故,在赏析的过程中个,可以使用老师刚刚的思路,也就是解读背景、知人论世、品读文字等方法。请同学们先自己赏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请按以下形式分析下阕三个典故。

      谁?做了何事?结果怎样?用意是?

      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4分钟,然后推荐代表展示。

      61548;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南朝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 却落得向北回望, 仓皇败还。希望韩侂胄能够吸取教训,为北伐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重蹈“仓皇北顾”的覆辙。--深谋

      (怎么处理朗读呢?)

      61548;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可堪回首”是不堪回首,那么作者不堪回首的是什么呢?烽火扬州路

      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2.佛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北魏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所以佛狸祠就成了金主完颜亮的代名词。

      3.这一句从百姓的角度来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现了自己的隐忧,南宋百姓供奉异族的行宫,他想到这些百姓忘记了自己是宋朝的子民,日后可能会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国家曾经遭受过的耻辱,安于做亡国奴。--远虑,二叹国运艰难

      61548;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用廉颇自比,有哪几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他们同样处于年老阶段。注解中说“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这说明廉颇想让使者知道,自己依然强壮年轻,心中很希望被赵王任用。而辛弃疾和他一样渴望被任用。

      (表示了自己不服老,尚有余勇,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但是两者的结局都是一样,最终没有被重任,写出了辛弃疾想被重任的渴望与不被重任的无奈,三叹报国无门)

      朗读过渡语:典故,凝练的文字背后是一份真实的心境;诗词,凝练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一个“老”字,无望中却依然满是希望,老师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总是会浮现一位老者,坚决而固执,一遍遍地请求甚至是哀求的情景。这其中忘我的焦灼与深沉的渴望,总是让我为之落泪。大家试着读一读。

      总结:选用怎样的历史典故, 作者不仅要考虑“ 此地”还要考虑“ 此时“以及 “此时此地此我 ”。站在北固亭上,他便自然地想起了曾以京口为基地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孙权、刘裕。现如今韩侂胄的草率冒进,又怎能让他不想起当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最后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而眼前老百姓在佛狸祠下喧闹的景象,更让辛弃疾忧心忡忡,倘使再不收复失地,老百姓也许甘于沦为亡国奴了。因此,这几个典故都与作者此时的思想情感和志向直接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诗人站在京口时,会选择这样五个典故。


展开余文
      大家试着背诵全词,再一次体会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三、比较分析两者用典手法的异同

      1.辛词用典丰富,而苏轼为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单独选择了周瑜的典故呢?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苏轼的这首词,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去思考这个问题。

      他选择年轻有为的周瑜( 24 岁就成为东吴名将)的典故,用赤壁时年少得志的周瑜来与被贬黄州、人生失意的自我相映照, 也契合“ 此时此地此我” 以周瑜的年少风流、英俊潇洒,反衬自己年近半百,韶华已逝; 以周瑜的年少得志,名垂青史,反衬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2.比较两者用典手法的差异。(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比较角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内容 侧重写人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 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典故与写景 集中写景,渲染了磅礴气势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 难寻纯粹的景物描写,同时景物轻描淡写,主要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以凸显其历史厚重感。

      总结:同样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积蓄已久的愤懑之情,不同的是,两者用典侧重点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着重写人。周瑜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生动传神地被表现出来。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写人, 但辛词并不倾向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 而是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第二点,两词都将典故与景物相结合, 但有集中与分散之别。《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 大笔如橡, 浓墨似泼。起笔“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远的时空背景, 将气象非凡的长江和自古以来的无数英雄豪杰都概括进来了。“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恢宏壮丽的景色, 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造足了声势。背景、主体相得益彰, 境界全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难寻一处纯粹的景物描写, 而在叙述中穿插有条不紊的史实。词人不浓墨重染, 仅作淡笔勾勒。开篇伊始, 景物大至江山, 小则“ 舞榭歌台”, 所有景物,浅墨淡抹,不着点缀,不事藻饰, 只在辞章中间用“ 斜阳草树”稍作点缀;用意不在景致如何,而是用大量具有历史感的典故暗示: 时过境迁, 物是人非, 当年的大智大勇者宛如江水东去不再复还。

      两词的用典, 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如两枝各秀,各具特色,俱领风骚。

      板书设计:

      辛               苏

      用典— 一叹英雄无觅       反衬自己年华已逝、事业无成

      二叹国运艰难

      三叹报国无门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九课第三题。

      2.你的同学在初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将“可堪回首”三句解释为“事随时迁,百姓忘却北魏太武帝的英雄事迹”,请借助今天课上所学知识,说服他调整自己的理解。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念奴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念奴娇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辛弃疾三首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