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文言文阅读翻译
阅读:1333 2022-09-19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二文言文阅读翻译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修(上)全部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阅读翻译
《论语》十二章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以下为补充部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慊qiè,快意、满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补充部分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好美色一样出自真心,这样才算是满足自己的心意。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见到君子之后便躲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况,一定会显露在外表上。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
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多么令人畏惧啊!”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诚。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前代圣王有怜爱别人的心情,于是才有怜爱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情,施行怜爱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是自残;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凡拥有这四种发端(仁义礼智)的人,都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事奉父母都不能。”
【注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怵惕:惊惧。
恻隐:哀怜,同情。
内交,结交,内同 “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共用一毂,车毂处在“无”(中空)的状态(来插车轴),才有了车的功用。揉和黏土制作器具,器具处在“无”(中空)的状态,才有了器具的功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门窗处在“无”(门窗四壁中空)的状态,才有了房屋的功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中空)起了作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译文】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
展开全文阅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是有意志的。不丧失自己本分(根基)的人能够长久,死了却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wéi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微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造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强作妄为)就会坏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
所以圣人不强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坏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失去。常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要别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学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强行加以干预。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葫芦中间)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用来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禁不起承托。剖开来把它作为瓢,(却)宽大空阔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宽大空阔,我因为它没有用处击破了它。”
庄子说:“你确实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人听说了这事,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他)聚集全族的人商议道:“我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就得到百金,请卖给他吧。”
那人得了药方,用它说服吴王(让军队用)。越人发兵侵吴,吴王让他率军。冬天时,和越军进行水战,大败越军。(吴王)把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这药物能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却不免于漂洗丝絮(的辛苦),(这)是用途不同(的缘故)。现在您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在江湖上浮游,却担忧他太大宽大空阔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容纳,你的心犹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译文】
圣人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必须知道动乱的局面从何处产生,才能治理它。如果不知道动乱从何产生,就不能治理它。好比医生给人治病,必须知道病的起因,才能治疗,不知道病的起因,就不能治疗。治理天下的混乱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一定要知道乱从何起,才能治理好,不知道乱从何起,就不能治理好。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译文】
圣人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就不得不考察动乱局面的起因了。尝试考察混乱局面自何而起呢?起因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臣对君主不忠,子对父不孝,这就是混乱。子爱自己而不爱父,所以使父亲受损失来使自己得利。弟爱自己而不爱兄,所以使兄受损失来使自己得利。臣爱自己而不爱君主,所以使君主受损失来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混乱!反之,父对子不慈,兄对弟不慈,君对臣不慈,这也就是天下所说的混乱:父爱自己而不爱子,所以损害了子而使自己得利。兄自爱而不爱弟,所以损害了弟而使自己得利。君自爱而不爱臣,所以使臣受损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因为不相爱。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译文】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又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译文】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启发就在此。
标签:
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二文言文阅读翻译
统编版高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全部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阅读翻译
下一篇:
《老子》四章直译及解读文言文阅读翻译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