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57  2023-04-06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三元思辨作文专题训练(二)
 导语:依然是大语文趋势! 2023 年新高考卷从教育部考试中心九个学科命题专家提出的“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对高考情境分类、具体内容、命题指向,概括如下表:1规律一:全部考创新2规律二:文化情景创设,青年主角创设3规律三:勇担重任马步扎稳了,武功练到家: 基础扎尘了.本领才到位。人生如弈,深刻理解本手正法,方能厚积妙发,落出灵犀一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人在逆境,唯有内心强大,方能越挫越勇、迎来峰回路转。

有人说:“生活可能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也没你想的那么糟。”没有暗无天日的绝境,只有甘愿认输的自己。怀有绝地反击的勇气,才能冲破迷雾,迎来柳暗花明。

有人说:“生活中最难的,是在高光时刻还能做到不狂不傲。”顺境不傲、满而不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智慧。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顺境逆境绝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分别从逆境不忧、绝境不慌、顺境不傲的角度,阐述了为人处世应该坚守的原则。

材料一并没有盲目地赞扬逆境,而是指出唯有强大的内心、勇于直面,才能打败逆境,把在逆境中遭受的伤害转化为自己内心和能力的强大。

材料二绝境,强调的就是绝地反击的勇气。要做到这点,就不能被“绝”字所恐吓,而是放松心态,仅仅把它当作一次普通的磨练。

材料三顺境,强调的则是“不傲”“不盈”,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因为身处顺境就止步不前,也不能因为身处顺境这一便利条件,而盲目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不能虚心向他人求教。

所以,不管是身处逆境、绝境还是顺境,人生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把握住自己的心态,不张狂,不退缩,不慌乱,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这样,就能行稳致远。

试题要求以“顺境逆境绝境”为主题进行写作。写作时可以考虑两两组合进行思辨,或对三者分别论述。

如对于逆境与顺境,这都是人生要面对的自然状态,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处逆境,成功和失败不是由处境来决定,而是看你是否有主观能动性,处境只是客观原因,内因才是关键。因此,在顺境中我们不能大意,不能沉溺顺境而忘记了跳出舒适圈去奋斗;在逆境中不能一蹶不振,要勇敢奋斗、拼搏,让逆境成为自己成功的垫脚石。

如对于绝境与逆境,可以从挫折的严重性角度去分析,指出若不谨慎对待每一次逆境,消极“躺平”,它终将变成绝境;但若身处绝境中,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要放松心态,积极面对,把绝境当作一次普通的逆境去对待,勇敢直面挑战。

最后可从青年一代的角度出发,提出要求,无论顺境逆境绝境都是人生的财富,激励青年正视自己,勇敢前行,取得成功。

写作中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参考立意:

无论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的财富。

坦然面对自己的处境,有正确的成败观。

无论绝境逆境都不能阻挡成功的脚步。

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

把绝境当作逆境,在绝境中寻找出口。

例文

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绝境不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绝境不慌》。

时光煮雨,岁月缝花。凡属过往,皆为序章。在这个黄金般璀璨、水晶般透明、珍珠般闪亮的时代,我辈青年当志存高远,扬帆起航,青年我辈当傲视苍穹,展翅翱翔。征途漫漫存浩气,凌云壮志当自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绝境不慌。

亲爱的同学们,雄鸡一唱天下白,拿云系日少年心。顺境不骄,志存高远,我辈青年志高远,大鹏展翅扶摇上。亲爱的同学们,你可还记得当年许的愿、立的志?是否因为今天的志得意满而踌躇满志,是否因为现在春风得意而懈怠不前。请记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沉迷眼前的成功,不留恋脚下的坦途。勇敢的相前攀登,记住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你顺境不骄,戒骄戒躁,冷静做事、低调做人,你会看到星辰大海,你会收获云月长空。我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鹰击长空景,鹏飞万里疆。

亲爱的同学们,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逆境不惧,我辈当自强。逆水行舟岸卷浪,奋楫笃行放光芒。面对逆境,砥砺前行,我辈青年勇力强,翠竹磨击万年长。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更要笃行之,以砥砺为衣、以前行为裳。面对困境大风扬,人生逆旅放光芒。阿安普罗克特曾说:“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人生失意不懈怠,面对逆境不慌张,守正和笃实,奋进和自强,月缺不该光,剑折不改刚。锲而不舍行远路、驰而不息向前方。逆境胆气足,鸿图少年狂。

亲爱的同学们,破釜沉舟无退路,生死山河挺脊梁。绝境不慌,我辈少年郎,敢叫日月再丈量。勤修德行明己志,乱云飞渡不张狂。敢正视,不空想,磨砺自新,星辰大海再辉煌。绝境不慌,世事浮沉间,人海路茫茫。洞穿虚无觅本色,剖明自我风雷荡。百年九州激荡,华夏神州万年长。绝境不慌,鲁迅先生振臂高呼“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山河澄正气,青春云飞扬。奋楫荡残波,笃行破阴霾,切磋琢磨丰羽翼,绝境不慌成栋梁。

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世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活在象牙塔里的灵魂,难以抵御尘世的风雨;真正的强者,早已走出囹圄,搏击命运的狂澜。青春的我们,更当敢于正视,不驰空想,履践行远,磨砺自新,着笔不凡的人生: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绝境不慌。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分)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成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勠力同心的担当精神。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语请结合以上材料,以“生力、勠力、阻力”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展开全文阅读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次写作为三元思辨作文,围绕主题为“生力、勠力、阻力”。

材料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指出青年所多的是“生力”且简单介绍了何为“生力”。所谓“生力”,指的是可以将深林辟成平地、在旷野栽种树木、在沙漠开掘井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第二部分提到时代发展需要“勠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存在重大挑战、风险、阻力、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勠力同心的担当精神。第三部分讲的是要克服阻力,不能有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否则成不了事,也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

简而言之,生力,就是有生力量,是青年的战斗力、创造力;戮力,则是集体智慧的合力与聚力。而阻力,则是来自自然的与社会的客观与主观的现象。青年要发挥自己的“生力”,与他人“勠力”同心,抵抗“阻力”,谋求时代的发展。

具体写作提示:要上位思考命题者思路,不仅仅是高考题多元思维的延伸训练,更是对高考题的思考变迁。即多角度思辨性话题的抓手训练,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写作时如何分配相关关系,都需要全面思考。显然,“生力”是串联“戮力”“阻力”的关键点,做加法是“戮力”,做减法是“阻力”;“生力”“戮力”为正,“阻力”为负,有很多可以生发出去的论辩关系。还要关注到材料中的主体和背景。主体即当代青年,背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因此在组织论据、展开论述的过程中,都要围绕这一主体和背景,以凸显作文命题的身份意识。

参考立意:

生力拓荒筚路蓝缕,戮力同心共克阻力。     

生力戮力齐为用,共克阻力报芳华 。  

化阻力为生力,以戮力谱新篇。 

例文

生力拓荒筚路蓝缕,戮力同心共克阻力

鲁迅先生于黑暗中呐喊“青年所多的是生力”,新时代使命在召唤,戮力同心,携手共进。屹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潮头,通往百年之梦,沿途荆棘丛生,阻力重重。

而面对阻力与挑战,我们没有理由“躲进小楼成一统”,发挥生力军的主观能动性与无穷创造力,凝聚起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合力,二力并举,为恢宏巨制添妙手,为伟大蓝图续华章。

生力拓荒荜路蓝缕,克服万难以启山林,不畏惧重重阻力,用生力打开新天地。

生力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一往无前,是阻力重重也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韧劲。寄身西北戈壁,自应如林占熺一般,怀着将象草技术推向全国的雄心,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深入考察,一次次复盘总结,狂沙打击不倒,飓风肆虐不折,从百般阻力中汲取干劲,于黄沙漫卷中成就伟业;情系敦煌洞窟,自应如常书鸿一般,抱着对悠久文化的好奇,于靛蓝深青中悟盛唐气象,皓首穷经,深探一点一划中的奥义无穷,环境艰苦不成困扰,资料匮乏难以阻挠,将敦煌画卷展于世人眼前;仰望星辰大海,自应如杨利伟一般,铭记国家使命重担,面对苛刻的身体与知识条件要求,勤加训练,不懈学习,开拓了中国在太空的新空间。开拓性的成就,往往饱含未知的挑战与不可预料的阻力,调动我们的生力,积极面对,勇于尝试,乐于探索,用生力克阻力。

戳力同心,团结所能团结的力量,携手共克阻力,集众智,谋群力,向伟大梦想步步进军。

众力总拥有神奇的能量,克服个人难以克服的阻力,达成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北斗团队,分工恰切,合力攻关,用每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对抗一个个难题与考验,织就一张通信巨网;塞罕坝人共同分析、研究、实践,从恶劣气候中,种种失败里,总结经验教训,并携手打造了郁郁葱葱的丰茂林场;女排健儿们,历经重重考验,携手同心渡过低谷与迷茫,互相补益缺漏,齐聚分析战术方法,成为一支败而不馁,胜而不骄的王者之师。戮力同心,求取智慧公倍数,克服变幻莫测新阻力,不以独木之秀,一花独开来求取春满园,百花齐放,蔚然成林,碰撞出思想火花,孕育出伟大成就。

生力辟新野,戮力创辉煌,无论在创业,进取还是追求卓越的路上,阻力总是如影随行,我们青年一代不能缺乏,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不顾一切,进取勃发也不能单打独斗,蛮干硬干。

生力与戮力,当成为对抗阻力的法宝,二力并重,二力并举,才能开辟新天地,共创新辉煌。生力拓荒荜路蓝缕,戮力同心共克阻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 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本题为任务驱动作文,材料由一则材料和一段提示语组成。本题可以思考:在人生的前行路途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时代的浪潮中,面对至关重要的关键时刻,个体该做出何种选择。

要立足材料,进一步厘清三者概念的内涵。

“进”者向前——即能以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态度攻坚克难,然而也应该考虑到冒进的危害。启示:在人生与时代的洪流中,面对困境、坎坰、挫败等,要勇千挑战,激流勇进,逆境前行。

“退”者向后——可理解为暂时性的蛰伏;战略性撤退;陷于困境的停滞等,“以退为进”选择,也要警惕“躺平”“摸鱼”“摆烂”等彻底放弃式的溃退。启示:青年人在人生与时代的激流中,常陷入进退两难的焦虑与困境,从此句可以提炼出在面对困境时,要修炼进不欣,退不戚的坦然,进退皆能有为的豁达。不论是积极投身千时代大潮,还是守住自己一方天地,都要有所提升,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达”者通达、豁达——达,是看得透智慧和看得开(超脱,不纠结)的心态。这是在“进与退”的基础上上升的智慧境界。

思辨关系:

以达的心态看待人生的进与退。

在人生的进退之间收获达的智慧与心态。

注意思想意义的积极性和说理的辩证性。不能对所有的退全都大唱赞歌,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进”是我们必需的,而且是应该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暂时,不是永恒;只是适量,不是无休止。

参考立意:

积极上进,不畏困难。

善于退让,海阔天空。

进退有致,通达人生。

以进退为帆,行人生之船。

例文

进退中成就通达人生

奋进者曰:历史从来只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青睐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迂回者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前有断崖当思退,执意前行身骨碎。事实上,作为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一种方略,“进”和“退”都是人生顺畅处世的锦囊与技巧,二者同等重要。那么,我们何妨在进退中成就通达大气人生吧。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克已而出;为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为官处事,亦或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懂得适时以退为进,为潜绩的进暂时牺牲显绩;为百姓幸福的进暂时牺牲个人名利;为生态环境的进暂时牺牲经济发展效益。正可谓,“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懂得适时而退,方为大智!


展开余文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人们往往褒进者贬退者,以为退者不思进取,消极落后。其实并非全然如此。古时蔺相如不与廉颇争列,引车避匿,引病避朝,以大局为计而“退”,终得将相和之“进”;齐桓公欲任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则举荐管仲,以一己之“退”,成齐国霸业之“进”;诸葛亮街亭战败,以自贬三级之“退”,成蜀汉政治团结之“进”。可见,懂得适时而退比进更为重要。

杨善洲退休后植树造林,尕布龙退休后扮靓荒山,赵亚夫退休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无数优秀党员干部,用一生一世的赤胆忠心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求“进”,用无怨无悔的灵魂誓言在个人利益上处“退”,诠释出正确处理人生和事业的“进”“退”之道。事实上,唯有深刻把握“进”与“退”的辩证关系,明白进中有退,退中有进,方能最终做出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正确抉择。

进退之间,尽显通达智慧。“进”与“退”,方向虽不同,但却彼此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某些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要深刻领悟退与进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拼搏进取,退一步干劲不懈,进一步担当有为,退一步余热不退,唯有如此,才可不负党和人民的神圣重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 分)

①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

②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

③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新时代领路人)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请就“知”“信”“行”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由三则材料加一句引导语组成的任务驱动作文题。

首先要把握住三则材料的中心,从而明确“知”“信”“行”三个概念的内涵。

第一则出自《尚书说命中》,意即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所谓“知易行难”,强调的是“行”的重要性。

第二则材料选自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篇演讲。她强调的是“信仰”的可贵,希望青年人在一切都怀疑的时代里仍要相信美好的东西依然存在。

第三则材料是新时代领路人在2018年五四前夕与北大师生座谈时的讲话摘录,新时代领路人强调的是不能空谈道德、理想,而要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确定三者的内涵是:“知”是懂得(道理等);“信”是相信(美好),有信仰;“行”是做,即实干、实践。

写作中有考生将“信”理解成“诚信”,是不准确的。

其次要把握“知”“信”“行”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最佳立意点。在写作中,多数考生都能指出三者应该兼备、缺一不可,或者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这种思考过于笼统,欠缺深刻性和独创性。如果表述为“信仰,源于正确的认知,无知而信叫盲从、迷信,坚定的信仰却能激励人去探知笃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信为知行之首”“知行合一难,知行需要信仰来支撑,而信仰又在知行中内化”等,内涵就丰富得多了。

总之,对“知”“信”“行”三者关系的思考,一定要体现出思辨性,立意时可通过自设疑问、展开联想等方式来打开思路。

比如:对于“为什么知易行难”,我们可以想到“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名言;

然后再反过来思考,“知”对于“行”的意义何在,就可以论述“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更好地行动”;

而对于“信”在“知”与“行”中的作用,我们自然可以想到“信仰为知行指明了方向”“有了信仰,才能有坚定的行动”等立意。

例文

知之不如行之,行之还需信之

《论语》开篇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句乃学到真理、践行真理;次句乃分享真理、传播真理;而末句乃无人理解依然坚信真理。其中,学到真理,即知;践行真理,即行;坚信真理,即信。鉴此故曰:知之不如行之,行之还需信之。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行之难于知之,可见一斑。个别学生嘴上夸夸其谈、道理无数,却总是流于表面、鲜克有终,何也?个别官员熟谙为人民服务的真理,可行动上贪财好利、蝇营狗苟,何也?个别商家明知质量优先、顾客至上,但操作中胡作非为、欺上瞒下,何也?凡此种种,不能说他们不懂道理。非知之难,行之难也。所以,行动胜于知道。在青蒿素无法临床试验时,屠呦呦“神农尝百草”,以身试药,呦呦终得鹿鸣;在全国疫情蔓延时,无数医护人员逆行武汉,身着白衣,心有锦缎,践行医者仁心。屠呦呦用行动证明理论,医护人员用行动践行理念。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写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由行动浇铸!

常言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可以走得很远。先行者践行真理之后,更需要后继者对真理的坚信。在这个怀疑的时代,卢新宁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践行之外,更需要所有人坚信。

在阴森恐怖的革命时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人对嘉兴渔船领导者的坚信,才有了燎原之火;在八年抗战的战争年代,因为有鱼水军民对毛主席持久战的坚信,才有了根据地的美谈;在改革开放年代,因为有下海者对邓小平理论的坚信,才有了深圳乃至中国的崛起;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因为有各行各业对战胜疫情的坚信,才有了光风霁月彩彻区明的万丈霞光。在这个怀疑的时代,请坚信一些真理。你要相信: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踌躇满志,一是万念俱灰。”当你踌躇满志时,请知行合一;当你万念俱灰时,请让更多人相信真理。知之不如行之,行之还需信之。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古代哲学家墨子认为知识的获取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方式。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得到知识;闻知是由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三种方式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相互联系、转化,又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模仿2022年全国语文新高考Ⅰ卷作文“本手、妙手、俗手”的命题,考察三元关系的构建而命制。材料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句话:提出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

第二句话:解读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亲知是亲身实践从直接经验得到知识;闻知是由他人的语言传授或自己阅读获得知识;说知是在闻知亲知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我们可以结合自己学习知识的经验进行理解,作文中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深入阐释。

第三句话: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三者的关系?材料已经启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①在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各有其用

②相互联系、转化

③又共同助益我们获取知识

若是不擅长深度思考,这三点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搭建出三个分论点了。

但写作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联系实际,条分缕析,琢磨成句,酿造自己的思维成果。

另外,还要注意写作任务:“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我们”是谁?是正在求学的青年学子,是每天收获新知提高见识的,材料中的启示意义,应该是有指向性的。写的文章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认识,即我们对材料的理解;思考,即我们对材料的加工产生的新知。故,写作应观照自我,联系现实。

用墨子这三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来解读这个作文题本身,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亲知,正如我们平时在学习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方法、道理;

闻知,正如这段作文材料,正如墨子的理论;

而说知,即我们要写的这篇文章,它应该是根据我们对材料的理解(闻知)结合我们自己的学习体会(亲知)通过深入的思考、逻辑的推理、缜密的表达而呈现的一篇文章(说知)。

确定立意:

广闻闻知,躬行亲知

百闻即一见,知行寻新知

于亲知、闻知、说知中获新知

亲身实践方可获取富有个性的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例文

百闻即一见,知行寻新知

古代哲学家墨子认为知识的获取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方式。亲知通过亲身实践,闻知通过他人语言与自己阅读,说知则是在二者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知识,三者各有其用,相互转化,共同助益新知的获取。

亲知,是踏破万里路,这是最原始的探寻世界的方法。宏大如大航海时代,有了麦哲伦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他的路才成了书,书才成了后人的路,从而将亲知的方式代代相传,但亲知的过程依然不可或缺。在没有闻知的年代,人们以亲知创造闻知。若要为物理学史寻个开头,墨子也必定赫然在列,他是亲知的践行者。光的身份至今成谜,但墨子以观察的方式记录了小孔成像等一系列光学现象,是以成书,作为后人闻知的源泉。后人又以亲知辅证闻知,将知外化于行,行内化于知,碰撞中生出更先进的亲知与闻知,于巨人的肩膀上为后人栽下求知之树。

闻知,是看遍万卷书。余秋雨先生曾在记者问及书与路的关系时如是回答:“没有二者,书,就是路。”这句话巧妙地揭开了隔在亲知与闻知间的帷幕,还原了知识本来的样子。二者如此相依相存,却也在警示我们:这世上不能只有书,也不能只有路,不会有人只闻知而不亲知,亦没有人只亲知而不闻知。没有亲知,新的闻知无法产生;没有闻知,亲知无法览遍天下事,人就如井底之蛙,残缺不全。

一本书的扉页曾如是写道“我不曾读过许多书,但我身边的人、事、物都是一本书,我日日读它们,因此获得了许多知识。”

那么,说知则是知行合一后对未知与新知的探索。庄子曾说“人而有涯,学而无涯。”获取新知的过程即“以有涯追无涯。”人生有限,我们所能亲知、闻知的事物与未知、新知相比,有如冰山一角。于是我们进化出了说知的能力,用亲知说知推知新知,以有涯推出无涯。这是最困难也最美妙的求知方法。困难在于,它需要大量亲知与闻知的积淀;美妙在于,说知得到的知识总能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界的华美和弦,知识的普遍性是如此神奇。

时过境近,墨子孔子诸子百家相继远去,李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相继成为绝唱,互联网时代将历史拉入新的纪元,过去无限远去,未来依旧迷茫。我们努力想从知识中寻求解脱,但这个时代,人们只需3分钟就能在短视频上看完《红楼梦》,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一方面,人们习惯了没有亲知与说知,以最低级的闻知解渴,却不知自己实为饮鸩止渴。当人们受到快餐文化的反噬,转而奔向远方始终散发着生机的文化沃野,于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能看到罗翔“爱具体的人”,戴锦华“我不参与论战的理由”,童宇辉“超越平庸”,对知识的尊重,是这个时代的自救。

亲知与闻知相互转化,共同奠定了说知的基础,告诉我们:百闻即一见,知行合一觅新知。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备考2023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备战2023高考语文三元思辨作文专题训练(一)
下一篇: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三元思辨作文专题训练(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