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49  2023-04-06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三元思辨作文专题训练(三)
 导语:依然是大语文趋势! 2023 年新高考卷从教育部考试中心九个学科命题专家提出的“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对高考情境分类、具体内容、命题指向,概括如下表:1规律一:全部考创新2规律二:文化情景创设,青年主角创设3规律三:勇担重任马步扎稳了,武功练到家: 基础扎尘了.本领才到位。人生如弈,深刻理解本手正法,方能厚积妙发,落出灵犀一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林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

      上面的文字选自《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相关内容。林黛玉强调学习诗歌要“记忆”“领略”和“讨论”。以上文字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你对此有何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属于三元关系型作文题。三元关系型作文题,是近年的出题热点,比如2022年全国甲卷“本手”“妙手”“俗手”,2022年全国乙卷“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2022年全国新高考2卷“选择创造未来”的主题作文,都属于三元关系作文,这类题型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质疑能力,要求学生超越线性思维,搭建概念之间的有机关联。本题的核心概念是学习诗歌的方法,材料文本又选自《红楼梦》,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和所思所感,深入剖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写出体现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佳作。

      这篇作文要求学生以学习诗歌为出发点,讨论记忆、领略和讨论三者的概念、重要性、意义以及相互关系,并且稍作引申,谈谈启示。

      记忆是学习的第一步,是基础。学习知识首先需要记忆,无论是诗歌的学习,还是数学公式、历史事件、科学知识,都需要记忆。记忆不应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应该有意识、有方法地记忆。记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

      领略是学习的第二步,是关键。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要领略知识所蕴含的精髓。黛玉说要“领略了些滋味”,就是理解诗句,并由此体会其中的滋味,也就将自己融入诗歌中,体味诗的意境,感受人生滋味;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领略知识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从中找到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对于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分析、品味等方式来领略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对于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探究等方式来领略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通过领略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最后,讨论是学习的第三步,是升华。黛玉有为认为学诗“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但其实讨论既是目的,也是方法。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掌握,更重要的是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也可以从他人的思考和感悟中获得启发和帮助。讨论需要开放的心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讨论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记忆和领略知识。

      总之,学习需要记忆、领略、讨论三个步骤的结合,三者之间互相作用,共同帮助我们掌握知识,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比如,我们由学诗联想到治学领域,一切的学习过程都可以适用于“记忆”“领略”和“讨论”。记忆是基础环节,任何一门学问,头脑中要有基本知识的记忆,有如水之源、木之根,正如古人所言博闻强识。领略是内化过程,纸是得来终觉浅,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教条主义是行不通的,一定要有自己理解与领悟,细细品味,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见识。把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结合自己的理解,在新的情境中能发挥运用,做到活学活用。讨论是外化过程,其作用还是辅助于自身的领略。以开阔的视田野、开放的胸怀,对外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提高。

      这道作文题目,考生多从治学领域思考,因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话可说。其实在更广泛的领域,“记忆”“领略”和“讨论”一样适用。“记忆”“领略”和“讨论”可以上升为一种处事态度,一种学习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是要学习,要记忆,经典篇目代代传;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用心领会,还要联系新时代,进行新的理解与阐释,这就是领略;同时,我们可以广泛开展讨论,发表个人见解,交流学习心得;更可以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多民族不同文化交流互鉴。

      从这个思维角度来看,更广泛的领域那就真的多了。教师的教学,医生的医学,科学工作者的科研,生意场上的营销……都离不开“记忆”“领略”和“讨论”。

      根据阅卷情况来看,同学们在写这个作文题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是:第一,没有“启示”,紧紧围绕学诗或者学习的话题来谈“记忆”“领略”和“讨论”;第二,全是“启示”,没有分析材料中“记忆”“领略”和“讨论”对香菱学诗的意义和作用。

      例文

      记忆领其浅,讨论略其深


展开全文阅读
      香菱学诗,先记忆而领略了些滋味,黛玉劝其讨论,方能长进。学诗,尚且感悟诗人的才情,若细究领略天地万物之奥妙,记忆、领略和讨论依旧相生相随。记忆领其浅,讨论略其深。

      记忆,本为学习之基础。因记忆,人们对外界的观察才会产生印象,在印象的碎片中探寻出规律,才能补全事物表面的拼图,此便为从浅层了解万物。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香菱记诗,自然会在风花雪月中产生共鸣,叩开诗人内心大门的一角,领略一二滋味。每个人虽于人世仅江上一苇,亦浮游于天地,以一个点的视角探索万物。

      然而一个点的视角终渺小有限,点与点的交汇,才能汇聚成为一张认识的大网。

      讨论,即人与人的交流。点的视角终有自身的局限性,正如江上会有雾霭蒙蔽双眼,会有波澜令人头晕目眩,若局限于自身,终成“井底之蛙”,故要有讨论不断修正我们的认识。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展开对社会历史人文政治广泛的讨论;近代物理学中,思考与争论如影相随。许多伟大成就,皆自于讨论乃至针锋相对的争吵。我们每个人都为知识的高楼准备着砖瓦,而讨论,正是去除残次的瓦块,拼接起人类文明之大厦!

      于记忆、领略、讨论之中,思维的长线将其串联,其全过程也可以如此概括:获取知识,了解知识,交换知识。当然,了解知识的过程是伴随其间的,正如对万物领略也是在记忆与讨论中逐渐深化的,我们也在知识的表层逐渐下潜,而其目的,或寻觅宝藏,造福他人与己,或深潜汪洋,满足广大的好奇心。

      无论是记忆中的灵光一闪,讨论中的花火乍现,此过程终一路欢声笑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正是记忆中的美好与讨论中的相知,使人与人彼此熟悉,结成宏大的整体,集体与集体,国与国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的过程又何尝不焕发力量呢?当我们沉溺于干枯的心灵境地,此便为甘露,当我们迷惘于黎明前黑暗,此便为朝阳!

      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相互合作,皆自浅入深。相知相忆,彼此了解,相谈相论,彼此深入,记忆讨论,领略其中。愿此柳暗花明之道,亦心之桃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禅家语常引人深思,譬如“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人认为: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三元关系的作文。三元: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题目中对三元关系有两大类解读:

      其一:见自己知自己的分量,见天地知自己卑微,再面对众生,才能够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

      总之,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是递进和交互关系

      其二: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题目中的此句意思是可以对这三元的递进或交互关系进行调整,没必要严格遵守第一条的递进关系,但此条需要周密的思考力,也许考场上很多同学都会尊重第一条递进关系进行论述,会感觉相对安全)

      以禅家语“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点出三元,然后以”有人“的看法指出三元的关系:“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我塑造。“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 不看大地,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见天地”是对“见自己”重新最大程度的全面修正和提高,给自己明确的社会定位。“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泰然自若,用最恰当的合适自己的状态,从容的去面对众生。见过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做到所谓的虚怀若谷,大象无形。作文材料对这“三元”关系有明确的提示,人应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之后,要见天地,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学会把自己融入时代的洪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见众生”, 顶天立地,服务众生。

      “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这一句明确了作文的开放性,如果考生有自己对这三元的理解,也可以合理立意。

      例文

      见自我 见天地 见众生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是从一个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是去邂逅一段美景、遇见一段奇事、相遇一群妙人?还是在不断的行走中,去相遇那个未曾相遇的美好自我?

      我不明白。

      于是,在江南那个杏花烟雨的时节里,我撑着花伞,独自踏上普陀,想要寻一个答案。

      从朱家尖码头登船启航,大约一刻钟的船程就可以顺利登上普陀。关于普陀,有着太多太多的传说,最打动的我便是不肯去观音。传说早前日本想要把观音雕像带回日本,在船行到普陀岛时,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船队愣是无法再东渡前行,于是乎,观音的雕像也便留在普陀,守护着舟山群岛一方水土。据舟山百姓们相传,先前普陀连年饱受台风登录的侵犯,百姓的日子过得甚为颠沛;自观音落座普陀后,台风再未登录舟山,即便每每说要登录,也是神奇地临时绕道而行,稳稳避开观音。舟山的百姓说,观音是有灵气的。

      踏过普陀山大门,沿着步行道行走,便会和千步沙沙滩相遇,站在沙滩上可以依稀望见南海观音侧影,在烟雨朦胧之中、绿树婆娑之巅,南海观音悄悄为自己拢上一层轻细飘逸的薄纱,颇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神秘感。千步沙旁是一大片礁石,小朋友、年轻人,三五一群,光是脚丫、卷着裤腿,弯腰弓背,眼睛直勾勾地在礁石堆里寻觅,时不时会传来几声狂欢,抓到螃蟹海鱼的欣喜。在人与海的亲密接触之中,或许有着连自己的察觉不到的童真与童趣。此刻的自己,仿佛就是庄子笔下的那只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与天底融合在一起,任我心逍遥。

      走过千步沙,踏过一段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的台阶,南海观音像便在前方转弯处。在这里,一位朝圣者行三跪九叩之礼,三跪九叩虔诚地迎向南海观音。他的衣服已经被江南细雨沾湿,而他的前胸、腿前的衣服早已湿透,据路人说,这位朝圣者是从下船的那一刻,三跪九叩到这里的。据说他们这样的朝圣者,每年都是以这种隆重的礼仪,去向朝拜不同的佛教道场。我撑伞站在江南的细雨中,停足看着这一幕,或许人生中,就需要这样一份执着的虔诚,抛却红尘俗世的繁琐,朝着心中的那份净土,做一个纯粹的人,行一份纯粹的事儿,守护一颗纯粹的心。


展开余文
      从南海观音处出来,走过一株株被人认领的桂花树,普济寺就出现在眼前。高耸青葱的古树在门前静默地生长,池子里的荷花开得正盛,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态;池塘边,乌龟或仰头深呼吸,或懒散爬着,或在石头上晒着太阳,日子似乎在这一刻忽然停驻,就连时针也走得慢了。寻一处阴凉处随意坐下,身边乌龟在随意攀爬,池子里花色不一的鱼儿绕着荷茎游来游去,不远处,门槛上,游客、香客,双脚抬进抬出,他们的脸上是虔诚的敬意,他们的眼里,是希望的渴求。

      望着门内袅袅烟雾升腾,我在想:人行一世,是我们去看风景,还是世间的风景在看我们?我们走不同的路、看不同的景、遇不同的人,最终又得到了什么?比如此刻响在耳畔的梵音,刚刚在岸边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用一种方式,让自己原本烦躁不安的心沉静,以平静的心境去面对生活的琐事,以平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人事纷争的是是非非。

      或许,一段旅行的意义,就是去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于沧海一粟中,窥见自我的渺小与浩大,天地的有尽与无穷,众生的喜乐与哀愁,然后能一颗平和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春夏与秋冬。

      我未行走时,天地便小了;

      我在行走时,众生就近了。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大型舞蹈剧《只此青绿》以向传统文化致敬为目标,灵感来源于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用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的故事表现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新颖的视角与现代舞台灯光音效三D等技术完美结合,给人不同的文化体验,让大家感受传统画作与现代舞蹈完美结合的魅力。作为大型的舞蹈剧,在台前幕后、出品方发行方的通力合作下,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巡演上百场。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唐维红在《只此青绿》全国巡演100场新闻发布会上说,《只此青绿》“破圈”成功原因在于“三力”:是正确把握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是艺术家们勇于突破的创造力、是出品方合作方多方协作的合力。

      《只此青绿》的成功给我们很多启迪,而唐维红概括出来的“三力”更给年青人干事创业提供了方法。全面理解材料,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少于8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一段叙述性材料与写作提示构成。

      选取了《只此青绿》的成功出圈相关新闻信息,观众认为“青绿腰好美好绝”,据说点赞数超过3亿,在全过巡演上百场等,并总结《只此青绿》获得成的原因:出品方制作方的精细认真的态度,这部作品从传统绘画创作中寻求灵感,表现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把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有机结合,符合大众审美标准,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启示”是希望考生挖掘材料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立意点,一、《只此青绿》成功是无数人倾尽心力、追求细节、精益求精的结果,二、从传统文化寻找灵感来源,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三、如何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有创新意识,需要现代和传统完美结合。“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结合材料,自选角度”指的是考生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和内容,不能一味的谈成功的方法,而是需要以材料为出发点,既有内联又有外延。“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中“感悟思考”,指的是考生需要在作文中有自己的看法、认识,有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材料,我们至少可以整理出几个方向的立意:①文化传承。《只此青绿》是对传统文化的深耕与弘扬,文化传承有意义,更有市场。②精品意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精益求精态度,成就了《只此青绿》的视觉盛宴。

      例文

      值此芳华,逐梦人生

      舞一曲千里江山无限,画一帧只此青绿翩跹。探寻艺术根脉,打造舞台精品,融汇时代元素,《只此青绿》出圈绝非偶然,对传统文化的深耕与弘扬,是责任也是担当;对舞蹈艺术的敬畏与打磨,是意识也是行动;对现代与古典艺术的融合,是创新也是传承。我辈青年自当有所感悟,锚定方向,值此芳华,筑梦人生。

      传往圣绝学酌古,承文化流脉斟今。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观今宜鉴古,深刻体会前人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只此青绿》能够打动众多观众,根本的原因是展示出来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是滋养我们精神血脉的财富,需要我们弦歌不断地传承。樊锦诗恪守大漠数十年,为的是传承敦煌的文化;李子柒以网络为平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都是在传统文化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对于我辈青年来说,以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己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生命,指明人生的方向。值此芳华,筑梦人生。

      十年磨剑苦孤诣,精益求精铸锋芒。《觉醒年代》中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追求卓越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只此青绿》主创人员精研雕琢,反复打磨,历史20个月才打造出这场舞台盛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青年人皆应虚怀若谷,戒骄戒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严谨为衣,以细致为裳,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大国工匠们工作时的分毫不差,科研工作者们研究时的克精克谨,这些都是追求细节、打磨精品的意识。我辈青年在学习、工作时也当严谨认真,追求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值此芳华,筑梦人生。

      激活创新不法古,传承发展与时进。古为今用,创新为实,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有创新助力。正如总编导周莉亚和韩真所说,该剧能展示独特的魅力,就是因为以现代艺术展现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继承。正如中国改革创新的脚步,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等,都是在创新中进步和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就告诫我们年轻一代,在传承中还要与现代结合,在发展中以科技助力,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辈也当值此芳华,筑梦人生。

      水袖长舞,画幅流淌。文化滋养,生生不息;精研磨砺,始得玉成。时代大潮浩浩汤汤,我辈青年将赓续使命,担负传承之责,不断砥砺,锐意进取,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大路上奋勇前行。沧海横流,方显本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启发类材料作文。

      材料第一段的“以下条件”之后是审题的重点。我们可以拆开来看:

      “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想要乘风破浪,没有“大浪”意味着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而浪太大,甚至超过自己可操控范围,会容易被困难击垮,还会消解奋斗的恒心和勇气,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心态容易“崩”。对于时代青年而言,找到一个有一定挑战难度的舞台很重要。而且要学会审时度势,不该出手时要韬光养晦,该出手时就如诗句所言: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如果把人生看作是逐浪前行的过程,那么一块合适的冲浪板就是称心如意的“工具”,它既是我们施展能力的载体,也是我们事业的“伙伴”。古人曾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吾辈而言,锤炼好自身的本领,善操“可驭”之板,方能闯出一片天地。

      “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这句话其实强调了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心态要够好,要积极乐观,不怕苦难;二是身体素质要够硬,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调的正是这个道理。在具体行文时,两个条件侧重谈某一个即可。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这句话强化了这篇作文的主旋律意味。考生可以围绕“如何做新时代青年”这一常考常新的主题,以并列式的逻辑展开。在写作时应当合理援引青年榜样的素材和相关名言。

      好的作文题目,作文材料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读起来有意思,品起来有“嚼劲”,材料寓意既不是那么直白,也不那么隐晦,考生只要细品,便能读懂材料背后的深意。

      本次作文由冲浪这一体育运动现象,引出人生思考。考生读完材料第一时间应该思考的是“冲浪”这一现象的本身具有什么内涵,材料中的关键句如下:

      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要素一:海浪高且大,且可控。)

      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要素二:冲浪板尺寸合适,能灵活操控。)


展开余文
      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要素三: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良好的身体素质。)

      海浪和冲浪板是外在客观条件,冲浪者是内在主观条件。正如材料中所言,“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海浪和冲浪板是成就这项精彩运动的外在条件,这些因素,天然可以成就,人工可以形成;而冲浪超凡的勇气、高超的技能和过硬的身体则不是每个有都具备的。我们可以从中提取三个关键词:海浪、冲浪板和冲浪者。

      本次作文,在给出作文材料后有以下提示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

      第一句交待时代大背景,第二句给出写作任务,回答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的问题。注意这里有一个比喻句,“时代的浪潮”,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是谁?从考生来看,当然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文章要有“我”“我们青年”的融入,要有时代、身份意识的明确体现。“冲浪者”该如何理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勇担使命,冲锋突破,奋勇向前。 

      从这一任务来看,作文立德树人功能十分明显,“青年,时代,国家”的三角交叉关联十分明显。“时代背景,青年身份”,这一话题近期还是高考热点。作文任务紧密联系时政,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人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责任。

      可以这样说,材料是引子,任务为本真;材料是现象(自然、文化),任务是寓意(社会、人生);材料是形,任务是神;材料是“移过来”,任务是“说开去”。

      考生审题时首先要抓住材料,结合材料语境理解话题内涵,然后跳出材料本身,发挥想象,延伸到其比喻义、象征义,联系社会和人生,参悟出其中所包含的处世哲理。

      由材料到作文任务,实际上也是立意的过程。立意的难度在于,理解作文话题概念的内涵(由表层到深层的引申过渡)。本次作文“冲浪”中含三要素:海浪、冲浪板和冲浪者。这三个概念内涵,有冲浪的基本义,也有其引申义(比喻义)。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备考2023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三元思辨作文专题训练(二)
下一篇:备考2023年高考语文:三元思辨作文专题训练(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