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51  2024-04-01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4年深圳高三一模语文高分作文点评(一)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1 不只抵达大海

      更要流经土地 李晓林 深圳科学高中    

      02 河流向前以泽万物

      发展向前以利成代 文倩倩 深圳科学高中   

      03 流经土地

      抵达大海 朱瑾东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04 曲折磕绊行千里

      润泽万物终赴海 谌  天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05 向着大海

      流经千山万水 王  涛 福田外国语高级

      06 曲折向前抵大海

      流经土地获成长 邱芳菲 深圳艺术高中 

      07 汲取养分,在曲折向前中抵达远方 陈亚春 深圳致理中学  

      08 持清定之心

      润万物无声 李小红 深圳翠园中学  

      

      编号01:考号0306101261 得分57.5

      不只抵达大海,更要流经土地

      (题目紧贴材料,几乎是摘录了原材料的内容。而“不只”“更要”关联词的修改,体现了考生对原材料两个“为了”短句关系的理解。从题目来看,考生似乎并没有直接点明材料的象征意义,却无伤题意之表达,实际上像在暗示阅卷老师——本文没有偏题。考场作文如此拟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条曲折向前的河流,最终的目标是越过种种艰难险阻,最后到达广阔无垠的大海,但在这漫长的旅程中,也要曲折前行,目的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以上引述材料。在引述中,考生将原材料分解开来:向前——抵达大海;曲折——流经更多的土地。如此开篇,写作不再是无的放矢。这是写作的起点。)我们的人生也如这一曲折前进的河流一般,(这是一句必要的过渡)不仅是为了达到我们梦想中的大海,也更是为了流经更多我们内心中的土地,让它们生根、成长。(至此,完成了对材料象征意义的解读,为全文立论)

      (开篇一段,简洁明了,准确地解读了材料的象征意义,将河流与人生勾连起来,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人生像弯弯曲曲的河流一般,充满了许多未知与困难。(分论点一,呼应材料河流“曲折”)流过的每一个拐弯口,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重大的分叉路口。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终所梦想的目的地与归宿,就好比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所到达的入海口。河流弯曲流经了许多土地,丰沛的河水滋养着土地中的养分,(“滋养……养分”,搭配欠佳,可以删为“滋养着土地”)使土地开始生长。(“土地生长”,表意欠佳,可改为“使土地日益肥沃”。从下句“困难让我们内心更加强大”来看,此处似乎应该再加一句:而在此过程中,河流也日益壮大起来。)我们人生也遇到许多拐角、团难,是这些困难让我们内心更加强大。

      (行文至此,完成了材料中第一个要素“曲折”的解读。虽个别表述欠佳,但这种由此及彼的写法,值得肯定,尤其是启示类、隐喻或象征类材料作文的写作。)

      抵达大海的路虽然曲折,但让河流有了一定的方向,人达到自已理想的路也十分崎岖,但目标就会指明努力的方向。(分论点二。河流的方向——大海,人生的目标——理想,这一类比推理,很好地勾连了材料与本文写作,观点清晰。)航天员桂海潮“到天上摘星星”到达梦想中的海洋,是幼年的他“躺在山坡上放牛牧星”让他有了目标,有了内心中的海洋;(例证一)运动员覃海洋在东京奥运失意而归,但他并没有因为一点曲折而放弃,再次朝向内心那片湛蓝迷人的海洋,最后在世锦赛上取得傲人成绩,是心中的那片海让他忘记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例证二)正是因为有了流动的方向,奔腾的河水才川流不息,跨过千山万水最后流入海洋。人的生命也是因为有了心中的海洋,有了内心的目标才能勇敢奔赴自己的热爱。(这一句,最好仿照上句,写成整句的形式。如:正是有了内心的目标,人生才会自强不息,克服千难万阻最终奔赴所爱。)

      (举例论证,常常会陷入“观点+例子”的简单粗暴模式,此处对例子的总结,对观点的回扣,体现了考生思维的圆融。

      以上完成了对材料中“抵达大海”的阐释。)

      河流曲折前进不仅是为了抵达大海,更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滋养土地。人不断向前,不仅是为了达到目标,更是为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弯曲、困难面前,让内心的河水流经内心贫瘠的土地,让内心更加强大,成为更好的自已。(分论点三。三处分论点,都是由河流出发,引申至人生,明晰写作的起点与终点。)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国产C919飞机投入使用,是一次又一次曲折所带来的成就,让科技的河水流淌在各个领域。(例证一)春节档电影的《热辣滚烫》《飞驰人生》,电影的主角们在弯曲中前进,在回归内心中用自己热切的河水哺育了内心的土地,让土地重新生长,突破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例证二)在弯曲中前进,让内心的河流灌溉土地,成为更好的自已。


展开全文阅读
      (以上,完成了对“流经更多土地”的阐释。举例紧贴现实热点,美中不足者,“让科技的河水流淌在各个领域”“在回归内心中用自己热切的河水哺育了内心的土地”两处,有些语焉不详,因此举例与分论点有了一定距离。举例不难,难在如何挖掘例子中紧贴论点的部分展开。)

      正是抵达大海的目标,与流经的土地一起(可改为“与流经更多土地的期待”),让这条河流在弯曲之中也能生生不息(可改为“奔流不息”)。人也是因为内心坚定的目标与内心的成长,才能在充满阻碍的生活中奋发向上。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大不会是一马平川,迎着曙光出发,像一条河流一般越过曲折,川流不息地走向未来!

      (借用诗歌章法结构,这一段类似“合”。至此,行文圆融浑成,这是考生写作布局的精微之处,也是考生思维的严谨周密之处。)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看山。愿诸君的人生如这浩浩荡荡的河水,拐过每一弯,在转角处便可微笑拥抱海洋。

      (呼吁式结尾,增强共情。“河水”“拐弯”“海洋”等,也很好地呼应了材料,有画龙点睛之妙。)

      【点评】

      本文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是一篇考场佳作。其亮点有三:

      其一,材料解读准确,立意深刻。本次写作,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千古文章意为高”,文中的倒数第二段将本文的立意推向了比较高的层次,很好地构建了“曲折向前”“抵达大海”“流经土地”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是考生思维的闪光之处。

      其二,文章结构完整,文脉清晰。整体按照总分总的模式展开,体现了很好的逻辑素养。

      其三,主题论述部分,很好地做到了“由此及彼”的推导,让文章论点与材料紧密相连,写作贴近社会热点新闻,体现了较强现实意识。

      当然,本文也还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文中个别词句表述不当,有些句子表达欠佳,后面还可以在遣词造句方面下一些功夫。

      (点评人:深圳科学高中  李晓林)

      编号02:考号0305111024 得分57.5

      河流向前以泽万物,发展向前以利成代

      (题好一半文,这篇文章的标题不仅形式整齐,而且扣住了材料的核心意象“河流”,“泽万物”是对材料中提到的“流经更多的土地”这句话的概括和提炼,体现了考生在考场中对材料的准确把握。标题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之间有一个内在的关联,“发展向前”是对“河流向前”的一种延展,“利万民”是对“泽万物”一种现实意义的表达。)

      诚如材料所言,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土地。河流之“初心”即是要从山脉深处汇集滚滚江水,在沿途土地留下润泽与丰饶,最后奔向更广阔的大海。(开篇首先在引用材料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扣住了话题。)吾以为,个人、社会、时代发展同样如此,要从最初的“空白”出发,一路披星戴月,惠及更多人,从而奔向下一阶段的海阔天空。(首段结尾,顺势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立意准确,观点鲜明。从“河流”谈至“个人、社会、时代发展”,符合作文题目要求的“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个人不断发展,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对社会作出贡献。(文章主体第一个段落顺承中心论点,分论点的观点清晰明了,从个人角度谈及“发展”既能利己,“提升自身技能”又能利他,“对社会作出贡献”。)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接受社会的教育与供养,又对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个人从社会中吸取“雨水”的滋养,不断拓宽自己的人生长“河”,反过来也“灌溉”了周围“土地”。钱伟长以祖国志为己志,接受挑战,不断发展自身能力,终成一代大家;杨宁不因“大学生”而自我拔高,反而深入乡村,用紫糯米走出致富之路。(中间部分引用钱伟长和杨宁的事例,比较典型,对事例的阐述也能贴近分论点。)个人发展自己、奔向属于自己汪洋大海的同时,要心念社会国家,流经更多“土地”。(结尾时回扣材料,强调利他的重要性。)

      社会不断发展,塑造更多社会生态的同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华为最初做交换机,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成为中国企业创新领头羊;华为公司在发展中布局、创新,稳稳向前,为企业发展提供模范。比亚迪汽车立足新能源,推动相关上下游产业链建设,这一条大“河”带动周围多少“土地”发展,是社会发展带动就业、发展向前以利万民的生动例证。(这一段较上个层次,思考更深入,从社会发展方面谈“利他”的重要性,以华为和比亚迪作为事例来论述“大河的发展可以带动周围土地的发展”这一观点,恰到好处。)

      时代不断发展,构建更多元体系、形成更深刻矛盾的同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这一段从“时代不断发展”的角度谈,思维角度选择较好,但是似乎忽视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更侧重于谈“发展机遇”。)牛顿力学的构建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则推动革命向更纵深发展,在发展中许多产业如雨后春笋,接受“河”的润泽。冷战的结束推动多极化发展,更多发展中国家迎着时代大潮奔涌向前。(“冷战结束”这个事例阐述不够贴切)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如春潮冲破坚冰,大河承载起亿万民众奔向共同富裕美好愿景,必将以磅礴之力惠及群众,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改革开放”这条大河的事例选择准确,阐述时也紧扣材料,以“惠及群众”回望“流经更多的土地”。)

      河流向前以泽万物,发展向前以利万民,是时代的辩证法。我们置身波澜壮阔时代中,既感新技术、新业态、新秩序带给我们新发展、新动力,又感疫情、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带给我新“曲折”、新挑战。正如河流九曲回肠而抵大海,时代必将历险阻而达通途,我们当树立信心,以青春之力助时代发展。(这一段回溯材料,总结前文,关联时代,观照现实。)

      明河泽万物之理,践发展利民之道。吾辈青年当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决心与勇气,在时代潮头稳住脚跟,书写人生华章。

      【点评】

      这篇文章最值得肯定的是:

      1.结构紧密,思路清晰。文章的主体段落的三个论点紧承材料中提到的“个人、社会、时代”,充分说明考生在写作中心论点时,就已经提前规划好了后面主体段落的结构,彰显了较好的谋篇布局能力。每个主体段落的结构也是整饬有序,分论点清晰,论据选取典型,论述深入贴切,思维严谨,体现了较好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2.文气顺畅,思维开阔。文章整体思路由个人延伸至社会、时代,思维层层打开,论述也由此深入。全文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有条理,既没有刻意咬文嚼字的生涩之感,又没有词汇贫乏的苍白之感,整体卷面简洁,字迹端正大方。


展开余文
      当然,作为考场作文,这篇文章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1.全文围绕对“流经更多土地”的理解展开论述,侧重于对“利他”的阐释,照应题干中的“流经更多土地”。对“利己”也有不同程度的阐述,照应题干中的“抵达大海”,在第二、三两段的论述中有提及“利己”,以及这两者的关系。但是对“曲折”一词只略微提及,一笔带过,阐述力度不够。

      2.主体段落由三个并列式构成,利弊各有,好在结构清晰,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但是又会稍显单调,如果能够加之以一个段落的纵向思考,会让文章锦上添花。

      (深圳科学高中  文倩倩)

      编号03:考号0303108688 得分57

      流经土地,抵达大海

      (标题八个字,涵盖作文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要素——“土地”“大海”。“流经”和“抵达”两个动词,作为谓语,暗示“河流”这一主体,并与“土地”和“大海”分别搭配,构成两个动宾结构的短句。短句之间用逗号衔接,表示前后两个句子构成并列关系,照应作文材料中的河流“不只是……也是……”这一逻辑关系,表意比较清晰。但是,标题同样也忽略了一个关键要素——“曲折向前”。)

      河流曲折向前,目标不只是大海,也是流经更多的土地;我们努力拼搏,不只是为简单的理想,也是为了提升自我,在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段简明扼要,既有对材料的引用,同时针对这一隐喻类材料作文,对关键要素做了基本解读。并在解读过程中,较好体现了两个逻辑关系——“为了”和“不只是……也是”,弥补了作文标题的缺憾,且观点立意清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首段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关键要素的解读不够准确。“曲折向前”是否等同于“努力拼搏”,二者有关联性,但“努力拼搏”弱化了“曲折向前”的概念,因为后者表达的是“在困境/困难/挑战/中前进”,有一往无前、所向披靡之意。其次,河流流向大海是否只是“简单的理想”,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流经土地是抵达大海的路径。(此一段为“承”,作为作文的承接段,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应该是紧密相连,但在这里,有跳脱之感。观点句强调的是“流经土地”的重要性,“流经土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流向大海势必也要流经土地。这就脱离了中心论点强调的“流经土地”是“提升自我”,此为其一。其二,跳脱感还在于,对作文材料含义解读不准确。河流曲折向前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材料是将“曲折向前”同“流经土地”建立联系,而非在“流经土地”和“抵达大海”之间建立联系。这一联系,是作者人为建构的,也就偏离了作文材料的含义。)倘若没有土地,高原上的河水、内地中的湖泊将无路可去。就像人生需要有向目标进发的道路,而它不会笔直,正如河水般曲折向前。(两个句子运用类比进行阐释说理,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写法。只是逻辑上值得推敲,作者未能较好理解河流曲折向前的动机与价值。)且看邓清明默默完成替补航天员的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航天员的本分;且看于敏几次更改研究方向,隐姓埋名三十载,铸核卫盾——甲子。邓清明的备份工作,于敏的更改方向,就是河水的曲折。(邓清明的例子是否能体现“曲折向前”?以及,用邓清明和于敏的事例,试图论证的是“曲折”,这又脱离了作文的分论点。)究其根本,则是没有能一帆风顺的道路笔直向前,水善利万物却也会被高山沙漠阻挡。而另一方面,水曲折流向更多的土地,邓清明等人背后的工作,何尝不是一种积蓄力量,在不同土地更磅礴的力量,而后一往无前,抵达大海。(结句,“一往无前”等语言颇有气势,但作者将“流经更多的土地”等同于“曲折向前”,这一解读是欠妥的。)

      流经更多的土地本身也有自己的价值所在。(分论点二,“价值”是什么,不明晰。)倘若长江黄河没有九曲回廊之曲折,就不会孕育出更多土地上的文明而被称为中国文明之摇篮。正如同我们在课堂前汲取知识、磨砺意志的过程,不只是为了未来的理想院校,它本身让我们素养得到提升,人格臻于完美;正如苏轼平生功德,黄州、惠州、儋州,与古人济天下的远大目标相去甚远,可在这些地方却造福一方百姓,流芳百世。(排比例证,颇有气势,“倘若”和“正如”的运用,也显示出作者平日的写作素养。但这里论证的是“曲折的价值”,未能将“流经更多的土地”做较好的阐释。)如此则是,流经更多的土地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有时不仅仅是为了抵达大海,好似一条河流即使没有抵达大海,但它流经土地所创造的价值不应被忽视,不应被否定,过程之于结果,如同结果之于过程般重要。(结句点出“过程”,并反复提及“价值”,这说明作者对作文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解读是有基本把握的,如果能更清晰,便是一篇上乘作文了。)

      但我们不应放弃对“抵达大海”目标的重视。(此段为“转”,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维,也照应中心论点,将“大海”与“土地”两个关键要素作并列解读,“目标”的理解相当准确。)我们应理解河流曲折前行的意义,明白流经更多的土地并不是无用功,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放手一搏,成功便得。正是苏秦以刺股之痛,习纵横之术,捭阖天下;正是江梦南以无声之苦,学唇语之技,问鼎名校。(事实论据,同前文有相同的问题,虽则事例丰富,但逻辑关联欠佳。究其原因,还是对“流经更多的土地”理解不到位,简化成了“曲折”。)除去对过程的理解,艰苦的努力与奋斗不可被忽视,毕竟河流只有向前,才能抵达大海,才能流经更多的土地;我们只有奋斗,怀心之勇气,才能以弄潮儿之姿立于时代之浪潮,达成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结句好,照应作文引导语中的“你”,凸显写作立场。并且有对“目的”与“行为”的关联。)

      新时代的我们,正是初升之阳,时代掌舵者,要重视过程,也要看重目标,不只为抵达大海,也为流经更多的土地。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结尾段,对全文作总结性陈述,凸显立场,回应材料,并重申中心论点,收束有力。)

      【点评】

      我觉得这篇文章能紧扣关键词写作,中心突出,结构清晰,是为亮点。

      文章以“总-分-总”的形式展开,首段提出观点,关涉作文材料中的两个逻辑关系。第二段和第三段承接,围绕“流经更多的土地”这一重要性来分析。第四段“转”,围绕“抵达大海”进行议论,对“大海”的意义解读准确,具有一定的思辨性。第五段总结,凸显写作主体。

      文章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流经更多的土地”这一关键要素的内涵解读不够准确。文章只是做了浅层次的理解,将“流经更多的土地”解读为“路径曲折”和“在曲折中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未能很好理解作文材料的深意。

      2.文章论据丰富,但是论据未能和论点之间形成有效关联,特别是关于邓清明备份的例子,有宿构之嫌。

      3.文章的现实关联度不够。作文材料的两个“为了”同“曲折向前”是有深层关联的。愿景美好,所以前途曲折;愿景美好,更要克服曲折,一往无前。对当代青年,即每一个前进中的“你”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作文若能清晰地呈现这一点会更好。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朱瑾东)

      编号04:考号0303102170 得分57

      曲折磕绊行千里,润泽万物终赴海

      (标题对仗工整,涵盖材料中“曲折”“润泽”“抵达大海”等关键要素,并暗含主语“河流”。两句虽然句式较为整齐,但是“曲折磕绊”和“润泽万物”之间的逻辑没有通过标题得以清晰呈现,应该在正文部分会加以阐释。)

      流水无情,滚滚不息,不仅奔赴无边的汪洋,也润泽了周遭的土地。(开头第一句紧扣材料,直接明了,切中写作要求,且有一定的文采。但是表述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无情”二字似乎不妥,与材料两个“为了”所赋予的情感相矛盾。)岂仅因利乘便乎?愚以为,流水如人,走过的每一步并不仅为了象征终点的大海,还为了沿途的事物,亦有我润泽之功。(一句“岂仅因利乘便乎”的反问句掷地有声,底气十足地抛出其后的中心论点。“因利乘便”一词一出,便已呈现了作者对材料的深度思考,并通过反问的方式巧妙地将自己反对和赞同的观点无缝衔接了起来。但最后一句“亦有我润泽之功”与前两句逻辑上存在脱节,语法上也不通顺,改为“施以润泽之惠”更为通顺。)

      道阻且长,不是每一次曲折,都尽如人意,但可留下自己的烙痕。为何主动润泽周遭?我想大抵是仁义和责任的缘故。(分论点一,着眼于思考过程曲折与主动润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里已可窥见作者的思维深度,而“仁义和责任的缘故”不仅回答了“为何主动”的问题,更巧妙地回应了材料中的“为了”所传达出的主观能动性。)苏东坡一生仕途不顺,因被贬而辗转于四海。虽这份曲折非他所愿,且距他内心的“大海”依旧遥遥无期,但每至一处,他都通过自己的政治才能带动百姓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纵观其一生颠沛流离,却为各地人民留下一片荫翳,谁又能说他未曾到达那片海。正是苏东坡内心的仁义和责任,才给百姓带来了几代的润泽。(本段将苏轼作为论据非常贴切。苏轼的生平经历原本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作者却能在准备把握曲折过程、人生理想和主动润泽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赋予了苏东坡事例诸多新意,而在论述过程中,还不忘多次回应材料中的“大海”,此例甚妙。)故可言,生不逢时的曲折,亦可行出一路繁花。

      岔口纷繁,我们亦可以主动绕路,增添一份福祉。为了润泽他人而带来的曲折,不仅不是阻碍,还可以成为奔赴山海的助力。(分论点二,在分论点一因“生不逢时的曲折”而选择主动润泽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曲折”的内涵,并抛出可以为了润泽他人而主动选择“曲折”的观点。作者对于“曲折向前”的理解可谓深刻独到,观点颇具新意,并与分论点一形成逻辑严密的递进关系。)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在原线路的基础上刻意调整,途经多个经济落后国家。这刻意的改动,是中国大国担当的体现,旨在带动邻国经济,实现共同富裕。难道这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吗?得道多助,这一举动使得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更加亲近,同时也间接推动了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成为实现伟大复兴的有效助力。(以中国一带一路为论据展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时代之思。此例也恰如其分地论证了本段论点,主动选择曲折,润泽他人的同时也为自身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形势。这样的论述充分诠释了材料中“流经更多的土地”的丰富内涵)循此可知,为了惠及他人的曲折,也可踏之奔向远方。(结句与上一段结句结构相近,具有很好的结构章法意识。)


展开余文
      反观当下,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悄然蔓延。(由前文宏大的家国之思转到当下思潮、现代人精神现状的思考,既有宏观眼光,也有微观考察,兼顾正反两面展开论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变得自我而自私,只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与前文所述“砥砺润泽”的思想背道而驰。他们便是那些只知流向海洋,忽略了脚下土地的河流,其本质在于少了仁义和责任意识,也未曾正确认识道路曲折和个人发展的关系。(通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呼应分论点一和二,并展现了对当下的现实关照。有本段足见作者对材料“河流”一句隐喻的现实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但在批评“利己主义思想”与前文思想背道而驰的基础上,如果能揭示该思想存在的危害,将更具说服力。)

      此刻,我们身负新时代青年的头街,顺应时代的号召,我们的目的地诚为远方的山海,但亦不能忽视了途经的土地,那才是我们旅途的根本意义所在。愿诸君曲折磕绊行千里,润泽万物终赴海。时代,因一位位无声的润物者而闪耀!(点明新时代青年的身份,对全文进行总结,展现时代青年对时代使命的思考。在总结性梳理抵达大海与流经土地的逻辑关联之后,重申中心论点。最后对争做润物者的呼吁是有力的时代声音。)

      【点评】

      本文审题准确,始终紧扣中心词“河流”“曲折”“大海”“土地”展开论述,整体逻辑清晰严密,观点展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度,且具有一定新意。

      文章前两个分论点构成递进关系,而分论点三则与前两个分论点构成正反对比关系,可见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灵活熟练。论据虽多采用耳熟能详的事例,但紧扣观点,并在熟例中挖掘出了深度与新意,这些颇值得称道。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语句存在逻辑不严密或语病的情况;论据还可以更为充实,目前的一段一例在说服力这一维度尚有所欠缺;分论点三举出反例,只论述反例的不足,但是没有揭示反例的危害,在逻辑严密上还略有欠缺。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谌天)

      编号05:考号0308201010 得分57

      向着大海,流经千山而万水

      (题目抓住作文题中的两处核心概念,紧扣核心词语拟题,确保切题。)

      人生如一条曲折的河流,心怀理想,奔赴大海,在曲折的过程中,体会千山万水、人间百态,滋润着每一片所流经的土地。(首段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喻体与本体携手同行,简明扼要,紧扣作文材料“曲折向前”“抵达大海”“流经更多土地”三大核心命意。)

      怀理想,奔赴目标之大海。(段首句,第一分论点,与后面两段主体段段首句句式一致,层层递进,串联呼应。)望着目标,无数江河奔腾不息,怀着内心的炙热,奔赴大海。(紧跟段首句,阐释道理)正如心怀“家国天下”理想的孔子,周游列国十数年,向着“平天下”的大海奔腾不息;又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向着新中国的长空振翅;又如心念“禾下乘凉之梦”的袁隆平,向着没有饥饿的丰收,穿过千里稻田;还如“救天下于疟疾中”的屠呦呦,向着健康的新世界,提着药箱奔跑。(四个事例,高度概述,极其简洁,有历史感、文化感,也有科技意味和当代气息,甚是讲究。)从古至今,无数“小河”怀揣着崇高的理想,踏过千山万水,奔赴大海。(段尾小结,喻体与本体共处,呼应段首句。)

      然而,前行的路并不是一片坦途的,“吃过很多苦,走过很多弯路”,奔腾的小河方抵达了大海。(自己的题目中没有包含“曲折向前”之意,在此提醒写作者自己和读者,不能忘,不能丢“曲折”之意。行文谨慎,心中有出题人和读者)

      重过程,体会人间百态。(段首句!分论点二,总领全段,简洁明快)“向着目标进发的途中,留心看路也很重要。你走过它,路就丰富了你。”(引用名言,解说道理)是故《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踏过了万里沙漠,翻越了重重高山,遇见了高人、炼金术无数的人,终于找到了独属于他的宝藏---“见世界”。(例证巧妙,隐含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视角,此段为“见世界”,下一主体段就是“见众生”。)又如史铁生所言,“你不可能像孩子一样只看结局,你要看过程,在生命的艰难处境中,以享生命的隆重与壮美。”只有留心着走过的路,在曲折中体会人间、世界,我们才能觅得人生的真谛,体会真实的世界。(引用名言,并解说名言以佐证段首句分论点,肚子里墨水多多)吾侪青年,唯有如徐霞客踏破铁鞋,走过千山万水,见过世界的千姿百态,方能领悟李强总理所言的“四干精神”,才能在曲折的前进中获得独特的生命感受。(段尾小结,糅合了徐霞客与当代“四干精神”,素材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济天下,以小流滋润大地。(精当的段首句,本体与喻体同在!分论点三,直击命题人核心命意---度己并度人。)从青藏高原到太平洋,长江于百转千回中流经了神州大地,它见识了青山绿水,更滋润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民族。河流曲折向前,更是为了家国天下,为了共济一方百姓。(借写母亲河之一的长江,解说段首句之理,用例高远。)当鲁迅在油灯下提笔,他在由医转文的曲折道路上,以笔杆为枪,唤醒更多国民;当钱学森在千挠万阻后回到祖国,他在曲折的道路中,匡济祖国人民;杨宁在紫黑香糯田中曲折向前,它像“富油”流过了乡村土地。(鲁迅、钱学森、杨宁——202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例子丰富立体,三列排比,简洁有力。)我辈青年亦要如先辈一般,流经祖国大地,共济一方国民,共赴美好生活。(段尾小结,呼应段首句)

      流水争先,靠的是绵延不绝的力量。以奔腾不息的精神,以吾之小流流向个人目标之大海,体会神州大地的千山万水、人间百态,共济万千国民,共赴美好未来。(尾段,喻体与本体齐头并进,收束有力;全文没有赘肉,没有肚腩,得结尾之妙。)

      【点评】

      一、从应考的角度说

      这篇文章“词词、句句、辞辞、例例、段段”,都在讨好命题人,讨好题目本身,讨好评卷者。

      文章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句一段,都是对作文题目完整而忠实的解说、论证、生发、升华。

      题目和第一段紧扣作文材料的关键词和主旨句。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文章思路(结构)极其醒目:首段与尾段简洁明快,遥相呼应;三大主体段层层递进,第三主体段写出了“流经更多土地”的深层含义--度己度人;三大主体段段首句句式一致,高度概括,一语中的。

      三大主体段内部结构(层次)分明,基本上是:分论点+论点解释+例子排比+分析小结。

      名言引用恰如其分;事例丰富,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事例高度概括一例一句、一例一行。以上皆为议论文写作高手所为。

      二、从教与学的角度说

      丰富的阅读、思考、摘录、记忆,活学活用,这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小作者引用了“当你向着一个目标进发时,留心看路非常重要。道路总会把最佳的到达方式教给我们。我们走过了它,它便丰富了我们。——保罗科埃略”,引用了“你不可能满足于像孩子那样只盼结局,你要看过程,从复杂的过程看生命艰巨的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史铁生《放下与执着》”,还引用了“平天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禾下乘凉梦”“见世界”“四干精神”,小作者几年来阅读了多少文字,摘录了多少文字,平时写作引用、借用、化用了多少好文字?这样的学生,阅读能力不会差,阅读题得分不会差。这启示我们,引导学生去读去摘去思去仿写去创写,也许是语文教与学最宽阔最正宗的大道。

      诗在诗外,分在题外,信夫!

      (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  王涛)

      编号06:考号0305208075 得分56

      曲折向前抵大海,流经土地获成长

      (标题作为“文眼”,是文章之主题、立意、内容、话题之“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对称结构的标题,读之音韵朗朗,此处14个字更是几乎皆由材料精简概括而得,“曲折向前”形容河流的流动状态,“抵大海”点明河流的最终目的,“经流土地”即河流在流向大海时的过程经历,“获成长”则是考生对河流曲折向前这一行动的抽象认知,体现了其对材料的精准把握和有效分析,让人眼前一亮,考生的信息提取及语言概括能力可见一斑。)

      河流蜿蜒向前,曲折前进,面对坎坷仍不放弃坚持向前,(在引用材料的同时,考生也在向下深挖,“面对坎坷仍不放弃坚持向前”正是“河流蜿蜒向前,曲折前进”的深层寓意,起笔有深度。)不仅仅是为了抵达前方的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土地,予自己成长之际也造福更多土地。而我们青少年的成长也如一条河流曲折向前。(将“河流曲折向前”延伸至“青少年的成长”,过渡自然,点明隐喻类作文材料的内在含义。)于今,时代之潮波涛汹涌,弄潮儿于时代潮头,新青年于天地强,吾侪青年则应曲折前进抵大海,经土地获成长,以个人之向前汇入时代之汪洋,负势竞上,卷起千重浪!(凸显考生“青年学生”的身份意识和主体意识,由彼及己,既呼应材料及标题,亮明观点,又紧密贴合时代语境,“卷起千重浪”颇有苏东坡“卷起千堆雪”的从容气魄!)

      河流曲折前进,“曲折”是前进途中的挫折,而为了抵达前方的大海,达成目标梦想,即使面对曲折河流仍坚定向前;“曲折”也是弯曲而不笔直,河流“舍近求远”是为了流经更多土地,使自己获得成长亦造福更多土地。(进一步剖析河流的“曲折”之意,这是考生对材料的迁移,“曲折”既是为了达成梦想目标而遇到的“挫折”,也是为了“获得成长”“造福更多土地”的“舍近求远”。阐释句从结论上肯定了“曲折前进”的必要性,也为后文论述青年做法提供依据。)作为新时代新青年,为抵达心中那片星辰大海,我们应曲折前进;为促进自身成长亦成就他人与社会,我们也应“曲折前进”。(对应两种内涵,强调“新时代新青年”的做法,无论是要达成自己的理想目标,还是促进自身成长,成就他人与社会,都应该做到“曲折前进”。)

      (考生首段起笔颇有力度,在引用材料的同时,不断探寻关键概念的深层含义,并将其与青年成长的话题相关联;第二段进一步阐释延伸,河流的流动正如青年对理想信念的追索,也是为自身成长和造福社会所必经的磨砺。起始两段,层层深入,由显到隐,为下文的论证提供支撑。)

      曲折前行,心向大海,终九转功成。(分论点一由三个短句组成,言简意赅,又做到了对上文的承接。)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时光轮替,亘古不变的是面对曲折不放弃始终心向大海的精神。(对分论点进行阐释,论证坚持不懈对于成功的必要性。)穿越幽长的岁月长廊,我们看到宋濂克服家贫、天寒等曲折手自录书,负箧越深山巨谷求学,终成博学大家;但古今诸事,激流中荡,还看今朝,苏炳添面对年龄与身体状况的限制,没有畏葸不前,刻苦训练终九转功成,突破了自己也惊艳了世界,抵达了心中那片大海。(举宋濂和苏炳添一古一今两个事例来论证,事例关联课本与时事,展现考生的语文素养;句式上长短相错,“古今诸事,激流中荡,还看今朝”这一过渡衔接自然,值得学习。)此二君者,皆曲折向前,面对曲折没有畏葸不前,始终心向大海,终抵达心中梦之大海。(分论段的小结,呼应分论点一。)

      然而,“曲折”不仅是客观上的困难,也有主观上的蜿蜒,不仅只为抵达心中大海,也为获得成长,成就他人与社会,为了流经更多“土地”。(此段为“起承转合”中的“转”,关系类作文最忌讳的是花开两朵,各举一边,而考生却在此处将两种“曲折”做了主客观上的对比分析,主观上“为了流经更多土地”的“曲折前行”比客观上存在的“曲折”更显可贵,充分展现了考生的辩证思维。)

      蜿蜒向前,获得成长,助他人社会。(分论点二,同样由三个短句组成,积极呼应前文)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总有曲折蜿蜒的时候。(此处阐释稍显平淡,且“总有蜿蜒曲折”,似是客观困难的表述,而非“主观上的蜿蜒”的表现。)奥斯卡奖得主导演李安曾于毕业后做了6年的“家庭煮夫”,外人看来这或许是“舍近求远”的曲折,李安却以为是这6年使他沉淀、成长,有这6年才有了后来的《饮食男女》;(李安蛰伏六年在家,是否是主动选择,这要打一个问号,是否是这六年促使他收获成长也不尽然,所以这个例子用于分论点的论述,显得说服力不强。)大山中走出来的高材生黄文秀舍弃大城市中优厚待遇,回到家乡助力乡村振兴,曲折向前也使自成长,成就他人与社会。(这一例子的显然更契合分论点)吾侪青年也应在曲折前进中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社会。(分论段的小结,呼应分论点二。)

      古语有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观今朝,“功利主义”“利义主义”“唯结果论”却兴起,实应改进。(古今正反对比,收束分论点。)

      吾侪青年应曲折向前抵大海,经众土地获成长,成就他人与社会,愿你我皆能,曲折向前,汇入时代的海洋,见得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结尾呼吁青年行动,化用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名句,以景衬情,别开生面!)

      【点评】

      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本篇文章可谓上乘佳作:

      首先,考生对材料的把握很精准,原材料虽短,但极具隐喻意味,考生在起始两段就迅速理清了“河流曲折向前”“抵达大海”“流经更多土地”的内在含义,同时分析了“曲折向前”的必要性,并由此及彼,联系自身,明确做法。应该说,考生的逻辑很清晰,且层次很鲜明,这也是区分考生层次,定标作文等级的重要因素。

      其次,本文论证结构相当规范,起始两段分析材料,为下文论证提供必要依据,两个分论段更是层层递进,其中转折的过渡段使得文章的立意升格再上一层,表述清晰又彰显论证力量。

      最后,初读本文语言,可能稍感平淡,但仔细一读才发现,作者每一句话都有其必要性,近千字文章基本无闲笔,对于考试时间有限的考生来说,实属不易。其语言精炼,多有出处,“卷起千重浪”“苍山负雪,明珠天南”,生动形象,又有古韵。句式长短错落间,可见考生语言功底的不俗。

      当然,本文也有一些值得提升之处:一是论证所采用的事例较少,虽有古今事例相互补充,能显现出考生一定的素养积累,但两个分论段的论证方式差异不大,稍显单调,且李安的事例不算妥当,考生在运用举例论证时应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契合程度;二是写错别字,以今年广东省高考阅卷标准来评定,每错一字扣1分,且无上限,这是考生在平时练习中就应该尽量规避的失分点,也是一个小遗憾。

      (深圳市艺术高中  邱芳菲) 

      编号07:考号0311104057 得分55.5

      汲取养分,在曲折向前中抵达远方

      (题目简明晓畅,把作文“曲折向前”“流经”“抵达”三个要素巧妙结合起来。“汲取养分”,既有过程的动感,又强调了行动的体验收获与历练提升;“在曲折向前中”,既有“向前”的驱向目的,又有冲破障碍的困难曲折;“抵达远方”,明确了终极暗示。)

      河流曲折向前,既是指向百川东到海的圆满,亦是指向汲取所到之处土地养分的需要。人生路漫漫,正如这一条曲折的河。人生所经迂回挫败即是曲折之处,毕生所想心之向往之处则是大海的坐标,而每一步我们走过的路、感受的当下和积累的经验则是培植人生的厚土,正所谓“你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算数。”由此,我辈青年当汲取养分,在曲折向前中抵达远方。

      (开头第一句,以简明的语言诠释了“河流曲折向前”的含义,明晰了三要素的逻辑关系,紧系主题。第二句由“河”自然过渡到人生。第三句继续深入解读,明确:人生路上的“养分”——“走过的路,感受的当下,积累的经验”即为人生的厚土。第四句联系到青年责任,再次扣题。)

      河流的曲折,使其顺应地势流入大海,而人生所经迂回皆可做为向目标前进的助推器。“凡所发生于我皆有利于我。”古往今来,先贤们在百折的迂回挫败里登上精神的高地。扁舟草履深自闭塞困不住苏轼灵魂与文学的重构升华,世俗凡尘挡不住黑塞大彻大悟于自己是谁的时刻;听障困难碍不了江梦南心中的无声玉满堂……凡此种种曲折无法阻止有心人坚定不移的向前,无法妨碍他们虽知北海口远但扶摇可接。因而这些曲折将引领人生向前,引向万壑归流,星汉灿烂,引向理想的海域。

      (第一句由河流引到人生,明确曲折与目标的关系,可视为分论点。“凡所发生于我皆有利于我”,这一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话语,让读者眼前一亮。诸如“百折的迂回挫败”之类的表达,更透出小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本出自苏轼的《答李端叔书》,小作者却巧用为“扁舟草履深自闭塞困不住苏轼灵魂与文学的重构升华”,足可见其阅读之广,以及运用语言文字之妙。三个例子,古今中外,很注重层次,且语言简明。之后的论证提升,又化用了《滕王阁序》中的“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可见其文化底蕴的深厚。最后一句做总结,文段严谨,论证充分。)

      河流所经土地可为其提供养分,而人生所经之路则是当下的体验处、经验的收集器。若人生是一条平直的河流汇向大海,那将丧失尼采所言人生之梦的乐趣与雅致,若人生是一条无高低起伏的河流,那又将丧失人生之戏的壮丽与快慰。汤洪波曲折向前的航天梦走了十一年,他一步步走得稳,经验与收获也就此累加;董宇辉的曲折向前让他在允许泥石流与暴雪发生的心境下从站在学生眼前到站在网友心里。人生之河曲折向前流经的每一片土、每一寸地,都会是安泰俄斯从故土汲取力量般,给予我们经验,带给我们灵感。

      (本段第一句继续由河流引到人生,继续明确两者的关系,为第二个分论点。“收集器”不同于上一段的“助推器”,助推是助力与磨练,收集重在累积,进而升华。本段论述先从两个反面假设切入,接着以两个时代典型续铺论述。文末又以“安泰俄斯从故土汲取力量”为喻,带给读者思考。)

      于河流言,曲折向前促进其抵达大海,抵达大海需要其流经更多土地。于青年而言,奔向远方少不了挫折之下的风雨兼程,从每一步路中获得前进的动力,才能让人生之河流奔向理想的平芜春山。青年既要有理想担当,如易卜生所言具备掌舵社会之船的能力,又要有面对曲折困境时转弯、从头再来的决心与试错的勇气,更要有从当下学习而非静止摆烂、停滞不前的悟性,一切经历都是过程,一切过程都将是凭借力的好风。

      (本段继续由河流引到人生,特别提到青年,有文章的针对性。结合青年的使命担当,强调需具备的素养和必须拒绝的“静止摆烂,停滞不前”的所谓悟性。文末一句“一切过程都将是凭借力的好风”,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强调过程的重要。)

      吾辈少年金瞳玉珠,姿容清脆,目标在远方;吾辈少年仗剑天涯,意气风发,始终在路上。吾辈少年定可于堪堪风雨中生出波澜荡,也定会在终章处,长舒一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文末扣题,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应,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快慰。尤其是文末引用的王湾的诗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只是青年人生的一种状态,一种期待,更给读者以天清气朗“荡舟心许”之熨帖。)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小作者能准确解读三者关系,且充分论证,实属难得。这得益于平时深厚的积累,与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小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堪称一绝,在有限的文字里表达充实的内容,既是思想的外放,又是妙语佳言的舞台。如果想再充实一下文章的话,在论及充实自我生命的同时,还可提一下充实社会生命。当然,瑕不掩瑜,此“瑕”亦可忽略,总之,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

      (深圳市致理中学  陈亚春)

      编号08:考号0309190516 得分55

      持清定之心,润万物无声

      (五五对称的形式使得标题具有形式节奏美,在整齐优美的外衣下,高考优秀作文标题往往要指向作文的主旨内核,体现考生对作文材料审题立意的准确把握。“润万物无声”指向作文材料中“也要流经更多的土地”,因为作文材料的主体是“河流”,结合作者的行文内容,可知作者想提炼河流滋润万物,施恩万物,惠及万物的主旨。“持清定之心”观点的作者是人,亦是这条河流。自然而然地将作文材料所蕴含的意蕴哲理进行了表达,且两句都以动词开头,给予读者很强的号召力和感召力。但是“持清定之心”似乎与材料的契合度稍欠,鉴于对材料的贴合,笔者建议改为《前路蜿蜒终到海 润泽万物细无声》)

      黑塞曾言:“每一次曲折的路,都是我要走的路,每一次失败都带着新的向往。”(看到黑塞,应该能想到统编版必修上册《读书:目的和前提》。他曾说:“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作者在考场上将此语结合不同的情境进行了灵活巧妙的组织,既契合了作文材料,又表达出这句话给予作者的深刻感受,若不是内心认可黑塞,实难写就。点赞!)唯愿化为一条河流,川流不息,迎着一路的磨难向前,向着目标所指的高山前进,向着润泽万物、润经更多土地的前方奔去,方能持稳清定之心,润万物无声。(由材料到行文的精彩过渡,自然延伸。“唯愿化为一条河流”,比喻象征;“迎着一路的磨难向前”“川流不息”,对应作文材料“曲折向前”;“向着目标所指的高山前进”对应“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所以此句将“高山”改为“大海”可能更契合;“向着润泽万物、润经更多土地的前方奔去”,对应“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此外,以河流主体,“迎着”“向着”“向着”三个短句连用,主动性更强,更有激情和气势,仿佛看到了这条河流的无所畏惧,也看到了河流的无私奉献。)

      持清定之心,润万物无声,必勇于向前。(观点句。短句形式,多用“动词”,强调河流的主动性。“持清定之心”以河流喻人。如果能把三个核心要素“曲折向前”“大海”“土地”囊括得话就会更好。可改为“前路蜿蜒,持清定之心,润万物无声,勇于向前,终抵大海。”)尼采曾言:“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句名言很常见。生命理当日日繁花。)一条河流,从细小的水滴汇聚而起,沿途经过阻挡的高山岩石,经过九曲十八弯的小道,却一直向前,勇于向前。(结合作文材料,不忘对材料的时时回望,也是常规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的结合材料展开的阐释句。)

      你且看陈独秀,在滚滚巨浪里身先士卒,勇敢向前,以己之身,汇聚一条独属中国的民主与科学之河,这条河燃起了青年的希望,所以他破万山,抵万难,终达理想之岸;你且看研究生黄文秀,她像一条恬静的小河溪,却在百色这只巨大的脱贫拦路虎前勇往直前,迸发力量,使百色脱贫。(例证分析句。“你且看”对象感很强,陈独秀流经并点燃了青年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破除万千险阻,曲折向前,终抵大海——理想之岸。黄文秀这条恬静的河流流经润泽了百色这片土地,曲折向前,终抵大海——百色脱贫。)他们的心中,必有一颗清定纯白之心,带领着他们勇往直前。(总结照应)

      (本段是很多考生常用的作文五步法,把作文材料寄寓的道理阐释得比较完整。很多考生的难点在于知道要讲河流,但又不只是在讲河流,不知如何将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道理阐释清楚。这一段就给予了很好的示范。能够把河流的比喻义具体化,且在材料和例证分析中阐释得很清楚。)

      正因为他们的勇敢与势不可挡,我们离成功的理想彼岸才越来越近。正是因为他们的目标远大,所以才成功实现。(承接上文,陈独秀、黄文秀为代表的河流勇敢无畏,让我们这些土地得到浸润。同时,开启下文,目标、大海至关重要。“所以才成功实现”这句话改为“所以才能取得如此成就”可能更通顺些。此句也是这一段的观点句。)《论语》曾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第三次引用,紧随观点句之后,贴合观点句。)你的眼光决定了你的成就,眼光就是目标,正如小溪一生的目标都是汇入大海,所以即使历万难,它依旧可以到达。(结合材料,不忘材料,材料中“大海”与观点句“目标”进行意义连接。“你的眼光决定了你的成就”此言是否绝对了一些)司马迁为赋《史记》,“惜其草创未就而不成,就极刑而无愠色”,于是便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至高赞誉。(例证分析句,例证还可以再丰富些)他们借目标向前,我们也应如此汇积身边的小流,终能用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可能,汇入理想与未来的大海。(联系现实,作为读者我们该怎么做,优秀作文应该体现作者的正确价值观和行动力)

      (本段观点多集中于“抵达大海”,也就是目标的指引。)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不知凡几,但走遍天涯山川,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只有一个,他的心清定纯洁,他看见民生悲苦,他渴望以己身化河流,润万物无声;嬉戏宫廷容颜端方的公主比比皆是,但以女子之躯维护国家百年安定的王昭君只有一个;乡间干部投身基建浩如烟海,但传颂至今施恩兰考的焦裕禄只有一个,他们皆如河流,他们的理想崇高,他们以身为河,流遍中华大地,润泽中华万物。我辈青年更应有献身河流之精神,持清定之心,润万物无声。

      (本段观点多集中于“流经更多的土地”。与上一段分别对应和阐释了作文材料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此外,本段用对比、排比等方法将人物和作文材料无缝衔接,读来让人印象深刻。“只有一个”反复出现,突出强调成大事者的河流精神。且有分有合,由“他们”到“吾辈”,时时处处不忘当下)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持清定之心,青年一代要勇做河流,向着更高远的大海前进,向着人民前进,润万物无声,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

      (尾段用短句,活泼有力,照应材料和观点,有大情怀。)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整篇作文行文流畅,在有限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实属难得。气势有余,细节稍欠,整体写作功底深厚。

      全文层次清晰,逻辑严谨。全文共五个段落,首段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尾段短促有力,照应材料和观点。中间三个核心段落,第二段完整地阐述了作文材料的全部道理。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别倾向于详细分析材料第二句“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和第三句“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纵观全文,文脉清晰,文气顺畅,观点与材料做到了有机统一。考生日常阅读丰富,素材运用灵活,材料信手拈来,既有课本素材的使用,也有充满时代气息的素材使用,这些素材的使用有效地助力文章的深度表达。

      考生的写作有技巧,例如:从立意来看,对于“不只是……也是”的理解,不管是标题还是内容,作者都对“也是”做了更深的赞赏,对于“润泽万物”“流经更多的土地”发出了号召;从篇幅来看,本文纯字数890字,2024深一模答题卡一行25个字,在第948个格子的位置结束全篇。 

      (深圳市翠园中学  李小红) 郑崇波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4年深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河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作文题汇编
下一篇:2024年深圳高三“一模”语文高分作文点评(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