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44 2024-04-01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4年深圳高三一模语文高分作文点评(二)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9 润泽万亩沃土
吞吐千里风光 何玲 深圳高级创新高中
10 于流经土地中
抵达功海 罗斯钰 深圳高级创新高中
11 奔腾不息拓视野
向前进发做贡献 石凯民 深圳高级理慧高中
12 经由迂回曲折之土地,收获给予,行至海阔天空 张译心 深圳翠园中学
13 曲折向前达汪洋
沿途亦可润田泽 雷菱 深实验
高中部
14 为抵达大海而接续奋斗, 为流经更多土地绽生命之花 陈永坚 第二十二高级中学
15 向前抵达目标,曲折丰富经历惠及他人 谢可容 第二十二高级中学
16 一苇起航阅万土
润物涌入海波怀 刘航屹 南外集团高级中学
编号09:考号 0303113379 得分 55.5
润泽万亩沃土,吞吐千里风光
(标题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眼前一亮。“万亩沃土”“千里风光”描绘了开阔壮丽的自然画卷,“润泽”“吞吐”两个动词很有张力,前者显温柔有爱,后者见大气蓬勃,引人联想。“润泽万亩沃土”可以理解为“河流曲折向前”使广袤的土地得到了丰饶的养分,万物得以生长。这里的“万亩”强调了土地的广阔,“润泽”既写过程也写结果;“吞吐千里风光”可以理解为“河流曲折向前”参与展现和容纳无尽的美丽景色。“吞吐”一词赋予了自然生命力,而“千里”则强调了风光的辽阔和深远。这个标题让读者联想到河流蜿蜒前行为万物提供养分,使其生长繁衍,还以其千变万化的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因而,这12字标题,既扣题目材料,又指向现实意义,且富有诗意和哲理。)
曲折前进的河流,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我们的人生长河何尝不是如此:怀着对理想的憧憬与向往,我们跨越山原湖泽曲折而行。我们心中的目标诚然是大海,但却万不可忘却了一路奔涌而来所要滋润的无垠沃土与所点染的美丽河山。(首段引材入文,提出论点。第一句直接引述题干内容,简明直接。第二句由“自然之河流” 转向“人生之长河”,过渡自然,进而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点染”一词新颖可爱,让读者忍不住将其拿来和“吞吐”进行比较——先是点染装饰,参与展现,进而容纳吸收,可取——可用——可赞!)
河流以它的甘露滋养着土地与生灵,而人在成长与发展中也应回馈家国社会。我愿把邓稼先、钱学森、于敏等科学家比作浩浩长江:尽管生涯如金沙江河段般起起伏伏,如荆江河段般曲折蜿蜒,但他们仍选择了灌溉中下游的千里沃野,这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社会责任的重担已经交到我们新时代青年的肩头,怀有家国情的我们也应如先辈仁人志士般挑起担子,以家国责任指明自己前行的方向。心中向着远方的大海,不忘生养自己的土地,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坚守。(进一步阐述观点。本段彰显了作者考场作文四方面意识之强。第一句由河流写到人,谈及行为、过程和目标的思辨关系,回扣材料意识强。第二句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同行,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文采。第三句将话题引向“社会责任”和“我们新时代青年”,时代意识和身份意识之强。最后一句再次明确文章观点——我们青年如曲折前进的河流,一为抵达大海,二为流经更多的土地,回扣中心意识强。)
一路流经名山大川,等着我们的除了待我们润泽的土地,也更有不尽的山光水色,为我们的心灵点上亮色,或者说,我们一路曲折蜿蜒的流程,本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值得我们在前行时观赏。(再次回扣材料、回扣中心论点。“等着我们的除了待我们润泽的土地”是写行为目标的“利他”,“也更有不尽的山光水色,为我们的心灵点上亮色”是写行为目标的“利己”。)诚然心中的大海浩瀚无边,眼前的景致又何尝不是风光。徐霞客漫步中国,记录人文山川,所写的《徐霞客游记》不是他留与后人的唯一财宝,他自身的经历就弥足珍贵。当我们在上下求索以期进步时,暂时停下而回顾过去,考察当下,同样是对未来的积累。曲折的河流有着“九曲十八弯”的景色,历经挫折的成长历程(回扣材料的“河流曲折向前”。“历经挫折的成长历程”可见作者审题之准确、细致)同样是与远方的海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流域。因而即便结果弥足珍贵,成长的过程也需我们细细品味。(“结果”“过程”并重,画龙点睛,落实了材料深层意蕴的第二层——行为与目标、过程的关系:人生曲折向前,是为了达成目标和体验过程。)
有时我们不一定能走到大海,但就像最终消失在沙漠中的塔里木河那样,它仍有壮丽的景色,养育了南疆的无数人民。我们仍应坚持初衷:润泽万亩沃土,吞吐千里风光。广西乡村教师石兰松就是如此。他放弃了心中的大海而选择数十年如一日地留在乡村以木筏接送学童,他有他的一片沃土,有他的一片种风光。 (当“结果”“过程”必须有所取舍之时,作者的抉择是——重过程,以利他与利己为动机,共同推动人生在曲折中不断前行。体现了材料深层意蕴的第三层:行为与过程、目标的思辨关系。当然,这两段在论证上缺乏特色,段落结构相同,都是观点——理论分析——事实论据。结构单一,可调整优化。)
展开全文阅读
我们的人生长河还有很长的流程,也将可能有不尽的曲折磨砺,但请不要忘了:润泽千里沃土,吞吐万种风光。以此为人生流向的指南针,我们的河流将有属于自己的沃野与独特的山光水色。(最后强化论点,呼应题目和首段。)
【点评】
本文除标题新颖贴切和考场写作意识强之外,概念清晰、材料和观点衔接自然亦是亮点。
概念理解准确清晰。中心论点“我们的人生长河何尝不是如此:怀着对理想的憧憬与向往,我们跨越山原湖泽曲折而行。我们心中的目标诚然是大海,但却万不可忘却了一路奔涌而来所要滋润的无垠沃土与所点染的美丽河山。”不仅包含了作者对“河流”的三个关键要素的准确理解——“我们跨越山原湖泽曲折而行”指向“曲折向前”,“心中的目标诚然是大海”指向“目标”,“万不可忘却了一路奔涌而来所要滋润的无垠沃土与所点染的美丽河山”指向“过程”,而且体现了目的(两个“为了”)与行为(“曲折向前”)的深层关联——“目标诚然是……但却万不可忘却……”是“曲折向前”的双目标。
材料和观点衔接自然。“我们的人生长河何尝不是如此”巧妙过渡,“怀着对理想的憧憬与向往”是写理想,“跨越山原湖泽曲折而行”是写过程。这样就由自然之河流很自然地延伸至人生之河流对理想和过程的追求。又如第二段,首句“河流以它的甘露滋养着土地与生灵,而人在成长与发展中也应回馈家国社会”将人类比河流,河流“以它的甘露滋养着土地与生灵”,人生之河也应“回馈家国社会”,衔接自然紧密。
不足在于作者虽然理解了“不只是为了”“也是为了”两者之关系,但在写作过程中对前者着墨太少,导致三四段内容和结构单一。可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加以调整优化。如内容上,可先论述“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再论述“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又或者深入挖掘“润泽万亩沃土”是利他,“吞吐千里风光”是利己;又如结构上,可增加论证方法,又或者合并两段,然后增加一个事例,以三个名人事例叠加构成排比论述观点。
(深圳市高级中学创新高中 何玲)
编号10:考号 0305108345 得分 55.5
于流经土地中抵达功海
(“于流经土地中”以状语的形式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抵达”照应“为了”,突出目的,“成功海”以比喻的修辞指出大海作为终极目标的隐喻。“于……中抵达……”也点明了过程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此标题简洁有意蕴,颇有古意。)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于时代的曲水流觞中曲折向前,流经波澜壮阔的神州大地,最终与万千河流一同汇入大海。(以改写材料解题,“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点明了“河流”背后的主体乃是“每个人”,并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与其所处的时空建立了联系。“时代的流觞曲水”言行为的曲折性;“波澜壮阔的神州大地”明“流经更多的土地”赋予个体生命的丰富体验;“与万千河流”,彰社会价值;“最终……汇入大海”,显最终目的。)依我看,吾辈青年应如河流一般曲折向前,流经更多的土地,积累更多的经验,抵达大海,获得成功。(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获得更多经验”强调“利己”的个人目的、“获得成功”强调最终目的。但从材料来看,“成功”缩小了“大海”的隐喻内涵,如果能从“目标”“终点”“理想”等角度理解“大海”,文章的境界会更广阔。)
大海是无数河流最终的归属,是无数中华儿女心之所向的远方,是无数曾经失败过的人夜里辗转反侧所渴求的成功。(句式对仗。“最终的归属”准确揭示要素内涵,“曾经失败”“辗转反侧”则用具象化的行为来呼应“曲折”。)而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仅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土地可以是不断积累获取的经验,可以是通往大海的一次次机会。土地是成功的基础、大海则是河流成功的归属。(有解释要素隐喻、构建要素关系的意识,搭建了“土地”和“大海”的逻辑关系,彰明了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但“土地是成功的基础”存在对材料中过程和目标关系的误读。)
(第二段承上启下,承中心论点,揭示各个要素的内涵,明确关系,引出后文的具体论证。)
河流曲折向前,是为了抵达大海。(分论点一,“是为了”突出目的。此处意在明确行为和终极目的的关系。作为观点句,建议先,再回扣材料。)少年不知天高地厚,谁都曾年少轻狂,向往大海与成功。可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像河流一般曲折向前,方有可能获得成功。(阐释句。“可”转折以突出“曲折”,“只有……方可……”建立起条件关系的复句,强调“曲折向前”的重要性。分论点和阐释句的重点,略有不同,前者侧重终极目标,后者侧重曲折的过程。)君可曾听闻王维,他也曾是以诗酒名画动京城的才子,然而济州一贬,将他原文本完美的人生画卷留下一道裂痕,可是王维却并没有就此驻足不前,他像河流一般,虽曲折向前,但最终也抵达人生的大海,其诗也因此名垂千古。(“以诗酒名画动京城”“济州一贬”“裂痕”“驻足不前”等用语凝练。对事实论据的剪裁贴合论点,也突出了王维的人生,冲破困境、“曲折向前”,但事例逻辑与分论点的对应有所不足。)由此,君可见河流曲折向前,亦能获得成功,抵达大海。(结句,回扣论点。但此处缺乏由个例上升到普遍性的论证。)
河流曲折向前,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分论点二,“也是为了”突出第二层目的。此处意在明确行为和“过程目的”之间的关系。)土地是河流成功的基础。流经更多的土地,也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获取更多通往大海的机会。“多试试、总能行的”之类的话语如雷贯耳,为此付诸实际行动的河流,才有可能抵达大海。(阐释句。“积累更多的经验”“为此付诸实际行动”等突出过程的重要性。)君可曾知晓杨丽萍,人人都知晓她的孔雀舞是多么逼真,美伦美免,却不曾知晓背后的辛酸,“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她如河流一般曲折向前,流经更多的土地,积累经验,获得机会抵达大海,站上世界的舞台,获得独属于“孔雀”的成功。(同为事实论据,“积累经验”作为过程的目的,是本段论证的重点。如果能够具体挖掘杨丽萍“如河流一般曲折向前,流经更多的土地”的事例,会让论证更充实一些。)(此段缺少结句。)
于流经土地中抵达成功海,是每一条河流的梦想,亦是每个华夏儿女无数个夜晚不眠的梦。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吾辈青年人应如河流一般奔腾不息,曲折向前。于时代的曲水流觞中,流经更多的土地,抵达那片成功海。
吾辈河流,曲折向前,自强不息,终抵大海。
(最后两段总结性陈述,回应上文“行为”“过程目的”“结果目的”三者的关系,还联系“时代的浪潮”之下“吾辈青年人”的使命,作出呼吁,逻辑顺畅。尾段四字短句并用,语势充沛。)
展开余文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结构清晰、逻辑顺畅。开篇转述材料,提出论点。第二段有意识地揭示了关键词的隐喻义和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以“行为”“过程目的”“结果目的”的关系为起点,建构分论点。最后,结合现实进行总结升华。
此外,文章准确理解关键词的隐喻义,较为明确地揭示了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二段,“最终的归属”“所向的远方”点出“大海”的意涵,“曾经失败过的人夜里辗转反侧”以具象化的方式扣合“曲折向前”,“不断积累获取的经验”则指向生命过程中“利己”的目的。第三、四段,文章以“河流曲折向前,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和“河流曲折向前,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两个并列式论点揭示“行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明确清晰。
作为考场作文,还可在以下地方进行提升:
第一,对要素之间的关系辨析不足。文章对“行为”与“过程目的”“结果目的”之间的关系思考不够全面,未能挖掘目的之于行为的推动作用。
第二,语言表述重复。文中多次出现与标题句“于流经土地中抵达成功海”表达相似的语句,虽有扣题意识,但语言略显单调。表意的单调和重复,使得行文过多在关键词上“周旋”。考生可尝试调动不同的论证方法、更丰富的论据展开论证。
(深圳市高级中学创新高中 罗斯钰)
编号11:考号 0307207076 得分 55
奔腾不息拓视野,向前进发做贡献
(此标题以两个7字短句构成并列式的结构,长度适中,朗朗上口。其中,“奔腾不息”暗指作为材料的主体“河流”,“向前进发”则照应行为“曲折向前”;每个短句都由“行为+结果/意义”的逻辑构成,总的来看切适题意、观点鲜明,是一个比较规范的标题。)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大海的终点,是永远前进的方向。(作文材料较短,可直接引述,而之后的引申更见作者纵向拓展的能力。)而流经更多的土地则意味着阅览过更多的风景,获得过更多的补给。(敏锐地把握作文材料中含义最为丰富的“流经更多的土地”一句进行含义阐发,揭示本文重点所在。)而我以为我们可从河流之中窥探前进真理,流连更多人生风景,获得滋养,最终反哺于大地。(由材料引出本文的中心观点,“获得滋养”从过程性上强调“利己”,“反哺于大地”从目的性上强调“利他”,两者兼顾,而不是简单强调过程比目的更重要,这样就体现出了作者对“曲折向前”中“曲折”这一行为意义的深层次理解。如果还能进一步揭示以“获得滋养”和“反哺于大地”为目标,会激励、驱动自己更奋力前行,最终实现生命厚度的增加与广度的延长,那么就能更接近材料深层含义的第三个层级。)
一条河流川流不息向前,也许曾破冰川,顺春风,顶炎日,见秋落,流经更多土地而不停息,正如人生拼命向前奔跑,而在途中丰富人生经历,开拓视野。(分论点一长短句交错很有节奏感,动宾短句铺陈的意象很有画面感,这些都是文采所在。但作为观点句,宜以用语简洁、表意显豁彰明思路,而将比喻、阐释置于之后。)中华历史上才学惊艳的才女(语意重复)林徽因女士在二零二二年被宾夕尼法尼亚大学追授建筑学士学位。在战火纷争的年代她曾出国留学,由于时代之局限,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并不向女性开放。因此她选择了美术专业进入大学以学习建筑学的知识。并在两门课上都冠得优秀成绩。(对事例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无可厚非,但这并非重点所在,故文字可以从简。)她在生前没有获得建筑学位,可见她并不以此为目标。而是坚定以对建筑专业的学习,拓展更多视野为选择。(选取对于分论点一最有论证价值的内容,以表示转折的“而是”突出强调,并以“拓展更多视野”点题、扣题,增强逻辑联系。但这里既然是重点,可以就如何坚学习、拓展视野进行适度的阐发,这样下面分析的时候才能有所依据。)时代之枷锁没有阻碍她“流经”更多的路。与之相反,她沿途见识了更多的风景,挺过了更多的困难,磨炼出了更坚定心志,以致成为中华建筑史上一颗闪耀的明珠。(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对事例进行必要的评论,重在论述个人的视野如何成就个人的事业,乃至能够为中国建筑事业做出贡献。“更多的风景”则回应了分论点一,有扣题意识,但是段末缺少总结句。)
而一条河流的功绩并不是流向那片大海,而是滋润过多少土地。(分论点二以“而”字联系上文,形成过渡,以“……不是……而是……”的句式强调“滋润过多少土地”才是河流的功绩,体现出一定的思辨色彩。此处如果改为“……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更是……”,或许在贴合作文题意及本文主旨的同时更显严谨。或者换个思路,说“滋润过多少土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河流的伟大使命,这样更能深化逻辑,揭示目标与过程的一体性、目标对过程的驱动作用。)就像人类历史并非因谁参加某个领域而闻名,而是以在某片领域上创造了多少价值而闻名。(此句作为类比阐释有其必要,但句子表意不够简洁明了。)正如曾经屹立于世的超级大国苏联。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固然耀眼,但早已埋没在历史奔流不息的长河中。而当下将社会主义创造出新色彩的,令世界都瞩目的是中国。(上一段举个人的例子,这一段举国家的例子,形成递进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涵括性,增强了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在举例论证的同时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在对比中又突出其一,论证方法表现出一定的变化。)中国靠着艰苦曲折的近代史,走过比别人更多的弯路。见识了时代之下更多的成败兴亡,最终成为强国,也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的功绩是西方国家难以抹去的。中国的功绩注定在人类世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前一段,突出了事例中最具有论证价值的“艰苦曲折”及其结果“维护世界和平”,用以论证中国的成长在自强之外如何维护了世界和平,但在这一点上同样没有着力展现,段末也还是缺少总结句。)
一条河流曲折的流向大海,流经更多土地,见识更多风景的同时,也滋养、哺育了更多土地。(点题、扣材料,以作总结。)吾辈青年当如河流一般,增加人生经历,开拓视野,提升才干。最终反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套入青年身份,呼告、升华,画龙点睛。)
【点评】
本文共由四段组成,每段作用分明、结构完整严谨。首段在分析作文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观点“我们可从河流之中窥探前进真理,流连更多人生风景,获得滋养,最终反哺于大地”;中间两段分别论述该道理,即河流在前进中如何能拓宽视野、滋润土地;尾段回扣“河流”进行总结,首尾呼应,然后套入青年身份呼告升华,画龙点睛。
此外,作为议论文,本文论述合理、逻辑自洽。首先,从标题到观点,再到举例分析,“河流”“前进”等材料话题词、“视野”“滋润”等文本关键词均鲜明突出、前后呼应。其次,文章能围绕中心观点,通过正例详析、正反对比等方法有的放矢地展开阐述、论证。第三,举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例子非常贴切,在中苏对比中又着重突出中国的曲折发展,两例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构成了由小及大的递进关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在做到形式切题的同时,本文对作文材料的解读及重点把握都比较到位。首先,作者从“河流”之中感悟人生哲理,并上升至国家发展,虽然没有在文字上明确阐释该道理的内涵,但行文中已经呈现了具象的理解。其次,作者能准确抓住曲折过程中拓宽视野的“利己”性、到达目的时滋润土地的“利他”性这两个方面,并以此作为抓手组织了个人与国家在历经波折能有所成就的素材,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道”作文题。
从思维深度来说,本文仍有可挖掘的空间。首先,作者没有流于简单强调过程比目的更重要的表层观点,而是如前所述,深入论述了前进过程中拓宽视野进而滋润土地的作用,也即“曲折向前”中“曲折”这一行为的意义,很好地讨论了“利己”与“利他”的二元统一关系。其次,以上只是从“过程-目的”的方向进行论述,其实还可以辩证思考“过程-目的”“目的-过程”这一互为彼此的关系,讨论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目的,“利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利他”的问题。第三,更进一步,还可以反过来从“目的-过程”的方向讨论“利己”与“利他”作为发展的目标,如何能影响过程的推动,也即“曲折向前”中“向前”这一动力的来源。
另外,本文在表达上大体流畅,个别句子具有文采,但亮点还不够鲜明多元。如果能综合运用多种句式和论证方法,做到丰富中有变化;在语言上更细加打磨,做到凝练中见真义,相信文章会更出彩。
(深圳市高级中学理慧高中 石凯民)
编号12:考号 0305208038 得分 55
经由迂回曲折之土地,收获给予,行至海阔天空
(化用而不改用,阐释兼有启示,这是本文标题的亮点所在。本文标题巧用题目信息,保留“曲折、土地”两个关键词,同时又化用“流经更多的土地”“向前”“大海”为“收获给予”“行至”“海阔天空”。对作文题目的灵活取用,让本文标题将“河流”喻体与“青年人生”启示有机结合,既阐明了“流经更多土地”的双重内涵——丰富自己的生命和滋养更多的生命,又以“经由”二字点明“曲折向前”具有对“流经更多的土地”“抵达大海”提供基础的作用。但同时“收获给予”一词存在表意不明的问题。)
河流绵延曲折最终通向大海的怀抱,而它流经于路途中更多的土地,滋养着新生,孕育出希冀,是它在前往彼岸时所留下的。(语言上来看,“彼岸”一词与题目中的“大海”并不等同,这里使用“彼岸”这种表述不够准确。)河流前行的终点是五湖四海,而它走过的每一处山川,每一片土地,给予了更高价值的实现与意义。(“五湖四海”不好,何不直接使用题目中“大海”一词?“给予了更高价值的实现与意义”存在语病。)
展开余文
(开头段化用作文题目,重点解释了考生对作文题目中“不只是为了……也是为了……”关系的理解,即为递进关系,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本段中并未“亮出观点”,欲知中心论点为何,还待下文分解。)
河流是如此,作为时代后浪的我们也是如此。(这一句承接上一段内容,不仅明确写作立场为“时代后浪的我们”,还实现了隐喻类材料作文由此及彼的自然过渡。)大海是我们奋力追寻的彼岸,是承载着期待的旷野,而我们的目光绝不应仅聚焦在最终的目标。(隐含“目光更应聚焦在过程”之意,但并未点明。)经由我们的土地促使我们收获成长,路途的困顿彷徨,过往的曲折蜿蜒迸发前行的力量,铸就我们的丰盈与完整,从而奉献,回馈社会。(“经由我们的土地促使我们收获成长”应该为“我们经由的土地促使我们收获成长”。这句话在前句基础上补充了过程促成结果,曲折促进前行之意。同时以“铸就我们的丰盈与完整,从而奉献,回馈社会”呼应首段“给予了更高价值的实现与意义”。)
(本段承接开头段,进一步解释对于“时代后浪”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原因——过程促成结果,过程更有社会意义。前后两段衔接自然、相互照应中完成了隐喻类作文由隐喻道理到现实意义的过渡。但到此为止,本文的观点仍未向大家揭示。)
于迂回曲折中前行,经由过往,积蓄沉淀逐梦与奉献的力量。
(千呼万唤始出来。行文至第三段,观点终于向大家揭晓——“于迂回曲折中前行,经由过往,积蓄沉淀逐梦与奉献的力量”。巷子虽深,不掩酒香。观点对题目中的关键词均有提及或化用,并明确其中关系:人生曲折向前是为了达成目标和体验过程,过程中兼有利他与利己。)
躬逢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我们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拥有不同的目的地。而曲折困顿是助力我们前行的积石,流经更多“土地”能丰富我们的阅历,拓展认知的边界,沉淀启迪,收获成长。(分论点一。包含曲折助力向前和“流经更多土地”具有利己作用两重关系,并以“丰富我们的阅历,拓展认知的边界,沉淀启迪,收获成长”点明利己作用的具体含义。语言上,“助力我们前行的积石”表述不当,“积石”应为“基石”。)史铁生在轮椅上度过一生,地坛见证他迷茫彷徨车辙走过的痕迹,但他就终将经由的困顿化为前行的力量,雕琢,塑造融入而成为他自己,获得嘱目成就;黄国平在山村艰苦奋斗,经由过窄小的土地,也登上更广阔的天地,而他行经的过往是考取名校的源动力。(事实论据。两则论据有意识回扣分论点中的关系论证,但对于分论点中提及的“丰富我们的阅历,拓展认知的边界,沉淀启迪,收获成长”等利己作用并没有相关阐释,论据过虚。语言上仍需斟酌,存在搭配不当等语病。)流经更多土地,方能铸就我们的蜕变与成长。(总结句。对事实论据进行总结,但是与分论点相比,缺少了曲折助力向前这一重关系,也没有照应“丰富我们的阅历,拓展认知的边界,沉淀启迪,收获成长”这一内容。)
然,经由更多的人和事儿而获得前行的力量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个体容于大家,以自我的力量予土地一方清泉,温润滋养,是我们执着的追求。(过渡段,同时也是分论点二。“流经更多土地”除了利己,也应利人。“将个体容于大家”中“容”应改为“融”。)
当经由更多的山川湖海,看遍更广阔的土地,我们应学会以自己的河流之清哺育土地的新生,给予滋养我们的社会,经由我们的人一方清澈,温暖。(“河流之清”表意不明。“滋养我们的社会,经由我们的人”以及“一方清澈,温暖”之间都应使用顿号,“一方清澈,温暖”表意不明。)青春之花黄文秀在走出大山习得更多知识充盈自我后又成为了“走回去”的人,将青春奉献滋养了那片土地的人们。(事实论据,以黄文秀的例子说明我们应利人。)青春的我们应拥有滋养土地的决心,以个人之力量燃一份光亮,滋养四方。(总结句。“一份光亮,滋养四方”不合逻辑。)
(这两段紧承分论点一,从利人的角度阐释过程的作用。但分论点二仅有一例事实论据,未免显得论证单薄无力。)
于土地间沉潜,于曲折中收获成长,在滋养奉献的途中坚韧求索,抵达海阔天空。(总结观点,照应作文标题与中心论点。重提人生曲折向前是为了达成目标和体验过程,以及过程中兼有利他与利己两种关系。“沉潜”用词不当。)
“那些经由我们的人和事儿不断塑造我,雕琢我,融入我,而成为我”,史铁生如是说。(引用史铁生的话,用以证明过程中的利己作用。)当我们沉潜积淀后,沿途的土地,收获的力量终会促进我们行驶至理想的旷野。(过程促成功。)每一站都有每一站的花香满径,大海是最终归宿但行经的土地见证着我们成长,奉献的每一寸足迹。(过程重于结果。)董宇辉在彷徨沉淀后推出独特的有书香气息的带货方式;国测一大队用汗水丈量大地的广度与深度,终获成功……(事实论据,用以证明曲折向前是为了达成目标。这里的事实论据有些突兀,与前句观点无关,且没有后续阐释或总结。)
(这一段被处理成一个总结段,但因为想要总结的关系过多,导致这一段中的四句话各自为政,逻辑不清晰,读得人一头雾水。史铁生话语、董宇辉事例应归入第四段,国测一大队应归入第六段。)
愿我们都能在曲折迂回的行经中丰盈自我,流经更多的土地,人和事儿,收获成长,滋养四方,一同行至向往的辽阔大海。(总结段。总结上文关系,并提出愿景。)
【点评】
本文作为一篇考场作文,与其他作文相比,能够较准确清晰地揭示“曲折”“抵达大海”“流经更多土地”等关键要素的内涵,有意识地讨论目的(两个“为了”)与行为(“曲折向前”)的深层关联,立场定位准确,且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揭示题目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这是本文的优势所在。当然本文也存在着不能忽略的问题,比如错字,病句,偷换概念,论据单薄,说理空洞等。由此可见,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准确地审题立意意义重大。
本文可提升的方面如下:
1.入题太慢。中心论点直到第三自然段才被提出。
2.第四段,分论点中延伸利己作用的具体内容在后续论证过程中并没有被阐释,使得分论点成为一句“空中楼阁”。
3.第六段论证不充分。仅有一事实论据,且没有展开论证,过于单薄。可补充其他事实论据,或引用名人名言。
4.最后总结段没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透出考试行将结束作文却未写完的仓促之感。如能认真打磨最后一段,由前文的“是什么”、“为什么”上升到我们后浪应“怎么做”,现实意义会更上一层楼。
(深圳市翠园中学 张译心)
编号13:考号 0307107005 得分 55
曲折向前达汪洋,沿途亦可润田泽
(考场议论文如何拟标题,是同学们一直以来的一大难题。本文的标题可借鉴性强,值得同学们学习。一个标准的考场议论文标题,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明确的观点,二是贴合材料,在此基础上,如果可以做到结构或者字数上的整齐,则更好。本文的标题对“抵达大海”“流经土地”的意义都作出肯定,同时抓取了材料的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同时做到上下句字数基本相同,达到了形式上的美观。)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辱国家之使命,不断提升自我,从学校的书本知识迈向社会的汪洋智慧。在此过程,我们实现了自我突破,同时我们也经过了不少风景,并成为风景中更添的一抹色彩。(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在文章结构上的完成度良好;但在观点的内容表达方面,建议要呼应标题,中心论点在表述时可以在用词上与标题稍有不同,但在内容上要保持绝对的一致性。)
我们如同河流一般,一路曲折向前,奔向大海。(分论点一,紧扣材料,表述清晰,呼应中心论点)然而,曲折的路途中,我们也经过了更多的土地。(该句多余,本段的论述重点是“曲折抵达大海”,建议删去)曲折的路途,意味着人生难以一帆风顺,我们需要历经多种挫折。(对“曲折”一词的把握清晰,河流通过曲折向前来抵达大海,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不得不”,因为总会遭遇高山峡谷,反映到人的发展,则是人会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正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古者富贵而名磨灭,后人不可胜记。唯有经历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苦的倜傥非常之人,被我们视为榜样。(举例论证,论据紧扣着“曲折”与“抵达”,严谨度高;同时,该名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背诵篇目充实自己的文章,这一点值得学习)一言以蔽之,曲折的道路能磨练我们的心智,让我们昂首之姿,抵达汪洋之舞台。(结语,段落首尾相扣,结构完整)
曲折的道路,却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分论点二,紧扣材料和标题,表述清晰。)奔赴到大海之路,所到的土地数不胜数。我们伴随着河流由高到低的流势,会以急湍瀑流之态经过寒冷的高原;在历经砯崖转石万壑雷后,又会到达平原,此时地势已平,河便各自东西南北流。(本处论述体现了该生的巧思,在思考“土地”这一概念时,先从具象的角度将河流流经的土地分为高原和平原,分类讨论,为下一步论述提供抓手)
在高原土地,我们面临的是磨练,在此,我们将自己的品格锻炼出来,同时也汲取更多的势能,好比书中的智慧以及科学知识,为我们的将来铺设坚实的基础。到达平地后,我们前方道路宽敞,因此便有了更多的选择。如同我走出学校到达社会后,从事不同的工作,在不同的领域专攻突破。(呼应前文的“高原”与“平原”,分别阐释“高原”与“平原”是如何锤炼我们,丰富我们)在沿途,我们所到的土地终将被我们所滋润,以我们在高原之锤炼中汲取的养分灌溉田泽,让我们所选择的道路硕果累累。(段落结语部分的“流经土地”的意义是“利他”,而前文的意义主要集中在“利己”,前后出现矛盾,建议这一部分进行修改,可改为“江河在跃过高原,淌过平地后,才会拥有灵动与奔腾;人走过逆境与顺境,才会拥有生命的厚度与弹性。”)
人生何尝不是曲折向前的河流?在接受教育的高强度学习中磨练自我,在职业规划中选择方向抵达大海,我们所经过的土地被我们的知识灌溉,蓬勃生长,驱动祖国的复兴之路持续向前。我们每个人作为河流中的一滴水,汇聚于大海中,凝聚的是力量,亦是民族的希望。(该段做了一定程度的升华,从一个人到每一个人,从个体到国家,让文章有了高度与格局。)
愿青年不负国家民族之重任,挥斥方遒,曲折向前达汪洋,沿途亦可润田泽。为了民族的复兴,你我何尝不共起航?(结尾段总结陈述,呼应标题,正面强化观点“曲折向前达汪洋,沿途亦可润田泽”。)
【点评】
本篇文章有三处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在标题方面,观点清晰,语言工整,紧扣材料,立意准确;其次,在文章结构方面,呼应标题,从“曲折向前达大海”和“沿途润泽土地”两方面展开论述,然后从“个体”走向“群体”,完成升华;最后,在核心概念解读方面,对“河流”“大海”“土地”“曲折”“流经”的概念解读清晰准确,保证了文章立意的准确性。
此外,作为考场作文,本文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在中心论点方面,中心论点需要紧扣标题;第二,在分论点段落内部结构方面,要围绕分论点进行阐发,一以贯之,首尾呼应。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雷菱)
编号14:考号 0305111109 得分 55
为抵达大海而接续奋斗,
为流经更多土地绽生命之花
(写就一篇优秀考场作文的要旨是源于材料而高于材料。这篇作文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征,既撷取了题目材料中给定的重要意象“大海”和“土地”,把握题干要求,又巧妙转化观点提取出“接续奋斗”和生命绽放,折射出当代意义,充分彰显了文章主题,起到了点睛之效,同时体现了考生较高的审题素养和扣题意识。然亦有不足之处,纵观全文,考生更倾向于强调“流经更多土地”的意义,行文内容和标题指向稍有不符;其次,标题上下句未能很好地对应。若想升格,改成“为抵达大海而接续奋斗,为绽放生命而遍经沃壤”更好。)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它在抵达大海的终点前流经了无数的土地——大海不是河流的前进的唯一意义。人生亦如此,我们曲折向前奋斗,但也应于前进时平和地流经更多的土地,绽放自己的生命之花。
(第一段转述题干的内容,指出一条河流既“抵达大海”也“流经无数的土地”,再用一个破折号进行总结,指出抵达大海不是河流前进的唯一意义,从而将“流经更多土地”的意义凸显出来。再由此及彼,明确行文的范围,谈到人生也如此,不应只在终点处绽放,更应在奋斗路上步步生花。)
不妨将人喻为河流,我们有自己想抵达的“大海”,即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流经“土地”,即自己在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事情,所遇见的人。(第二段起笔对第一段所提观点作进一步的诠释,将“大海”定义为人生理想和目标,将“土地”定义为生命历程之所经历和所遇,化抽象为具体,阐释清晰。)但是,我们不应将前进的目标只定义于大海,一条毫无弯曲、笔直的河流只会如流星般划过,在芸芸众生中匆忙地度过自己的人生。(再用转折关系,申明并强调努力奋斗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达到目标,观点鲜明。不足是比喻不恰当,把流向大海的笔直河流比作转瞬即逝的流星,有拉踩之嫌。曲折在客观上或许有丰盈人生的作用,但人生并非越曲折越好,越多苦难越精彩,所以在表述时要注意尺度。)我们的人生之河只有有所曲折,在前进的同时体会,热衷于更多生命中的点滴,我们向前的意义才逐步有了活性。(此处表述欠佳,不妨改为:我们的人生之河,正因其曲折蜿蜒而更显生动。在不懈前行的路上,我们热衷于捕捉生命中的每一个点滴瞬间,正是这些点滴汇聚成我们前行的动力,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意义。)(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而来,诠释更加清晰,观点更加完善,为第三、四段的展开做足铺垫。若能再斟酌字句,完善表达,会使论证更加严密。)
曲折向前,为抵达大海而接续奋斗。(分论点一,点明人们会因目标的存在而奋斗不息。)诚然,这不是我们前进的唯一动力,但若人生没有既定的目标与规划,那么我们只会在无思绪地盲走中僵硬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人生应有志,并为之不断奋斗。(巧用让步结构“诚然”,进一步诠释分论点:一方面指出目标之于奋斗的意义是引领和导向,另一方面告诫人们不要忽略前进着的当下,走过的每一步脚印都有其价值。)君不见,西汉名相陈平少时家贫发奋读书,终助刘邦成就大业;君不见,青年宋濂冬夜冒雪访学,终成一代名相;君不见,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双肩担起民族大任……(运用三个“君不见”的句式,构成了有气势的排比,为文章增色不少。但素材的运用不甚恰当,其叙例内容与观点不匹配,建议改成“君不见,西汉名臣陈平始终怀揣‘安天下’之志,发奋读书刻苦钻研,终助刘邦一统天下”,可凸显人生目标对引领成功的重要作用。)青年者有自己的目标与使命,有着自己的意气、奋进,我们在曲折中不断向前,于大海的方向前进。(尾句小结,立足青年立场发出呼吁,但言语简略,浅论辄止。此外,“有着自己的意气、奋进”疑是病句,可改为“有着自己的意气风发和奋进精神”。)(第三段分述了河流曲折向前“流入大海”的意义,采用了“观点+阐释+举例+小结”的结构,段内逻辑完整,论述清晰。)
曲折向前,流经更多的土地,绽放生命之花。(分论点二,点明人们前行过程的意义和价值,躬行不辍,步步生花。)人生若只剩下眼前的大海,那未必太过的苍白无力。(假设论证,从反面补充说明若眼中只有遥远的目标,生命将会变得黯淡。)我们在流经更多的土地中感受更多生命的美好,感悟生活中绽放的生命之花。更多的土地,可以是对于社会的自身贡献:大学生村干部秦玥飞带领乡民一齐发展,共同致富;更多的土地,可以是对于自身的感悟思考:王阳明不为外界浮华所动,终一日龙场悟道……(用“更多的土地,可以是”的句式,并列式地提出了“流经过多的土地”的利他意义和利己意义,显示出较高的思维水平,觉察到广大青年肩上的担当,既要实现个人价值,也要奉献社会。美中不足之处有二:一是素材和观点的联系性不强,导致论证力度有削减;二是论点的挖掘太浅,深度不足,未能牵引出“流经更多土地”当代意义和社会价值。)我们在拼搏中亦应尝试流经更多的土地,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华丽。(小结,作出呼吁,再次彰显青年立场。)
(第四段分述了河流曲折向前“流经更多土地”的意义,延续第三段的结构,段内逻辑清晰,论述完整,但有详略不当的问题。本文的重点应放在阐释“流经更多土地”上,但本段的篇幅较短,论证浅显,稍感遗憾。)
曲折向前,我们流经了更多的土地,品尝到了生活的方向,自然的清新,贡献的美好,我们由此揣着它们获得向前的力量,一朝抵达大海,翻涌的不只是冰冷的河水,还有混杂着土壤气息的鸟语花香。
(第五段的表述比较诗意,画面感十足。但总结和升华的力度显得不够。在完成题干给出的任务后,我们是否也能思考本题对高中生的实际启发?思考对于社会的价值?思考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成长指导?如果能赋予更多“成长感悟”或“社会价值”,意义会更深刻。)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有青年之意气风发和奋进精神,不断驶向目标大海;但应同时耐心地流经更多的土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结合,注入时代发展的浪潮,绽放出更加惊艳的生命之花!
(第六段是全文的总结,回应前面提到的“大海”和“更多的土地”的辩证关系,借自身之呼吁,强化所持观点。整体文脉流畅,结构完整。)
【点评】
本文的整体亮点有三:一是立意鲜明,既关注到“曲折向前”和“流向大海”的价值,也鲜明地指出了“流经大海”的利己意义和利他意义;二是层次清晰,主体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逐层深入,思路清晰,论述完整;二是反复点题,缀点成线,“河流”“大海”“流经”“土地”等题干关键词和论点所提到的“绽放生命之花”反复出现,能快速给阅卷老师留下扣题紧密的深刻印象。
本文在局部亦有闪光之处,如第二段巧妙承接第一段的观点并作进一步诠释, 用“即”句式阐释了“大海”和“土地”的本义,既完善了观点,亦使结构更加严谨;又如第二段的“大海不是河流的前进的唯一意义”、第三段的“但是,我们不应将前进的目标只定义于大海”和第四段的“诚然,这不是我们前进的唯一动力”相互照应,意义相关且逐层深入。
诚然,好的文章需反复打磨。若想升格本文,我们可以试从四个方面寻提升之法:
1.打磨语言,凝练表述。务必规避别字和病句,注意长句的规范表达(不擅写长句的,可多用短句,会更有力量),力求做到表达精炼,表意清晰。
2.增加阅读,优化素材。日常可以从“古今中外”四个角度积累素材,一篇文章里的素材类型越多元、越新颖,显示考生的积累、见识越多,而且能彰显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3.素材观点,加强联系。需重视素材的裁剪和建构,一个素材能用在多个话题里的窍门在于其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强化与观点的联系。因此,要关注观点的倾向,从而确定素材组织的重心。
4.立德树人,用意深远。语文高考既是一场考试,也是一堂立德树人的必修课,我们要深切思考作文题中蕴含着命题人怎样的育人导向,既要答好卷,也要得到成长的启发。
(深圳市第二十二高级中学 陈永坚)
编号15:考号 0305111331 得分 55
向前抵达目标,曲折丰富经历惠及他人
(好的标题既要体现观点,又要形式优美。本文标题旗帜鲜明,在阐释三要素关系时巧妙地将“向前”与“大海”、“曲折”与“土地”相对应,并直接点明了“大海”和“土地”背后的象征意义,可以说是一言立骨,体现了作者的审题功夫。可惜,在“经历”后应加顿号,且两句不够对仗优美,为了更具体地解读材料,导致文字读来拗口,有些弄巧成拙。)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路,正如世界上没有一条不弯曲的河流。一条河流为了抵达大海而勇往直前,也因为了流经更多土地而曲折。故我深思:青年人当向前抵达目标,曲折丰富经历,丰富自己的同时惠及他人。
(开篇承接材料的比喻义进行阐发,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了材料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故我深思”回应任务要求,体现主体写作意识,其立意鲜明有条理,也担得起“深思”二字。)
勇往直前是为了抵达自己的那片大海。
(分论点一,单独成段引起注意,“直前”与材料“曲折”对应,扣题紧密。)
发于高山,汇聚小溪,流入海洋,一条河流的命运常常如此。凝聚力量,不舍昼夜,奔流向前,只为抵达目的地不仅是一条河流给予我们的启示,更应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作者想将此二句写成对称句,遗憾的是后面的句子与第一句对称不够工整,应在“目的地”后加句号,在“不仅”前补充主语“这”。这一层的语言长短结合,动宾结构的短句简洁有力,舒缓的长句穿插其间,使语言节奏变化灵活,值得学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华悠悠文化中不乏锲而不舍向目标奋进者,古者如老妇溪边铁杵磨成针,如祖逊闻鸡起舞愿为祖国收复失地,今者如马宏达日复一日与水泥、瓷砖相伴,五年来强化自己的技术,刮腻子粉刮成世界一流水平,如邹明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勤奋学习,用一砖一砌突破了中国在砌筑技术上的空白。(引用名言和四个例证相结合,丰富多变,从古至今,详略有致。不过,“勇往直前”和“锲而不舍”不是同一内涵,如不加以联系,恐有跑偏之嫌,建议要一以贯之。另外,存在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作者“一逗到底”,应在合适位置使用分号等其他标点。)纵观古今,青年更应以如此之品质武装自我,埋头赶路,为到达理想中的大海而踔厉奋发。(总结回扣句,突出了“青年人”的身份意识。)
蜿蜒盘桓是为了在丰富自身的同时惠及他人。
(分论点二,依旧单独成段,但过渡不够“丝滑”,有割裂感,建议承接分论点一。)
中国的两条母亲河,黄河与长江因曲折而流经了更多的土地,蜿蜒中哺育了不同的文明,形成了多元的中华文化。因为曲折,河流见过了不一样的风景,也因为曲折,河流哺育了更多土地和它的子民。在实现目标的同时,青年人更不能只专注于自我,而应用不同的经历和知识充盈自我,同时以自我的发展惠及更多的人。(呼应主体一段的开头,从比喻入手,由物及人,展开联想,说明曲折的意义。用“长江黄河”与“文明发展”来阐释,与上一段相比,不至于重复呆板,更形象有力。)遥想老兵张富清,立下赫赫战功而选择隐身山林三十六载,战士朱彦夫,即使身患重疾、瘫痪残疾依旧扎根贫困山村,带动村民致富。他们纵使达成了许多人眼中的成功,赢得了无数荣誉与功名,也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曲折“自己”,在为人民做贡献中找到意义。(举例论证,但论证难以证明观点,阐释分析和例证存在不契合的现象。张富清的例子没有体现惠及他人,朱彦夫的例子没有体现荣誉功名和丰富自我。)不仅英雄可以如此,吾侪青年也应如此要求自己,利用更多的土地丰富经历,在经过不同的土地时惠及帮助更多的人。(“惠及”“帮助”语义重复,应删去其一。“不仅……也……”的句式使得推论自然,论述层次清晰有序。但整体来看,本段论证的严密性不足。首先需要重新考虑素材的裁剪,在论证时抓住分论点的思维链条,突出重点;其次也可以采取更多样的论证方法,如引用、对比、假设论证等,避免事例堆砌和方法单一;另外,如果两方面难以同时说清,作者还可以考虑分开切入,避免顾此失彼。)
河流不舍昼夜、不顾一切直奔大海,不意味着我们应抛弃所有而只为达成目标,做只顾自身利益的“利已主义者”,不是歌颂自私者、不劳而获者、“撞南墙”而不知回头者,河流的蜿蜒曲折更教会了我们学会利他,学会适时驻足看看不同的风景,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加强与土地和祖国的联系,加固对人民和社会的情怀。(结合前文两个分论点进行思辨升华,“不意味着”“不是歌颂”“更教会了”以及“加深”“加强”“加固”层层递进,井然有序,有现实针对性。语言整散结合,但仍有标点和语病问题。)达成自我目标与帮助他人贡献社会并不冲突,而后者更应成为前者的一部分。将其变为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驱动个人成长,在个人成长中助力大群体的发展。(作者在“不冲突”之上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后者应成为前者的一部分”直击要害,更能看出作者在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过在语言表达上,一方面存在残缺主语和赘余的现象,应在“将其变为”前添加主语“我们应”,删掉“驱动个人成长”;另一方面还存在语言表达不够精准有力的问题,可以考虑添加或引用有警示意义并扣合观点的句子,更好地升华主旨。)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让我们扬起风帆,驶向自己的大海,去见证更为广阔的世界,去帮助更多的人,去为祖国贡献更多的力量。
(结尾草草收笔,收束乏力,略显单薄。既然前文思辨深刻,观点独特,那么本段可以采用更提心振气、酣畅淋漓的文字来接续文脉、催人奋进,但本结尾只是简单总结论点,让人叹惋!)
【点评】
本文值得赞赏的地方,主要在三个方面:
立意精准。作者将“向前奔赴大海”和“曲折流经土地”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把握住了行为与过程、目标的思辨关系,体现了强大的审题能力。
思辨深刻。作者不仅理清了材料各要素之间思辨关系,还认识到了“流经更多土地”本身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目标,翻出新意,有独特思考,思维层次和价值格局可见一斑,这是最可贵之处。
骨骼清朗。首段开门见山,不蔓不枝;分论点扣题明确,论证结束不忘结合青年身份总结强调;主体段中论证层次清晰有序,善用递进,彰显了较强的布局能力。
当然,在具体的论证中,本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1.逻辑说理不够严密。分论点的设置,应尽量做到过渡流畅自然;论据的运用,应针对观点有意识地选择、剪裁,加强论证的力量;论证的过程,也应强化推论的严密性。
2.语言功底有待锤炼。作者善用长短句、整散句的结合来加强语势,但全文标点使用不规范以及语病问题比较常见;遣词造句用力不均,用词较重复,缺少变化。
3.文章收束需要打磨。结尾应该升华主旨,带给读者更强大的冲击力,但因作者草草结尾,只发出了简单号召,未免虎头蛇尾,不能引发读者共鸣,故而尾段还需用心打磨。
(深圳市第二十二高级中学 谢可容)
编号16:考号 0303113453 得分 55
一苇起航阅万土,润物涌入海波怀
(一个好的作文标题能够粘合作文材料中的数个关键概念,又能在词句逻辑的关联中包纳作文的意旨,本篇作文的标题除了完成以上两个功能外,兼有“一苇以航”的化用、以“阅”观照的拟人修辞、以“一”对“万”的对比,且最终用“润物”与“海波怀”的关联书写了一条河的使命:不是只将终极价值锚定在奔向大海的尽头,也是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自达海阔天空的胸襟。)
江水泱泱,万流同归。我们的生命之河潺潺流动,流经土地万丈,欣喜地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奔腾而去。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宏伟目标,抵达属于我的力量之海;(首段开篇以整饬的语言紧扣材料,暗含了奔向大海的欣喜,是对“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中“不只是”的关照,避免立意流向偏颇。)但这其中流经的每一寸土地亦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一苇起航,为了涌入海波怀抱,亦是为了阅万土,润滋脚下的土地。(以“但”字将语意重心后调,将中心论点锚在“流经更多的土地”上。至此,开头一段将中心论点立起、立稳、立准。)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开头诗句引自唐人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以可视化的春景调和了以纯粹抽象语句来立论的艰涩。)在个人与社会深度链接的时代,封闭自我,一意孤行地驶向生命终点诚然不可行亦不现实。(“深度链接”的时代命题支撑起立论的背景,同时立出分论点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如溪流与万土,“曲折广流”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必然,而非刻意所为。)因为这一路上实在有太多旖旎绚丽之景值得我们去见识体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早已成为过去式,以开放包容,探索新知的胸怀拥抱社会,在试错与实践中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生命的宽度,筑构生命的高度方能让我们的生命之河在流经更多土地,汲取更多力量中流得沉稳又有力量。(在论证的展开部分,“旖旎风景”不仅是人生路途中繁花似锦的实指,也喻指了人生的诸多可能性;“探索”“拥抱”“试错”“丰富”等一系列动词将“流经”的含义具体化。结句用“高度”补充了“广流”的“宽度”,是在立意上翻进一层:深刻往往与广博相伴随行。只是结句的长句读来稍显费解:究竟是高度和宽度让生命之河平稳向前,还是后因前果——流经广域方能带来生命的宽与高?尚待斟酌。)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起句引用《赠范晔诗》,在语言形式上承接段二开头,且在“一枝春”的形象诗意中蕴含了“润泽万物”的立意。)河流曲折向前,滔滔不绝又润物无声。我们脚下的土地滋养着我们成长蜕变,成才之后润泽万土也是我们的价值旨归。(此为分论点二:曲折广流意在润泽万土,转分论点一当中社会之于人的“必然性”为人之于社会的“主动性”,是从不同的方向合围中心论点。)时代苍旻下,我们喜望大学生村官秦玥飞毕业归来为家乡“换血”,注入智能科技的活力源泉;锦锈神州中,我们喜阅祝雪兰无私将产茶技术传授给村民,摘下脱贫帽,共享致富果。流经更多的土地,实则是以我们的微薄之力点亮更多人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那盏灯火,让或贫瘠、或肥沃的土地上都绽放出更加艳美的花枝,生出更茁壮的稻栗。小小河流,无可给予,但我们做的便是滋润更多土地,送你一整个春天的花朵。(论证展开部分以“秦玥飞”“祝雪兰”为典例,“贡献乡村”“传授技术”指向了“润泽万物”,后以“点亮灯火”“绽放花枝”“盛开一个春天”的连续比喻强化了“润泽”的力量。但透过考生整饬鲜丽的语言,假若将理性的聚焦收紧,会发现“秦玥飞”“祝雪兰”的例证中缺少了“曲折向前”的定向论述,毕竟“曲折向前”不但是材料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也是我们需要探问的价值抉择:秦玥飞等人的“广流”是一蹴而就的选择吗?他们的曲折为何?这样的曲折是否凸显了他们奉献乡村的意义?)
诚然,“流经更多土地”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增色我们的人生价值,这是我们的美好夙愿。但也请勿忘却我们的价值原点,我们奔腾着向大海涌去的宏伟目标。(以“诚然”二字肯定曲折广流的意义,其次翻转语意,指明“勿忘价值原点”,也开启了下文对若一味地曲折广流而不顾为何而出发,则易流入歧路的论述。)多次改道,迷失方向实不可取。坚定心性,保持定力,心如磐石,风吹不动,实乃我们的最佳抉择。同时,曲折前行中倘若流失力量,落得“干涸”下场亦应提防。不碰流经“禁区”,控制我们的航道也彰显智慧思考。(此处用“多次改道”“干涸”“禁区”的三个概念分别喻指“不经斟酌的曲折”“阻力过大的曲折”“近于深渊的曲折”,体现了考生驾驭概念的功底,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现象或具体典例加以阐释,则能让论证更清晰充分。)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万流同归,点点水滴凝聚起磅礴伟力,条条细涓融汇成大美江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梦在前,吾辈青年应构筑时代力量,在行已大道上阅万土、怀天下,我们终将润物无声,涌入海波怀抱,共绘万里宏图。
(尾段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文章的高度上抬;从“他们”接入考场中的“我”,强化“吾辈青年”的主体意味,并在个体与时代的辩证中回扣了文题,收束自然有力。)
【点评】
这位考生能用晓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结构起关于河流的哲思,读来爽利自然。更为可贵的是,从标题的文质兼美到论证主体段落的具象与抽象并具、分论点之间的转递有法,再到结尾的上升收束,整篇作文也形同一条曲折有致的河流,考生知道在何处自然承续,如从分论点一“流经是种必然”到分论点二“润泽的意义”的递进;也知道在某处拐入转折,让立意翻进一层,如分论点三“但勿忘价值原点”的温馨提点。在这条“河流”的行进过程中,考生亦用诗意的语言漾开阅读体验的涟漪,如对“一苇以航”的化用、对“聊寄一枝春”等诗典的引用,皆是用诗意语言调和理性论证的示范。
文章在局部也待优化,如在论证展开中,个人与社会的“深度链接”呈现为哪些具体的社会现实?现实中又有哪些试错以饱览人间风景的正面示范?如上种种“大概念”尚需具体论据的佐证。同样,下文关乎“润泽万物”的论述中对论据本身的定向处理也需要进一步圆整,对“禁区”“干涸”的处理亦待接入更丰富的现实例证。
当然,一篇考场佳作终究也是一条“河流”,那些局部的瑕疵不也正是曲折的必然——不完美处意味着精益求精的可能性。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 刘航屹)
郑崇波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4年深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4年深圳高三“一模”语文高分作文点评(一)
下一篇:
2024年深圳高三“一模”语文高分作文点评(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