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29  2024-04-01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4年深圳高三一模语文高分作文点评(三)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7 河流不只入大海 

      韶华逐梦踏八荒   赵树莹 龙华高级中学  

      18 在曲折中功成

      于蜿蜒中普惠  杨佳淇 深圳观澜中学  

      19 流经土地

      抵达大海  张伊凡  深圳第七高级中学 

      20 曲折河流向大海

      流经土地更可喜 李珍珍  深圳第七高级中学  

      21 为大海向前

      为土地曲折   陈丽诗 深圳第七高级中学  

      22  向前流淌至大海

      曲折蜿蜒惠土地  杨朔 深圳第七高级中学 

      23 心怀江河之姿

      福泽苍生万民   邓怀涛  深圳技术大学附中   

      24 拥奔流到海之意

      怀滋养土地之心  王蓉  深圳光明中学  

      25 在旷野曲折中奔流 曾文杰 龙岗实验高级中学 

      

      编号17

      河流不只入大海,韶华逐梦踏八荒

      (作文题借助比喻方式,将道理融入简短的话语之中。材料借“河流”抵达“大海”、曲折向前时流经更多的土地,来表达主体在更高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更高目标的追求过程中,也会奉献自我,给其他客体带来更多福祉与利益。这篇作文标题兼顾“入大海”和“踏八荒”两部分内容,即“实现目标”和“惠及生灵”两部分内容,采取对仗手法,句式整饬,值得借鉴。)

      一条河流的使命不仅仅是奔赴大海,而是流向四方,以雨露不休、百舸争流润泽生命;人的人生目标并非功利地“上岸”“成功”,而是在捱过缄默路上的沉默与奋笔疾书,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能肩负起社会公共责任,如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既然标题运用比喻方式,蕴含丰富意蕴,那么考生首先做到的就是由此及彼、由实到虚,将“河流“大海”“流经土地”对应为“人生”“目标”“上岸”“成功”“人生价值”与“社会公共责任”这些概念,从材料到启示,从自然物语到普世哲理,开门见山地阐述清楚材料作文中蕴含的意蕴。)

      河流不应以奔流入大海为桎梏。(分论点一,一击即中,阐释材料第一个层面的含义。)塔里木河离大海,可谓千里迢迢之外,却造就了百川奔流的生命盛景。(由塔里木河出发进行举例论证。)河犹如此,人亦如是,(过渡句简洁明了,非常漂亮!)我们不应囫囵于所谓的梦想,不应被好高骛远,极度抽象的三两句口号所奴役。(由河到人,得到人生哲理,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用梦想画地为牢,殷鉴不远,唐尚珺为了一句上华中科技耽误了多少年华,严监生在一路穷途中何其苍凉。(事实论据,列举的人物事例非常典型,振聋发聩,且简洁明了,语言不拖沓。)由此观之,我辈不能囿于大海牢笼,大海之外也有繁花盛开。(“由此观之”是结句,是思维的收束,点明这样的人生哲理对我辈青年都很适用,既和作文材料的情景贴合,又不忘回扣青年学子自身的角度,谈实现梦想和奉献自我的关系。)

      但流经更多的土地其实与大海并不冲突。(分论点二,抓住材料中“不只是……也是……”这一组关联词,谈论实现目标和体验过程的关系,其实两者并不冲突,可以互为补充。)梦想应是我们抵达的方向而非目的地,抵达大海之后,我们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内心才感到无比充实。诚如加缪《西西弗神话》中抵达山顶的西西弗斯应当是开心的;世人皆知诗仙李白抵达诗的大海,却不知他年轻时临学鲍照,饭桌上、马上、厕上都在写诗。(此处举例,不甚恰当,作者想阐述的是人生不仅仅在于实现目标,亦在于体验过程,李白学鲍照的例子,侧重点有偏离之嫌。)如此,真正瑰丽的景象不在大海,而在奔赴大海的路上。

      河流在翻越山川,奔赴大海的路上滋润生灵,我辈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也要肩负个人成长责任与社会公共责任。(分论点三,阐释材料中“流经更多土地”的另一重含义,即奉献自我,承担社会公共责任。)一如少年毛泽东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志;一如多加在人民困厄之际写下了《我抗议》,成为法兰西最后的良心;一如阿多诺那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是将个人青春与社会联结的决心。(“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出自德国哲学家阿多诺。阿多诺的原意是,灾难之后如何写诗,如何继续生活?这背后是德国到底要如何面对这段历史,如何进行反思。列举论据时应当力求准确,不要误用或错用,对于自己拿捏不准的论据可以舍弃不用。在句式方面,论据的语言应当在明白晓畅的基础上力求句式整饬,语言优美。)


展开全文阅读
      河流流向四海,人们奔赴八荒,青年如新刃发于硎,(化用陈独秀名人名言,不着痕迹,自然顺畅。)当敢为韶华逐梦踏八荒,不桎梏于梦想,看重逐梦的过程,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命运紧密联系。当效仿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拥有鲁迅“中国青年遇见深林是能劈成平地的精神”,实现自己的成长,将小我融入大我,如此方得玉成。(结尾段,相当于总结性陈述。回应前面说到的个人成长、逐梦过程、奉献自我的关系,正面强化所持论点——青年当敢为韶华逐梦踏八荒,不桎梏于梦想,看重逐梦的过程,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命运紧密联系。水到渠成,逻辑严密,自然顺畅。)

      【点评】

      这篇作文最值得肯定的是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同时分论点的写作具备严密的逻辑。作者能从材料出发,拆解材料的观点,使得论证过程条理清晰、层层推进,最终螺旋上升汇聚成自己的中心论点。同时,大量论据的列举可见作者功底,丰富的素材材料为文章增色不少。

      当然,作为考场作文,这篇文章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1.论据需要更加严谨准确,锤炼论据语言,让语言在简洁明了的同时表意更加准确生动;

      2.论据和结尾处可联系时代,联系现实,与时代同频共振,同呼吸共命运,显示出青年学生在大时代下的大格局和大视野。

      (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 赵树莹)

      编号18

      在曲折中功成,于蜿蜒中普惠

      (将材料中的“曲折”“抵达”“流经更多土地”的隐喻意义准确地提炼为“曲折”“蜿蜒”“功成”“普惠”。直接在题目中理顺了行为与目的、行为与过程的关系。审题全面、重点明晰。且善于用隐喻转化隐喻,把材料中的“曲折”直接转化成“曲折”“蜿蜒”两个隐喻,富有文学性。)

      河流滚滚入海,于曲折中前行,润泽更多的土地。(简短转述作文材料内容,开篇扣题意识强。)目标也许是唯一不变的,(人生曲折向前,是为了达成目标。)但在这曲折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了更多,收获了更多,同时也普惠了更多。在前行的路上最终靠岸,在蜿蜒途中润泽世间。(人生曲折向前,更是为了体验过程,利己;滋养更多生命,利他;开篇手段逐句推理,环环相扣,直接论述清楚作文审题的三个层次。)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仅仅是为了奔腾入海吗?(反问句起笔,牢牢抓住阅卷老师眼球,明确观点“主体不仅为自身目标”,引出本段“主体更为利他,为滋养更多生命”的观点。)并非如此,而是在其蜿蜒入海的旅途中穿过高山与平原、跨过雪山与草地,遍及更多的土地,惠及更多的人民。(短句连缀,形成说理句群,逻辑推理性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的九转千回中诞生。(从纵向角度深入挖掘,从本质解析材料说理,体现考生思想深度。)作为大河文明,如果没有大江大河遍布这片辽阔的土地,我们将会远离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沃土也不会像今天这般广阔,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也许不会如此悠长。(连用反面论证,增强语势,说服力强,论证方法丰富。)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由于她曲折向前,于前行中润泽了这片土地,也哺育了我们。(总结定论。)

      于艰难中前行,惠泽更多的人民,普度世间。(再次明确分论点“于蜿蜒中普惠”。)

      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都是为了达成最终的目标,惠泽世间百姓。“长风九万里,吹度玉门关。”林占熺扎根宁夏荒漠三十个春秋,终于研究出了菌草技术,带须当地脱贫致富,成功完成脱贫任务。屠呦呦及其团队研究疟疫数十年,最终研发出了青蒿素,润及全球人民,攻克了世界难题,给世界带来福音。他们在曲折中尝试,也许失败,但最终成功,并将其成功的果实播撒向更广阔的土地,让旷野开出幸福之花。(比喻太恰切,形象思维好。)

      (本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在曲折中功成”,百字之间讲清两个例子,说广;用例取舍,功夫到家。)

      曲折中功成,让世界共赢,听见中国的声音。

      (单独成段,强调第二个分论点“在曲折中功成”,考场作文行文结构和点题意识好。)

      揆诸当下,(有议论文文体用词意识)中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普惠、共赢的旗帜,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带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全球发展中来,让发展中国家开辟出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绝不“独善其身”,而是在自身发展中惠及世界。(善用成语,把复杂道理说简单、说通俗,难得。)

      (大处落眼,前文有深度,此处有格局。敏锐把材料中的道理本质结合国家战略、社会时事,并说理得当,颇具感召力。体现考生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国际视野和政治格局。深刻体现学生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曲折中达成自身目标,于蜿蜓中普惠共赢,(末端扣题)是个人成长之准则,是社会发展之良方,也是国家发展之方针。让涓涓涓细流润泽更广阔的天地。(结尾段稍显薄弱,“个人、社会、国家”表达套路化,只一句“让涓涓细流润泽更广阔的天地”,没有概括全文观点,文章整体性受到影响。)

      【点评】

      审题到位,思辨性强,逻辑推理能力强。首段入题迅速完成“目标与过程的关系”“行为与目标、过程的关系”“行为与过程、目标的思辨关系”的三层审题任务,推理思路清晰,说理严密,观点准确、明确。

      深谙现代汉语特点,表述清晰简洁。考生敢于把复杂的道理讲得简单明了,也有能力用短句、逻辑推理式句群清晰表达,这种说理方式简单、清晰、有效且易于模仿,建议其他考生学习。

      论证手法多样,文章表现力强、说服力强。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并使用反问句引起注意,排比句增强语势。分论点单独成段,提请阅卷老师注意。以上写法,值得同学考场作文学习借鉴。

      隐喻恰切深刻。标题、首段、第四段段尾总结句,均体现了学生从隐喻中理解,再转用隐喻表达的深厚文学功底。用“旷野”比喻科研领域中无人探知之地,“开出的花”比喻无人能及之地实现了理想目标,而“幸福”二字恰切深刻地带出更深一层逻辑“滋养更多生命”,一句比喻带出深层意义。

      但本篇考场作文受时间限制,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在一层逻辑说理完成后,不能正确使用句号进行正确的语义区隔。甚至出现整段一个句号的情况。二是结尾较仓促,“个人、社会、国家”稍显公式化表达,浪费了前文由中华文化发源讲起的深度挖掘,如能前后呼应,整体谋篇布局更佳。

      (深圳市观澜中学 杨佳淇)

      编号19

      流经土地,抵达大海

      (标题简洁,“流经土地”与“抵达大海”均取自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河”是象征生命的常见意象,一条河曲折前进,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在生命长河中,我们蜿蜒前进,向终点靠近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沿岸的风景。要低头赶路,也不能一味追求结果,经历同样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首段由材料中的“河”切入,紧扣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展开余文
      穿越逆境,抵达繁星。(用“穿越逆境”诠释“曲折前行”的内涵)这句习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生这一历程。我们都是一滴水,在河流中沉浮。陡峭的岩壁阻碍前进的道路,炽热的烈阳打乱我们的步伐。河道曲折回环,恰似人生命途多舛,逆时针回溯往昔,范仲淹直言进谏却遭贬,仕途多艰;顺时针放眼当下,张桂梅身负诸多疾病,却背出千百个女大学生。(选取范仲淹和张桂梅两个事例:契合观点,选材恰当;一古一今,类型多样)惟有历经曲折,才能品味成功的喜悦,(运用关联词“惟有……,才能……”来阐述曲折、逆境的价值。)喜悦往往不是在走出困境后产生的,而是在困境之中。(此处强调喜悦更多在困境中产生与本段“穿越逆境,抵达繁星”这一观点偏离。)面对生活的诸多曲折,不应退缩,而应砥砺前进。(段落总结句借助关联词“不应……而应……”来强调应在曲折中不断前行。本段围绕“曲折向前”这一关键要素的内涵和价值展开论述,为后文对“流经沿岸土地”和“抵达大海”间关联的分析奠定了逻辑基础。)

      “一艘船如果不知道驶向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是逆风”,(此处引用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道德书简》一书中的话语,引出下文对于“抵达大海”内涵的分析。)人生固然有诸多困难,但只有在前进方向明确时,它们才能转化为真切的价值。(运用“固然……,只有……才能……”这组关联词来阐述观点,先做让步,再强调方向与目标的重要性。)人无志,则如无舵之舟,无缰之马,奔流飘逸;河亦有所底乎?(本句化用明代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中的观点来强调前进方向、人生志向的重要性。)漫无目的曲折前进,只会得到干涸枯竭的结果,候鸟迁徙,没有方向便无法抵达温暖的南方,汽车奔驰,失去方向盘的指示便只能横冲直撞,伤人伤己。(以候鸟迁徙与汽车奔驰来进行类比论证,阐述没有明确的方向会带来的后果,进一步强调了方向与目标的重要性。)每条生命之河都要在奋斗拼搏后,才能抵达属于自己的大海,也唯有下定决心,以星辰大海为目标,才能写下属于自己的最好的结局。(本段揭示了“抵达大海”的内涵和价值,综合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

      然而有些人却只顾低头赶路,马不停蹄地向大海进发,却忘了来时路,也忽略了此时此刻,忽略了身边的经历。人生如诗,不能只有首尾两句,中间的诗句同样精妙。读《百年孤独》,若只读结尾处马孔多的小村被一场龙卷风卷走,不免感到摸不着头脑,甚至随意将其斥为“烂书”;在读完全书后,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魔幻现实,与笼罩在这个家族上空挥之不去的“孤独”阴云。近来流行的“几分钟速读名著”同样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典例。(善于联系当下,结合现今盛行的速读名著现象分析,写出了观点的现实针对性,是文章的亮点。)然而只有一字一句品味字里行间的意蕴,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而人生,也同样如此。(由此及彼,由文学领域的思考拓展到人生道理的总结,使观点具有启发性。)

      (本段写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的重要性,说理过程中既有正面事例的分析,也有对当下社会反面现象的反思。)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我们在枷锁中前行,穿过重重荆棘,既不能忘了目的地,也切莫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借助关联词“既不能……,也切莫……”来分析两个“为了……”的关系。)既不能匆忙奔往大海,汇成其间庸碌的一滴,也不能因美景留恋或为困难所阻,而止步不前。(借助关联词“既不能……,也不能……”对两个“为了……”缺一不可的关系进一步强调。)看不到沿岸的土地,便不能有精神的河流奔腾不止,不能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失去了抵达大海的目标,便只能囿于平庸,同嘈鸣的鸟兽为伍。当心怀目标,同时也能看到身边景象时,我们才能经历险阻,汇入海洋。

      (本段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写出了目标与过程缺一不可的关系,即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同时,结尾句点明了行为与目标、过程的关系,写出了目标与经历对“曲折向前”的动力性。)

      当今时代风起云涌,愿我辈青年穿花寻路,直入繁花深处,浩气展虹霓,在生命之河中曲折穿行,流经沿岸土地,抵达波光粼粼、终生浮沉的大海。

      (结尾段总结全文,扣住了材料中的三大要素,“曲折穿行”“流经沿岸土地”和“抵达大海”,既关照当下时代,又意味深长。)

      【点评】

      本文有以下优点:

      1.紧扣要素内涵,揭示概念实质。

      第2段从“穿越逆境”的角度来诠释“曲折向前”的内涵,第3段从“明确方向”的角度来诠释“抵达大海”的内涵,第4段从“经历、过程”的角度来诠释“流经更多土地”的内涵。对关键词的解读准确恰当,各主体段针对不同关键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论证。

      2.建立逻辑关联,剖析关键要素。

      作文第2至4段,对关键要素内涵和价值充分论述的基础上,在第5段进一步揭示了关键要素间的逻辑关联。不仅写出了两个“为了……”之间缺一不可的关系,而且也写出了两个“为了……”与“曲折前行”之间的关系。

      3.运用生动语言,表达人生哲思。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文章在语言上具有美感、诗意和感染力。同时,这一特点也与作文题目中隐喻性材料的语言风格相契合,生动形象又不失自然。

      文章也有不足:本文对“流经更多土地”的把握是从利己的一面进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从利他的一面分析,即滋养更多的生命,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文章的观点将会更为全面,更有深度。但瑕不掩瑜,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呈现出当前的完成度,已属不易,非常值得肯定。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张伊凡)

      编号20

      曲折河流向大海,流经土地更可喜

      (标题对称清晰,包含河流三个要素:曲折向前、抵达大海、流经更多的土地,同时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是递进关系。)

      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蜿蜒向前,流向大海。在接近大海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河流曲折地流经许多土地,在旷野上留下一条河道,留下独属于自己的印迹。河流如此,人亦如是。我们历经曲折,不懈奋斗,不只是为了达到目标,也是为了享受这一过程,感受各处土地的美好。

      (首段揭示关键要素的内涵: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大海”是我们的目标,“流经更多的土地”是追寻目标的过程,思路清晰。“不只是……也是……”句式的使用,使表达更为严谨。)

      一条小河曲折向前,是为了抵达大海。(首段已经揭示关键词的内涵,主题段落的中心句可以从内涵“目标”入手。)每个人有各自心之所向的“大海”,一生的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大海”。经历种种曲折,我们不懈奋斗,终将抵达自己的“海”。   南仁东呕心沥血二十载,抵达他的天眼之海;王津在故宫中兢兢业业数个春秋,抵达他的古钟表修复之海;于甜甜在无声中克服困难,抵达她的舞蹈之海。如此这般,迎难而上不惧辛苦,不懈奋斗,我们终将在经历种种曲折之后,抵达向往的大海,享受汇入大海的喜悦,享受海风习习,享受海浪的温柔。

      (本段是标准的议论文主体段落,强调“曲折前行”与“大海”的关系,阐释了“曲折前行”的内涵和意义。运用排比论证的方法,选材恰当,紧扣观点阐释句,整饬有力。)

      一条小河曲折向前,更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更”字强调递进关系,照应标题。)流经土地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丰富而新颖的体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贫瘠的土地上,我们鼓起勇气,一往无前;流经更多的土地,我们积攒更多的经验,在曲折中成长、蜕变;我们在丰富多彩的土地上见人、见世界,亦见自我;我们在奋斗拼搏中丰富自己,在向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完成蜕变,同时也享受这一有苦有乐的过程,期待过程中小小的惊喜。曲折河流向大海,流经土地更可喜。(总结句回扣中心论点,强调过程更重要。)待我们抵达大海,回头可见蜿蜒河道,那便是来时的路,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段论证“流经更多土地”的意义,强调自我在过程中丰富了生命,为第四段联系社会现实奠定了基础。不足之处是论证方法略单一,论述稍显单薄。)

      揆诸当下,人人皆向往大海,可也有不少人忽略流经土地的意义。(具有现实针对性)有人认为抵达大海就是胜利,无需顾及流经的土地;有人认为即然目标就是大海,直道直行最为省事,走过曲折的道路,流经更多的土地不过是无用功。此二者实为愚矣。吾辈青年万不可如此。忽略流经更多土地的重要性,不顾曲折的意义,妄想直通目标,抵达大海。一心流向大海的河流,若离了土地,又怎么能成功,只能缩回源头的那处内陆湖泊里,直至干涸,也见不到大海的影子。

      (本段具有思辨色彩,把“曲折前行”、“流经更多土地”、“大海”统一于“人生”之中,再次强调“大海”具有价值和动力两个方面的意义,以及“土地”和“曲折前行”的重要性。)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以河流喻人生,我们艰苦奋斗,不只是为了达到目标,也是为了享受过程,在过程中成长蜕变,遇见更好的自己。吾辈青年,在广阔无垠的土地上奔赴自己的大海,不仅要不懈奋斗,向着目标前进,还要享受抵达前丰富的过程,流经更多的土地,不断提升自己。如此这般,在抵达大海那天,我们终将见到浮光跃金。


展开余文
      (结尾段再次回扣“大海”、“曲折向前”、“流经更多的土地”的意义,照应题目,彰显青年立场,流畅自然。)

      【点评】

      本文有以下优点:

      1.对关键要素的内涵理解准确、揭示充分,中心明确。题目《曲折河流向大海,流经土地更可喜》中已包含材料中三个关键词(曲折向前、大海、流经更多的土地),同时题目也明确了文章的观点,首段将“河流”理解为“每个人”,将“大海”理解为“目标”,将“流经更多的土地”理解为“感受过程的美好”,恰当地把握了材料的内涵。

      2.准确揭示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联。第2段强调“曲折前行”与“大海”的关系,阐释了“曲折前行”的内涵和意义,第三段主要论述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可以丰富自身生命,第四段结合现实进一步论述“土地”和“曲折前行”对于“大海”的重要性,尾段再次重申中心论点,呼吁青年注重过程,照应题目。)

      3.文章语言流畅,既具有思辨性,又具有严谨性。三、四段中排比句的使用,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只是……也是……”等关联词的使用,凸显了作者思维的缜密和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另外,作者始终能够全面关照到三个关键词,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比较深刻。

      文章中也有一些不足:三、四段主体段落的论证略显单薄,论证方法比较单一。

      对于“目标”与“过程”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缺少明确二者关系的观点句。

      本文对“流经更多土地”主要是从利己的一面进行阐述,而且利己停留在丰富生命的层面,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分析到利己“超跃”自我这一层次,再能从利他的一面进行分析,即滋养更多的生命,为社会做出奉献、造福人民,那么文章的观点将会更为全面,更有深度。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李珍珍)

      编号21

      为大海向前,为土地曲折

      (标题既扣题目材料,又揭示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隐喻类作文题目拟题,此标题值得学习。)    

      人生漫漫,如一条河,我们前进以抵大海,实现人生目标,但也为流经土地,造福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故我言,为大海前进,也为土地曲折。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突出强调了“曲折前进”的目的性,后文也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开头可以说是言简义丰,但也流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分析材料时少了“曲折”这一关键要素;材料分析后提出中心论点衔接不自然;中心论点依然是以“隐喻”的形式呈现,没有突出写作立场和写作价值。)

      抵达大海,即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在跌跌撞撞中完成人生的征途,而我们努力实现的、拼搏以追求的,不应只有目的地,也应在个人奋斗中树立“大我”意识,在为社会谋福祉,为国家谋复兴的使命中完成河流“完满的流向”。

      (本段阐释了关键词“抵达大海”的内涵,抵达大海可以是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也可以是完成为国家谋复兴的使命,理解较为深刻;也简单谈及抵达大海与曲折向前的关系。但作为整个论述段的起始段内容较为单薄,关键词解读上缺少对“流经土地”这一要素内涵的阐释,将“曲折向前”替换为“跌跌撞撞”,内涵不够完整准确;逻辑关联上没有论及“曲折向前”与“流经土地”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论及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整体思维不强。)

      人生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曲折向前。(分论点一,“曲折向前”是人生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照应标题前半部分,为大海向前。)河流无法有“两点线段”的路径,必然有弯弯曲曲,前进后退。正如我们人生,没有人的人生是一马平川的。每个人都有既定的卡牌,也有希翼的终点,故我们“曲折”的前进为了人生的目标实现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为了抵达大海,我们人生的奋斗不至于毫无目的;因为为了顺利实现人生目标,我们不断精进自身能力,让自己走过荆棘仍盛放,去到更宽阔的天地徜徉。(阐释抵达大海的意义,可以让我们在人生奋斗路上有方向有目标,也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作为主体议论段,这一段只有观点句和阐释句,没有论据,缺少论证过程。段首和段尾的观点强调的观点不同,段落内容分散不连贯。)

      但是,不应只为到达,人生应当实现。(分论点二,用关联词“但是”承接上一段的内容,也照应标题后半部分“为土地曲折”,但是表述上“实现”一词指意不明。)流经更多土地的河流有泥沙的洗濯,丰富的底蕴,更重要的是,河流润泽了土地,并载以美好的光辉无悔地流向大海。人生漫漫征途,从一方面看,我们流过更多的土地可以丰富人生的体验,在每一次曲折的人生体验中丰盈我们的灵魂,在这个层次,流经的土地是体验,是收获。从另一方向看,河流甘心曲折,是为了更多土地的润泽。(从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阐释“为土地曲折”的意义,理解全面,但语言不够精炼。)在人生中,我们也应有如此奉献、伟大的人生使命,社会如士地,予以我们前进的土壤,我们应如河流,反哺土地滋养与润泽。(从“怎么办”角度谈及到我们与土地的关系,具有思辨性。)于敏本可以继续原子物理研究,进而取得成就,但他选择了走“曲折的土地”,几年的研究说不要就不要,投身国家研究原子弹,为国防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事实论据,强调个人人生发展可为国家需要让步,贴合本段观点,不应只为到达自己的人生大海,也应当为流经土地而曲折,论据贴切。但是论据援引不准确,“两弹一星”元勋于敏是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向氢弹理论研究。)我们青年也应如于敏,有“为天下开太平”的意识和使命,立志于国家,服务于社会,让人生的这条小河更有意义,流向大海时更无悔。(结句,回到作为青年学子自身的角度谈怎么做,紧扣本段中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曲折前进为了抵达大海,也为流经更多土地,流经更多土地后会予以我们泥沙的力量,更好地流向大海。(结尾总结性陈述,回应前面说到的“为大海向前”与“为土地曲折”,也思考了“流经土地”对“抵达大海”的作用,具有思辨性。)我们抵达的大海可以是更美好的前程,亦可以是更发展的社会,或是更发达的国家。(论述“抵达大海”可以是“利己”,也可以是“利他”,思考较深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如脱贫攻坚中大展身手的扶贫干部,应如北斗卫星研发中大放异彩的科研人员,应如舍己为人的战土,为大海向前,为土地曲折,以实现人生价值,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关联现实中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助力民族复兴统一的人和事,谈青年该怎么办,正面强化本文中心——“为大海向前,为土地曲折”,水到渠成,逻辑严密。)

      【点评】

      本文有以下优点:

      首先,对关健要素的内涵理解准确,揭示充分。比如题目《为大海向前,为土地曲折》中已包含河流三个要素(曲折向前、大海、土地);将个人人生目标、国家复兴使命与大海关联起来,准确把握了“大海”的象征内涵;将“流经更多的土地”理解为“丰富的人生体验”“润泽土地”也是恰当的。

      其次,对两个“为了”与“曲折向前”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兼顾价值与动力两方面,思考比较全面,认识比较深刻。第三段论述“抵达大海”的指引作用,第四段从利己与利他两个角度论证“流经土地”的价值,且两个段落分别强调了“抵达大海”“流经土地”与“曲折向前”的关系,结尾段也谈及“流经土地”对“抵达大海”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第三,文章的论证思路清晰合理。标题《为大海向前,为土地曲折》,将“曲折向前”这一行为和两个“为了”之间的强关联写得非常明确,全文一以贯之。首段提出论点后,第2段先总说“行为”和“目的”关系,第3、4段就中心论点的两个层次分别进行论证,第5段总结全文,关联现实,提升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当然,作为考场作文,这篇文章也有着需要提升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1.整体思维不强,文章分两个层次展开论证中心论点时层次清晰,但整体论述三者关系时内容单薄,逻辑关联层次不够清晰。

      2.论证不充分,现实针对性有待提升。全文只用到一个事实论据,且引述有误;第一个分论点缺少论证过程;文章只在结尾段简单关联现实,内容较少,不够具体,可多一点结合时代现象突出写作价值。

      3.语言表达上,两个分论点语言表达不够流畅,用词遣句上没有亮点,个别语句有错别字和语病。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陈丽诗)

      编号22

      向前流淌至大海,曲折蜿蜒惠土地 

      (标题紧扣核心概念,“流淌”至“蜿蜒”,这三个词语是对原材料的初步转化。14字而成的两句话,清晰明确地阐述了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

      河流向前流淌,汇入大海,同时也九转回肠,滋润土地,滋养生灵。这是河水的流淌之道,亦可予青年启迪。于青年,既要向前流淌至大海,更应曲折蜿蜒惠土地。

      (第一段言简意赅地点出了河流背后的隐喻,河流的流淌之道就像青年的成长之路,从“隐”到“显”,顺接自然,实现了隐喻类材料作文由此及彼的过渡。同时用“既要……更应”明确了二者之间的递进关系,与作文题目中的“不只是……也是”相呼应)

      于河流而言,大海是目的地,是归宿,土地是价值体现;(改为“流经土地、滋养万物是其价值体现”)于青年而言,大海便是人生理想,土地便是他人、社会,乃至国家。(改为“流经土地便是丰富自我,惠及外界”)在努力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也应尽己所能惠及外界,实现个人价值。(删去“实现个人价值”,因为前文已经提及)

      (第二段进一步阐述关键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大海是河流最终的归宿,灌溉滋养土地是其价值体现,就如同人生理想是青年的最终目标,惠及他人,惠泽外界是青年的价值体现,不足之处在于这里忽视“曲折”这一概念,若表述出河流本可直抵大海却选择曲折向前,能更好地与标题呼应)

      向海而行,人生有梦,三毛曾言:“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人当如河,向着大海前进,汩汩向前。有如宋濂、周恩来、郎铮等努力为人生理想而不断前进的事例,皆为你我榜样。有梦想,并为之奋斗,方为对青春的最高礼赞。(这里举例之后,应围绕分论点“向海而行,人生有梦”展开分析,可增强说服力。)

      流经土地,多多益善,(这一句改为“曲折流经,惠泽他人”,与整段文意更为贴近,且与标题呼应。)何塞马蒂说过:“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国家的事业。”(引用恰当)河流所见的不只是前方的大海,更是身旁的土地,本可径直抵达却曲折自身,惠及更多土地。从古至今,亦有许多将目光投向更崇高的事业的人们:钱学森本可在美国享受优渥的生活,却毅然改变流向,排除万难,只为回国贡献;叶连平育人无数,本可安心享受退休后的天伦之乐,却选择转向山区,化身乡村烛光,照亮大山孩子的教育之路。诸如此类的还有颜宁,黄文秀等楷模,他们皆若河流一般,无声滋润着更多的土地,正所谓“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吾辈青年也应如楷模般,在实现个人理想时,为人民服务,在国家社会中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这一段体现了议论文主体段的基本建构特征“观点句+阐述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使论证内容饱满,论证力量强大。同时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例和引用都非常恰当,如果能将钱学森、叶连平等人的经历上升为他们本可以选择一条人生坦途,却选择一条“曲折前行”之路,惠泽更多的人,这样会更好,与题目中的“曲折蜿蜒惠土地”相呼应。)

      要向海而行,更应流经土地,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将个人的足音汇入国家的交响曲。我们要惠及的不是一块农田、一片土地,而是广阔的平原,更多的土地,实现个人理想固然可体现个人价值,可为社会带去福祉、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人生价值更为高尚。

      (本段从小我拓展到国家,突出“曲折向前”和“为了”之间的目的性,要向海而行更应流经土地,要个人理想也要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体现思维的深刻性。)

      值得注意的是,惠及更多土地并不意味着放弃大海的目标,在为国家复兴的奋斗中,不应完全抛弃个人利益,而是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为国为民贡献;同时,吾辈也不应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顾眼前自身的利益,不愿为人民服务,应若河流之大爱,润泽大地。

      (本段进一步阐述二者之间的二元思辨关系,惠及土地但不忘却大海,惠泽他人但不忘记发展自我,同时不能一味只知道发展自我,视野狭隘,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性,逻辑严谨)

      从青年延至国家亦是如此,当今的中国,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向前进发,流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海,但我们同时也兼顾其它发展中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流经世界大地,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展现大国担当。

      (从“河流”拓展开去,这条河流不只是青年也是国家,我国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同时兼济其他发展中国家,尽显大国担当,这一段话显示了大格局。)

      向前流淌至大海,曲折蜿蜒惠土地。你我河流的交汇,便是一张水网,惠及中国乃至世界的各块土地,也一同流向汪洋大海。

      (结尾呼应标题,点出我们就是那条河流,一条河流可以流经土地,河流和河流之间的交织构成了水网,不仅丰润自我而且惠泽中国、惠泽世界,结尾的这几句话为文章增添了灵气。)

      【点评】

      一、文章闪光点:

      (一)对题意“核心”内容的充分释能

      1.论述文之“论”的切合题意,比如文章的标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能围绕作文题目的“初始概念”,——“抵达大海”与“流经土地”展开,标题即中心论点。

      2.论述文之“论”的文脉清晰,文章结构完整、紧凑,论述清晰,先分后合,分论简洁恰当、合论辩证统一,使文章有走向深处,“直抵大海”的力量。

      3.论述文之“论”的逻辑严谨,本文重点论述行为与过程、目标的思辨关系:利己与利它共同推动人生前行,实现价值。准确揭示目的(两个“为了”)与行为(“曲折向前”)的深层关联,思考较全面。第三、四自然段分别阐述“利己”和“利他”的必要性,第五、六、七段,从河流拓展到青年,再从青年拓展到社会国家,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凸显两个“为了”的目的性,得出“我们不仅要利己更要利它”的结论,全文层层深入,思路顺畅不凌乱,是作者思辨思想的外化。

      (二)用多种论证方式贴切论证观点

      本文文气扑面而来,不论是引用三毛、何塞马蒂均的名言还是文中所举例子都恰当贴切,可见考生扎实的语文功底,积累丰富,信手拈来,宋濂、周恩来、郎铮等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他们目标清晰明确,他们的目标就是星辰大海,与题目中“向前流淌至大海”相呼应;钱学森、叶连平、颜宁、黄文秀等人都是本可以选择一条人生坦途,却选择一条“曲折前行”之路惠泽更多的人,与题目中的“曲折蜿蜒惠土地”相呼应。

      (三)结尾点睛为文章增添诗意的浪漫

      结尾呼应标题,点出我们就是那条河流,一条河流可以流经土地,而河流和河流之间的交织构成了水网不仅丰润自我而且惠泽中国,惠泽世界,结尾的这几句话为文章增添了灵气,我们的世界就是纵横交错的河道。

      (四)说理透彻助力文章走向深刻

      本文能抽象思考,深刻说理,揭示社会主题和人生意义,阐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关系,中国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不忘协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向下能“抵达”具体现实,所写的事例有现实性,最后落笔我们就是一条河流,河流与河流的交汇构成了水网,惠及中国乃至世界。

      二、文章的不足之处与写作教学启示:

      1.文章后半部分忽视了“曲折”这个要素,五、六、七自然段未提及。如果后文将“行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阐述更加清晰,也就是把“之所以曲折前行是为了什么”写明白,就会更好自始至终的彰显整体关照。这提示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教学生紧扣“核心概念”写作,不要漏概念。

      2.如果考生能在第七段中将自己的生命感悟关联起来,把自己感受写进去会更好。这也提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倡导学生抒发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我手写我心的文章更有生命力,也更能打动阅卷老师。

      总的来说,作为限时考场作文,瑕不掩瑜。点评作文的过程也是反思自我写作教学的过程,老师和学生一样都是那条河流。这条河流在写作的道路曲折向前,不断摸索,最终直抵星辰大海。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  杨朔)

      编号23

      心怀江河之姿,福泽苍生万民

      (题目以喻破喻,抓住审题的关键词,以河流曲折流长的姿态为隐喻,将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与之相比拟,直接扣准了最高层次的立意,从利他角度来谈行为与过程、目标的思辨关系。这种巧妙的隐喻方式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使得深刻的道理更加易于理解。)

      大江东去,黄河落天,源生高山,径流奔海。(化用诗句,文辞典雅,句式整齐,很有气势,既是起兴,亦是巧妙概述材料,引出观点。)而瑰丽雄奇的大江大河却并不只为入海而不舍昼夜,而是曲折蛇行,为宽广的土地带去生命的甘泉。(把材料语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释,很是生动)怀揣着远大理想的我们,也当从河流的走势中悟出:人生理想的实现不只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是为了无数人们的利益之实现。(明确点题,立意高远)

      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利益而服务的工作,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一条河流在前进中福泽了众多土地,而马克思在“为人类工作”的信念下,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运,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而我们在为了心中所抱的一个信念而为之奋斗时,又是否叩问过自己,我的事业是否能惠及更多的人?而唯有一个肯定的回答,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不只是为一已私利,而更是为了社会与人类的共同利益。(用马克思的名言与事例来论证观点,强调了“流经更多的土地”这一扣题要素,叙述简洁明了,议论一语中的。)

      河流便是在这种曲折流长的旅程中遍历土地,以实现它自己的价值的。而在它一往无前的逝去后,它不会想到生活在那些土地上的人们开挖水渠,将大河的清流给予更多的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递,是献血车前的长队,塞满钞票的募捐箱,十宇路口的红马甲……良知与善举在一个伟大的示范先行下,一传十,十传百,散入春风,使光明与希望笼罩大地。我们理想的实现,不正是应当像这样的接力比赛一样,永续长存吗?因自已的理想推动更多人的理想,正是当代青年应有的担当。

      (紧扣“向前”这一要素,把题干里的“大河”喻体与人类社会“润物细无声”的本体自然妥帖地联系在一起。但曲解了“曲折”之意,把“曲折”理解成“传递”和“接力”了。)

      于是,当河流入海,在太阳的蒸发下回到云层,重塑它这一路的曲折时,它会为自已的博爱与无私而欣慰。回眸党的百年征程,她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意志,把革命火种引向神州大地,在奋战中解放了全中国的人民。于是在党的光辉旗帜之下,邓稼先们让国防的钢铁长城横空出世,王进喜们让石油流进祖国的库房,袁隆平们让百姓们不再忧愁口粮……党的理想号召着无数中华儿女的理想,使一篇篇动地感天的乐章在新中国的土地上绽放!党的奋斗历程也就宛如江河出高山、过荒原、入东海之路,以自身之姿,滋润了无数人理想之实现。(河流的博爱无私与党的百年征程相结合,展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人民的接力奋斗精神。把宏大目标与滋养更多的生命,完美连接。)

      从河流的寓言中,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真正伟大而受人讴歌的理想,应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气;“但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胸襟;“—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的宏心。(排比造气势,引用显底蕴。)一如那古老的江河,从大地的高处走向平坦的原野,所经之处,荒原化沃土,平沙变深林,抛弃了身处高位的自傲,抬起了造福四方的真诚,不声不响,不卑不亢,向大海走去。(以大河喻体开篇,再以江河喻体收束,作者匠心独运。只可惜对于“曲折”点得不够。)

      【点评】

      这篇优秀作文,展现了一种宏大而深远的思考,融合了自然与人生,体现了考生对于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度理解。其优点罗列如下:

      1.思想深刻,立意高远。作文开篇即从大江大河的景象引入,赋予了“江河之姿”以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大自然的壮丽,更代表了人生理想、社会价值的追求。考生将人生理想、社会价值与江河相提并论,显示出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此外,作者引用马克思的话语来强化论点,显示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清醒认识。此外,作者还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事业是否能为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利益作出贡献,进一步加深了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文笔优美,修辞生动。整篇作文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感染力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修辞手法,如“大江东去,黄河落天,源生高山,径流奔海”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最后一段排比、诗句引用等手法的运用,也使得文章节奏鲜明、充满力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文章的情感表达也十分到位,如“我们理想的实现,不正是应当像这样的接力比赛一样,永续长存吗?”这样的句子,既表达了作者的坚定信念,也激发了读者的共鸣。

      3.论证丰富,逻辑严密。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多个生动的例证,如献血车前的长队、塞满钞票的募捐箱、十字路口的红马甲等,这些例证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通过对比江河的走势和马克思的人生选择,有力地论证了人生理想的实现应该为了更多人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4.人文关怀,责任担当。作文以“心怀江河之姿,福泽苍生万民”为主题,贯穿全文,展现了考生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了其强烈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在当前世界形势下,这种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但此文在逻辑方面有点瑕疵。文章的第二段,谈的是河流流向的这个过程——流向更多的土地,这是从“利人”的角度来展开,在谈奉献。第三段,是从“曲折向前”这个要素来展开,人生之路也会曲折向前。但是他的有些语言表述和事例,并没有对应这个分论点,大体还是在讲奉献。

      (深圳技术大学附属中学 邓怀涛   

      深圳市教科院  葛福安)

      编号24

      拥奔流到海之意,怀滋养土地之心

      (标题紧扣材料内涵,定位准确。“拥……之意  怀……之心”字数一致,平仄相应,有整齐之美。内容高度吻合“不只是为了”“也是为了”的目的性,呈现出并列的逻辑关系)

      “终日乾乾,但行不倦。”人之一生如同一条河流,面无数坎坷曲折,一路奋发向前,奔赴属于自己的大海。而一条河流不仅为奔流入海而实现理想,更为滋养土地而为人民。依我拙见,吾辈青年身为河流,自应拥奔流到海之意,更怀滋养土地之心。(开篇引用,扣“前行”之意。接着将人生与河流联结,强调河流奔赴大海更滋润万物。后面将青年比作“河流”,展青年“奔赴大海、滋养土地”之心胸。这段来看,作者欲将“奔赴大海”和“滋养土地”的目的两者理解为递进关系,若为递进,则标题可更明显体现,试拟“且拥奔流到海之意,更怀滋养土地之心”如何?)

      其意为何?曲折向前,是困难、是阻碍,是冲波逆折的向前发展;抵达大海,是拥抱理想,实现抱负,完成使命;流经土地,是责任,是帮助,是浸润人民。我们纵如一条条河,心中怀揣着梦想,肩负着河流使命,心中却充满滋养人民之心。(此段阐释核心概念,把握准确,一一到位。写出了“曲折”,也明确了“抵达”的理想实现和“流经”的浸润利他。突出强调,为后文议论打下基础。)

      拥奔流到海之意,才能不负时代大海之意,(连着用“之意”,表达不甚明了,不如省略此句中“之意”二字,让前后衔接都更流畅)启动强国征程。(分论点一:条件关系的复句,强调心有目标,才能迈开步伐,奔赴理想。)有梦想有奋斗,为实现理想奋斗而促社会、国家之发展。古有工程建筑师李冰父子,痴于水利修建,运用智与勤,突破四川天险之“逆折”,成功修建都江堰,天府之国受其而成,推动秦之统一;霍去病为少年将军,骁勇善战,揣驱匈奴之理想,驾马踏平匈奴入侵之地,而为汉朝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促进国兴盛发展。每个青年都有目标,虽道路万险万难,终要以猛劲冲出新天地,奔向大海,为国永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注入新生血液。(此段论述抵达到海之意,举例论证实现人生之大理想,大目标。成就人生之大功业。举例可古今结合,既有“古有”,也可“今看”。这样会让例证更加丰富,也兼具时代感。)

      更怀滋养土地之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让万里神川茂盛生长。(分论点二:也是条件关系的复句,强调心存奉献,才能润泽万物,也实现自我价值。)一个人价值能否实现,要看其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有多少,在奉献中才能尽河流之本用。(河流之本在滋润土地,人之价值在奉献为先。此处论证,强调在奉献中呈现人生价值意义。)雷锋同志秉持为人民服务精神,处处帮人,事事为人,滋养了建设时期无数的民众,使大家有建设时代之热情与便利;最美书记黄文秀是扎在大山中的清流,做到尽力滋养大山中的每一位人民,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他们尽力伸张着支流,怀着不变的初心,滋养每一寸土地。土地之上的美丽花朵,离不开河流的滋润。每个青年应实现自我价值,努力去帮助,去改善身边力所能及之事,为社会贡献善良,为人民贡献力量,是河流之真义所在。(此段论述滋养土地之心,强调人应如河流,守住滋润万物、时时奉献的本心,这也是作者极力强调的部分,即人的自我价值更多体现在随处可为的奉献之中。)

      到海是终,润土为本。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为科学实验日夜奋斗,一个个新青年为梦想而不断奋斗,虽道阻且长,虽有冲波逆折,但仍应奋勇向前,不忘初心,尽力去滋养所经之土地,才有发展,才有久安。梦想是终点,为民是根本,贯穿河流之始终。(此段将“到海”和“润土”有机关联,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到海”的终点、结果固然重要,一路前行的“润土”过程更意义非凡。“一代代”“一个个”还展现了接续奋斗的意义内涵。此段可以加强论述,若将“结果”和“过程”的关系点得更透彻些,则展示出对材料的理解更加充分深入。)

      而这当下之现实意义,是我们青年冲破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知识汇聚河流的力量,在学习中、生活中帮助同学、朋友,同时也朝着自己的梦想奋斗,在砥砺自我,润泽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自身,如何做?仍然紧扣材料中核心含义“曲折向前”“润泽他人”“发展自我”来论述,很紧凑。)

      《后浪》中言:“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君可知,汉终军,弱冠请长缨;君可知,宗元干,少年破巨浪,自古英雄出少年,我辈何须让古人?(此段继续强调青年立场,做“英雄出少年”之例证,突出我辈当学古人,新时代勇担重任,点亮风景。但觉得这一段反而和前文联系不紧密,若继续围绕关键词,集中精力论述,让结尾收束更有力量,会不会更有效果?)

      【点评】

      这篇文章的优点明显,即对材料的内涵关键解读把握非常到位,“曲折向前”“抵达大海”“润泽土地”,从题目、开篇到结尾,笔力非常集中。文章结构完整,提出观点——阐释概念——分层论述——联系现实——呼告结尾。论证清晰,整个文章读起来比较顺畅。集中一段阐述关键词,然后进行论述,这种写法相对别致,也让关键词更加突出,使得后面的论述更好展开,提供了写作的新思路。

      在论述过程中,选用了较丰富的事例,使论证充实不空泛。本文在举例中对两个分论点分别采用了列古例和举今例的方式。在论述中,古今中外结合举例论证也许会让文章显得更加丰富立体。

      文章的立意较高,着力于宏伟目标,也更强调日常润泽奉献。在论述中,本文肯定了“抵达”的意义,也更强调“流经”的价值,对“曲折向前”和“抵达大海”、“流经土地”之间的关联论述,稍显薄弱。

      另外,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追求一种有张弛感的简洁和整齐。可以看出作者有较好的古诗文功底,也善于“化学为用”。如对“曲折”的阐释,就巧妙借助《蜀道难》的“冲波逆折之回川”,结尾段的“终军”“宗元干”也可以看出《滕王阁序》中“终军之弱冠”“宗悫之长风”的影子。这是善于积累和活学化用的典例,值得学习。

      从卷面看,本文的书写“颜值”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深圳光明中学  王蓉)

      编号25

      在旷野曲折中奔流

      (作者的这个小标题,虽然不是流行的标题,但也确实体现出关键词:河流、曲折、土地。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画面感和想象力的标题,而丰富的想象力则是作者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更多的土地,其实就是旷野。奔流的水,比起徜徉的缓流,更能体现出一种青春的活力和生命力。而在曲折中奔流,则更能体现出一种逆势而上,无惧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美中不足的是,这个标题可以谈谈在旷野中奔流会导致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其现实意义在何方,这也是后续修改的一个方向。)

      电影《普罗米修斯》中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开篇引用电影的台词。意思是人生的旅程不是沿着一条固定的轨道前行,而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变化。旷野强调了人生的自由和无常性,提醒人们要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活出精彩人生。这句话非常贴合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也适合用在开头段。)诚如其言,世界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曲折的河流才能历经更多的风景。故我言,汇入大海前,人应如河流般曲折地奔流在旷野的土地中。(提出中心论点,总体来看首段简洁有力,言简意赅。)

      河流的壮美在于曲折,人生的精彩在于跌宕。(分论点一。这两个整齐对偶的句式,强调了曲折和跌宕的重要性,将河流的壮美和人生的精彩之处点明了,还顺便将材料中的关键词——河流过渡到一个更高的人生的层次。这样的分论点文采飞扬,令人印象深刻。)令人惊叹的美景,往往在大起大落、大弯大回中得来。且着看长江上游荆江九曲回肠令人叹自然之鬼斧神工:三峡瀑布清流激湍的奇山异水倾倒了千年旅客。人亦如此,笔直而顺遂地直通大海的人生是无趣的,是单调重复的轨道。(过渡句,从河流顺滑地过渡到人生的高度和自己的相关论据。)使《奥德赛》传诵三千年的是他的流亡,是他在回家的路途上屡屡受挫,他看过巨人的独眼、听到塞壬的歌声。读者跟随他曲折的旅途一同游荡,为他心神摇曳。(《奥德赛》素材的运用,体现出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文学性素材的使用,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整理才能内化为作者的心灵话语。经典文学著作的多层指向,往往也让议论文充满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同时论述也更加有力。这比单调、机械地使用一些时兴的素材更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在使用素材的时候,并不是机械地在讲故事,而是用一句话点明其特征,再用另一句话说明这个显要特征给读者带来的影响。)使《哈姆雷特》感动世界数百年的也兴绝不是他复仇成功的瞬间而是他的延宕,是他延宕中的纠结与扣问,以此体现人性的缈小与伟大。(哈姆雷特属于课内例子,运用课本素材也可以看作是教考衔接的一部分。教材的素材,往往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既经得起历史的推敲,也具备更加丰厚的多层底蕴。)曲折令生命丰盈,于是我们无悔无憾地汇入大海。(回扣句非常有力。)

      我们欣赏曲折,并不意味着赞美流亡与延宕。(分论点二。紧扣上文,形成环环相扣之势。但本分论点与上段的“曲折”有所重复。)我不支持:“我唯一恐惧的,是我配不上我所经历的苦难!”这样的论调。(这一部分是驳论,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反驳的是名家的观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说,建立在他自身和俄罗斯民族所处的苦难之上。驳论之余,其实也可以考虑回到历史发生的现场,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与本文的“曲折”联系起来。当然这就是另一种论说思路了。)人类不是因苦难与挫折而伟大,而是在苦准面前迸发出战斗到底的勇气,所以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这里写出了一种康德式的崇高,把战斗般的口号融入行文之中,进一步进行了驳论。)欣赏曲折的本质是一种乐观主义,是相信一时的磨难无法阻拦词流的奔涌,并只会为人生添一笔意料之外的精彩注脚。我们相信所有的延宕是考验更是机会,于是我们在不息的扣问中证实的自我的存在,成为自己的王子。曲折不是绕远,因为在江入大海前,我们要丈量土地。(最后面用土地回扣了全文的主题。但是这里的回扣似乎有些生硬。和本段前文的苦难论述,缺了一些过渡的成分。)

      麦克尤恩说:你的思想不是厨房里的杂物,可以像扔掉旧罐头一样清理整洁,它更像一条河流,你无法矫正一条河流。(这一句作家名言出现在了中心论点的位置,这一句话似乎更加适合作为论据出现在本段,而非作为分论点。)愿当代青年意识到自己本是河流,挣脱固定无趣的轨道,在旷野中曲折奔流。而这需要我们做一条水量丰沛的河,而不是潺弱的溪或沟渠,需要我们保持源头有活水注入,身侧有支流并行,于是旷野不再空洞,前路不再渺茫。

      (本段揆诸当下社会现实,也确实做到了联系现实生活,并发出了自己的呼吁。显得自然流畅。)

      做一条自由而曲折的河,哪怕如木溶于水汇入大海浑然不分,回首来路亦可见九闻曲回肠瀑布倒挂,于是悠然心会叹一声:守宙如许,我曾来过。

      (尾段有64个字,言简意赅,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出了,是一个有力的收尾。但在概括全文观点上不够全面,也显得虎头蛇尾。如果能够对全文的观点进行升华,而非仅仅是人生或者抽象概念的层次,会更加具有震撼力。)

      【点评】

      本文优点很多,最值得肯定的是能够紧扣材料来进行写作,行文过程行云流水,文采飞扬,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积淀。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基本上能够围绕着文章的关键词“河流”“旷野”“曲折”来进行论述。只是在倒数两个自然段,似乎淡化了“流经旷野”的论述,在总体行文中,能牢牢抓住“河流”和“曲折”并进行联想和拓展。这足以看出作者审题之仔细,也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本文也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

      1.继续紧扣作文材料,将“流经更多土地”和“河流”的关系进一步阐明。

      2.第三个分论段的分论点应该更明晰一些,建议用自己的话语来代替他人的名言,如同第一个分论段般,用简介有力而对仗的分论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3.文章的站位可以再提升一下,如倒数第二段,可以结合当下的新时代,从个人的人生升华到更高的层面。在行文过程中,也应由低到高,从个人到社会,这样会显得更加具有层次感。

      (龙岗实验高级中学 曾文杰) 郑崇波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4年深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4年深圳高三“一模”语文高分作文点评(二)
下一篇:2024高考语文二元思辨性“不能与不为”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