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28 2024-04-27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二作文指导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作文题汇编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代大学生,又脆又难“杀”,故而又称“大学生脆脆鲨”,该类说法源于热门话题“大学生真的很脆弱”。吃火锅低血糖、转身腰闪了、打哈欠脱臼、被吓晕抽搐、上厕所骨折、太激动晕倒……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脆脆鲨”做不到,“脆皮”大学生们总是小事酿成大祸事,但主打一个“命脆,盾多”,最终化险为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写作提示】
材料分析: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社会发展、家庭养育的重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必然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不少负面影响。而“吃火锅低血糖、转身腰闪了、打哈欠脱臼、被吓晕抽搐、上厕所骨折、太激动晕倒……”无疑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质太脆弱了,提高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迫在眉睫,需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丰富户外活动,倡导饮食均衡,特别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从而甩掉“脆皮”,达到“野蛮体魄、文明精神”的成长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完全没有必要为“脆皮大学生”而焦虑,从这个词条中,我们甚至能读出一些乐观来。“脆”是自嘲,“皮”一下是自嗨。大学生们敢于自嘲,敢于将自己的脆弱展示出来,本身就表明了一种自信乐观的心态。他们不讳疾忌医,也不过度忧虑,而是用一颗平常心笑着面对不期而来的意外伤害或疾病,并积极地去治疗和解决问题。这种心态值得赞赏。我们有理由相信,或许部分大学生偶尔有些“脆皮”,他们的内心却依然坚强。
立意角度:①“脆皮大学生”不仅是玩梗,更是健康警钟;②大可不必为“脆皮大学生”而担忧。
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的“昆仑崇拜”,融合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意识。而今,千吨级的架桥机——“昆仑”的命名,也来源于此;还有很多国之重器:鲲龙、蛟龙、天问……名字也多来自传统文化典籍。
有人说,这些体现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和浪漫色彩;有人认为,使用太多古代文化元素少了时代气息,也让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感觉不好理解。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的第一段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运用了本试卷中现代文阅读I的背景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了“昆仑崇拜”和“家国意识”的关键信息;第二层次由“昆仑”的话题关联到新时代的国家发展,从千吨级架桥机以“昆仑”命名,到诸多国之重器用传统文化命名,引导考生观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第二段借两种声音进一步将认识引向深入,一种观点为对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认可,认为这是中国人自觉的文化认同的体现;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少了一些时代气息,让有些人感觉不好理解。考生需明辨两种观点,认识到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文化体认,表达对家国体认和文化皈依的认同,表达对中国家国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赞美,激发传承文化、勇担时任的信心和决心。当然,后一种观点中也有值得思考之处,受众理解程度的不同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普及还任重道远,如能从这一点辩证思考,可为文章增加议论的深度。
【参考立意】
①名字里的中国,尽显传统风范和中国力量。
②赓续家国情怀,厚植文化担当。
③文化认同是最有底气的自信。
④以中华之名,传文化之光。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欹器”是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呈校形,不能竖立,中间部分有两耳,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的时侯,因业力作用,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献、中则正、满则覆”。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3.【写作提示】材料是对古代欹器的说明,欹器没有盛水时,是倾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材料重点在最后一句“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考生可就其中一点写作,也可以综合写作。
展开全文阅读
【立意参考】①人不学习,腹中空空,便不能自立;②正确把握度,努力做到刚刚好;③按规律办事,运用好辩证法;④世界万物,皆有其度;⑤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⑥满招损,谦受益。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考试(一)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何谓大人?曰:小心。”《格言联璧》里这一问一答,颇值得玩味。“大人”指品德高尚之人,“小心”则为谨慎。“大人小心”的意思是,越是品德高尚的人,越小心谨慎。与“大人小心”相对应的是“小人轻狂”。
“大人”之所以“小心”,不是怯懦,而是源于敬畏。有“小心”这块道德的压舱石,人生方能驶得万年船。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写作(60分)
23.【参考立意】
1.敬畏之心助理想启航。
2.常怀敬畏之心,方可行稳致远。
3.心中有敬畏,脚下有力量。
4.以谨慎之心,谱生命之华章。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凭借《过往》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浙江作家艾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作家的写作是一种极为隐秘的个人劳动,需要天分、努力和运气……我会尊重创作规律,不急功近利。”
材料二:从《长津湖》到《交响乐》,再到《阿里郎》,10年间,作家王筠先后创作了3部书写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而在此之前,他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已有20多年的时间。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答案】例文:
戒骄戒躁,切莫急功近利
2022年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艾伟坚持“尊重创作规律,不急功近利”的原则,默默坚守自己的创作阵地:作家王筠用了20多年的时间去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才在10年间创作出3部相关题材的长篇小说……反观当下,不少年轻人在浮躁的环境中慢慢迷失自我,一味求快,反而忘记了修身、修心。这一事实告诫我们:切莫急功近利,唯有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做好厚积薄发的准备,方能行稳致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急功近利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的影响下,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人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化的回报,社会上充满了浮躁之风。浮躁成为盘踞人们心头的一大“魔障”,急功近利在带着人们渐渐远离成功之时,也在铸造一座座由悔恨构成的“墓碑”。三国将领马谡的才能谋略不逊于他的哥哥马良,但他性情过于浮躁,第一次领军便想建立大功,不顾诸葛亮的军前告诫,最终痛失街亭。急于求成使他在名垂千古前坠入深渊,只留下一句历史的哀叹。这告诉我们,人生路上,切忌急功近利。
路漫漫其修远兮,青年人应有宁静致远的觉悟。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在他的梦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成功,水稻和高粱一般高,颗粒如花生米般大……这是多么简单明快而又朴素的愿望啊,就是这朴素的愿望,这宁静致远的心境,使他终身只务一事,勤恳工作,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只有拥有宁静致远的心境,朴素诚恳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路漫漫其修远兮,青年人应有厚积薄发的准备。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启示我们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像鲲鹏一样实现图南的宏图大愿。东汉思想家王充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好在书店看一本背一本,看完一个书店的书就到下一个书店去,因此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为他后来写《论衡》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他年轻时的深厚积累,就没有后来的《论衡》。
生命长河漫漫,我们往来其中,随着奔涌的浪潮不知其所以。每个人都渴望行至远方,立于高处,但最终能衣袂飘飘、令人仰止之人却寥寥无几。殊不知,只要我们不急功近利,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做好厚积薄发的准备,终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复合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两则,第一则材料给出了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艾伟的话,指出“尊重创作规律,不急功近利”的创作态度,认为写作需要“天分、努力和运气”;第二则材料概括了作家王筠创作三部抗美援朝战争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实际,重点突出了其准备时间之久,体现了王筠对创作的尊重,表现出对他静气潜心研究创作的肯定。
两则材料都在强调好的作品获得成功都需要尊重规律,不可急功近利,需要静气潜心和一定的积累。写作时可以由此拓展,因为要想干成一件事情,也需要尊重规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人们埋下头去,潜下心来,甘坐冷板凳,这样才能有所成就。类似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因此文章主体可以采用论据并列式或分论点并列式的结构。凡是古今中外取得成功的人,基本上都是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不是急于求成的。比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比如我国航天研究人员等,他们都是埋下头去研究,而不是急于求成的。当然,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确实让人滋生了“速成”的心理,总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这是浮躁的表现。鉴于此,在主体部分也可以安排成对比结构。
文章整体思路安排,可以在首段由材料引出“不要急功近利,应该厚积薄发”的观点;然后主体部分可以安排成并列结构,从古今中外典型事例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从不同侧面证明观点;最后再次照应开篇或点扣观点。
立意:1.尊重规律,方能有所成就。
2.好的作品需要时间的打磨与沉淀。
3.戒骄戒躁,切莫急于求成。
河南省周口市恒大中学2023-2024年度髙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余文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学校探望孩子,却遭到孩子的冷落,本准备送去惊喜却反遭女儿抱怨。父亲责问女儿为何如此冷漠,女儿说她本已和同学相约要去外地游玩,父母却未经她的同意就来学校,这打乱了她的计划。很多人不赞同女儿的做法,认为她不尊重父母,但也有网友认为父母的做法有待商榷。
对此,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来思考、权衡与选择。并选好角度,确定好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例文:
父母探望子女遭冷落,谁更该反思?
最近,许多读者看到了一篇堪称“声泪俱下”的文字《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文章的作者记录了自己的老友在国庆假期探望独生女儿,想送去惊喜,反遭女儿冷落的故事,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学校探望,谁知却遭到孩子的冷落。本想给女儿一个惊喜,却碰了一鼻子灰,女儿非但不高兴,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来了,对她极不尊重。这让父母很是伤心。为何父母如此爱女儿,女儿却不“爱”父母。
说起此事,其实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女儿都该反思。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而做儿女的同样要爱自己的父母,要让父母感受到温暖。这才是真正的“天伦之乐”。任何爱都不该是“单向”的,唯有双向的“爱”才是圆满的。
父母爱儿女,但却不能让儿女无条接受。比如父母悄悄去看女儿,本来应该事先和女儿沟通,女儿已经和同学约好,那就无妨让女儿快乐前去,或是征得女儿同意和他们一起游玩,而不是利用父母的“爱”,让女儿爽约同学陪自己。同样,父亲专程去看女儿,固然可喜,但在以往,父亲总是批评女儿,女儿巴不得离开父亲,自然对于父亲的探望没有多少欣喜。
当家庭的感情不再融洽时,不要总想去指责对方,也不要觉得自己付出了爱,就该获得回报。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是纯真的,但这种感情虽然是“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但却需要“沟通”和理解来浇灌。如果父母在女儿小的时候就注重沟通,经常能够获得爱的回报,那么女儿读大学之后,这种感情仍然不变。如果以前没有多少融洽,期望读了大学之后突然之间变得很好,这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父母探望独生女儿遭冷落,作父母的,自然觉得委屈,但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从小培养了女儿感恩意识,是否给予女儿足够的尊重,是否和女儿有足够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生了孩子、养了孩子,对孩子的爱索取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这样,早晚会被儿女嫌弃;作为儿女的,也应该反思,对于父母的关爱是否太少了。如果现在不陪陪父母,当父母离世之后,想要陪也没有办法。与其将来后悔,不如从现在开始多些爱父母。
父母和儿女之间有矛盾非常正常。只是希望子女尚小的家长,早早及时补上这一课。学会多些理解和尊重子女,让他们从小在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或许像《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一文中所提及的亲子现实,不会在更多的家庭再度上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这是一则社会热点类作文题。我们用爱维系这个世界,而亲子关系无疑是爱的基石。材料中的事件,学生并不陌生,甚至产生共鸣,父母子女事先显而易见的零沟通状态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材料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在沟通方式、交往观念存在一些代际障碍。写作时不妨就亲子之间如何沟通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父母的委屈也可以作为写作角度。父母的确忽视了女儿也有自己的生活安排。当今时代,亲情的维系早已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单向约束,发展到“平等”“民主”“理解”“尊重”的双向作用。无论选择哪种观点进行作文,都应充分考虑到当下时代子女的观点变化,亲情维系的变化,以理服人。这篇议论文有很多思考与延展的空间。
参考立意:
1、孩子应理解父母;
2、父母应该尊重孩子;
3、亲情需要交流沟通;
4、可怜天下父母心;
5、爱与尊重。
参考素材:
1、最近,许多读者看到了一篇堪称“声泪俱下”的文字《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文章的作者记录了自己的老友在国庆假期探望独生女儿,想送去惊喜,反遭女儿冷落的故事,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2、父母悄悄到孩子的学校探望,谁知却遭到孩子的冷落。本想给女儿一个惊喜,却碰了一鼻子灰,女儿非但不高兴,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来了,对她极不尊重。这让父母很是伤心。为何父母如此爱女儿,女儿却不“爱”父母。
3、说起此事,其实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女儿都该反思。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而做儿女的同样要爱自己的父母,要让父母感受到温暖。这才是真正的“天伦之乐”。任何爱都不该是“单向”的,唯有双向的“爱”才是圆满的。
4、父母爱儿女,但却不能让儿女无条接受。比如父母悄悄去看女儿,本来应该事先和女儿沟通,女儿已经和同学约好,那就无妨让女儿快乐前去,或是征得女儿同意和他们一起游玩,而不是利用父母的“爱”,让女儿爽约同学陪自己。同样,父亲专程去看女儿,固然可喜,但在以往,父亲总是批评女儿,女儿巴不得离开父亲,自然对于父亲的探望没有多少欣喜。
当家庭的感情不再融洽时,不要总想去指责对方,也不要觉得自己付出了爱,就该获得回报。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是纯真的,但这种感情虽然是“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但却需要“沟通”和理解来浇灌。如果父母在女儿小的时候就注重沟通,经常能够获得爱的回报,那么女儿读大学之后,这种感情仍然不变。如果以前没有多少融洽,期望读了大学之后突然之间变得很好,这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5、父母探望独生女儿遭冷落,作父母的,自然觉得委屈,但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从小培养了女儿感恩意识,是否给予女儿足够的尊重,是否和女儿有足够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生了孩子、养了孩子,对孩子的爱索取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这样,早晚会被儿女嫌弃;作为儿女的,也应该反思,对于父母的关爱是否太少了。如果现在不陪陪父母,当父母离世之后,想要陪也没有办法。与其将来后悔,不如从现在开始多些爱父母。
6、父母和儿女之间有矛盾非常正常。只是希望子女尚小的家长,早早及时补上这一课。学会多些理解和尊重子女,让他们从小在理解与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或许像《我们如此深爱儿女,他们为何不“爱”我们?》一文中所提及的亲子现实,不会在更多的家庭再度上演。
7、父母千里迢迢探望儿女,本以为会送上惊喜,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儿女要么抱怨父母未经允许贸然而来,要么寡言少语独自玩手机……“热脸贴冷屁股”,让满怀期待的父母情何以堪?虽然文中的独生女最后向父母道歉了,但这种“声泪俱下”令人五味杂陈。
8、子女冷淡深爱着自己的父母,有人批评孩子不懂事,也有人说家长缺乏沟通,而文章作者将症结归结到了“独生子女”问题上。其实,独生子女的问题也是父母的问题,如何做独生子女以及如何做独生子女的父母是问题的正反面。
9、“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爸妈知道吗?”曾几何时,我们的孝心在网上爆棚,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人们在网上尽情抒发对父母的爱,而现实中又有意无意地冷落父母,以致父母感受不到儿女的爱。而父母深爱儿女,但这份爱很多时候过于沉重甚至专断,常常不为子女所接受。从幼儿园到大学,子女的一举一动都受制于父母,生活被父母包办甚至绑架,被“一切都为你好”、“爸妈打拼都为了你”、“你一定要争气”等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尊重,缺乏沟通,孩子的成长权被父母以爱的名义剥夺;长大成人后,还要面对父母的催婚催子催工作……儿女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是否快乐幸福,不少父母几乎是想当然。
10、父母深爱儿女,儿女为何不“爱”父母?儿女当然要反思,要学会体谅父母,但上述“中国式家教”以及父母之爱如何表达与释放,无疑也值得深思。人间最温暖的是亲情,父母与子女产生了隔阂,不妨先从自身找问题,而不能一味“声泪俱下”地诉苦,试问:你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简要叙述事件,提出思考的问题,“父母探望子女遭冷落,谁更该反思?”然后分别从孩子角度、父母角度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郑崇波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二作文指导
河南省部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作文题汇编
下一篇:
湖北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作文题汇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