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203  
标签:教师随笔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兼与戴伟华同志商榷
陈铁民

      内容提要 “文人出塞”包括文人入幕、游边、使边三个方面。有学者认为,盛唐文人入幕纯属个别现象,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具体考证,证明这种说法难以成立。第二部分结合对唐代制度的考察,论证入幕是盛唐文人仕进的一条途径,所以它也就不会只是个别现象。第三部分先论述盛唐文人之游边与使边及其对边塞诗创作的作用,接着通过所制“盛唐诗人出塞与边塞诗创作情况表”,进一步揭示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关系。

      关键词 盛唐边塞诗 文人入幕 游边 使边

      一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一个标志[①]。说到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研究者每好引用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七的一段话加以说明:“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如高适之依哥舒翰,岑参之依高仙芝,杜甫之依严武,比比而是。中叶后尤多。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即据此认为,盛唐时文人入幕已蔚为风气,这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长足发展。而戴伟华《对文人入幕与盛唐高岑边塞诗几个问题的考察》(以下简称“戴文”)则指出 [②] ,胡氏的说法“有相当多的间题”,首先,所谓“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者,只是安史乱后中晚唐的大致情况;其次,盛唐文人入节镇幕府者并非“比比而是”,文人入幕府的盛况只是在中晚唐时才出现。确实,开元、天宝时仅于边地置节度、经略使,凡有十镇;安史乱后则在内地遍设节度、观察使,新增置的节镇达四十多个,所以文人入幕之盛,开天时无法同中晚唐时相比,胡氏的概括欠严密。但是,中晚唐文人所入幕府多在内地,盛唐文人所入幕府则都在边地,前者与边塞诗的创作无多大关系,后者则与边塞诗的创作关系密切,因此我们研究盛唐边塞诗,有必要对当时文人入边幕的情况进行具体、细致的考察,“戴文”和戴伟华嗣后出版的专著《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以下简称“戴书”)[③],就做了一番学界过去未曾做过的这种考察,这自然很有意义。通过这种考察,“戴文”得出如下结论:学界那种盛唐文人入边幕蔚为风气的说法“大有偏颇之处”;“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入边幕在当时也还是个别现象,真正是边地幕府中的士人屈指可数”;“高、岑的入边以及唐代诗坛上产生如此独特的盛唐边塞诗,乃取决于作者的个性;而个性所造成的总是个别现象”。“戴书”也说:盛唐“入幕文士极少,高适、岑参入幕纯属个别现象,他们的创作通常情况下是一个人行为”(第166页)。如果实情确如作者所说,则高、岑的边塞诗创作似乎是一种个别和孤立的现象;而且只能说高、岑的入边幕与其边塞诗创作有密切的关系,而很难说文人入边幕同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有多少关系了(“戴文”承认文人入边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之一)。这些问题对于盛唐边塞诗的研究并非无关紧要,所以值得作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
 

      [①] 参见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②] 戴伟华文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第31一40页。

      [③] 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原载《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

      
标签:教师随笔 关于文人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田间的诗
下一篇:《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