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46 2024-09-23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初中文言虚词汇总(中考复习)
一 之
(一)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1)永陆草木之花。(《陋室铭》)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陋室德》)
3)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4)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3、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1)公将鼓之。(《曹判论战》)
2)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4、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谓语动词“有”,宾语“何陋”。借“之”的帮助,把宾语“何陋”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5、定语后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马之千里者。(《马说》)
(二)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们)”“他(们)”“她(们)”“它(们)”
1)具答之。(《桃花源记》)
2)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列论战》)
4)又数刀毙之。(《狼》)
5)箬篷覆之。(《核舟记》)
6)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核舟记》)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3)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三)动词
相当于 “到““往”“去”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为
(一)动词 读作“wéi”
1、译作“做”“干”
1)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2)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4)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2、译作“当”“担任”动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译作“筑”“造”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4、译作“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5、译作“成”“成为” 满铁范为一板。(《活板》)
6、译作“以为”“认为”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展开全文阅读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7、动词,译作“是”,表判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2)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3)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二)名词 指心理活动,心情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三)介词
1、读作“wéi”译作“被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3)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读作“wèi 译作“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3、读作“wèi”译作“因为”“为了”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4、读作“wèi”译作“向”“对”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三、而
连词
表顺承,可译为“然后”“这样”“就”“来”,也可不译
用法举例
1)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
2)登轼而望之。(《曹判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5)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6)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子安乐》)
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但是”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3)然而不胜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6)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跌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2)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3)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表递进,相当于“而且”,或不译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2)而成天子之宠光《送东阳马生序》
表因果,可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四、其
代词
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用法举例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优惠,死于安乐》)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则题名其上。/其色墨。/其色丹。(《核舟记》)
5)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6)一狼洞其中。(《狼》)
7)飞漱其间。(《三峡》)
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个”“那”“那个”
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3)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指示代词。“其中”“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
表推测,译为“恐怕”“或许”“大概”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展开余文
2)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副词
表反诘,译为“难道”“怎么“
1)其真无马邪?(《马说》)
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表示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表示选择语气,译为“是。。。。还是”
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也?
表示假设语气,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五 以
动词 可以译为“以为”“认为”“用”“任用”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3)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介词 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把”“用”“拿”
(1)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2)以刀劈狼首。(《狼》)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6)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7)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8)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唐雎不辱使命》)
表示凭借的条件,可译为“靠”“凭”“凭借”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何以战?(《曹刿论战》)
(4)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
(1)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必以信。(《曹刿论战》)
起提宾语作用,可译为“把”
(1)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判论战》)
连词
表示因果可译为“因”“因为”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送东阳马生席》
(2)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第一个“以”)(《出师表》)
(7)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 可以不译
(1)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2)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令辱之,以激怒其众。/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7)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8)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出师表》)
(9)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10)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
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1)不宜妄自非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2)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助词 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薪以东。(《陈涉世家》)
(3)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副词 同“已”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六 乃
副词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
(1)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活板》)
(4)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货。(《邹忌讽齐王纳谏》)
(5)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军细柳》)
(6)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表示出人意料,可译作“竟”“竟然”“却”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连词 转折,可译为“于是”
(1)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3)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7、者 代词
相当于“·…的人”
(1)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2)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4)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相当于“……的东西”“··……的事情”
(1)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3)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相当于“……的方面”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2)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相当于“……的手段”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相当于“……的原因”
展开余文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出师表》)
语气词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
(2)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睢不辱使命》)
八、于
介词 在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战于长勺。(《曹判论战》)
(3)其一犬坐于前。(《狼》)
(4)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在……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向
(1)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3)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到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4)还于旧都。(《出师表》)
(5)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从
(1)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穿井得一人》)
(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4)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对 对于
(1)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2)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则
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那么”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2)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3)淫慢则不能励精。(《诚子书》)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5)则以纸帖之。(《活板》)
(6)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7)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8)则题名其上。(《核舟记》)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设”“如果”
(1)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
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则攸之、、允之任也。(《出师表》)
(3)则素湍绿潭。(《三峡》)
助词 无实义
蝉则干转不穷,我则百叫无绝。(《与来无思书》)
十、何
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1)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2)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3)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何陋之有?(《陋室铭》)
(4)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和“如”组成“如……何”,译为“把……怎么样”“怎么样”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疑问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1)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先生坐!何至于此!(《唐雎不辱使命》)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4)将复何及!(《诚子书》)
(5)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十一、且
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1)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表示并列,可译为“和“并且”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3)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蒹葭》)
表示让步关系(有时相当连词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可译为“尚且”“还”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副词
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快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十二、乎
介词 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语气助词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2)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十二章》)
(2)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1)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 于“啊”“呀”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不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十三、焉
兼词
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于之”“于此”“于是”“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句末语气助词 可译为“呢”“啊”,或不译
(1)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四、也
语气词
表示判断语气、陈述语气或肯定语气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用在句末,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
(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或舒缓语气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夏荣萍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初中文言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5高考满分议论文技法之“归谬推理”详解(尹老师讲作文)
下一篇:
初中文言实词总汇(中考复习)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