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高考范文
阅读:36 2025-04-27
标签:
高考范文
高三高考范文
2025高考考前必背满分范文两篇
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活在树上(60分)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礼物》),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1000字)
【2025年3月温州市高三“二模”作文】
如果我们一直接受实际的样子,那么它就会永远如此。(刘擎)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解“接受实际”之锁,破“恒久不变”之局(57分)
刘擎教授的话直抵人心:如界我们一直接受实际的样子,那么它就会永远如此。”表面是对一种固守阵地不越雷池态度的陈述,却剖开琐碎直达核心——让我们解“接受实际”之锁,破“恒久不变”之局。
这实质上,是一场与人类恶劣根性表达的对抗,是对思维惯性和行为惯式的反思。解开“接受实际”之锁不是愤世嫉俗,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是“把灵魂打出身体”,在“一直接受”的潮浪中用冷静之眼旁观,驱动鲁迅笔下“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前”。而“永远如此”未必坏事,若无恒久的价值观念与入类永恒的好奇,何来精神原野郁郁葱葱?然而,动态的才使历史演进,进击中才更显光明。
如果,我们一直接受实际,熄所有思变之火,文明也许会走入黯淡,而我们自身价值也可以僵化固化硬化。倘若丹柯不曾挖出心来,瘴雾中的森林便沉没了希望;倘若加尔文的控制下,没有《论异端》的叛逆,卡斯特里奥的剑刃便不会击中百年后的自由之心,我们如们能一直接受实际?“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毕竟人不是生来为了佝偻着度过生命。
进而言之,一直接受实际的样子固然使它永远如此,可是不接受也来必带来改变,却必然伴随面对抗衡、痛苦、碰撞。可是我们依旧怀着理想主义的梦,因这是改变的基石与前提。“梦想家是能在月光下找到前进的方向,他遭到的惩罚是比所有人提前看到曙光。”没有月光下的探索,何来遥远的曙光?何来创新的精神、新兴的技术,思想史的熔铸?我们都有一颗“不接受”的丹柯的赤心在燃烧。
如今,我们的精神或许因精心设计的感官交互模式而步入信息的牢笼,在矛盾修辞格中麻木沉没,在屏幕前软化脊梁,在AI里钙化认知。在和平危机,食品信任崩塌,流量为王的海洋上随波逐流,可我们必须“接受实际”吗?也许我们无法被传达,但那毕竟是“永远如此”的裂缝,是自我同一性的完整,是主观能动性的表达。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我们不接受实际的姿态,才让阳光照进愿景。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
“永远如此”纵使此刻不可撼摇,我们也应筑起心灵的巴别塔,行使积极自由之本心。
解“接受实际”之锁,破“恒久不变”之局,以一颗准备迎接任何命运的心起身而行!(900字)
侯晓旭
标签:
高考范文
高三高考范文
2025高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5高考作文押题:成长与想象力
下一篇:
《过秦论》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