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 2025-05-08
标签: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三教学设计
《过秦论》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
【教材分析】
语文新教材体系严密,其配套的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我们优化教学环境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设计本教案旨在顺应教材和课标的更新,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其综合能力,使他们感受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61548;促进学生掌握本篇文言文的基本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基本语法知识和句式结构,能做到触类旁通。
61548;体会本篇“西汉鸿文”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的特色和好处,能使文章气势磅礴,说理有力,以及使用大量修辞手法和反复进行对比衬托的精妙之处。
61548;明白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即秦的暴政导致了自身的灭亡,领会贾谊创作这篇政论文借古讽今的宗旨。
【教学方法】
科技助教,使用ppt等科技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内容深入人心。
双方协同,学生先多加诵读,进行预习,形成对本文的初步认识,教师再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产生并解决问题,以深化认识。然后学生再进行诵读,对知识进行理解巩固。
反馈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布置作业检验学习成果,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重点】
61548; 进行作品导读,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
61548; 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多义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等。
61548; 理清结构层次,理解文章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和导读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都是文学大家借古讽今,发表自己对时政的看法主张,委婉地劝谏统治者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过秦论》,也是这样的一篇文章。让我们来走近作者贾谊,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进而更好地了解他的写作意图,体会作品的特色和魅力。
贾谊(前200一前168),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风发,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 《陈政事疏》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业”,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在《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上篇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 来的历史,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巩固政治提供借鉴。
二、领读文本
邀请几位学生依次对文章的一部分进行诵读,认真聆听,从生僻字的发音,断句停顿等方面观察预习效果和难点所在,对错误之处进行指正,对重难点进行衷于课本的详细的讲解。
然后对文言字句翻译进行教学,在PPT上呈现原文,把重难点,考点标红,先让学生来翻译,然后显示答案,进行讲解。一定要重视翻译方面的教学,不仅限于记住字意,还要在其中渗透推测陌生文本中字意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来猜测字意,组词释义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平时多多积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推测字意的能力。也要注意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
在带着学生读完一部分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本段的大意,进而理清全文结构,构建思维导图,配合板书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进一步理解和背诵。
三、思考问题
同学们,学习《过秦论》时,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这篇文章。请结合原文进行回答。
1.秦国为何能够迅速崛起并统一六国?
这个问题对应了本文的第1段到第3段的“于是废先王之道”前面。涉及到秦国的先天优势,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顺应时代的改革措施和政策,不断积累实力,扩张版图,一直到雄心勃勃的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2.秦朝一统天下后是如何治理来巩固基业的?
这个问题对应了第3段“于是废先王之道”开始,到本段末尾为止。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策,采取文化专制来愚民;毁坏名城,杀害豪杰,收缴天下兵器来弱民;占据天险,修建防御措施,盘问来往行人。思考秦朝在诸多方面为了巩固统一而制定的政策和取得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其违背历史,不得民心,不施仁义的地方,成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3.秦朝为何会迅速衰亡,给后世带来什么教训?
这个问题是《过秦论》的核心议题,对应文章的4,5两段。应该分析秦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治国之策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仁义不施”,这是秦朝被起义推翻而衰亡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昔日强盛的秦朝因不施仁义而攻守易形,输给了比六国还弱小的起义军。
总结:作者通过《过秦论》叙述秦的兴亡想要传达施行仁政的观点和思想,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为汉文帝巩固天下提供了借鉴。
【板书设计】
重点字词释义
崤函之固: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可将定语提前
席卷天下:名作状,像席子一样
囊括四海:名作状,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名作状,对内,在国内
瓮牖绳枢:翁,绳,名作状,用瓦罐做窗户,用绳子做门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
展开全文阅读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今异义):吝惜
赢粮而景从:通“影”,名作状,像影子一样
追亡逐北,因利乘便,度长絜大这样的词语,第一和第三字,第二和第四字意思是相近的,所以可以根据熟知的“亡”来推测“北”的意思,再联系词语“败北”,大致可以得出这里的“北”是溃败,败逃的意思,但要注意这里是形作名,应翻译为“败逃的军队”。
思维导图
【作业设计】
1.做练习,考察对上课知识点的掌握和对内容的理解,如字词的意思,活用等
2.熟读并背诵前3段,第2段各国名,人名只要求熟读,不要求全部背诵
3.请思考贾谊如何使这篇政论文富有气势,具有说服力,可联系课文结构,修辞和论证方法等进行思考,下节课进行分享
【学情分析】
根据批阅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解,第2课时时进行提问,深入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61548; 学习和赏析贾谊这篇有赋体特色的政论文,体会以叙史来对比论证的方法
61548;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61548; 理解课文中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1548; 理解《过秦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如仁政爱民的思想和辩证思维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过秦论》,梳理了秦朝从兴盛到灭亡的历史,分析了其衰亡的原因和教训,了解了作者贾谊创作本篇的中心思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了解了他的写作意图。本节课我们将体会本篇政论文的艺术特色和论证方法,探寻其作为古代经典对我们当代的价值。
二、分享课后思考成果
上次布置了课后思考题,请思考贾谊如何使这篇政论文富有气势,具有说服力,可从课文结构,修辞和论证方法等角度思考,请同学们踊跃发言。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或观点来再读课文,必将有不一样的收获。
1.鲁迅称贾谊的政论文为“西汉鸿文”,本篇文章以铺排的手法气势磅礴地进行说理论证,同时饱含政治热情和家国情怀,寓理于情,理中含情。要注意其铺张扬厉的特色,可以在诵读中体会,感受贾谊的爱国之情和高超的政治远见。
2.留意《过秦论》中的哪些修辞手法,论证,说理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可以在书上标记出来进行研究。
应该注意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设问等。
思考作者论证方法,如举例、对比、归纳等,尤其是全篇以叙史来对比论证的方法,秦国本身前后的兴亡,强弱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起义军的对比,六国与陈涉起义军的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前后形势变化,强弱盛衰在对比中清楚地显现出来,使说理深刻有力。
思考这些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我们能不能尝试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习和使用这些论证方法。
3.《过秦论》在当时有何启示和意义?那对现在呢?
对作者的年代,本文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巩固政治提供借鉴。
对今日之中国来说, “窑洞对”中,针对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一问,毛泽东给出了第一个答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就是党的自我革命。两种答案的本质就是确保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贾谊的“施仁义”“仁政”就是古代的民主思想,我党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这种古代民主思想的借鉴和超越。
【作业设计】
1. 复习上课内容,预习《五代史伶官传序》,同为讽谏经典作品,思考它们的异同
2.熟读并背诵4,5两段,完成关于《过秦论》的理解性默写
【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顺应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鉴赏力,掌握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等基本技能,熟悉词类的活用和使动用法等特殊用法;感受文言经典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独立思考、钻研探究、发表见解和感悟、总结与积累等能力。此外,本教案尝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注重学生主体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张文杰
标签: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三教学设计
过秦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5高考考前必背满分范文两篇
下一篇:
中考语文标点符号专项复习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