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62 2025-05-16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5高考作文押题:预制生活与真实自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所谓“预制”,即提前谋划、精心打造。当下,“预制生活”现象频现,如“预制朋友圈”“预制菜”“预制留学”“预制健身”等。当预制不再是一次性的表演,而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乃至人生哲学,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和热情活出精彩真实的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立意】
本次作文可以围绕对“预制生活”现象的思考来立意。可以从以下几种角度思考:
(一)批判角度
1.失去真实自我:强调“预制生活”让人们过于注重表面的规划和表演,从而迷失了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使生活变得虚伪和空洞。
2.缺乏意外与惊喜:指出过度依赖预制会使生活变得按部就班、机械乏味,失去了那些偶然的、意外的美好体验,而意外和惊喜往往是生活的魅力所在。
3.限制个性发展:论述“预制生活”可能导致人们遵循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压抑了个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创新。
(二)辩证角度
1.预制与真实的平衡:承认“预制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如提高效率、提供便利等,但也要强调不能让预制完全取代真实的生活,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
2.预制作为工具,真实才是目的:阐述“预制”可以是一种辅助生活的手段,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真实的自我,享受真实的生活,要避免被预制所束缚。
3.在预制中保留真实的空间:探讨如何在预制的生活模式下,为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表达留下足够的空间,让生活既有序又有温度。
(三)认同角度(相对较难写出深度)
1.预制让生活更高效:着重论述“预制生活”能够提前规划安排,节省时间和精力,让人们更从容地应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预制有助于目标达成:说明通过预制,人们可以明确目标和方向,有针对性地努力,从而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预制体现积极态度:认为预制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认真规划和积极掌控的态度,是一种对未来负责的表现。
【素材】
(一)反面案例
1.“预制朋友圈”:有些人为了在朋友圈塑造完美的形象,精心策划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只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而隐藏了真实的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如意。比如某些人出去旅游,为了拍出美美的照片发朋友圈,大部分时间都在找角度、摆造型,而不是真正享受旅行的过程。
2.“预制留学”:一些学生为了能申请到国外名校,按照所谓的“标准模板”参加各种活动、考取高分,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到了国外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应,陷入了迷茫和困惑。
(二)正面案例
1.合理预制的成功人士:像一些企业家,他们会提前规划公司的发展战略,预制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应对方案,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经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同时也能保持自己的生活品质和真实的情感生活。例如任正非,他在带领华为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布局,又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果断决策,同时他在生活中也保持着朴实和真实。
2.在预制中保留真实的艺术家:某些艺术家在创作前会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规划(预制),但在创作过程中又会根据自己的灵感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进行调整和发挥。比如画家梵高,他虽然生活困苦,但他的作品都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他在创作前可能有一定的想法,但在实际绘画中却能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不被既定的框架束缚。
(三)名言警句
1.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2.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3.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4.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6.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7.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8.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9.凡是有所谋划的人,总会事先做好准备。
10.谋事先为人,这是做人的基础,做一个受人欢迎之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好的人品。
11.人生如棋,布一步错,满盘皆输;人生如画,一笔差,万劫不复。
12.谋定而后动,一切皆有定数,不可强求,但也不能强求过度。
13.人生如棋,落子不悔,提前做准备,未雨绸缪是必要的。
14.凡事都要提前做打算,不怕计划赶不上变化。
15.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行走,成功要靠自己去争取!不想平步青云,就要提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蓝图,早做准备。
【结构】
可采用议论文常见的“总分总”结构。
(一)开头
可以通过引用名言、讲述现象等方式引出“预制生活”的话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预制生活’现象悄然兴起,从‘预制朋友圈’到‘预制菜’,从‘预制留学’到‘预制健身’,人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被各种预制所填充。然而,在这看似高效的背后,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我认为,‘预制生活’虽有一定便利,但不能让预制取代真实的生活。”
(二)中间
根据立意,设置几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每个分论点可以单独成段,先提出论点,然后进行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使论点更具说服力。例如,如果立意是批判“预制生活”让人失去真实自我,可以设置以下分论点:
1.“预制生活”导致虚假表象泛滥,真实自我被掩盖。举例:“预制朋友圈”中人们只展示美好的一面,隐藏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真实生活状态,长期下去,人们习惯在他人面前伪装,忘记了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2.“预制生活”使人们陷入固定模式,难以展现个性。举例:“预制留学”按照固定模板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缺乏独特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
3.“预制生活”让我们错过真实体验,生活变得单调乏味。举例:总是吃“预制菜”,虽然方便,但却少了自己烹饪的乐趣和对食材的真切感受,生活也少了许多烟火气。
展开全文阅读
(三)结尾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对“预制生活”现象提出展望或呼吁。例如:“‘预制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利用它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不要让预制成为生活的枷锁,我们要勇敢地活出真实精彩的自我,让生活既有规划的有序,又有真实的温度。”
【高分范文】
预制虽好,哪抵真实精彩
“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面对不确定,人们提前谋划、精心打造,本无可厚非,但是,若把预制奉为人生哲学,人生将暗淡、无趣。所以,面对“预制”,要有清醒的认识,因为预制虽好,不抵真实精彩。
当然,我们首先应该为“预制”喝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制有助于事业的达成。如果要健身,甚至留学,难道不应该“预制”,即提前谋划、精心打造吗?如果没有这样的“预制”,整天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又如何能够实现目标呢?只有“预制”,人生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抵达美好的明天。推而广之,“预制菜”节省了时间,“预制朋友圈”保留了完美的形象。我们享受了“预制”带来的好处,理应为其喝彩。
但是,我们也应警惕“预制”异化。
虽然,预制能带来安全感,但是,总以不变应万变,忽略生活中的变化,这种安全感也终将被打破。众所周知,躺在“康乾盛世”中的满清统治者,终于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醒来。更何况,有些“预制”是有毒的,它将人异化。“预制菜”本来是方便人的,却被黑心商人盯上,科技与狠活狂加不止,污名化了“预制菜”。“预制朋友圈”本来是展示良好形象,却让一些人陷入虚伪的迷雾中,以假为真,实在可悲。“预制”,起初是优势,后来却“异化”了人,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所以,更要有活出真我的勇气与热情。
世界的变化太快,预制永远赶不上变化。更何况,预制会让人陷入舒适区,抗风险能力大幅降低。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视角看明天,那我们永远走不到明天,只有用明天的视角看明天,明天才会到来,因为明天是变化的。以变化的视角看变化的明天,人才有成长的可能,因为成长就是来自于一次次的变化。而应对变化又是需要莫大勇气的,这勇气来自于强大自我的底气,也许是一次次成功预制锻炼出来的坚强肌肉,也许是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抵挡住预制的异化,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世界,活出精彩真实的自我。
当人工智能开始解放人类,当自动化开始加速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自然需要一定的预制能力以应对风险。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拿起勇气,充满热情,积极应对变化,这样的人生才足够真实,才可能精彩。如果总是预制,甚至以此为圣经,那人也不人,国也不国。毕竟,预制虽好,哪抵真实精彩?
【人民日报评论】
菜可以预制,人呢?
预制里有预期,更有一种“尽力的控制”。不管生活失不失控,朋友圈一定要可控。某种程度上,追求更加灵活的时间安排,也是许多人对碎片化生存状况的精准回应。精心修饰的朋友圈,构成了自我想象的投射,也完成了自我形象的管理。只不过,精心编排好的生活剧本,究竟是不是通往未来的正确轨道?这或许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生活最有趣的地方,反而在于那些不可预制的部分。
与高度确定性相对应的,是极致的标准化。有人在预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制人”的概念,总结其特征为思维僵化、行为固化。这其实很好理解。相比千姿百态的生活、独一无二的体验,预制的标准答案反而千篇一律,预制的人更容易陷入情绪黑洞。倘若人生被切割成预制菜般的标准模块,每一个都标注着精确的保质期,这样的“完美配方”能否烹饪出生活的醇香?当鲜活的人生,被压缩为升学率、薪资表、房产证的数据拼图,纵然一丝不苟、一骑绝尘,又谈何真实,更遑论精彩?
正因如此,有人重新审视当下的现实生活。追求流程化、目标导向的工具理性,是不是早已忘记了思考的意义、探索的乐趣;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时间”,多久没有仰望头顶的星空、叩问内心的宇宙了。前几天,我们曾一起聊过2024年的年度热词“脑腐”,认为“数字时代,我们的内心世界似乎正经历着一场未曾预料的‘水土流失’”。某种程度上,这与预制生活并无二异一同样的信息茧房、一样的精神荒芜、全面的自我沦陷。
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在“逝者如斯夫”的人生舞台上,只有正剧,没有彩排,每一秒都在“燃烧”。生活不是一种可以预制的算法模型,纵然输入所有已知的可控变量,也无法穷尽一切可能性。一旦人生被定义,结局已注定,那么现在的纠结与反复、困顿和挣扎也就丧失了意义。生活是有层次的,人生是有褶皱的。再精巧的预制,也无法媲美精彩的一瞬。这是生命诚可贵的关键所在。
【类题链接】
链接一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有很多艰难险阻,因此要未雨绸缪,需要事先进行规划与设计,这样才不会无所适从;人生变化无常,但车到山前必有路,不必进行规划与设计,即兴发挥、随机应变即可。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精选】
理性的当下,诗意的远方
人生需要规划与设计,所以我们会循序渐进;人生需要即兴发挥,所以我们会随机应变。然而二者不是水与火的对立。人生是瞬息万变的,如何把控全局,享受人生,需要我们能够做到计划未来的方向,然后学会与快乐和幸福不期而遇,把握理性的当下,迈向诗意的远方。
“历史是一台精确的机器,是每一个人共同计划好的轴承”,马克思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一切必然与偶然,都是计划好的历史。每一个人走过他的一生,哪怕再多意外,最后终究是一样的归宿。对于我们来说,想必早早就许下了心仪的梦想,顺着这条路走下去,这就是我们计划的方向。计划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当迈向相同的终点时,我们走过的轨迹是我们想要的。没错,历史自有其必然性,刘孙二家终敌不过司马,但卧龙的隆中对,鲁肃的榻上对所描绘出的霸气蓝图、指点明主、开创大业,也不失为一段佳话。正如同当下,诸多青年学子开始意识到规划的重要性,生涯规划已然爆火,令人侧目。
但仅如此,便足够了吗?
狄更斯和友人谈话时说:“我不喜欢提前为笔下的人物安排特定的结局与剧情,那是上帝的事情。”也正是文字间肆意的随心撞击,才有了横空出世的《双城计》。一步步规划的人生是成功的,但不是完美的。车到山前必有路,于是陆游获得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船到桥头自然直,于是姜尚偶遇了求贤若渴的周武王。这些是计划好的吗?都不是,人生路上风云变幻,我们可以早早立下远方的目标,但不要因此扼杀沿途的偶然与惊喜,才会拥有不留遗憾的人生。
当下,无数青年人喊着诗和远方的口号,自己却充斥着混乱和迷惘;也有的孩子饱受所谓精英教育,走在完全计划规定好的道路上,找不到快乐来填充自己灵魂的空缺。这完全是弄错了二者的联系,当下需要计划,计划规定了人生正确的航向;远方需要诗意,诗意邂逅了沿途的风景与快乐。必然和偶然,是生命的变幻和永恒。
山下智久曾说过,沿路的突然是朝着最初方向前进的喜悦和动力。那么,把握理性的当下,迈向诗意的远方,与幸福不期而遇,计划好未来的方向。也许,我们可以看得更多,走得更远。
【评点】
文章在立意上趋向矛盾的统一性。没有简单地将需要规划或不需要规划对立起来,而是考虑到了当下与远方的实际情况,体现出思辨的张力。文章从材料出发,很快提出文章论点:既要懂得规划,把控全局,又要学会与幸福不期而遇。接下来以之为中心,分别从需要规划与懂得与诗意相逢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无论是马克思的名言,还是狄更斯的话语,在引用中都能与文章浑然无间,有理有据。最后两段,结合现实,反扣主题,结构浑圆。此外,本文题目在理性中也富含诗意,素材及语言皆可圈可点。
展开余文
链接二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关乎天下,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万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东晋葛洪)
欲求新,则求变;欲求完美,则求常变。(英国 温斯顿丘吉尔)
以上材料告诉我们要认清变化,应对变化和主动求变,引人思考。置身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身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解析】
三句名言分别强调的是要认清变化、应对变化和主动寻求变化,即识变应变和求变,识变:了解、认识事物之变化:善于识变,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应变:适应时事变化、应付事态变化:善于应变,处变不惊、顶住压力,谋定而后动。求变:主动去导求变化,寻找创新等于求变,在适应中占据先机,在发展中开拓进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变化是绝对的:同时,事物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准确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劳、条件、方向等,才能科学应对变化、推动发展但人在应对变化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不仅能够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而且能够主动求变、创造机遇。练就识变的能力,提升应变的本领,增强求变的勇气才能行稳致远。(思辨性)
“宜身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身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要求青少年思考自身变化发展与时代变化发展的关系,认识到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明白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自觉将自身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主动有为,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解奋斗。(主体性)
【高分范文】
善于识变求变应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动改革发展,必须适应时与势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为我们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在这个波谲云诡的时代,人们经历了太多变化,也见证了许多积极应变过程。稳外贸压力加大,但直播带货方兴未艾,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复课复工,但线上教育兴起、线上办公流行;境外疫情持续蔓延,造成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但中国致力于“六稳”“六保”,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和动力……正因为积极适应变化,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不断涌现,不仅降低了疫情影响,更释放了发展新动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从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念,变革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充满着变革精神。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将坚守道路与自我完善并举、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我们根据时与势的不同而灵活调整对策,创造了人间奇迹,更锻造了应变能力。正如恩格斯认为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种因时为法、随事而制的变革能力,让中国能够踏准时代节拍,攻坚克难、化危为机、昂扬前行。
善于识变,在变化中抓住机遇。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要“不畏浮云遮望眼”,能够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危与机的互变规律。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形势变化,既要看到疫情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挑战加速了数字经济释放新动能;既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短期内风险增加,更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既要看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更要看到全球化大潮浩荡前行、不可逆转。唯有准确识变,才不会一有变化就迷失方向,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把握新的机遇。
善于求变,在适应中占据先机。“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实践证明,危机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惘、悲观和无所作为。面对风险和挑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锤炼主动求变的胆魄,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仅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更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无论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稳”任务,还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都需要主动求变、抢占先机,下好化危为机“先手棋”、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经历风雨中发展、在应对挑战中成长。
善于应变,在改革中开拓进取。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只要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就会持续前行。今天,我们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和巨大压力,就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激扬“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豪情壮志,凝聚“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智慧力量。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把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就一定能让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始终激扬善于变革的能力,中国航船必定始终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链接三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心理学家曾抛出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大草原上分成两季,旱季和雨季。在旱季来临之前,动物们都要逃跑,以躲避旱魔,不被渴死。那么,是跑得快的动物被渴死的多,还是跑得慢的动物被渴死的多?多数人认为后者。心理学家却揭秘是前者。原因很简单:跑得慢的动物风险意识比较强,会提前出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分范文】
未雨绸缪,决胜千里
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未雨绸缪是一种莫大的智慧。大草原上跑得慢的动物,就是靠这种提前预判风险的智慧,存活下来。生而为人,应该领悟其意义,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决胜千里。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能确保平安。《诗经鸱鸮》有言:“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意思是:鸱鸮趁着天还没下雨,取些桑枝、树根,去缠绕好小窝。因为提前做了准备,即便后面刮风下雨,鸱鸮也能确保自己和幼鸟平安无事。相反,“曲突徙薪”的故事告诉我们,事后补救再及时,也比不上未雨绸缪。“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要在天晴时修屋顶,不要等到下雨了再去补房瓦;要在港口里修船只,不要等到出海后再去补漏洞。如此,才能防患于未然,确保在家安安稳稳,出航平平安安。
未雨绸缪,提前做准备,才能抓住机会。《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了相关准备,能更好抓住机会。“站在风口上,连猪都会起飞。”这是雷军的“飞猪理论”。其成立的前提,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2008年前后,雷军在国外接触智能手机后,马上预判它会变成未来的主流。回国后,他拉起团队,开始做小米手机。随着智能化浪潮的出现,小米手机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短短几年,成长为估值超过百亿的独角兽。真正睿智的人,当能见风于青萍之末,窥浪于微澜之间,然后精心做准备。如此,等到风吹来,便能站在风口上,扶摇直上九万里!
当然,我们强调未雨绸缪的意义和价值,并非倡导和鼓励走极端。没有依据的忧虑,是杞人忧天;过于超前的准备,是变相添乱。凡事都应该基于事理而做,未雨绸缪,也不例外。以科学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才能更好未雨绸缪。这就像大草原上的动物,要根据物候条件和气温变化,做出精准判断。这样,才能既充分享受雨季带来的肥美水草,又能在旱季到来前及时逃离,在畅享当下和谋划未来之间取得平衡,让自己更好生存发展。
苏轼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居安要思危,未雨要绸缪。如此,才能防患未然,抓住机会,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侯晓旭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25高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5年高考作文押题:强者心态与弱者视角
下一篇:
2025届高考作文押题:给文明以岁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