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1 2025-07-12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学生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如”“莫”。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思维导图
【题解】
本文选自《论语》,题目是编者加的。《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冉有,即冉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一、课文挖空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以( )吾一日长(zhǎnɡ)( )乎尔,毋( )吾以( )也。居( )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 )而对曰:“千乘(shènɡ)( )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 );由也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夫子哂(shěn)( )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 )其礼乐,以俟(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 )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 )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 ),铿(kēnɡ)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 )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 )春者,春服既成,冠(ɡuàn)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 )乎舞雩(yú)( ),咏( )而归。”
夫子喟(kuì)( )然叹曰:“吾与( )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 )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唯( )求则非邦( )也与?”
“安见(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展开全文阅读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0年新高考I卷】《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州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志时,采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弟子们营造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
3.【广州第二中学高一下期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州姑苏区高一下学期校级月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5.【广州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6.【广东广雅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的说,即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内忧外患、外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
7.【广东东莞高一下学期校级月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8.【广东佛山南海华附高一下学期期中】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政治理想与其他弟子有所不同,所以当孔子刚开始询问他时,他回答“_________________”曾皙所述之志与孔子“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者安之”的愿望不谋而合,这使得孔子不禁发出感叹:“_________________”。
9.【南通如皋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借回答为什么“哂由”表达自己治国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梳理 强化记忆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如
例句 词义
① 如或知尔
② 如五六十
③ 如其礼乐
④ 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⑤ 固不如也(《鸿门宴》)
⑥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解牛》)
链接高考:
(1)(2023新高考I卷)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孔丛子答问》)
(2)(2021新高考全国I)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3)(2020全国I卷) 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4)(2019全国卷Ⅲ)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2016全国卷Ⅲ)吏部请如雍言,不报。(《明史傅珪传》)
(6)(2015天津卷)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论衡》)
(2)莫
例句 词义
① 莫春者,春服既成
②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③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④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五代史伶官传序》)
链接高考:
(1) (2021新高考Ⅰ卷)莫之敢违
(2) (2018全国Ⅱ卷)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3)(2016浙江卷)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
(4)(2024新高考II卷)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5)(2024高考甲卷)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3)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4)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5)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苏武传》)
(6)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7)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8)沛公安在(《鸿门宴》)
答案:(1)形容词,安定;安稳;安宁。(2)形容词,安适;安逸。(3)动词,安身,养生。(4)动词,抚慰;安抚。(5)形容词,安全(6)动词,安,使……安定。(7)疑问副词,怎么;哪里。(8)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链接高考:
(1)(2023新高考II卷)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百战奇略》)
(2)(2022新高考II卷)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东观汉记》卷十)
(3)(2017天津)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王充《论衡自纪篇》)
(4)(2016全国I)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
(5)(2016全国II)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明史陈登云传》)
(6)(2016山东)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晏子春秋》)
(7)(2016上海)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
(8)(2015山东)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立将龙韬》)
2.通假字
1.毋吾以也( )
2.鼓瑟希( )
3一词多义
1.尔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
2.言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端章甫
(2)风乎舞雩
(3)曾皙后
2.形容词作名词
展开余文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尔何如
何伤乎
毋吾以也
②状语后置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为国以礼
异乎三子者之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浴乎沂
6.文化常识
(1)《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再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称“四书五经”。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音为shènɡ,意为“________”,这里指的是________;一乘,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__________七庙、__________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文中的“宗庙之事”就是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4)浴乎沂
在古代,“沐”和“浴”各有所指。沐,指__________;浴,指________,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洗澡。
三 拓展训练 走近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 ①馘(ɡuó):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兵 兵:士兵
D.导之以礼乐 导:教导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B.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C.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D.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都表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B.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C.孔子赞赏子路之“勇”,同时也指出了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D.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5.文中子路、子贡和颜渊在农山之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简要评价。
四、课内作文素材
【角度一:有主见,不盲目】
没有自己的主见,盲目追随前面人或者周围人的脚步,也是一个人缺少自主意识进而远离成功的原因。《侍坐章》中,孔门弟子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志向,没有人拘泥于周围人的发言,盲目照搬别人的话语,无论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还是“风乎舞雩,咏而归”都是展现了生命“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盛况,怎不让人赞叹欣赏?《与妻书》中,林觉民的周边,“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但是他没有考虑过投身其中牟取利益,去分一杯残羹冷炙,而是自觉自愿地毅然投身革命,“为天下人谋永福”,这份勇毅决绝,怎不让人钦佩仰望?所以,睁开双眼,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方不失为走向独立和成功的良方。
【角度二:因材施教】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弟子也是形态各异。无论是子路、颜回,还是其他的学生,都在他的教育之下将自己的个性才华发挥到了极致。孔子主张“仁政”“礼治”“教化”,弟子们深受孔子的熏陶和教育,表现得均有大志而各适其性:
子路率真自负,勇于任事,积极用世;
冉有谦虚谨慎,因人成事,以小见大;
公西华少而谦恭,长于辞令,以礼治国;
曾皙更是洒脱知礼,从容不迫,于逍遥自在中显其儒者的理想政治和道德追求。正所谓《二程集》所记载的:“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人者,有以德行人者。”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非常可贵。这一节课文当中,通过孔子最后和曾皙的一段对话,我们也能够看得出他对于几个学生“各因其材”的评价。
【角度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孔老夫子不随意给学生“塑造灵魂”,而“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展其个性,此为孔子教育第一成功之处。同时,孔子的各言其志其实也就是让学生们表达出自己内心所想,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根据自己长期以来所学到的东西,勾画出未来发展的蓝图。他从来不追求结果的统一,也不对学生妄加褒贬。
对于志向远大的子路,孔子的态度“哂之”,但是并非认为这是子路的自负,只不过认为他是“其言不让”,不够温和略显鲁莽。而对于谦虚过度的公西华,孔子给出了“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的评价,加以鼓励。
巧延伸
1.“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
2.孔子与弟子们探讨理想抱负,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谈了自己在治国、富民、礼仪等方面的志向,按理是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导思想的,但由于他们或略显张狂,或谦逊过度,并未得到孔子的赞同。反倒是对曾皙所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看似很小的理想进行了充分肯定,这种生活方式看似朴素简约平常,其实并不简单。只有在社会和谐、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洒脱,理应看成是当时生活的至高境界。
【写作运用】 可用于“人生理想”“和谐”“志向”“胸怀”写作话题中。
运用示例1: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唯有颜回当推首位。何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物欲横流、经济大潮汹涌的当今社会,有几人能甘心安贫乐道。
写文章有没有底线,虽不能坚守道德为先,但总不应弄虚作假,更不宜阿谀奉承。可现实社会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比比皆是。物质生活总是第一的,精神享受首先还要有物质条件的保障。所以人们有时候违心地做点无大碍的事,也在情理之中。审视自己写的文章,谈不上什么道德为先,更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多是有感而发,也就是一些牢骚罢了。但始终坚守做人的底线——违背社会公德、引人堕落的消极文章坚决不为。
(《道德文章与安贫乐道》)
运用示例2:
对弟子的循循善诱,充分表现出孔子的伟大之处。老师端坐中央,几个弟子围侍左右,轻松和谐的气氛,真诚直率的交流,构成了一幅最实用的教学场景。
作为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是活跃的,他给学生设置的问题也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同学们,咱们今天讨论一下你们各自的理想和抱负。”在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年不断的时局下,这是颇具现实感的话题,能够对学生们的“才”进行最好的检验。问志,问出了不同的人生追求,也使师生们在相互的切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循循善诱,教学相长》)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子路、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下一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