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11  2025-11-01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一作文素材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课内素材积累
话题一:青春、理想、责任

      《沁园春·长沙》让我们看到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视当年的大军阀、大官僚如粪土,并且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也让我们看到革命初期的毛泽东的宏图伟志,面对生机勃勃、美丽如画的湘江秋景,他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怅问,并以敢于“到中流击水”的回忆作出回答。

      话题二:青春

      青春的价值,在于有胆魄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于做个巨人,有力量去“不断创造”,在于有毅力去“攀登雪峰”,锤炼坚韧的品格;在于有温情去传递“百合花”的芬芳,更有永不熄灭的向往,如云雀般,向着理想的蓝天,永远飞升。

      话题三:奉献

      《红烛》开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无私奉献的人生哲学上,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话题四:自我超越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人巨石的罅隙”“真渴望有一只雄麼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诗人通过众多意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形象。这既是一次生命的体验,更是一次人生的自我超越。

      话题五:英勇无畏、责任担当、礼赞英雄

      《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天真腼腆、纯真质朴的年轻战士。他与“我”同行时保持距离,说话会出汗,向新媳妇借被时局促笨拙,体现了他的羞涩。但他又充满责任担当,临分手时留馒头给“我”,危急时刻更是扑向手榴弹保护担架队员,用生命诠释了革命英雄主义。

      话题六:梦想、追求

      火车鸣叫着开进了大山深处的台儿沟,仅停留一分钟。这短短的一分钟,给沉睡千年的山村带来的冲击,却不能和时间成正比。清纯如玉的山里姑娘,接触到山外的世界,封闭的心开始喧哗、骚动,虽然略带羞涩,却踏出了迈向现代文明的脚步。

      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们或许同样感动、紧张、兴奋、向往,或许同样感到无奈、彷徨、恐慌,应该如何面对,又该何去何从,从香雪的身上我们也许能得到一些答案:只有勇敢面对,大胆追求,才能更加文明,更加进步。

      话题七:劳动的价值

      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品格。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话题八:敢于挑战、谦逊与张扬

      袁隆平无论是默默无闻时还是成为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之后,他的言谈举止都是谦逊和低调的。但是他从事科学研究却十分富有挑战精神。20世纪60年代,当袁隆平决定选择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国外权威学者指责“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决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勇敢地向水稻杂种“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发起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经过大量的实验,袁隆平终于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世界瞩目的成果。

      话题九:平凡与伟大

      真正的伟大往往不是凭空降临的奇迹,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中悄然孕育。售货员张秉贵没有感天动地的宏伟业绩或英雄行为,但他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时动作迅速,有着“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看到带孩子得顾客会帮着哄孩子,有顾客心情不好,他会耐心询问并开导对方,他从早到晚每一分钟都全力以赴,在柜台上眼、耳、口、手、脚、脑六部机器同时开动这种脚踏实地工作,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在平凡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话题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话题十一:不断超越自我

      钟扬是植物学家、教育家、科普学者。他从研究植物“跨界”到研究生命教育,为上海中小学生编写科普读物,致力于“播撒”科学的种子。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话题十二:教育与传承

      钟扬倾注心血培养少数民族博士生,将他们带到国际科研平台。他坚信:“这些学生,就是一颗颗宝贵的种子,会在未来生根发芽。”他作为《大众科学》的撰稿人,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孩子们解释科学,在无数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虽然钟扬已经与世长辞,但是相信他所种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一片森林。


展开全文阅读
      话题十三:热爱劳动、劳动传统

      《诗经·周南 ·芣苢》中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时的劳动,以“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描写妇女们劳动的变化多姿,不仅展示出劳动成果由少而多的过程,而且将劳动场景热闹、欢快、喜悦等气氛渲染出来,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的欢乐情趣和丰收的喜悦。

      话题十四:人生的诗意

      人生的诗意,并非总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在面对生命的不同境遇时,所展现出来的人格光辉、精神境界与审美态度。人生的诗意既有曹操般“天下归心”的豪情,也有陶渊明般“开荒南野际”的闲适。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无论是广阔还是幽静,都能活出真我风采。

      话题十五:忧国忧民、责任、担当

      杜甫诗风多为现实主义,他的作品多从生活中取材。后世评价他的诗篇是“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写尽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程和底层百姓的生活。在他众多忧国优民的诗篇中,有很多忧国优民的诗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当时长安城的贫富差距;“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反映了边关的苦难生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抒发了对天下寒士的同情,体现了他伟大的济世情怀。

      话题十六:情感共鸣

      《琵琶行并序》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遇沦落异乡的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与诗人。诗人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与自身无辜被贬的沦落之感融合为一,诚如《唐宋诗醇》所评:“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诗的结句 “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话题十七:乐观面对挫折、豁达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无饷无权的他,生活过得艰难。幸亏知州善待他,友人也为其请得荒地垦殖。苏轼率全家在荒芜坚硬的山石和荒草间耕种,无比艰辛,他却能积极正向,苦中得乐为此地命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在盖于山坡上的草棚里画雪景,还起了 “雪堂”这样一个浪漫的名字。黄州时期的苏轼,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潜心创作,作品亦在此时达到顶峰,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被后世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贴187;也是其被贬黄州时的作品。

      话题十八:爱国、责任、志向

      辛弃疾的一生是在复兴统一中原的事业中度过的,从他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条这样的线索,即外斗异族袭扰,内斗主和权奸,他丝毫不肯退让。从他少年时代的立志到壮年时的出仕参政,再到晚年还以老当益壮的廉颇自许,都可以看出他从没有忘记过 “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的铮铮誓言。早年在家乡的亲身经历和长辈们对他的教育,为他后来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了坚定不移的基础。南宋王朝只顾偏安,不思北伐恢复失地的作风,使他深感那些祸国殃民的主和派所带来的危害,更激发了他位卑未敢忘优国的责任感,坚定了他与那些祸国殃民的主和派鏖战到底的决心。

      话题十九:尊重事实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节选)》一文中指出了八股文章的危害,指出党八股是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改变这种现象要端正思想路线。做演说、写文章等要从实际出发,说真话、讲事实,做到有的放矢。

      话题二十:“借鉴”、“取与舍”

      针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以及无原则“全盘西化”的倾向,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主张“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但这个“拿来”是要“运用脑髓”的,要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

      话题二十一:学与思

      《劝学》有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个人如果只是不停地思考,仅仅用思考来解决一切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行动,学习和借鉴历史上积累的成熟经验和优秀成果。

      话题二十二:爱国、情感、人与自然

      郁达夫作为一个五四时期的前沿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忧郁,充满了离愁,充满了对明天的希冀和昨天的不堪回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在饱受迫害时,他向往闲散安逸的生活,开始不断地游历,借助山水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消解离群索居带来的寂寞。但深沉、孤寂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却情有独钟。故都的秋就像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在他的心中,总是弥漫着对故都浓得化不开的眷恋。再次饱尝故都的秋味:他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归宿,秋院的牵牛花、秋槐的落蕊、秋蝉的啼唱、秋日的闲人、秋枣的色泽,让他感受着故都之秋的清、静与悲凉。

      话题二十三:苦难、坚强

      苦难是生命的天敌,美好是使命的期待,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应对和对抗困难。史铁生虽然身体上承受了很大的痛苦,但是他的思想健全而丰满,他的人格明亮而爽朗,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苦难,但是他的内心却拥有一种非常睿智的语言,让我们去窥探生命中的那些不幸,也许生命的广阔就在于有时候我们要去经历一些险滩荆棘,一些沼泽,甚至是一些凶险之处······ 

侯晓旭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一作文素材 统编版高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5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二学考)语文卷分析(高考复习)
下一篇:高二语文思辨性作文片段和范文素材汇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