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7  2025-11-17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以学习仪式感为话题的作文审题方法及评分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当下学习出现两种倾向:一是“知识仓鼠”式囤积,只求收藏满满,不求脑袋充实;二是“表演式”打卡,重笔记颜值,不重知识内化。

      材料二 某著名教育博主认为:“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学习需要一些‘仪式感’。收藏和打卡,本质上是对抗遗忘、寻求同侪激励的积极尝试,是信息时代学习范式的一种演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命题意图】

      命题意在引导学生超越现象表层,深入思考学习的本质,探讨如何在新的技术与文化环境中,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实现真正的心智成长。

      “工具理性”是指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到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而“价值理性”是指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比如是否符合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普遍的价值观,而不是看重所选择行为的结果是否实现功利最大化。

      【关键词】

      (1)收藏、打卡 (重形式轻实质)。

      (2)仪式感(对抗注意力稀缺,寻求激励的积极尝试,是学习范式的演变)

      考生需要重点论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并驾驭学习中的“仪式感”,使其服务于而非取代真实的知识内化。观点思辨的关键点在于,不能简单地二元对立或全盘肯定、全盘否定,而应深入探讨二者转化的条件、边界、动机与标准。

      【限定条件】

      要留意“信息时代的学习”这一限定条件。

      【立意水平分档】

      ①优秀: 精准把握核心矛盾,对“仪式感”的价值与风险有深刻、辩证的阐释,

      能提出如“学习闭环”、“工具异化”等有深度的整合性观点,见解富有启发性。

      ②良好: 理解准确,能清晰分析“形式”与“实质”的对立统一关系,立意明

      确深刻,有较强的思辨意识。

      ③基础: 理解基本正确,立意明确,能回应两种观点,但深度或辩证性不足,分析较为浅表。

      ④不足: 理解偏差,简单站队,未能有效回应核心矛盾,缺乏思辨。

      【论证水平分档】

      ①优秀: 论据翔实有力,分析透彻,逻辑缜密,结构清晰,能系统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②良好: 论据较充分,论证较有力,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③基础: 能提出理由并举例,论证基本合理,结构尚可。

      ④不足: 论证不充分或逻辑混乱。

      【扣分细则】

      ①标题: 无标题扣2分。

      ②错别字: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扣3分。

      ③标点符号: 明显错误5处以上开始扣分,最多扣2分。

      ④字数不足: 600字至799字,每少50字扣1分。400字至599字,赋分范围20-35分。400 字以下,赋分范围0-20分。

      【具体评分标准】

      (一)第一档 (54-60分):深刻、辩证、严谨、精彩。能精准、深刻地阐释“学习仪式感”的工具价值与异化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整合性与启发性的核心观点。思想深度、辩证思维、论证力量与语言表现力均十分突出。

      (二)第二档 (48-53分):准确、充实、清晰、流畅。能准确把握并清晰有力地分析两种对立观点,立意深刻,思辨意识强。内容充实,逻辑清 晰,语言流畅。

      (三)第三档 (42-47分):基本、合格、尚可、清楚。能基本回应材料的核心矛盾,观点明确,但分析不够深入或存在简单化倾向。符合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四)第四档 (36-41分):偏颇、不足、欠缺、有碍。对核心矛盾理解存在偏差,如完全忽视材料二;或论证不充分,内容与材料关联度不高。

      (五)第五档 (30-35分):偏离、空泛、混乱、不通。立意严重偏离材料核心矛盾,论证混乱,内容空泛。

      (六)第六档 (0-29分): 离题、套作、抄袭、字数严重不足、价值观严重偏差等。

      三档例文 (预计得分: 42-47分)

      拒绝形式主义,回归学习本质

      当下,一股“学习形式主义”的歪风在校园中悄然兴起。“知识仓鼠”们热衷于收藏资料,却任由思想的田亩荒芜;“打卡一族”精心装点笔记,却忘记了知识需要内化于心。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必须警惕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回归学习的真正本质。

      诚然,有观点认为,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收藏和打卡是一种对抗遗忘、寻求激励的“仪式感”。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适当的仪式感确实能给我们一些心理安慰和坚持下去的动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过度沉迷于这种形式,其弊端将远远大于利益。当收藏只是为了缓解“再不学就晚了”的焦虑,当打卡只是为了在社交圈中塑造一个“努力”的人设时,学习便不再是纯粹的求知,而变成了一场虚假的自我感动和对外表演。


展开全文阅读
      真正的学习,应当是一场向内的、深刻的旅行。它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本书的电子版,而在于有多少书的智慧真正融入了你的血液。正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收藏不思考,便是“学而不思”,最终只会是“罔”,脑袋一片迷茫。只打卡不消化,同样无法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必须把精力从“拥有”和“展示”的外在形式,转移到“理解”和“应用”的内在实质上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按需索取,而不是盲目囤积。其次,要注重深度思考,对学到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尝试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后,要勇于实践,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我们的理解。

      总之,学习之路,来不得半点虚假。让我们从今天做起,拒绝形式主义的诱惑,戒除浮躁的心态,以一颗谦逊和踏实的心,去拥抱真正的知识,实现真正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韶光,成为一个思想充实、精神丰盈的人。

      【点评】

      为何是三档?

      1)思辨深度不足,简单站队: 文章虽然提及了材料二的观点(“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仅仅是一笔带过,随即就用“但是”进行了全盘否定。它没有深入分析“仪式感”为何以及如何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积极作用,未能展现辩证思维,本质上是简单的站队批判。 对于“形式与实质”的矛盾关系,文章的结论是“要实质,不要形式”,这是一个正确的、但过于简化的二元对立结论,未能探讨二者共存、转化、相互促进的可能。

      2) 论证较为平淡: 文章的论证多为常识性说理和口号式呼吁(“要建立目标”、“要深度思考”),缺乏有力的、新颖的论据和多样的论证方法,逻辑性不强。

      3) 语言表平实,缺乏亮点。

      结论: 该文是一篇合格的、但思想深度和论证质量均较为平庸的议论文,稳定在三档(42-47分) 水平。

      二档例文 (预计得分: 48-53分)

      警惕仪式异化,善用时代馈赠

      信息时代的学习,正呈现一幅矛盾的图景:一边是“收藏满满,脑袋空空”的知识焦虑,一边是“仪式感是对抗遗忘”的积极辩护。这并非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是一场关于学习工具如何被“异化”的深刻警示。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拒绝时代馈赠的利器;更不能本末倒置,让辅助的仪式僭越了学习的本质。

      教育博主的观点,揭示了“仪式感”在特定情境下的合理性内核。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收藏”的动作,是对抗信息洪流的筛选机制;“打卡”的行为,是寻求社群认同、对抗个体惰性的心理契。“仪式”在此刻,扮演了学习“助燃剂”的角色,它为我们提供了开始学习的动力与坚持下去的勇气。从这个角度看,将它们视为“学习范式的演变”不无道理。

      然而,危险在于“异化”。当仪式不再指向学习本身,而是指向仪式带来的即时满足感时,异化便已发生。“助燃剂”变成了“安慰剂”。我们追求的,不再是知识内化带来的长久喜悦,而是收藏夹数字增长带来的虚假富足;不再是攻克难题后的真实成长,而是朋友圈里一个光鲜亮丽的“努力人设”。此时,学习者成了仪式的奴隶,用外在的忙碌,掩盖内在的空虚,这正是材料一所批判的“伪学习”症结所在。

      那么,区分“助燃剂”与“安慰剂”的界限何在?关键在于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当我们的动机是指向知识本身——渴望理解、渴望应用、渴望创造时,一切仪式都是有益的工具。反之,当我们的动机是指向外部评价——渴望被点赞、渴望缓解焦虑、渴望在同侪竞争中不落下风时,一切仪式都极有可能沦为虚伪的表演。

      因此,我们的任务不是去争论“打卡”的对错,而是要时常进行一场“向内”的拷问。在点击“收藏”时,追问自己:我是为了稍后的深度研读,还是仅仅为了“占有”?在准备“打卡”时,反思自己:我是为了记录真实的收获,还是为了塑造一个虚假的形象?这种持续的自我觉察与反思,才是防止仪式异化的“防火墙”。

      面对时代的馈赠,我们应是清醒的驾驭者,而非盲目的追随者。善用“仪式感”的激励之功,警惕其“异化”之险,让每一次收藏都成为深度探索的起点,让每一次打卡都成为真实成长的注脚。如此,方能不被形式所缚,在信息浪潮中稳健航行。

      【点评】

      1)思辨性显著提升: 文章没有简单站队,而是清晰地呈现了“仪式感”作为“助燃剂”的合理性与作为“安慰剂”的风险,体现了辩证思维。 引入了“异化”这一关键概念来解释现象的转变,并进一步将问题归结为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这比一档文的“要本质不要形式”的结论深刻得多。

      2)逻辑严谨,结构清晰: 文章层层递进,从肯定合理性,到警示异化,再到探究界限(动机),最后提出解决方案(自我反思),逻辑链条完整。

      3)语言准确、清晰,老练程度明显高于三档文。

      一档例文 (预计得分: 54-60分)

      警惕“数字拜物”,重建主体心智

      一场围绕“学习仪式感”的论战,正成为信息时代的微观镜像。我们目睹着两种学习“奇观”:“知识仓鼠”在数字空间构筑起永不访问的知识圣殿,其满足感来自“拥有”而非“理解”;“学习表演家”在社交媒体上营造出精致的勤奋景观,其成就感来自“被看见”而非“看见了什么”。

      这两种倾向,被辩护为时代的“范式演变”;而在我看来,它们更像是一种危险的精神症候——学习领域的“数字拜物教”。

      “拜物教”,其核心是将人的主体性让渡于“物”。而在“数字拜物教”的逻辑下,学习这场艰辛而内在的心智航行,被降维为两样可供崇拜的“圣物”:无限收藏的“数字符咒”与完美呈现的“社交祭品”。网课、资料不再是通向智慧的桥梁,而成了一种可被无限囤积、用以对抗知识焦虑的“数字符咒”;学习过程不再是深度的思考与对话,而成了可在朋友圈流通、用以交换点赞与认同的“社交祭品”。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工具本身并无原罪。教育博主所言的“仪式感”,作为对抗注意力稀缺、寻求同侪激励的策略,无疑是信息时代赋予我们的宝贵“机会”。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数字旷野里,一次“收藏”的点击,可以是对抗遗忘的承诺;一次“打卡”的分享,可以是召唤同行者的篝火。这些仪式,作为学习的“助推器”,其价值不容抹杀。然而,真正的“危险”在于,我们与工具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倒错:当对工具的依赖,异化为对“物”的崇拜,学习的主体性便被悬置,人,成为了工具的奴隶。


展开余文
      这难道不是一种当代的“买椟还珠”吗?韩非子早已嘲笑了那位只重匣子、不识珍珠的郑国人。我们今天,是否也正耗费大量心力去打磨那个名为“学习”的精美匣子,却将其中名为“智慧”的珍珠弃之不顾?我们反对的不是收藏和打卡这两个动作,我们反对的是用工具的“在场”,来掩盖主体的“缺席”。当一个人所有的学习行为,都只通向“收藏夹+1”或“朋友圈+1”这两个终点时,他的心智主体性便已被彻底放逐。

      那么,如何在这场“数字拜物教”的废墟之上,重建“心智的主体性”?答案或许如康德所言,在于“敢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性”。需要用求知的“主体性”对抗学习的“客体化”,用“为什么学”的终极追问,来审视一切“怎么学”的形式。

      每一次收藏,都应被视为一次探索任务的开启,而非完成。任务的终点,不是资料入库,而是形成一篇读书报告,或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每一次打卡,都应被视为一次思想的“输出”检验,而非一次形象的“输入”塑造。检验的标准,不是收获了多少点赞,而是能否用“费曼学习法”将所学清晰地传授于人。

      当学习的成果可以被轻易量化和展示时,它可能已经失去了真正的重量。真正的出路,不是要我们抛弃这个时代的工具,而是要做一个清醒的驾驭者。善用仪式的激励之功,警惕其“物化”之险,让数字服务于心智,而非相反。因为,心智的成长,从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物”,而在于我们用理性之光,照亮了多少未知的领域。

      【点评】

      1) 思想深刻且极具创意:

      文章最突出的亮点,是原创性地提出了“数字拜-物教”这一核心概念,并围绕其构建了“数字符咒”与“社交祭品”等一系列精准的隐喻。这一创见,瞬间将对校园现象的讨论,提升到了对时代精神症候进行哲学诊断的高度。它超越了二档文“动机论”的分析层面,进入了“建构理论模型”的最高境界,其思想的原创性与深刻性,足以让文章脱颖而出。

      2) 辩证思维的完美呈现:

      文章通过关键性的第三段,完美地整合了材料二的正面价值。它没有停留在“有利有弊”的浅层辩证,而是深刻地指出了从“宝贵的机会(机)”滑向“危险(危)”的转化点在于“人与工具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倒错”。这种对矛盾转化核心机制的揭示,使得辩证法不再是空泛的立场摆布,而是成为了推动论证向纵深发展的强大引擎,展现了极高的思辨水准。

      3)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文章的结构堪称典范,呈现出“提出核心概念 -> 深入辩证分析 -> 犀利批判本质 ->

      提出解决方案”的完美逻辑链。特别是对“买椟还珠”和康德哲学的巧妙运用,使得论证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哲学的深度。整个过程如层层剥笋,逻辑缜密,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

      4)语言精准且有陌生性:

      语言兼具思想的锋芒与文学的陌生性。“心智航行”、“精致的自我放逐”、“用工具的‘在场’,来掩盖主体的‘缺席’”等表达,既精准地传达了复杂的思辨,又极富感染力和冲击力,展现了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

      结论:

      该文思想深刻,见解新颖,论证严密,语言精彩,是一篇高水平的、具有标杆意义的作文。它不仅完美地回应了题目的所有要求,更在思想的原创性和辩证的周全性上达到了极高的高度,应稳定在一档顶尖(58-60分),具备获得满分的充分实力。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以学习仪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别
下一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