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0 2025-11-17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张文杰
【教材分析】
统编版教材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文化自信,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以语言建构与应用为基础,强化核心素养养成,推进课程深层次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课文经典性与时代性,提升选文品质,设置人文主题,作为选文和划分单元的依据。
《烛之武退秦师》入选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分为“诸子”和“史传”两部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先贤智慧的认识,领会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的语言特色就在于其优美的辞令、简练的表达和生动的叙述。《烛之武退秦师》着力突出烛之武出色的外交辞令和非凡智慧,其他人物也各有特点,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通过沟通说服他人的基础经验,具有崇拜智慧英雄的意识,但难以共情烛之武所处的敌对利害情境、宏观国家利益权衡及个人恩怨与家国大义的纠葛;学习上曾学习过《曹刿论战》,已具备一定文言文知识、春秋战国背景认知和初步文本分析能力,却对秦晋郑三国具体渊源、《左传》叙事艺术把握不足,在文言难点突破、烛之武说理逻辑深层剖析及人物形象多元解读方面仍需引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在理解基础上带着感情熟读课文。
2.赏析人物语言,体会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背景,把握烛之武基于具体形势的说辞的语言艺术及蕴含的智慧,探究烛之武成功的原因。
4.熟悉掌握《左传》“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赏析人物语言,体会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分析人物形象。熟悉掌握《左传》“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背景,把握烛之武基于具体形势的说辞的语言艺术及蕴含的智慧,探究烛之武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诵读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3分钟)
同学们,在我们翻开今天的新篇章之前,让我们先将目光投向那个风起云涌、纵横捭阖的时代——春秋战国。那是一个旧秩序已然崩坏,新秩序尚未铸就的大争之世。没有世袭的爵位可以永葆富贵,没有不变的盟约能够维系安宁。然而,正是在这片看似板结的土壤中,最绚烂的奇迹破土而出,最具智慧的谋士争相登上政治舞台。
提起说客和谋士,我们常想到苏秦、张仪这样的风云人物,他们身无片甲,却能左右天下局势;崛起于布衣微末,仅凭三寸之舌与超凡智谋,便佩六国相印,搅动时代风云。今天,我想为大家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位人物,在国家危如累卵之际挺身而出,凭借一番洞悉利害的言辞,不动一兵一卒,便化解了一场亡国之危。“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可丧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去领略那位在历史的夜空中熠熠闪耀,凭借口才与智慧独自闪耀,挽狂澜于既倒的老人的风采。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12分钟)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疑难词句。
2.随机挑选同学进行段落朗读,朗读时思考文章大意。教师认真倾听,检验预习成果,纠正读音和断句。然后考查对字词、句式的理解,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和书上缺乏注释的)。
实词:贰、辞、鄙、陪、行李、共、济、阙、说等
虚词:以、之、其、焉等
句式:状语后句(“以其无礼于晋”)、宾语前置(“何厌之有”)、省略句
尤其这里的“说”,同“悦”,但未必仅是秦伯开心的意思,根据《尔雅·释诂》:“悦,服也。”这里还有一层意思,烛之武成功说动了秦伯,使他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他。
3.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疏通1-4段文意,并归纳每段段意。小组代表简述,老师进行总结和板书。
第1段:晋、秦围郑。
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3段:烛之武劝退秦师。
第4段:晋军撤离郑国。
三、品读语言,分析人物(10分钟)
1.次要人物:
佚之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慧眼识人
郑伯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从善如流、理性、敢于认错
2.主要人物:
烛之武 临危受命:深明大义、艺高人胆大
说服秦伯:洞察时局、娴于辞令、机敏善辩
四、结合资料、深入探究(20分钟)
1.背景简介
(1)文本中 “围郑”的两个原因进行解释
晋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之后开始称霸中原,为了巩固其霸主地位,公元前630年晋约秦出兵围郑,借口是文公执政前亡命过郑,郑文公不纳,以及城濮之战时郑国帮助楚国。
(2)通过文献和史实深入解读
《春秋》:“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教材选文时删去了具体时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
“晋、秦围郑”是在九月,而“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是在春天,可以看出晋攻打郑国是非常谨慎、蓄谋已久的,吞并郑国是晋国称霸计划的重要战略,所谓的“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只是微不足道的理由和借口。而通过第4段晋文公的话,我们知道这个时代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讲究仁德和武德,这两者会发生矛盾冲突。正因为礼和仁的存在,晋国入侵郑国时找了两个理由,同时也是借口。
2.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基于主客观因素来回答)
(1)客观上,晋国对郑国发动战争,根本目的是吞并小国,强大自身,从而争霸,是恃强凌弱的违反武德的战争。此外,秦晋两国虽是同盟,但地缘政治上存在根本竞争关系,秦晋联盟是有裂痕的,当他们利益发生冲突时,这种并不牢固的联盟关系就会破裂。
展开全文阅读
(2)主观上,烛之武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大国之间关系有冷静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认识到大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它们只是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才采取某个共同的行动,一旦一方意识到这一目标对其不再有利,必定会导致他们的分道扬镳。烛之武发现并利用了秦晋之间的利益矛盾。他的说辞就是紧紧抓住秦穆公对晋人的戒备心理,让秦国充分关注秦晋之间的矛盾,从各个方面突出这种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于秦国的巨大威胁。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外交策略和游说艺术。在烛之武把握秦晋联盟之间的弱点后,他选择从在这场战争中得利更少、更容易说服的秦国入手,在半夜偷偷地去说服秦伯,在晋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离间了他们的关系,迫使晋伯放弃了这场战争。烛之武的外交游说的艺术可以说是“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3. 烛之武的游说是一场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心理攻坚战,手段高超,逻辑严密。分析烛之武游说秦伯时的手段和逻辑,并请找出原文相对应的句子。
第一步:以退为进,消除戒心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高超之处在于他见到秦伯,毫不辩解,直接承认郑国已知必亡之局。这看似示弱,实则是极高明的策略。烛之武坦然承认郑国的弱势,反而让对方感到意外和放松,消除了敌意和戒备。同时树立了客观中立的形象,他仿佛不是一个为郑国乞命的说客,而是一个来为秦国分析利害的冷静旁观者,为他后面的话建立了可信度。
第二步:换位思考,阐明利害(核心策略)
这是整个游说的灵魂。烛之武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不言郑之存亡,只言秦之得失。阐明“亡郑”于秦无益有害。“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指出秦国跨越晋国来管理遥远的郑国,既不现实,也极为困难。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句话是点睛之笔。他点明,灭亡郑国只会增加邻居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晋国的强大,就意味着秦国的削弱。他将秦、郑的矛盾,巧妙地转化为了秦、晋之间的根本矛盾。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阐明“舍郑”于秦有潜在利益,诱之以利,让秦国看到不攻打郑国反而能得到一个盟友和补给站,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三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引爆矛盾)
在分析了现实利害后,他将焦点引向秦晋关系的脆弱性。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他举出晋惠公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的具体案例,立刻唤醒了秦穆公对晋国的不信任记忆。这使得之前“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分析从逻辑推论变成了有前科的历史必然。
第四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在秦伯内心已生波澜时,他给出致命一击,将眼前的危机延伸到对秦国未来的巨大威胁。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他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的本质,并做了一个可怕的推演:今天晋国在东边灭了郑国,明天就会向西扩张,若不损害秦国,它又能去哪里夺取土地呢?
最后总结陈词:“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他将所有分析归结为一句话:灭亡郑国这件事,本质上是在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请您仔细考虑吧!至此,秦伯的任何进攻理由都已瓦解,剩下的只有对自身安危的深思。
总结:本文记述的是前630年九月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作业设计】
思考题(二选一,600字以上)
1.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心理和语气。《左传》具有“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的特色。请谈谈《左传》的语言特色。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齐桓晋文之事》,体会“诸子文”和“史传文”的不同,分析孟子和烛之武的语言艺术、说服方法的异同。孟子和烛之武都善于说理和言辞,为什么孟子失败了,而烛之武成功了。(这里可以略谈说服对象的不同,主谈孟子和烛之武核心思想与时代背景的关系。要是还有其他角度,当然更好。)
张文杰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烛之武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以“学习仪式感”为话题的作文审题方法及评分实战演练
下一篇:
高一语文期中考作文“学习是否需要仪式感”例文三篇点评及评分细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