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师随笔
阅读:1728
标签:
教师随笔
17岁考上中科院博士 神童为何肄业回家 (教师中心稿)
魏永康
8月24日央视《新闻会客厅》播出了节目《我的“神童”儿子为何肄业回家》,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每次我们说到神童的时候,不是两三岁就能够背诵圆周率就是十二三岁便读了大学,似乎都带着同样神奇的光环,但神童们长大之后命运又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其中的一位。
这是一段沉默采访
他叫魏永康,今年21岁了,在和他接触的近一天时间里,他所说的话十分有限, “谢谢哥哥、谢谢姐姐”,“是的吧”,“我不知道”……记者注意到,他的眼神极少与人正面接触。
面对这样一个普普通通,性格内向得有些过分的大男孩,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把他和“神童”这个词联系起来,但是从两岁开始到17岁,魏永康的超常智力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8岁的魏永康就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也跳过了他的童年。而这一切,都伴随着永康妈妈的理想。而儿子取得的称赞又膨胀了母亲的理想。母爱从此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从此,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也没有玩具。
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
湖南湘潭大学原物理系主任 颜晓红“他可以过目成诵,就是说他一篇短文看了以后就把它复述出来的,记忆力非常强,然后这种思辩力很强,我们给他题目,他可以非常短短的几个步骤就把这个题目做出来了。”
在湘潭大学的4年时间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看到了魏永康的超常智力,同时也感到了他的与众不同。
同班同学向志清:“他自己生活可以说是不能够自理,独立的行为,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像人际关系这方面的,他还是不能做到的。”
魏永康的学习让人们放心,但他的性格却让老师担心。他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一个动作:握手。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点都不懂。为了照顾他,永康的妈妈陪读了四年。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一次妈妈不能跟在身边,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03年,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
如今,魏永康已经回家一年了,尽管妈妈知道是自己的教育导致了现在的结果,但永康和妈妈之间仍然矛盾不断,他甚至说他恨妈妈。在答应了接受新闻会客厅的采访之后,由于再次和妈妈发生分歧,他失踪了。
着急的母亲曾学梅为找儿子来到了北京。
主持人:魏永康其实来到了北京,希望能够来参加我们节目的录制,但是就在录制开始前的几个小时,他失踪了,所以今天我们请到的是魏永康的妈妈曾学梅,曾妈妈一路从湘潭老家那边追儿子追到了北京。
曾学梅:是的。
主持人:他怎么就一声不吭当时就出走了,没告诉你一声?
曾学梅:昨天下午5点多钟的时候,我听见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就去拿电话听,他说我是魏永康,到达岳阳了,想到北京去。我当时又惊又喜,惊的是走得太突然,还瞒着我,喜的他能告诉我。
主持人:让你感觉他懂事了。
曾学梅:懂事了,
主持人:他两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你怎么教他的?怎么开发的?
曾学梅:在认字之前,在这个过程之前,我就教他物理,那时候不会说话,但是我说永康,床在哪里,他就用手指,哪里是碗,他就指,不会说的他就指,教他认字之后,我发现他很喜欢。他说妈妈那里是什么字,这是什么字,我一一教他,我发现他的记忆力后,我就把几个字写在墙壁上,我就发现了他对这些字特别感兴趣,每天还扶着墙壁一边走一边问,洗澡的澡字,爸爸的爸字,妈妈的妈字这么念。
主持人:自己很感兴趣。
曾学梅:最感兴趣的,喜欢以后,碰到什么就教什么,学会以后到街上,有公安局的、人民政府,百货公司,把这些招牌全部学会,学会就教他算数,学了成千上万之后。
主持人:就是在他其实还没开始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学了好多字、词,造句,后来我们知道他读书也读得很快,小学基本没怎么读,太聪明了,8岁就进了中学,读了中学以后,你还怎么教他?
曾学梅:读中学以后,我就教课本,我能看得懂的我就教他,他很少问我,我发现他很少问我,又是搞学习,我就问他,魏永康今天的学习怎么样,难不难,他就说不难,作业做好了吗,他就说做好了,做好了我看看,有些我还看不懂我就问他,他觉得中学里的老师对他相当关心。
主持人:他是不是一回家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
曾学梅:他真的都在学习。
主持人:是你逼他学习的还是自己愿意坐在那儿学习?
曾学梅:他都是愿意做的。
主持人:他自己愿意做,对其它不感兴趣吗?你想8岁的还是个小孩子,就已经读中学了,人家小孩贪玩的时候他不贪玩吗?不喜欢跟小伙伴玩?
曾学梅:他一天离不开书,站也看书,坐也看书,吃饭也看书,时刻看书。
主持人:看什么书?
曾学梅:看书,数学、语文、化学、物理,初中的时候。
主持人:那几本书,初中的课本还没几本,没看别的什么课外书什么的吗?
曾学梅:没有课外书,因为我跟他讲数理化最重要,我讲了一句话现在还记得,我讲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当时有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主持人:为什么课本这么重要?
曾学梅:因为要考试,考大学,考高中,考初中都是以课本为主。
主持人:你刚才讲到词望子成龙,您觉得考试对孩子成才是不是最重要?
曾学梅:现在想起来,太心急了,拔苗助长,教育方法不对,没有全面教好。
主持人:他13岁进大学,我们觉得他身上肯定有好的地方,但另外一方面,永康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妈妈陪着读大学。
展开全文阅读
曾学梅:是的。
主持人:那是您要求的吗?
曾学梅:一个开始是湘潭大学安排的,湘潭大学这么安排,还是给我安排一年,因为永康的生活不能自理。跟我住在一起一年,我没让他搞家务事,我跟他讲,你一心一意地读书,考试得到你的好成绩,将来好考研究生。
主持人:您所有的重点就是成绩、分数、考试。
曾学梅:成绩、分数。
主持人:您说的这些家务事,包括哪些?
曾学梅:包括衣服,吃饭、端碗、洗澡、洗脸,一切小事都是。
主持人:您打住,什么?洗脸、洗澡,你都帮他洗?
曾学梅:这不是我帮他洗,我给他打水。
主持人:你给他打水洗脸,刷牙也给他打水。
曾学梅:洗脸之后我说该刷牙了,刷牙这样刷。
主持人:那您是军事化管理了,一切行动听指挥,刷牙、洗脸、洗澡。
曾学梅:一个是我喊惯了。再一个你喊他洗脸他只洗脸,他还拿本书看,你喊他刷牙,把牙一刷又把书拿起来了。
主持人:他饭吃什么呢?该不会让您喂吧?
曾学梅:吃饭讲笑话,吃饭喂到高三,有一次他看书,一边看书一边吃饭吃得很慢,他吃饭我在这边喂,他自觉不自觉地自然就接,接一口喂一口,他看书我在这里喂,让人想起来又好笑。
主持人:就是,人家不笑话你们吗?
曾学梅: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也没有想过不让他做,就要他读书,也没这么想,但是就是帮他做,不知不觉的他的事我帮他做的。
主持人:你是不是觉得你帮他做也是应该的。
曾学梅:也是到中科院出现这个事之后我才回忆起来,太不应该了。我觉得学习方面聪明,我觉得这个方面也应该会。
主持人:后来我怎么听说他在北京大冬天那么冷的天气他就穿着单衣,还拖着拖鞋就到天安门玩去了?
曾学梅:我离开了,没有人嘱咐他。
主持人:你是不是本来期望离开你,不在你身边生活以后,他还能自己慢慢学会做这些事儿。
曾学梅:对他估计过高。
主持人:现在发现估计过高,回来这一年多呢?他会做一些事情了吗?
曾学梅:回来做还是那样,只要他写论文,他爸爸喊魏永康扫地,我说他的手是拿笔杆子,不让他扫地。
主持人:我觉得他爸爸说得对呀,你没想到他到北京以后自己根本没法照顾自己,大冬天穿着单衣拖着拖鞋,回去以后你还是只要他写论文,而且我的同事倪记者到你们家里去,回来也跟我讲,故意让你儿子帮忙扛三脚架,你也是把儿子推一边说,他不行干不了,干嘛还不让他干活?
曾学梅:不知道什么原因,看他做不好,又担心他身体受不了。
主持人:你儿子呢,我听说永康现在不太高兴,不是很开心,而且对你这个想法不是很赞成,我听他说恨你,恨妈妈。
曾学梅:我后悔了,我只能慢慢让他从头来,我又做不到,不知什么原因,因为我的孩子,一心让他写论文,读博士,我还是有这个想法。
主持人:你觉得写了论文,读了博士,考取了博士又会怎么样呢?
曾学梅:一切都好办。
主持人:怎么就一切都好办呢?
曾学梅:目的达到了,这些小事情都没有什么。
主持人:什么目的达到了呢?
曾学梅:这个目的达到考上博士,当上科学家,一心一意搞研究,把这些小事就可以请保姆,还是这个想法。
主持人:我想听到这儿,大家应该基本上明白永康的妈妈是什么想法,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学校那边又是什么态度。
面对魏永康生活上的弱智,老师们都曾经提醒过曾学梅,要对魏永康进行成人教育,教他如何做人。但在妈妈心中,学习比什么都重要。
颜晓红:“老师安排一些课余,跟专业课程无关的一些东西给他,他妈妈认为不可理解,在一年半的时候我们提出,把他的小孩搬到学生宿舍的时候他母亲反对,他小孩子当时在墙上写了恨死他妈妈这个话,小孩自己还是很想到学生宿舍里面去。”
就这样,学校教育和母亲的教育,像两股力量总是在相互拉扯。但最终,学校还是没能战胜母亲,魏永康只能在妈妈特制的“课程表”里学习和生活。
得知魏永康目前的状况,湘潭大学的颜晓红教授感到很惋惜,同时也对他抱有希望。
颜晓红:“魏永康是我的学生,我对他总有一种期盼,我总觉得他作为儿童的非成人的思维的空间没有被破坏,这个空间是他进行创造性的一种最大的本钱。应该说我们的教育方式得当,我们给他的工作环境得当,他可以为国家做出一些他应该做的贡献。”
除了颜晓红和永康不同阶段的老师,还有很多人关心魏永康,湖南《潇湘晨报》的易伟。八年前,他让人们认识了13岁上大学的神童魏永康,
八年里,他也对魏永康的成长进行着关注。和关注魏永康的人们一起,从各个角度思考着一个神童成长过程的得失。
主持人:接下来跟大家再认识两位今天会客厅的客人,一位就是刚才大家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湖南潇湘晨报特别报道部的主任易伟,有请易先生。还有一位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教授劳凯生,劳教授。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觉得意外吗?
易伟: 应该说不意外,我记得在96年我在华容县一中,就是他母校采访的时候,他的班主任,校长没有一个不流露出非常强的忧虑,就是他能不能读完大学确实是个问题。
主持人: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易伟: 对,他的班主任刘顺才老师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他的智力,他的接受能力,他就像复印机一样的,你给一个东西去,他非常完整地复制出来了,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没办法跟他沟通,而且在他自己固定的一种思维里边运转,到底他向什么方向去走,谁也没办法把握他。所以老师他们都特别担忧。
主持人:所以最终是这样一个情形,可能你也觉得不会太意外。劳教授,您是专门从事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听完永康的这样一个情形,你觉得永康身上到底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现象,
劳凯生:听完了以后我觉得非常感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对于人才的渴望已经是非常地高了,因此对于早期的智力开发,早期的教育,也充满了一种盲性,很多家长,很多成年人对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缺少一种常人的心态,是在制造神童,因为对于人才的渴望导致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孩子有了过高的期望值,就会导致一些在某一些方面可能很突出,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又会有很多问题和这样一些认识。
主持人:但是客观地讲,我觉得刚才曾女士在讲到小时候对他的开发的时候,我觉得她也是做的一些很朴素的事情,
劳凯生:刚才我们听到的,他的母亲更多地是,当然都出于天下父母都是这样一种心情,总想包办代替,替自己的孩子去做,使自己的孩子可以过得更好一些,这样一种做法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因为他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因此也就没有能够形成他在这个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的一些能力。
易伟: 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不同的看法,他母亲的局限性是可以理解的,就是说他母亲之所以有这么一种很功利的思想来自于社会,而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教育,学校的教育其实那种模式在不断强化他母亲的这种教育,学校也是这么一种模式,他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来印证他母亲这个模式的成功,所以我们觉得对他母亲的这种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可能更多的还延伸到我们整个教育体制这种反思。
主持人:到底是家庭要负更大的责任还是学校要负更大的责任呢?
易伟: 我觉得是学校。因为他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升中学,那个决定不是他家里做出来的,也许更不是他个人做出来的,而是县里的教委,一中的老师,这些人决定的,他们首先已经形成了一个神童制造的一个模式,然后就把这个小孩子推上这个轨道。然后他一步一步,就按照他的这种思路在发展。
展开余文
主持人:但是到后来你听,到湘潭大学的时候,一开始学校是考虑到永康年纪还小,妈妈可以来照顾一年,但之后刚才曾女士也讲了,学校也是三番五次地想要来改变一下永康成长的模式,不要在妈妈老是盯在身边,但在这样问题的时候,你又怎么看呢?
易伟: 像当时他是在借鉴原来他在高中教育阶段的一些失败,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一些思路,这点他们是做得很不错的,应该说他们这方面有一些很成功的尝试。
主持人:但你觉得他们成功吗,最终做的?
易伟: 总体上来讲可能还没有达到他们的目标,但是魏永康在湘大的几年,由于他自己人格的成长是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我觉得即便他到现在不成功,或者说有很多挫折,但是我觉得他还是可以改变自己的。
主持人:对,这点我们是绝对有信心,因为毕竟是一个21岁的非常非常年轻的一个孩子,而且他也有那么高的天资,这点未来我们是肯定有信心的。
劳凯生:其实我认为,一个21岁的小伙子,他的前途还非常远大,他的可塑性也是非常强的,也就是说,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取得多大的成就,现在还不是一个定论,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信心,包括我们整个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他本人都应该有信心,
主持人:您给永康的具体的建议会是什么样的呢?
劳凯生:努力地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其实他现在欠缺的就是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沟通这样一些方面。
易伟: 这个是他一个最重要的障碍,如果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将来对他的成长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问题他不跨越的话,不论是魏永康这个天才,这个神童,对社会上任何一个天才,一个神童同样都是障碍。
主持人:具体的我想他现在自己也是意识到这一点,要去跟人沟通,去交流,但是他觉得好像找不到路,没有什么途径,你给他什么样的建议?
易伟: 我觉得可能更需要我们各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多多地给他一些帮助。
主持人:但你们毕竟离得远,也不可能天天找你,不可能说我找劳教授,办公室坐着,也不可能。没有办法绕开的一点,就是他的妈妈,曾女士,现在永康还不太愿意跟她交流,你们看有什么建议,今天正好曾女士也在这儿,是不是?儿子也不太愿意跟你交流。
曾学梅:他总是有点怕我,他今天为什么不见我的原因,可能也是怕我,故意躲我。
主持人:敢情不来我们演播室,就是因为你在这儿。
曾学梅:要是我不来可能还坐在这里的,可能会跟你们交谈的。
主持人:你看这个问题挺严重的。怎么给他们解决解决这个母子之间的沟通。
劳凯生:其实就是这样,你把他当成一个正常的孩子,不要把他看成是一个天才,实际上他所有这些行为上的问题都是环境造成的,如果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他可能会活得非常健康,心态也非常健康,但是他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上所感受到的都是别人给他的压力,你可是天才,你将来一定要成才,一定要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让他小小的年纪承受的这种社会压力是他这个年纪所不能承受的。长期以来他就会采取躲避这个社会,躲避这个家庭的家长,你们一说话他就觉得你干嘛这么罗嗦。所以我想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善,首先是你们对他的看法要改变,以一个正常的人的形态,把他看成是一个正常的孩子,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易伟: 我觉得可不可以这样讲,因为他母亲对他的影响随着魏永康自己年龄的增大会逐渐地减弱,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一个是他母亲的局限性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改变自己的,最重要是魏永康自己的改变,如果他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他自我的一种人格力量,他的发展会越来越具备力量,他摆脱他母亲的这种影响的力量就会越发强大。
主持人:可能这个是要两方面,一方面是永康自己要在内心要对自己更加地认识清晰,然后努力来做一些调整,另外就是永康妈妈这边,我想今天劳教授还有易主任都给了你一些建议,到底应该怎么样给永康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让他成长。
曾学梅:首先把我自己的观念改变过来。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作为社会一个大的环境,作为教育系统一个中等的环境,我们能够为减少像永康这样在生活、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比较弱这样的情形发生,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劳凯生:我看我们学校应当从这样一个事情当中得出教训,就是说我们在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时候,应当注重他们全面的发展,而实际上一个人的天才就是说他遗传下来的某一些优势,他必须要通过后天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才能把它表现出来。所以从这点来说,学校对于学生的看法应该改变,不是单纯地看成绩,不是单纯地看智力的发展,而应该全面发展。
易伟: 我觉得转变教育观念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一旦社会很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对人的需求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而是全面的这么一种眼光,这种神童现象,这种天才现象可能会逐步萎缩。
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和结束后
我们一直在寻找魏永康
一天后 我们得知他已经回到了家
我们无法了解这个“神童”的内心
但是我们也希望
魏永康早日走出性格的阴影
迎接新的生活...
来源:央视《新闻会客厅》
魏永康
魏永康的母亲
(责任编辑:臧文丽)
(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转自人民网)
标签:
教师随笔
17岁考上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分析诗词应重视章法与音韵(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唐五代词与宋词通论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